谁不曾因为缺少时间而觉得走投无路,被一大堆要做的事逼到墙角?谁遇到重压之后,不曾想过把一切都抛诸脑后?谁不曾想过再也不要被打扰,能安静地干会儿活儿?谁在巨大的压力之下,不曾觉得自己快要爆炸了?……可是却不知道如何缓解这些压力。啊!这该死的压力让我们根本无法全身心地享受生活!当它一点一点地渗透进我们的工作后,我们就这样被压力困住,它扼住我们的喉咙,就像猛禽钳制住猎物那般。被困其中,我们失去了判断能力,变成了行为机械的木偶,没有自己的想法,看上去行将就木,被突如其来的事弄得束手无策。接下来,我们会后悔自己没能早下决断,埋怨自己毫无执行力……我们的情绪被压力玩弄于股掌之中,行为也完全被压力绑架。压力扭曲了我们的意识,把我们拖到了一场疯狂的赛跑中,最后的结果就是我们筋疲力尽,变得消沉,不停地发脾气。长此以往,我们会粗暴地对待自己的亲人,甚至会失去他们,而他们对我们来说是那么重要……
现代社会生活中太多的人成天抱怨压力太大,这究竟该如何解释呢?难道21世纪的今天,每周开始的时候我们都得像霜打的茄子一样吗?除了一辈子生活在压力下,我们难道就没有更好的选择了吗?如果压力就此消失,我们那种无精打采的状态是否也会越来越少?工作环境大变革
世界纷纷扰扰,可我仍能听到自己内心对于安宁的呼唤,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工作环境中,安宁更是必不可少。私人生活和职业发展相协调,才能保证个人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讲究人类的发展、工作能力的充分发挥及由此获得的幸福感、领导的悟性”,以及整个团队的活力。领导层和员工的需求相结合,在工作区域建立员工休息室、发泄室和瑜伽室。按摩作为日本的一种技艺,在企业的部门中也被引进,同时还建立了告解室和默祷室。Y一代”的首要目标是寻求幸福,他们最看重的是保护私人生活空间。大部分的老年人希望放慢节奏,同时调整工作时间,也可以说他们更在乎工作的幸福感及发展空间。
把“幸福感”这个词输入谷歌进行搜寻,页面上瞬间就会出现将近72亿条内容,其中有50多亿条内容与“压力”这个词有关。在信仰这座大厦中,作为其中的一块基石,难道对于幸福感的追求比对抗压力更合乎道德要求吗?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处于快要崩溃的境地,十分苦恼和凌乱。在工作中,我经常觉得自己很没用,工作产生的压力似乎是无法避免的。当事情接踵而至时,我学着咬紧牙关,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超人”。也就是说,我机械地承受着压力,就好像“压力无处不在”一样,因为压力大小并不取决于我的意愿,我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更糟的是,我有时候会宽慰自己,压力同时也是进步的动力呀,要是没有压力的话,我们不就变得软趴趴的,跟条鼻涕虫似的,成了一个“一事无成的人”。这个回答让我变得好像一个表演平衡木的演员,既要搞定自己的拖延症,又要平衡好家庭、工作、休闲、社交和运动的关系——一样都不能少,结果什么都没得到。为了满足所有的要求,工作上的、客户施加的,还有家庭中必须要做的那些事,我必须得拥有一种无所不能的天赋。当然了,没什么必要的手段能够时刻满足以上种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觉得自己快赶上印度教中的杜尔迦女神了,恨不得能长出三头六臂来面对各种各样的事情。结果呢,确实,我效率挺高的,不过也总是处于压力之下。时刻紧张得要死,像个拧紧的发条,只剩下最后一口气……在这种环境下过了几个月后。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件在洗衣机滚筒里经过甩千以后的内衣,满是褶皱。要是有一两周的美好假期的话,疲劳的褶皱就可以瞬间被抚平,黑眼圈也会消失不见,我又可以恢复往日的青春活力。嘿!我又有精力重新开始了!总而言之,假期过后,我的生活又充满了希望(或者说,想要时间更长的话,可以直接退休)。
P2-5
碧姬·德吕蒂,法国有名行为与认知神经科学 (ANC)专家、神经语言学(PNL)家,2010年,她在摩洛哥创办了认知神经科学研究院。她还是法国有名员工心态不错培训师,有20多年的员工压力管理培训经验。她在经历了多次人生变故之后潜心研究现代人的行为习惯,尤其擅长解决职场压力问题。利用大脑的可塑性促进意识和行为的改变。她利用自己的神经科学和行为学知识帮助个人、团队和公司,促进他们的变革和发展。被法国诸多大型企业、医院,以及政府部门聘为不错培训师。
每个人都会有一颗属于他的星星,
只是有人忘了抬头仰望天空。
12年前,我在地中海上经历过一次海难。长达数小时,我与死神正面相对。从这次灾难中死里逃生后,我不得不面对自己无法平复的心情,开始重新审视过去的生活。那时候,生活的重担压在我的身上,每天都充斥着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我的世界被这些事占满。我们姑且称之为“每天的小困扰”。鉴于事情的严重性,我习惯性地清除了这些“垃圾”,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加放松,更加快乐。生活重新走向正轨……一成不变的习惯……当我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再害怕,从此对厄运免疫的时候,第二年竞被确诊为癌症。有那么一段时间,我都无法接受这个现实。惊骇使我无法动弹,甚至不能思考。后来奇迹出现了,我竟然改变了自己的想法。我接纳了自己的疾病,态度的转变使我重新踏上征程。度过了艰难的几周后,我接受了痛苦的治疗,十个月后我痊愈了。再一次的考验令我更加深信,在经历这些困苦时,拥有积极的心态是多么重要。我们永远都不要被生活中那些“不重要的小事”打垮。不久之后,换工作的欲望驱使着我,同时也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我把自己经营的公司卖给了我的合伙人,然后进行了一次穿越喜马拉雅山之旅,并且徒步登上了安纳普尔纳峰。可以说,虽然压力困扰着我,可同时也为我插上了一双翅膀。
在最接近世界屋脊的地方,我遇到了许多鲜活的生命。他们活得那么有劲儿.那么快乐。相较于我们,他们的生活可能更没有保障,有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可他们却可以接纳生活给予的一切。我总是会想到阿娜伊斯.宁说过的一句话:“我们看到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透过事物看到自己。”在他们看来,西方人身上都透着些许抑郁,这可能与我们习惯“安逸”的生活有关。当我们的世界观发生转变,意识到我们已经伤害到了世间万物时,压力随之而来。
有了这一段难忘的经历后,我回到家中,就开始着手对不同学科进行了研究,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以及认知神经科学。我想要了解现行体系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我们的物质生活越丰富,压力越大,工作也变得越来越沉重,不断地侵吞我们生活的乐趣。我一直保持着一种乐观的态度,想尽最大可能地对各种各样的人进行研究。有一句格言是:“上帝赋予我们乐观,人的脑袋里孕育了悲观。”
我现在的工作就是帮助人们度过艰难时期。我的目标是帮助他们在做决定的时候,变得更加从容、更加平静,更富有逻辑性。然而,在观察了一个又一个人后,我发现扰乱我们的最大因素并不是要面临的复杂处境,而是从中产生的压力。一旦背负上压力,它将会像传染病一样蔓延,导致一系列不当的举动,不但让我们深受其害,同时也变得缺乏自信,做事情越来越没有效率。处于压力中的人行为总是很反常,举止看上去总是没有道理,被萦绕在脑海中的突发事件弄得神志不清。
我有过各种各样的压力,这让我萌生了分享自己所知的念头。这一学科包括了认识大脑机能,及其对我们行为的影响,被称为行为与认知神经科学(ANC)。这本书中我所阐释的大部分内容都基于这一学科。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文中的表格只不过是作者的假设,之所以做出这些假设,也是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不是绝对真理。
苦难教给我一个道理一一尊重生活,即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想方法与自我和解,与意识同行。我觉得有多少苦难,就会有多少条路径通往一个更好的自己,实现从幼稚到成熟的转变。也正因为这些,我们才会提出那么多有意义的问题,学着放下那些无关紧要的小事。在遇到困难时徒增压力,对我们来说是没有任何帮助的。这只会令我们在遇到危险时视角变得狭隘,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行动受到限制。
希望我的经历和这些故事能让你找到真正对自己重要的东西。抓住通往幸福之门的钥匙一一别忘了你的大脑完全有能力带你抵达那里!愿你能在读后有所感悟,在寻找幸福之路上更加从容,在工作中取得成功。只要改变你的视角,每天都会有所助益,而这也会成为一门生活的艺术。
拿破仑曾说:行动和速度是制胜的关键。优秀的职场人应该具备立即行动的正能量。行动的效率,决定了人生的高度。懒惰、恐惧、焦虑、拖延症等阻碍着我们的行动。把潜意识的无力感提升到意识的层面来探究,驱逐内心的烦躁,才能达到内在的平和。内心平静,才能快速行动。
心静不是“控制情绪,提高意志力”,因为意志力有限;心静也不是放任自流,因为事情不会自己好起来。作者将自己应用多年的思维训练方法介绍给大家,通过几个简单的小动作,你可以在3步内成为精力充沛的行动派,从此告别失控人生。
《内心平静才能快速行动》由碧姬·德吕蒂著。
《内心平静才能快速行动》作者碧姬·德吕蒂通过讲解人们在遇到压力时的生理反应、大脑的运作模式,提出合理的建议和处事技巧:①积极改变,知道是什么超出了自己承受的范围,了解压力的机制,积极做出改变;②付诸行动,我们要学着不被突如其来的事弄得焦头烂额,动起来,让自己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③不断重复,建立新的行为模式并持之以恒。
叔本华说过:人的烦恼主要来源于把简单的问题繁琐化,累自我,也累别人。只要你心明静了,你自然会把琐事看得简单,就可以做到人静心不浮,静心能豁达。能让内心保持宁静的人最有力量,才能快速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