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者本身就是管理者。如果身为教育者,同时又兼任学校教学管理者,管理的分量更显得重要——自身的专业引领本身就是管理,涉身之外的一切统筹与运作也是管理。没有一个有效管理者是天生的,他们之所以有效,只是由于在实践中学会了一些有效的管理习惯。当我读到《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作者德鲁克的分析论述的时候,为作者精辟的见解折服。
在管理中通常会遇到这四种情况,自己基本无法控制。然而每种情况都会将工作推向无效,使管理不灵:
(1)管理者的时间往往只属于别人,而不属于自己——每天深陷忙碌的事物中。开会,上课,听课,评课,布置上级通知、落实上级任务,解说、谈心,等等。
(2)管理者往往被迫按照老一套方法开展工作——学校的自身惯性以及历史的遗留,再加上上级的一些“规定性动作”,等等。
(3)只有当别人使用管理者的贡献时,管理者才具有有效性。这一点很有意思,只有被管理者尝到甜头后才对你有所肯定,然而过程中的复杂性与艰难性,被管理者是很难理解或认同的。
(4)管理者身处组织之内,但如果他要有效工作,还必须努力认识组织以外的情况。这就要求你必须协调内外关系,必须进行应有的全面沟通,不然自己内部管理与外部衔接就会进入死胡同,而没有出路和阳光。
知难行,还要行。要成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必须在思想上、心智上养成如下的习惯。
知道如何利用自己的时间
有效的管理者知道他们的时间用在什么地方。他们所能控制的时间非常有限,他们会有系统地工作,善用有限的时间。
挤,占,抢。这三条可以说充分保证了我每天能花时间“独处”的习惯。有效性是一种后天的习惯,是一种实务的综合。既然是一种习惯,便是可以学会的。从表面上看,习惯是很单纯的,一个七岁的小孩也能懂何谓习惯。不过要把习惯建立得很好,却是不容易的。习惯必须靠学习才能获得,就像有人打的比方一样,我们每天读乘法表,一遍又一遍,直到我们纯熟得不加思考随口可以说出“六六三十六”,那就成为我们固定的习惯了。
再如,作为教学管理者,工作极为繁忙,常常没有时间读书,那么一定要读经典的书。而读好书一定要反刍,要结合自身的实践反复验证、反复咀嚼。随着阅历的增加、能力的提升、胸怀的宽广,收获将更大。要求人家读书,自己首先要读书,要求人家自律,自己首先要自律,这样才能达到管理的效果。
当然,真正做到把握好自己的时间很难。这里就有一个“他用”和“自用”的问题。就看当事人的“你”怎么把握。所以,人的心态决定状态——迎难而上,不是一味地发牢骚,不然,所有的时间都在埋怨宣泄中滑走了。
管理者不能显示特权,甚至还要用超额的时间完成自己的学习与反思——没有光环与虚荣,他必须以责任为基础,以卓有成效为目标,致力于带领整个组织或者团队,穿过不确定性的海洋走向成功的彼岸。
在日益变化的教育环境下,每一位管理者都可能为自己能否胜任、能否有效而感到苦恼、担忧。我们必须明确的前提是——学会使用自己的时间。这是对管理者提出的切实可行的忠告与建议。
注意使自己的努力产生必要的成果
在管理的有效性上,我的体会是:求是——创新。以提高有效性的目的去创新,再将教学创新的成果以求是的态度去探索其中的规律,并在这个规律的指导下,向更高层次的创新冲刺,以求在不断追求有效的过程中成为一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有效的管理者并非为工作而工作,而是为成果而工作。这样的管理者不会一接到工作就一头钻进去,更不会一开头就探究工作的技术和手段,他们会首先自问:“别人期望我做出什么成果?”——这是业务干部不同于专门管理人员的重要地方。因此,学校每一个教学干部都要拿出自己的“绝活”,让自己的研究成果对老师有所引领。
更深层的看,“成功靠不住,有效方长久”,关键则在于“知”,因为力行得真知,而真知才能导力行。“身先士卒”、“自下而上”的管理让教师感觉到领导不是高高在上,老师们的研究热情被调动了起来,学校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管理者大量时间、精力的投入,换来老师们一起废寝忘食的研究,这便是管理的成效。
“请不要走在我的前面,因为我不想跟随你,请不要走在我的后面,因为我不想领导你,请你走在我身边,我想与你走在一起。”——这正是我们对管理“有效性”的最好注脚。
P45-48
二零一三年,我主编的《迷人的阅读》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那本书里收录十名教师的读书笔记和对阅读生活的回顾。原以为一本谈读书的书不会有多少读者,没想到竟颇受好评。有的学校集体购买,组织教师们共读。有的学校将书中提到的书籍悉数买来,放入图书馆。《迷人的阅读》的策划编辑朱永通君说,再编一本“姐妹篇”吧。我欣然答应。
本书的六位作者有的是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普通教_lJ币,有的是享誉全国的校长、名师,有的是已经退休的大学教授,都是读书人、爱书人。还是那句旧话,因为工作不同,生活阅历不同,因此他们所读之书,读书的体悟也有诸多不同,这些不同会为读者带来不错的阅读体验。
《小窗幽记》中有言:闲中觅伴书为上,身外无求睡最安。“身外无求”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特别是在当前。但受过教育的人闲暇时拿本书翻翻,还是应当的。教师更应每日有静心读书的时间。获得多少信息,是其次。主要是用读书修性养心,然后平和理性地做好一天又一天的教育工作,造福学生。
最后要感谢吴非先生赐序。原本想请先生从旧文中找一篇谈阅读的文章作为代序。先生却在两天内特意写来序言。前辈奖掖后进若此,我感佩在心,必当努力前行。
朱 煜
二零一六年十一月二日
我生于1950年,比我早十来年或是晚十来年出生的人,读书的机遇要比我好一些,我们那代人读书是最少的,这个问题只要稍作思考就会明白。我上小学时正在“反右”,好多字我是看墙头大字报认识的。从做小学生起,就赶上了没完没了的“运动”,文学阅读非常少,“文革”前夕的中学,已经组织学生批判“封、资、修”,几乎所有的中外经典名著都成了“大毒草”……后来插队去当农民,称我们为“知识青年”,其实我们根本没什么“知识”,“读书”在我,不过是梦。
当年在农村,近于疯狂地寻找一切可以读的书(我读书杂,和那段经历有关),如果我不读点书,怎么能算“知识青年”?近年,常被找去作“培训”讲话,动员中小学教师阅读,总说“如果不读书,我们怎么当教师?”其实,这样的理由,多多少少有功利主义成分。读书是个人生命需要,一如人必须需要营养需要氧气,并非为了什么名号。当年在乡间,我对书的渴望,就是想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过去究竟发生过些什么,“别样的人们”在做什么梦……在一个精神极度贫困荒凉的时代,我梦想未来有无数可以获得的书。如今,面对无数伸手可得的书,我有些老了,视力也损伤了,然而,我仍尽可能地阅读,因为我还是“想知道”。如果没有热爱以及对世界的好奇心,生命质量会降低,作为教师的职业生命,更是如此。
如同爱因斯坦所言“只有个人才能思考”,只有个人才能阅读,读书纯粹是个人的事,特别对教师而言。要成为一名“学者”,也许很难;但想要成为一名“学习者”,很容易。时下中小学教师自觉读书的风气不够浓,是事实;可是,我在每所学校都能遇上真正的读书人,——如果你没遇上,那很可能是你没有沉下去;在一所学校待上一两个月,一定找得到爱书的教师,如果你也是个读书人的话。我的同事中有许多真正的读书人,他们远离尘嚣,安安静静地读书,与教育界的浮躁之风格格不入,不愿个人的读书时空受干扰。更让我感到庆幸的,是许多同行的阅读比我多比我广,见解深刻,这样,我就有了更多的学习机会。他们的阅读视野和经历,给我以新的启示。
有经验的读书人一般比较看重个人的阅读体验,每个人的读书经验和趣味有所不同,你的阅读和你的思考,放入你的生活,会产生独特价值。很多教师的课,有境界有风格有智慧,铸就他个人修养的,多是个人阅读史。我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经验:那些在教学上“有办法”的老师,那些不以教学为苦事的老师,往往是领略了读书趣味、有深厚的阅读基础并善于思考的人。在他们,简朴的生活,高尚的追求,已成为生命方式。
为强调阅读的作用,人们有时会说“可以少走弯路”,的确,别人的思考和阅读经验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别人的发现有可能让我们豁然开朗,减少损失;但无论如何,别人的见解无法替代个人阅读与思考的价值。我甚至想到,走弯路也会有风景,比之一帆风顺的幸运者,那种经历过曲折的探索之路的读书人,也许更加幸运。我长期阅读各种史料,一点点积累经验和教训,逐渐学会依据常识辨识蛛丝马迹,拂去尘埃,拨开迷雾,不以他人的判断为定说,努力追寻事实;如此多年,积累出一些教训和经验,不轻信、不激动、不盲从,时间长了,思考问题的方法也就多一些。思维方法,可能“教”不出来,即使学习,也不一定管用,必须在阅读中逐步经历、体会。观察他人的读书经验,了解他们如何阅读,如何思考,如何形成个人经验;与此同时,发展属于个人的阅读,多读多思,于是,“自我启蒙”便成为一件可能的事。
十多年前结识朱煜老师,因他的读书,也因他的教育精神,朱老师推介教师中的读书人,其志在乎人与未来,令我肃然起敬,遂有此一番感怀。
是为序。
吴非
2016年10月
朱煜编著的《阅读让教育变好(精)/大夏书系》精选了朱煜、窦桂梅、周益民、吕栋等多位名师的阅读笔记,每个作者约2万字篇幅,自成一卷,共分三部分:1、阅读,如何让教育变好;2、阅读笔记;3、阅读推荐。各位作者的写作风格各异,内容异常丰富,但皆指向同一主题:阅读是教育慢慢变好的“根”。
朱煜编著的《阅读让教育变好(精)/大夏书系》精选了朱煜、窦桂梅、周益民等六位读书人、爱书人的阅读笔记,他们有的是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普通教师,有的是享誉全国的校长、名师,有的是已经退休的大学教授。各位作者的写作风格各异,内容异常丰富,但皆指明:阅读是教育慢慢变好的“根”; 阅读,让“自我启蒙”成为一件可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