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气度
颐和园路5号,湛蓝的天空下,阳光布满了北大的西校门,从灰瓦屋檐,到厚重朱门,纹饰精美的门楣也更加绚丽,柔和的风迎面而来,带着朝阳的气息,带着我走进北大。
北大西校门是燕京大学校友于1926年集资修建的校门,又称为校友门,原本是燕京大学的主校门,现在为北京大学的正门,门正上方的匾额上“北京大学”四字是根据毛泽东在1950年给北大亲笔题字放大而成的,字体大气,苍劲有力,与红色的校门浑然一体。
北大西校门,坐东朝西,为古典三开朱漆宫门建筑,风格古朴、庄严典雅,与颐和园东宫门相似,透出浓郁的民族风格。西校门处于北京大学的主轴线起始点位置,是由耶鲁大学毕业的设计师墨菲确定的。墨菲当初在绘制校园规划图时,他从玉泉山上的那座塔得到灵感,认为校园的主轴线,应该指向那座塔,校园的主要建筑和湖,都应在主轴线上,玉泉山的古塔作为端点,向东延伸作为校园的主轴线,由此确定了两校门的位置。
北京大学校园又称燕同,在明清两代曾是皇家的“赐园”,占地4062亩,与圆明园、颐和园毗邻。北大校园是在九大园林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九大园林分别是:淑春园、呜鹤园、镜春园、朗润园、勺同、治贝子园、蔚秀园、畅春同和承泽园,后i处园林也归北大所有,但在北大西门以西,不属于燕同范围。
我从西门进入,走过拱形优雅平缓的校友桥,春水清亮如镜,华表端庄如仪,华表前有两棵百年大树,繁盛有力的枝丫上新绿葱茏,让我感受到北大的精神和文脉历经百年春秋,依然生机盎然,向着未来,散发着一种欣欣向荣的生命力。
我走过北大办公楼,未名湖近在眼前。一池春水,绿波塔影,沿着未名湖畔散步,东可观湖光塔影;西可看钟亭落霞;南可望湖山林木;处处有景,各有其妙:未名湖的南部有翻尾石鱼雕塑,中央有湖心岛,一桥与北岸相通。湖心岛的南端有一石舫。未名湖的南岸上有钟亭、临湖轩、花神庙和埃德加·斯诺墓,东岸有博雅塔。
博雅塔的位置是设计者独具匠心的巧妙安排和精心选择,高挺的塔身,在校园内可见其不同角度的俊秀身影。博雅塔是建于1924年的水塔,共13级,高37米,除塔基座以外,全部用钢筋水泥建成,外形仿照通州燃灯古塔的样貌,用辽代密檐砖建成。博雅塔作为校园供水不可缺少的建筑物称得上是点石成金之作,它成了集使用功能、艺术造型、环境协调三方面高度统一的代表作。
我站在未名湖边,静默地看着掩映在树木后的晚霞,橙色的柔光接着还不肯暗去而显得庄重的蓝天,沉静的湖水清澈如镜倒映着天空和环湖而立的各种树木,树木们伸展着枝桠在春日傍晚的柔光里沉思默想,春风吹来,吹醒了满湖春水,梳理着百年萦怀的思绪。
我想起了在北大流行的一首歌:“未名湖是个海洋,诗人都藏在水底,灵魂们都是一条鱼,也会从水面跃起……”
百年前北大人文荟萃,新文化运动的先行者,他们以思想的光芒引领着青年们一路前行,岁月如河,河面清澈如镜,倒映出他们的身影,仿佛他们从没有离开北大,他们是北大流动的文化风景,是北大文化生命的血脉!是他们穿透黑暗的深邃思想,让这末名湖和燕园蕴含着百年不散的灵气。
未名湖南岸的临湖轩町以说是燕园巾现存的最古老的文物。临湖轩既有山林环抱,竹林掩映,又可眺…色湖光,环境特别幽静。(P22-23)
王雪瑛,文学评论家。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第九届全国文代会代表、上海报业集团不错编辑。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钱谷融先生研习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2002年夏应北美作家协会的邀请在哈佛燕京学社作了题为《上海90年代的小说创作》的演讲。2008年8月参加中国作协第九届鲁迅文学院评论家高研班。2011年11月出席第九届全国文代会。2015年4月,出席全国首届文艺评论骨干会议。2014年5月获全国第六届冰心散文很好奖。著有《访问迷宫》《淑女的光芒》《倾听思想的花开》等作品集。2017年5月获冰心散文奖获奖作家东坡故里在场写作奖。
王雪瑛的散文是思与诗的结合,流露着她对人性的认识,对现实的理解,对审美的眷恋,对精神高度和纯度的追求。她的行文与为人让我想到了王尔德的话,“美的追求是生命的真正秘密。”
——文艺评论家、华东师大教授 钱谷融
在《倾听思想的花开》中,王雪瑛把笔墨相对集中于学府与学人的感受与评说,她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百年的,以及与此相关的世界文化的宏伟画图,在这些画图中,她倾注了挚爱,一颗热爱之心在跳动。
王雪瑛的文字是独特的,坚韧,睿智,而且很大气,她的文字中几乎找不到女性作家常有的柔婉。她注重写景,却不停留于一般的写景,理性中颇显抒情的才智,在抒情的文字里融汇了治学的“暗功”。王雪瑛温暖的文字中保留了思想的尖刺,沉淀着她深沉的思考,她的天空是自由而辽阔的,她注重思想的表达和展开。
——文艺理论家、北京大学教授 谢冕
在作家王雪瑛的情景语言、流动语感和真情体验中,中外文化名人特别是蔡元培和梅贻琦等中国现代教育家的群体雕像得以形塑而出,《倾听思想的花开》应能激发当代读者的精神共鸣。 ——文艺理论家、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长江教授 王一川
评论家王雪瑛的散文,有着回望历史的深度,打量世界的开阔,呈现自我的真诚,体验生命的丰富,她的文字,蕴含着花开一般的思与诗,呈现着汉语之美,是通识教育的好读本。
——物理学家、北京大学空间物理所所长、教授 宗秋刚
阅读《倾听思想的花开》会强烈意识到,王雪瑛善于从生活与书籍中撷取营养,使之成为滋养生命的能量;她对美、对文学有着深沉的爱恋。她的文字别有温度,别有感染力,令人难忘。
——评论家、天津师范大学教授 张莉
文学是内在于我生命的,而不是外在于我生命的一种形式。
沉浸在写作中,我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回望,一些淹没在往昔经验水面下的瞬间,那些意味深长的瞬间,就会灵动地浮现出来,等待着被重温,被语言提取和凝固,从此,它们不再坠入黑暗的虚无,而是真实地悬挂在语言的枝桠上,告诉我游走的生命留下的痕迹和果实。
写作,是通往内心的路,也是通向世界的路。
写作,最大的快感是倾听思想的花开,呈现生命的丰富,品尝语言的鲜果。
王雪瑛著的《倾听思想的花开(王雪瑛散文集)》分成四个专辑:“大学之大”“生命磁场”“远方之远”“心海日出”。全书以“北大气度”开篇,翔实地呈现了北大、清华,哈佛、耶鲁、斯坦福、伯克利等世界名校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探究中西方教育理念;评论家王雪瑛以传神的笔触描绘出一批中外文化大家的身影,蔡元培、梅贻琦、冯友兰、胡适、冰心、梭罗……生动地展现他们的艺术追求和人生意境。从名校到人物,从美国西部到东部的旅行散记,不同的专辑呈现不同的领域,王雪瑛以诗与思的结合,建构出独特的审美空间,这是有人文关怀、思想力度,文化底蕴的散文,这是新锐生动的通识教育的好读本。
在王雪瑛著的《倾听思想的花开(王雪瑛散文集)》中,王雪瑛开阔的思想和细腻的感触将为读者制造持续的惊喜。这是一本有人文关怀、思想力度,文化底蕴的散文,这是新锐生动的通识教育的好读本。本书带着读者打开名校之门,引领通识教育。让我们一起走近大师心灵,感受生命磁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