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褚钰泉编辑随笔选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褚钰泉
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要有进取精神

谁能说得上现在究竟有多少种刊物和报纸?!

走进书店和报刊门市部,真可说是琳琅满目!除了那些人们熟知的报刊外,几乎两三天就能看到一种新创刊的报刊。有人说,如今报刊之多,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此话并不过分。

报刊多了,读者仍就这些。为了赢得读者,这就展开了竞争。那些形形色色的封面和目录就告诉人们,各个编辑部之间正在开展一场互不相让的“争夺战”。为了争夺读者,各有各的办法。有的拿富有刺激性的画面招揽读者;有的不惜篇幅刊登武侠、探案作品……然而,有些报刊的编辑并不如此。

前几天,在报刊门市部看到新出版的《上海文学》,拿在手中,不觉给人焕然一新之感。且不说内容不乏佳作,就编排而言,也是动了很多脑筋的。使人明显感到与以往几期不同。我不由掏钱买了一本。

捧着这份刊物,我想,办刊物的人应该有进取精神。特别在如今报刊林立的形势下,要赢得更多的读者,非有这种精神不可。而这种进取精神决非是以歪门邪道来招揽读者,应该像《上海文学》的编辑那样,在努力保持自己刊物的性格和格调前提下,使刊物的内容和形式更完美一些。

(1985年7月13日)

踏破铁鞋无觅处

日前收到一位朋友的来信,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特别感兴趣,最近想写些这方面的文章,手头颇缺资料,于是开列一份书单,嘱我代买。

一看书单,原来都是上海书店编辑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资料,,中所收录的,其中有茅盾等人的《作家论》、李何林的《中国文艺论战》……

友人所托,义不容辞。我就冒着盛暑逛起书店来。从徐家汇走到静安寺;又从静安寺来到外滩,走了五六家新华书店,竟然一本也未买到。听到的回答都是:“这几本书我们书店没卖过。”最后,不得不赶到印行这套书的上海书店,总算如数买到。

当我从营业员手中接过这几本书时,一阵欣喜。继而一想,如果其他书店也能卖这几本书,就用不到我跑这许多路了,以致衣衫被汗水浸湿如许,真有些冤哉!这套“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资料”在读者中的反应甚佳,可是在其他书店上柜很少,这不由使我想到图书流通的问题。看来这是解决读者“买书难”的一个关键。再好的书,如果不“流”到各个书店的柜台上与读者见面,就会使读者踏破铁鞋无觅处。“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资料”是如此,其他许多好书也是这样,然而,我们有些出版发行部门的人却还不太留意这个问题。

(1985年7月27日)

一点怀疑

近几个月,突然从书店刮出了一阵风,不少店的领导都在叹息自己“资金周转不灵”。我对经济全然外行,请教了一位书店的同志,才懂得,原来这是指库存过多,资金都积压了起来,这样显然无法腾出更多的财力去购置新书货源。这位书店的同志带着十分严肃的神情对我说:“你等着瞧,现在削减了订数,再过几个月,你要买书就更困难了!”这位同志还告诉我,上海最大的新华书店已积压了五百余万资金的存货,其他一些店,有的三百万,有的两百万。这些数字是否可靠,像我这样一个逛逛书店的读者,自然无法去一一核实。但数字之大,是毋庸置疑的。

怎么会一下子积压这么多资金呢?自从听了这席话后,这几天踏进书店,脑中就浮起了这个问题。今天来到淮海路新华书店,看到店堂里的玩具柜台越摆越大,再到其他一些书店,又看到好些卖录音机、电风扇、电子计算器……的柜台。往日这些柜台不大有人光顾,我也不加留意,今天便有些刺眼,不禁想起,这些本不该在书店中卖的,其资金是否也算在书店的资金之内?如果这些书店一面在叹息“资金周围不灵”,一面又将大量资金用于购置这些商品上,那就实在不应该了——当然,这仅仅是我的一点怀疑而已,毕竟我仅仅是一个读者,无法知道书店的内情。

(1985年8月31日)P7-9

作者简介
褚钰泉先生献身新闻出版事业近半个世纪,殚精竭虑,以其心血和风骨浇铸《文汇读书周报》和《悦读MOOK》两座文化丰碑,启蒙当代,功垂后世。
作为《文汇读书周报》《悦读MOOK》创始人和灵魂人物,一代报人褚钰泉先生以其厚重的沉静儒雅,抑物欲洪流,辟左右陈杂,执念文化坚守,卓然砥砺前行,无愧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很好代表,读书出版界的道德良心。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正编

阿昌逛书市

1985年

连环画的题材还应丰富些

出版社要有自己个性

要有进取精神

一点怀疑

课本的利用

值得推广

发现新的读者群

书籍装帧材料要丰富些

令人吃惊的广告

踏破铁鞋无觅处

能否“薄利多销”?

金钱与漂亮

宣传的技巧

1986年

读者并未减少

难能可贵

想起了赵家璧

被搞糊涂的外国人

莫当“稻草人”

书迷们的喜悦

买到了《未晚谈》

视野放得更宽些

“天才”与“出生证”

他们在挑战

真可惜!

废纸与好书

琼瑶的变迁

1987年

“畅销”的转化

“编”与“骗”

谨防冒牌“畅销书”

尚嫌不足

文化街的建设

莫把辞书作“摇钱树”

也应作些清理

难以见到的《京剧大观》

研究一下读者的眼光

为孩子想得更周到些

为个体户说几句话

书不能这样读

令人欣慰的数字

1988年

“内部”有感

以讹传讹

诱人的“巨”字

纸张告急

等待提案的下文

明年……

有点想不通

为何买不到《随想录》

海峡对岸的信息

书展随想

出一本《诤言集》

救救连环画

“关系书”小议

出本举报电话集

1989年

新年说书

出钱买“名”

建议送这两本书

书迷悼耀邦

想起了鲁迅

多余的担忧

请对历史负责

难以相见的密友

与代表委员对话

可贵的向往

由谁写历史

可怕的想象

由禁书书目想起l

帮一帮许杰先生

不要盲从

开一份禁书书目

为《辞海》编辑请功

假如……

1990年

冷清的报刊门市部

学术书的甄别

公费公废

想起“电视之桥”

由“广告味”想起

书的价值

由书展想起

用牛刀杀鸡

书卖便宜些行吗!

想起“读书节”

特色的诱惑力

巴金的书

1991年

从年初抓起

新春送书

排队买《围城》

出版社的潜力

管一管这一类书

不要忘了鲁迅

并非笑话

公乎?

眼力

事在人为

想到就写

忘了出版的畅销书

读懂鲁迅

1992年

两个“第二”

旧书的收购

评奖大全

由一份“必读书目”想起

名人与错词

也说奖金

由《红太阳》想起的

由个体书店参展想起

听谣有感

名人与错字

三千余人一个座位

期望

关键在于干!

请看《收获》

1993年

救救图书馆

稿酬提高些,123

书迷与股民

十八与两百

有没有鬼?

不必隐匿

炒《废都》

由祝寿想起

报纸走向市场

图书馆的危机

刮目相看

别忘了他们

老百姓的思念

留住好稿

令人心碎的对话

1994年

不是笑话

奇妙的数字

鲁迅和足球

耐得寂寞

书的寿命

几个数据

谁来做?

一点异议

多几个蒋勋

由吴三桂想起

靠什么?

辞旧

1995年

一个奇迹

到唐朝购书

抗战题材

微妙的变化

大手笔写小文章

不要粗制滥造

出版社的眼力

“以书养书”析

又见书展

一点希望

如何用纸

不能糊涂

想起孩子

令人不解

1996年

一个数据

“南东”的故事

为了孩子

喜见《石语》

防伪何其难

如此“忠告”

读一本书

呼吁一流书店

名著的普及

两种热情

文化开店

“厚黑”何其多

呼唤大书店

“一元书”

这是一本什么书

1997年

遗憾

如何解决

重赏之下

谈“著名”

说“编著”

还是要讲质量

功德无量

最好的纪念

一代出版家

热情

“利”与“干”

王同忆们,戒!

书价浮动

记忆的缺陷

1998年

奖的褒贬l

“社”的形象

冷静一些

值得重视

这样对吗?

文化含量

想一想

王宝森的用处

岂有此书

要有精品

1999年

数据

钱与质量

双重标准

“革命”之风

下笔谨慎些

尊重作者

不忙于“著名”

以书代刊

用什么来衡量

功劳簿

数字

告别

2000年

有话大家说

多作宣传

尝试一下

由谁负责

体谅体谅

“开仓济贫”

求变求进

症结何在

争当内行

想些办法

为什么?

很为可贵

值得警惕

太少了

珍惜

2001年

假如……

好事好办

一点疏漏

变化

可怕的笑声

何谓“腐败”

教训

二谈教训

不必回避

花了多少钱

留心你的孩子

博导的烦恼

薄些、再薄些

先说几句

谈谈教训

2002年

新年祝愿

学历与能力

齐头并进

2003年

买书难

“哥哥对不起你们”

书林短笛

1998年

点子

教训在哪里

编辑和泡沫

推销意识

关键在书

来之不易

1999年

献礼书

治一治“平庸”

编辑与科学

恼人的电脑书

提高卖书人的文化素质

谁当领导

2002年

为何“己所不欲乐施于人”?

文盲和“新文盲”

2003年

法兰克福的感慨

“千虑”之“一失”

2009年

“闭口”和“开口”

社长总编,你们说谎吗?

拷问“动漫”

《悦读》卷首语

2003年

书是爱书者的精神天堂

关键就在一个“悦”字!

读书是如此的快乐!

2006年

这是一本与众不同的书

2007年

“书是进入世界的入口”

“没有一种苦恼是读书所不能驱散的”

举目方知宇宙宽

“明者独见,不惑于朱紫……”

2008年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

“从历史中求史识,是治史的品格”

元化先生走了……

“十步之泽,必有芳草”

2009年

懂点经济学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在于冲破有形或无形的禁锢

“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

使“阅读”真正成为“晚读”

不妨先做些史料抢救工作

2010年

别人的言行不必苛求“舆论一律”

“生逢盛世”“一派繁荣”,抑或……

世事沧桑,变化万千

濯去泥沙,留下珍宝,337

“思虑者智之道”

2011年

很不平凡的一年

去芜存菁,历史才能存真

书评是提高阅读兴趣的重要推手

新的问题不断出现在人们面前

辛亥革命百年了

2012年

不可思议的“命运”

鲁迅生前活得颇累……

多看些书,多作些思考

打破禁锢思想的固有框框

北京人艺的甘苦艰辛

“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

2013年

把真实的历史留给后人

开拓视野,寻求真谛

这就是我们时代的“成功”的标志吗?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不少问题须重新思考

2014年

真实的“个人史”同样具有历史价值

这二十四个字似应让每一个人铭记在心

没有文化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人若不知自己民族的历史,将在劫难逃”

2015年

真相终会大白于天下

叩拜是继承不了文化传统的

理论是发展的

孩子的教育确实该引起足够重视了

2016年

好文章要经受得起时间的考验

附:《悦读》四十四卷

副编

雪泥鸿爪

“跟着你的足迹”——上海各界人士祭扫鲁迅墓侧记

为孩子们操了一辈子心——访老作家冰心

意大利但丁学会委托专人向巴金赠送但丁诗集

“作家最重要的是写作”

——巴金会见瑞典作家斯蒂格·汉森

巴金的生日

“人民的友谊是我一生奋斗的目标”

——记巴金接受苏联人民友谊勋章时的即席谈话

巴金偏爱读书人

巴金新作《怀念曹禺》问世

交流探讨坦诚相见——记中苏作家在上海的聚会

2005,最后的告别

——痛悼本报知音、最可敬的书友汪道涵

全国学术界心血的结晶

——记我国第一部大型综合性辞书《辞海》的诞生

序言

褚钰泉一生,从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到老年,以书为伴侣,为职守,为终极,直至七十岁远行不归。从四十岁起,他把心血精力完全用到编报编书上。1985年创办《文汇读书周报》,及至风生水起时竟被逐出。马上又创编《悦读》,刚出三卷,就被同一领导人叫停。幸承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张秋林伸出援手,鼎力支持,钰泉得以续编《悦读》四十四卷。三十年衷心不改,他把至爱之情献给愉快读书的千万读者,全心全意做一个天下最好的主编,他真的做到了最好。

今天,2016年11月21日,离褚钰泉猝亡的2016年1月9日,已有三百多天。恰值雪夜晨风,云暗天低,衰叶满地,一片萧瑟。此时,面对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寄来的钰泉三十年编辑随笔选,格外怅然神伤。但当一篇篇诵读下去时,惆怅不再,欣悦随之。钰泉笔下文字几乎篇篇言之有理,头头是道,让我直感他的稳炼、直朴和智慧。

《阿昌逛书市》,每周一文,连绵八百周作文八百篇。每篇几百字,七天功夫,那构思锤炼时间当是足够的。逛书市,游走基层,才可能踞高望远。钰泉身在上海,思接八方,京畿中原,东北西南,东南西北,直到海南港台,莫不在其视野之内。文中反复出现的是书,是与书相关的编书、译书、写书、买书、售书、发书、藏书、读书;是美书、丑书、烂书、禁书、关系书、献礼书、应景书;是书店、书摊、书展、书城、书价;是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文化街;是作者稿酬、“文化掮客”、图书品位、出版规划、降低书价、广开渠道、消减库存……凡与书相关的一切,都在钰泉思索和求变中。

钰泉著文如行云流水,娓娓而谈;短文难写,他却能片言居要,从不浪费笔墨。写的是书籍刊物,同时也是引人入胜的美文。有说理。有品评,有纪念,有追怀。其美不在花哨,不在张扬,而在素朴,在率真。读来不觉琐碎干燥、板滞繁缛,而是如听弦歌,声声入耳,如啖甘果,津津有味。钰泉博览古今中外经典,随意拈出一句嘉言,便令读者分享他的富有和聪慧。

钰泉笔下不仅谈书,而且论世。官场之腐,吏员之庸,史书之伪,艺文之滥,文明之劫,“运动”之恶,社会之疾,疮痍之源,其见解之独到与深刻,如利刃断铁风骨卓然。本书编者从《阿昌逛书市》八百篇中选出两百余篇,删去的五百多篇不少是“时代性太强”的篇什,足证智者钰泉又是一位勇者。智勇兼备的文化人,今天越发少见,与那些匍匐膜拜、颂圣阿世之徒相比,钰泉屹立不凡,堪称当世书界楷模。

京城秋尽冬来,霾天不止,抵住袭人的寒意,翻看钰泉遗作,温寻着往日情怀。五天的埋首阅读,积成十页笔记,写成这篇小序,作为对《悦读》主编的三百天祭。

行将收笔,心上仍有一丝可以追怀又难以排遣的怆然未尽之感。

改定抄清于2016年11月29日

内容推荐

褚钰泉笔下不仅谈书,而且论世。官场之腐,吏员之庸,史书之伪,艺文之滥,文明之劫,“运动”之恶,社会之疾,疮痍之源,其见解之独到与深刻,如利刃断铁风骨卓然。《褚钰泉编辑随笔选》编者从《阿昌逛书市》八百篇中选出两百余篇,删去的五百多篇不少是“时代性太强”的篇什,足证智者钰泉又是一位勇者。智勇兼备的文化人,今天越发少见,与那些匍匐膜拜、颂圣阿世之徒相比,钰泉屹立不凡,堪称当世书界楷模。

编辑推荐

《褚钰泉编辑随笔选》作者钰泉著文如行云流水,娓娓而谈;短文难写,他却能片言居要,从不浪费笔墨。写的是书籍刊物,同时也是引人入胜的美文。有说理。有品评,有纪念,有追怀。其美不在花哨,不在张扬,而在素朴,在率真。读来不觉琐碎干燥、板滞繁缛,而是如听弦歌,声声入耳,如啖甘果,津津有味。钰泉博览古今中外经典,随意拈出一句嘉言,便令读者分享他的富有和聪慧。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0: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