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消失的第三张最关键报表
在1987年以前,会计师不管现金流量的事,因为他们认为那是出纳人员的本分,并非会计师的专业领域之一。但是20世纪80年代发生了很多企业作弊案,所以在1987年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才要求所有上市公司的财务公开信息,需要加入第三张报表:现金流量表(cash flow statement)。
我们顺便来复习一下前面章节所学到的重要观念,让大家再次了解,财务报表不能只看一张或只看特定科目,否则很容易被造假的手法欺骗,需要将三张报表摆在一起看才能看出报表的真实性与完整的关联性。
损益表造假
第一张报表是损益表,它是推估的概念,不是100%确定的数字,损益表只能告诉我们一家公司在一定时间内,到底是赚钱还是亏钱。
所以,损益表是流量的概念、预估的概念,特别容易作假。例如,我们只要在境外免税天堂开一家纸上公司,然后塞货给这家假公司,那么我们公司的损益表,就会出现销货收入增加、净利也大幅增加的假象,如图4—1—1里面的。
因为这是一笔假交易(塞货,美化公司损益表上的净利表现),所以公司不会真正收到现金。感谢会计制度有借贷平衡的基本要求,所以这家公司只能在应收账款这个科目上动手脚。这笔生意本质上是假交易,于是该公司的应收账款会不断地增加,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例也会越来越高,如图4—1—1的。如果您没有学过财务报表,就会以为这家公司的获利状况很好,值得投资。
还好您正在研读本书,所以可以将上一个章节经营能力(翻桌率)的概念拿来分析运用。这时您就会发现,假交易型公司的应收账款收现天数,会从原先的90天慢慢增加到100天、120天、180天……360天。如果一家公司的应收账款回收天数呈现这种趋势,通常就代表它在销货收入上,使用了塞货的做假账手法。
这也是沃伦·巴菲特要求看财务报表时,基本上要看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原因。因为假的东西难以长久,即使做假账的人再厉害,只要作假,一定都会留下蛛丝马迹,所以一旦时间拉长,总有东窗事发的一天。
第二个做假账手法,就是调整会计制度,例如改变折旧费用或分期摊销费用的处理方式,如2—4节所提到的垃圾处理公司。以上两种方法,是损益表上最常见的两个做假账手法。
资产负债表造假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如何在资产负债表上动手脚。
假设您是一家上市公司的专业经理人(总经理),除了基本的年薪之外,董事会同意您依照公司经营的绩效与公司股价的表现,额外提供特别分红给您。您接手经营这家公司,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结果总资产周转率偏低,只有0.98趟/年,再加上公司并不是资本密集型(烧钱型),所以董事会对您有些不谅解。
为了美化公司的经营能力(总资产周转率),您请了和自己关系密切的另外一家公司的总经理帮忙,将您公司目前没有使用的闲置资产(价值5亿元),于10月30日卖给您的好友(丙公司)。
这时候,由于总资产周转率=销货收入÷总资产,假设分子(销货收入)没有改变,但分母(总资产)少了5亿元的资产,如图4—1—1的,所以总资产周转率瞬间提升为1.05趟/年。这桩假交易,让您的经营能力瞬间提升,于是在年底绩效考核时,您可以顺理成章拿到几千万元的红利。
来年1月15目,您再请朋友将原先买的5亿元资产,卖回给您自己的公司,其实投资人是不容易发现的。因为资产负债表是当天余额(存量)的观念,年报的数据,只会显示12月31日那一天(当天余额)的状况,所以您在1月15日当天做的买回动作,只会显示在下一个年度的资产负债表中。
这个虚构的故事,代表资产负债表也是非常容易上下其手的报表。当然实际上不会出现这么笨的做假账方式,只是想让大家了解本书不断强调的最核心观念:财务报表不能只看一张或只看特定科目,需要将三张报表摆在一起看才能看出报表的真实性与完整的关联性。所以我们才会说,消失的第三张报表——现金流量表,才是最关键的报表。
现金是公司生存的必要条件
如果阅读财务报表的过程中只关注损益表或资产负债表,而没有查阅现金流量表,就好像入宝山空手而回的感觉一样。
现金流量表为什么这么重要7、因为损益表上最下面一个数字(净利)是正数,当然值得高兴,但净利是正的,只代表您公司有获利,获利不能保证公司一定能持续生存下去!别忘记,损益表是推估的概念,每年倒闭的数干家公司之中,有些在倒闭的当天账面上还有获利(俗称“黑字倒闭”),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它们是因为手上没有足够的现金,不断成长到破产!公司没有获利还可以照常营业很久,可是只要几天没有现金,您的公司就无法生存下去!
想想看,如果您是公司的老板,现在公司缺钱,有什么地方可以变出现金呢?一般人根据常识,会马上想到以下三种方法:
1.低价促销换现金、减薪、放无薪假、裁员等各种成本与费用管控措施。
2.要求业务员追应收账款、将存货转卖、将公司闲置的机械设备卖出去。
3.要求采购员将应付账款往后延、找银行融资借钱、请股东帮忙增资。 我们来试着将这些常识进行“中翻中”。第一类的几个方法,就是在营运过程中,想尽办法挤出现金,或是减少现金的支出。这些动作相对应的会计科目,都来自损益表,所以“中翻中”就是“营业活动的现金流量”:主要就是以损益表的净利为基础,再将不是真正现金支出的折旧费用与分期摊销费用加回来,经过简单的计算,就是所谓的营业活动现金流量。
还记得公司有钱之后就会兵分两路吗?往左边走叫“资产配置”“投资策略”或是“资本支出”;往右边走,称为“处理债务”“融资策略”或是“财务杠杆”。第二类的几个变出现金做法,相对应的会计科目都是源自资产负债表的左边,所以“中翻中”就是“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第三类几个变出现金的做法,主要集中于银行与股东上,刚好就是资产负债表的右边科目,所以“中翻中”就是“融资(理财)活动的现金流量”。
借由刚才生活常识的推导,您会发现,现金流量表最主要有三个部分,包括:
1.营运活动的现金流量(主要来自损益表)。
2.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主要来自资产负债表左边的
科目)。
3.融资(理财)活动的现金流量(主要来自资产负债表右边的科目)。
换句话说,只要有上一期与这一期的损益表,加上期初与期末两张资产负债表,就能推导出现金流量表(见图4—1—2)。所以我们将三张报表画成图标的立体模型,让您可以清楚知道三张报表的因果与互动关系。希望您读到这个章节以后,就有完整的财务报表立体观念。
P16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