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李海玉,女,1975年出生,辽宁省沈阳市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医学博士,中医基础理论专业。从事病因理论、“火”的理论、痰病理论等中医基础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研究。作为国医大师陆广莘学术思想传承博士后,主编《国医大师陆广莘学术经验集:创生性实践的“健康医学”论》。《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集成》编委。 潘桂娟,女,1953年出生,辽宁省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975”计划项目“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首席科学家;2002年至2015年期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中医痰证理论研究、中医名家学术研究、日本汉方医学研究。主编《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集成》《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卷·中医基础理论分卷》《中医痰病研究与临床》等。著有《日本汉方医学》。 目录 生平概述 一、时代背景 (一)朝廷重视医学发展 (二)战乱频繁,疫病盛行 (三)文化进步,高度繁荣 (四)北方之人,多火热证 (五)局方盛行,喜温好补 二、生平纪略 (一)生卒年考证 (二)从医经历 (三)民间传说 著作简介 一、《素问要旨论》 二、《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三、《伤寒直格》 四、《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五、《三消论》 六、《素问玄机原病式》 七、《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八、《保童秘要》 学术恩想 一、学术渊源 (一)以《内经》为本,阐发玄机 (二)论伤寒本于《素问·热论》 (三)三因制宜,理论联系实际 (四)善用取象比类 (五)熔儒道之学于一炉 二、学术特点 (一)以火热论为主线 (二)发挥《内经》运气学说 (三)阐发伤寒学说 (四)补充病机理论 (五)以升降理论阐发脏腑功能 (六)发展治则理论 (七)创辛凉苦寒治法 (八)药性方剂理论 临证经验 一、内科病诊疗经验 (一)中风 (二)消渴 (三)呕吐 (四)痢疾 (五)水肿 (六)咳嗽 (七)霍乱 (八)向讦 (九)疮疡 二、妇科病诊疗经验 (一)倡火热,反温补 (二)三期分治,重肾肝脾 (三)活用四物,养血清热 (四)汗下利法,胎产三禁 三、儿科病诊疗经验 (一)小儿纯阳,热多冷少 (二)清热降火,通便益阴 (三)分病论治,侧重标本 (四)乳下婴儿,调和脏腑 四、五官科疾病诊疗经验 (一)眼病 (二)耳病 (三)咽喉病 (四)鼻病 五、针灸学术特点 (一)刺分经络,辨证选穴 (二)清热泻火,大刺泻血 (三)善用五输,灵用原穴 (四)热证用灸,灸引其热 (五)通经接气,畅通气血 六、方药应用特点 (一)药善寒凉,不废温补 (二)运用成方,加减活用 (三)运用药引,协同成方 (四)剂型多样,药尽其用 (五)一方效多,统治多病 七、养生特点 (一)顺应自然,运气流精 (二)顺神养精,神气结合 (三)少年即养,贯穿一生 (四)自我调摄,药物辅助 后世影响 一、历代评价 二、学派传承 三、后世发挥 (一)各学派的发挥 (二)临床各科发挥 四、国外流传 参考文献 内容推荐 本套丛书选取的医家,均为历代具有代表性或特色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的名家,包括汉代至唐代医家6名、宋金元医家18名、明代医家25名、清代医家46名、民国医家7名,共计102名。每位医家独立成册,旨在对医家学术思想与诊疗经验等内容进行较为详尽的总结阐发,并进行精要论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