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庄原属清平县官庄镇管辖。1956年清平县被撤销,改归临清县,即现在的临清市。临清位于山东省最西端,属于鲁西平原,古老的京杭大运河从北向南穿过全境。这里并非是个富庶的地方,旱涝、风沙、盐碱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农产品产量低而不稳。自打津浦铁路通车以来,运河淤塞,无人管理,一度繁华的临清逐渐变得萧条不堪。季羡林常说,他的家乡是山东省最穷的,而他家又是村上最穷的,穷上加穷,使得本族十一个兄弟被迫闯了关东。临清往南不远就是有名的水泊梁山,也许受乡土文化的影响,这里的人性格粗犷豪爽。季嗣廉的脾气也带有几分梁山好汉的遗风,他为人耿直,且喜欢仗义疏财——当然是在有财可疏的时候。此为后话。
季氏家族直到季嗣廉这一辈儿,已经是第九代了。原来他们住在王里长屯,季嗣廉的父辈儿搬到附近的官庄来。季家祖上虽然算不上名门望族,或者书香门第,却也是耕读传家,忠厚老实。季羡林的祖父名叫季秀吉,号老苔,生有三个儿子,季嗣廉是老大,老二叫季嗣诚,老三生下来还没起名就送给一户刁姓人家做养子。三个儿子尚未成年,季秀吉夫妇就去世了。季秀吉兄弟二人,其兄季汝吉曾经考中举人,在一个县里做过教谕,称得上方圆数十里最有学问的人。季嗣廉和季嗣诚小时候跟伯父读过书,有点儿文化。季汝吉兄弟共有子侄十一人,在所有堂兄弟中,季嗣廉行七,季嗣诚行九,季羡林管他叫“九叔”,那个被送人的小弟弟行十一,季羡林管他叫“一叔”。季汝吉去世后,遭遇灾荒,家道中落,无法维持生计,于是十一个堂兄弟中有六人去闯关东,只有老八曾经返回山东探亲祭祖,其余都杳无音信。季汝吉的两个儿子家境还好,各有几十亩地。季嗣廉和季嗣诚早在父母去世后,就被迫投奔到伯父门下,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伯父母虽然很可怜小哥儿俩,可是家中人多,是非也多,他俩只好逆来顺受,饥一顿饱一顿地勉强凑合,有时饿得实在难受,就到村边枣树林里去捡掉下来的烂枣子充饥。
季嗣廉兄弟长到十几岁的时候,也想效法几位堂兄弟外出谋生。山东省会济南离官庄不算太远,兄弟俩步行两三天来到济南。他们两手空空,举目无亲,身无长物,只能靠出卖劳力维持生活。他们当过警察,扛过大包,拉过洋车,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到头来,弟弟凭着一点儿才气考上了武备学堂,学习测绘。学校教的行当虽属行伍,学生毕业谋的差事却是文职。季嗣诚在黄河河务局找到了一份工作,收入较为稳定。这时兄弟俩商议,弟弟留在济南挣钱补贴家用,哥哥回官庄莳弄父母留下的半亩多地,不久娶了邻村王里长屯赵家的姑娘。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弟弟突然失了业,被迫只身去闯关东。正在山穷水尽的时候,一天夜里他却做了一个好梦,梦见小时候举人伯父教他作的两句诗:“阴阳往复竞无穷,否极泰来造化工。”第二天,他用仅剩下的一块钱买了十分之一湖北赈灾彩票,不意竟中了大奖,得了四千块大洋。这下子可算先人显灵,赐福子孙。
季羡林的叔父季嗣诚时来运转,梦想成真了!于是,他急忙叫来老家的哥哥,兄弟俩将大洋换成制钱,雇上两个伙计,千里迢迢地用手推车运回官庄。
回家后,季嗣诚没待几天就又去济南找工作,季嗣廉则用中奖的钱置办家产,创建家业。他买了一块有水井的地,又在村口南边盖了一座挺气派的三合院,五间北房,东西厢房各三间,比起村子里那些低矮的泥顶土坯房,简直是鹤立鸡群。说起盖房子的事儿,这里还有个小插曲,因为正赶上砖窑停工,一时买不到砖瓦,季嗣廉就放出话来:“谁肯拆房子把砖瓦卖给我,我就出十倍价钱买下来。”结果,季家的房子竟成了名副其实的高价房。
实话说,那时季嗣廉只有二十来岁,连怎么过日子都不大明白,让他经营管理家业就更不靠谱儿。上文提到,他有个“怪癖”,就是仰慕仗义疏财的英雄豪杰。如今手中有了钱,三亲六故,左邻右舍,谁家有困难他都有求必应。有一次,他去城里赶集,一时兴起,宣布说:“官庄来的父老乡亲,今天我季七爷请客,大伙儿捧捧场,到饭馆喝酒吃肉去!”
“好哇!多谢季七爷开恩!”男女老幼一窝蜂似的向饭馆拥去。
类似这种匪夷所思的事儿,季嗣廉干过不止一次,敢情赚了豪爽仗义的好名声,心中好不得意,沾沾自喜。可是待到囊中羞涩、捉襟见肘时,他竟落得窘相十足,狼狈不堪。你想想,钱来得快,去得也快,怎抗得这番折腾?须臾之间,债主们纷纷找上门来,怎么办?他手无分文,只好卖地,跟着卖房子。这房子明明是花大价钱盖的,当时值金值玉,眼下如同粪土,无人搭茬儿,最后干脆拆掉卖木料,卖砖瓦。没过多久,三合院只剩下三间西屋,他还欠下人家一屁股债,至死都没有还清。就这样,曾经阔过一阵子的季嗣廉又变成了穷光蛋。
P4-5
胡光利,1969年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毕业,1973年、1976年于北大进修英语、印地语,1980年于北大南亚研究所进修梵语,1993年―1994年于印度尼赫鲁大学印度斯坦语言中心做不错访问学者。1996年被评聘为研究员、正教授。曾任中国世界古代史学会会员、中国南亚学会理事、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辽宁省传记文学学会理事、辽宁省作家协会理事、辽宁省翻译家协会理事等。曾荣获辽宁省第八届社会科学成果奖(2002年)、辽宁省第二届文学翻译奖(2002年)、辽宁省第六届传记文学奖(2009年)。译有《政事论》(梵译汉)、《毗湿奴往世书》(梵译汉)、《摩奴法典》(梵译汉),编有《季羡林文丛》、《季羡林精选文集》、《季羡林说北大那些事儿》、《季羡林说北大那些人》、《季羡林说清华那些事儿》、《季羡林说清华那些人》等。
为了纪念和缅怀一代宗师季羡林先生的丰功伟业,继承和弘扬他的为学为人精神,谨向广大读者和各界朋友献上《季羡林的学生时代》和《季羡林在北大》两部作品。
《季羡林的学生时代》摄取季羡林先生早年求学的精彩片断,涵盖中小学—大学—出国留学三部曲。在此夯实事业基石的三十余年(1916-1949),在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在异常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季羡林先生由一个少无大志的顽童,逐渐成长为融通古今、学贯中西、兼备华梵的著名学者,演绎出一个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1911年8月,季羡林先生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改为临清市)的一个贫农家庭,六岁离开农村来到济南叔父家里,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身心的发展受到影响。他是一个顽皮的孩子,小学时并不好好读书,只是贪玩,但由于叔父管教得严,加之天资聪明,学习成绩总能保持在中上等,其中国文和外语是强项,为其日后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和学习西方语言文学奠定了基础。直到初中高年级和高中阶段,他才逐渐意识到,为了抢到一只饭碗,必须好好读书。功夫不负有心人,193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同时考取了清华和北大两所名牌大学。
清华四年,是季羡林先生求学的发轫阶段。他选择了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德语专业,虽然与虚无缥缈的“留学梦”不无关系,但绝不是单纯为了留学而学习,而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学完规定的专业必修课。他除了学习德语、英语、法语之外,还学习了国文、欧洲文学史、欧洲古典文学、中世纪文学、文艺复兴文学、现代文学、近代戏曲、文艺批评、莎士比亚研究、英国浪漫诗人、近代长篇小说、文艺概论、文艺心理学、西洋通史等专业课。同时,他又自学了俄语和希腊语。
在此期间,他还听了陈寅恪和朱光潜等名教授的课,为其日后学术研究和出国留学指明了道路。他思想活跃,酷爱文学,结交了吴宓、沈从文、郑振铎、冰心、巴金等文坛耆宿,他们的扶植,为其日后成为著名的散文学家提供了宝贵经验。
大学三、四年级,季羡林先生的散文创作欲望十分强烈,正处于平生第一次创作的高峰,发表了一些晓风残月般的散文奇葩。那时,他几乎每周都有一两篇文章问世,刊登在《文学季刊》《文艺月刊》《现代》《学文》《文学》《寰中》等全国有名的杂志上,有些文章还受到吴宓、叶公超、沈从文、闻一多等文坛前辈的好评和鼓励。
季羡林先生用英语撰写了大学毕业论文,题目是The Early Poems of F. Holderlin,译成中文是《论荷尔德林早期的诗》,成绩为“E”(优),获得了学士学位。
季羡林先生的一生,机遇总是垂青于他。1934年大学毕业后,他回到济南母校高中教了一年国文,然后作为中、德两国互相交换的研究生出国深造。由于“二战”爆发,远隔重洋,无家可归,他在外一待就是十年。在那炮声隆隆、饥肠辘辘的极端危险艰难的日子里,他仍然能够忘却自我,勤奋读书,励精图治,克服重重困难,在著名学者瓦尔德施米特和西克教授的指导下,刻苦攻读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终于圆满地完成了学业,获得博士学位,成为一颗珍贵的读书种子,为祖国和人民增光添彩。
1946年,季羡林先生回到祖国,在陈寅恪先生的推荐下,经胡适、傅斯年、汤用彤先生批准,任北京大学教授和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直至1949年新中国诞生,他已进入中年,继续竭智尽忠,满腔热忱,为新中国文化、教育和学术事业的发展贡献出毕生精力。
总之,从季羡林先生青少年时代的求学经历中,我们可以受到深刻的教育,汲取宝贵的经验和正能量。尤其对于激励和启迪21世纪青少年,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热爱读书、追求真理、刻苦治学的风尚和理念,提高人文素质水平和知识创新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书采取纪实手法,以朴实流畅的语言、巧妙的构思和生动的故事情节,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全面真实地描述季羡林先生青少年时代的社会历史背景、求学经历、思想变化过程等,适于各阶层读者阅读、珍藏和作为馈赠礼品。
在本书创作过程中,一直得到季承先生的大力支持,并参考了季先生的亲友、同事、朋友、学生的回忆、评论文章,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衷心感谢安徽文艺出版社领导高瞻远瞩,慧眼识珠,对宣传以季羡林精神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关心和重视。感谢责编认真负责,严格把关,为保证这部作品的质量付出了辛勤劳动。
由于水平有限,书中谬误和不足在所难免,亟盼广大读者和同行专家批评指教。
2016年7月8日
胡光利著的《季羡林的学生时代》和《季羡林在北大》这两本书是从贫寒学子到海归,从看门老头到北大副校长,一代大师、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近百年人生的真实记录。其中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与精彩片段。
本书采取纪实手法,以朴实流畅的语言、巧妙的构思和生动的故事情节,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全面真实地描述季羡林先生青少年时代的社会历史背景、求学经历、思想变化过程等,适于各阶层读者阅读、珍藏和作为馈赠礼品。
胡光利著的这本《季羡林的学生时代》摄取季羡林先生早年求学的精彩片断,涵盖中小学—大学—出国留学三部曲。在此夯实事业基石的三十余年(1916-1949),在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在异常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季羡林先生由一个少无大志的顽童,逐渐成长为融通古今、学贯中西、兼备华梵的著名学者,演绎出一个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