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的高祖的父亲王彦达,号秘湖渔隐,一生过着隐居生活。洪武二十四年,朝廷下诏书录用彦达,但他深痛父亲以忠死,对做官不感兴趣,不应征召。他一生粗衣恶食,躬耕养母,并取先世遗留下来的书对儿子王与准说:“记住,勿废弃先人事业,我并不期望你将来做官!”
阳明的高祖王与准,字公度,继承家学,对《礼》《易》都有研究。受父亲的影响,他也终身不做官。当时朝廷督促地方访求遗贤,想起用与准。与准就逃入四明山,从山崖上摔下跌伤了脚。与准认为如果不是跌伤了脚,就不可能实现隐遁的愿望,于是给自己起了个“遁石翁”的号。
阳明的曾祖王杰,是与准的第二子。因为先世门前植有三棵槐树,就自号槐里子,学者称为槐里先生。槐里亦淡于名利,而热衷学问。明宣德年间,朝廷要地方贡举民间有才能之士,地方官要王杰应召,而他以父年老辞让。到了父母相继过世,他才勉强应召入太学,不久即病亡。
阳明的祖父王伦,字天叙,生性爱竹,所居之处四周皆种竹,学者称之为竹轩先生。竹轩在家乡以教书为业,于书无所不读,又好诗词与弹琴,而淡于名利,时人把他比作陶靖节、林和靖一类隐居的人物。在阳明的祖先当中,竹轩是对阳明有直接影响的人。阳明幼小时,常在竹轩身旁听讲,且加默记。阳明少年,豪迈不羁。他的父亲深为忧虑,而竹轩则深深地了解这个孙子将来会有所作为。阳明做官后,不管是在京师还是在江西,常牵挂着祖父,可见他与祖父关系的密切。
竹轩的夫人岑氏,信佛教,有贤惠之名。王、岑夫妇有子三人:长子王荣,号半岩;次子王华,即阳明父;三子王裒,字德章。据说生王华时,祖母梦其姑抱着一个绯衣玉带的孩子送给她说:“你很孝顺我,孙妇也很孝顺你,吾与你祖求于玉帝,以这个孙子给你,世世荣华无比。”这当然是一种传说,但足以说明王氏对王华一代振兴家族有殷切的期望。
阳明的父亲王华,号实庵,晚年号海日翁,因常读书于家乡龙泉山,学者称之为龙山先生。据说王华自小机敏有加,读书过目不忘,未及成年就被故家世族聘为子弟师。当时提学松江张时敏考校余姚士人,以王华和谢迁为首。王氏家族的发达就始于王华。王华在明宪宗成化十七年(1481)赐进士及第,授翰林院修撰。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充任经筵官,成为孝宗的老师,深得孝宗赏识。弘治十五年迁升翰林院学士,参与编写《大明会典》《通鉴纂要》等书。后升任礼部右侍郎、左侍郎等。明武宗正德元年,宦官刘瑾擅权,阳明上疏得罪刘瑾,王华受到牵连,于正德二年出为南京吏部尚书,不久即被勒令退休。
据记载,王华为人仁恕坦直,一生无虚言伪行,对人无尊卑贵贱相待如一,又性至孝,对父母照料得无微不至。王华又能诗善文,主张为文辞达而已,不事雕琢,著有《龙山稿》《坦南草堂稿》等。
P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