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喜鹊 安琪
穿过熟悉的现代文学馆大院到鲁院报道的第一天,我在结冰的池塘上听到一阵恰恰恰的叫声,只见一群灰黑色羽毛的鸟儿斜着迅疾地飞。停下脚,拿起相机,偶尔捕捉到一只两只栖落在冰面上,内心有点嘀咕,这是什么鸟?乌鸦吗?可不见乌鸦的瘦削和乌;这是什么鸟?如此肥大壮硕,如此恬静自如,也不理人也不怵人。我用镜头把它们拉到我的眼前,恍然想起一个词:灰喜鹊。我甚至看见一只灰喜鹊叼着一根树枝静静飞到屋顶上歇了一会儿再继续飞往我不知的他处,它是筑巢去了。
北方的灰喜鹊,遍布冬天上空的灰喜鹊,和我记忆中南方喜鹊娇小身躯完全不同的灰喜鹊,在这样一个春光开始吐露小芽孢于枯枝上的日子,成群结队自由自在地,来了。
你只能静看它们翔集,你喊不来呼啦啦飞起又三三两两驻足的灰喜鹊。
安琪的新浪博客
作者——安琪,本名黄江嫔,1969年2月出生,福建漳州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新世纪十佳青年女诗人。曾获第四届柔刚诗歌奖、首届阮章竞诗歌奖和第五届中国桂冠诗歌奖。合作主编有《第三说》《中间代诗全集》。出版有诗集《奔跑的栅栏》《你无法模仿我的生活》《极地之境》及随笔集《女性主义者笔记》等。绘画作品多次刊登于各大刊物。现居北京。
评鉴与感悟——安琪是一位能在多维度建立话语体系的诗人。她不停地尝试百变之风,无论是极简还是极繁的语句,她都能够驾轻就熟地裹起她情绪的内核,像夹心巧克力,总是包裹着些微的神秘。“真诗人是神秘家”,这大抵在安琪身上有所印证。她的幻想力是超常的,总能够跳出日常的窠臼,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读她的诗,往往不能拘囿于字句之间的关联,她最迷人的地方恰恰是她一以贯通的感觉,所有的繁复、跳荡,甚至悖论、混沌,都是为一种感觉服务,是一种少见的感觉统帅语言的大军,像草原的马队,浩荡之中亦见凛然不可侵犯的内里千秋。然而也有星月下的散步,马尾轻晃,草色凝香,琴声悠远,像小夜曲统领了她的短小诗行。我常想,安琪有着不可复制的美,她大量的意象又黏稠又清籁,像粗朴的木质手镯上精致的银丝云纹,真实的生活中又隐含着神秘的韵味。
安琪这一次放弃了神秘而走向了告白,她的诗歌的理想主义真的小了,她消解了作为“主义”的那部分真实,而判断为虚幻。而事实是,家族和祖先涵盖了那一部分,这样悖论的现实她应该不是误写,我更愿意理解为有意为之,加深了思辨性,看似不着力,而韵味无穷。(薛梅)
刺猬封号 白炳安
生活不需要刺猬,因它身上有刺。重复一千次的谬论以正确的结果示人。
长刺的刺猬在小人的暗算里折刺受伤,无法说痛。
从古到今,舞台上演的都是才子佳人欢天喜地的场面,嘻嘻哈哈地端着笑脸迎人的角色,大受欢迎。我礼赞的忠良与正直淹没在中庸的演说里。坐在台下的真理看到台上的荒谬以模特的身份走秀,博得掌声。
此时,一只刺猬闯入完美要求者的圈子,刺破皮肤,引起渗血的尖叫,触怒目光。
我知道刺猬没有圆滑的本事,没有忍受的智慧,克服不了针砭时弊的毛病。
在荆棘中行走的我,获得刺猬的封号。
在诗里诗外,我视奸诈为仇,视卑鄙为恶,视阴谋为敌,不屑做阳奉阴违者的朋友,嘴里射出的每一支利箭都击中丑恶的靶心,诗里散发的每一句讽刺都戳到虚伪的嘴脸……
是谁见此状况,如坐针毡?
是谁以好心者自居,滔滔不绝地说着被刺猬刺中的伤害?
是谁以权力为理由,把刺猬关进笼里,禁止刺猬发声与接触真实的映像?(P14-16)
诗意,永恒的心灵关怀 爱斐儿
编选这本《散文诗选粹》的过程,有辛苦也有甘甜,我喜欢被这浓浓的诗意笼罩。作为医生出身的我,始终坚定地认为,看似物理的身体所患的疾病,其实都与心灵的隐疾密切相关,可感知的症状恰是心灵病理的外现。只有诗意这副药方可以直通病因,因为只有诗意可以用来入心。每个伟大的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特有的时代病症,作为感觉最敏锐的诗人群体来说,通过诗歌写作去关怀、爱护在红尘中遭遇的苦痛的心灵,则是寻求治愈或救赎的唯一良方。文学反映世界,散文诗就是最好的载体。回顾一下散文诗的演进轨迹,不难发现,议论性散文演化为杂文,叙事性散文派生出报告文学,抒情性散文与诗歌中坚守传统风格的流派相结合,造就了散文诗。黑格尔说,把握世界本质有三种方式,散文的、诗的、哲学的,而散文诗是如此巧妙地整合并涵盖了这三种方式,她整合了诗歌、散文、小说、戏曲、杂文等文体的特征,并成为作者们搭建的诗意舞台,为读者展示着道具、背景、音乐、人物、情节、台词等元素如何在一篇散文诗中魔术般整合,最终呈现出作者深刻思考后的精神结晶。本年度《散文诗选粹》选取的作品,以更加整合的方式、更具超越的形态、更富美好的感觉,“整合并超越,超越并包容”,给我们带来了更加丰富、立体、多维的诗意呈现。所以一颗敏锐的心灵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一定会感受到那些来自诗性中的疾病、痛苦、喜悦、感动、恩宠、勇气和创造,这是来自诗意的关怀,是最好的心灵疗愈过程。
一诗性、疾病与终极关怀
散文诗创作牵涉到一个人的深度、价值、心境和个人特质,真正的诗人懂得聆听、遵奉心灵所传递出的讯息,进行真实记录和描绘,这种本性的表达,也许更接近于真相与真理。诗人史蒂文斯在《关于最高虚构的札记》中写道:“或许真理完全维系于湖边的一次散步。”这些深陷红尘的诗人们,他们必然在生命中经历这样的过程:认识、批判、改造、赞颂。唯有认识才能了解我们身处何样处境,唯有批判才能修正那些谬误和不实,唯有改造才能修复那些纷乱和漏洞,唯有赞颂才能带给我们希望和勇气。一个有良知的诗人,一定是一个身陷红尘,历经种种的不完美却不断寻求救赎的人。我敬佩那些会对文字心存敬畏的真正的诗人,因为文字承载着他们的道德和良知,他们一边用文字构筑心灵的殿堂,一边对客观事实进行冷静的思考,不断对自我及周边环境进行更新、更深层次的探索,这种探索有利于人们接近真、善、美。而作为这个世界智慧的真、善、美三大维度,将科学、道德与艺术进行有机分野,让我们从世界的不完美之中感受到思想者的伟大与纯粹。
美国的心理学家托马斯·摩尔认为,疾病是身体的诗歌,诗人们喜欢从多种角度解读同一样事物,而不是满足于有限的解释,人们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聆听心灵的声音,认识心灵,爱护心灵,关怀心灵。而关怀心灵是一门艺术,唯有诗歌的意象才能表述。神话、美术、宗教和梦境都能提供这样的意象,显露和承载心灵的奥秘。我们也可以向不同领域的专家寻求指引,诸如古代的神话和悲剧作家、文艺复兴时期的医生、浪漫主义诗人、现代的内涵心理学家,但是对心灵投注更多关注的还是具有诗人气质的心灵追寻者。他们都尊重人类生命的奥秘,拒绝用世俗化的标准解读生活经历。身为诗人,多年的从医经历,让我更习惯用一个医者的视角去解读诗人和诗歌,并认真地听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医生帕拉塞尔苏斯的建议:一个真正的医师,必须理解事情的本质,必须能辨认人体之外宏观世界的病症,必须对人之本性具有清楚的认识。只有这样,他才能探究人的内心世界,了解每件事情的归属。如果对外在的人性,也就是对天和地缺乏深刻的认识,这一切就绝不可能。
在文艺复兴时期,诸如费奇诺与米兰多拉这样的智者就教导人们,每个人都应成为自己生命中的艺术家与诗人。一个好的诗人,最先要学会的是如何去关怀心灵,而不是被纷繁的外部世界障目。关怀心灵可以让我们超越世俗的自我主义,目的在于恢复个体生命的神圣。这种神圣性并不仅仅是“生命的价值”,更是个性的神秘内涵。寻求关怀心灵的人更懂得欣赏人类苦难的神秘,并不是一厢情愿地去追求虚幻的“完美生活”。我很欣赏诗人们用诗意的声音发出对沉默的反抗,用诗意的触角去靠近天地之大美与神奇。
二恩宠、超越与“创造性张力”
近年来,散文诗正以燎原之势在蔓延,各种文学媒体散文诗专栏的开辟也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成为时代的宠儿。任何一种文体的兴盛和繁荣总是和它身处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就像瓜与藤,就像水土与风物。在这个网络发达与多媒体覆盖的时代,交流的便捷让各种讯息得以最全面快速地全方位铺开,人们借助便利的信息传播,可以较全面地获得散文诗创作的各种文本和创作理念,过去对散文诗的各种定义也因为这个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有了新的注解。就近年来发表在各种刊物、网络媒体上的散文诗文本来看,它正以更新颖、更丰富的面貌展示着独特的魅力。从文学的发展趋势与规律上看,文体的区分将越来越细,各种风格不兼容的地带给散文诗的发展提供了多维空间,并以中国诗词歌赋为根基,广泛吸取着来自世界各地文学语言的滋养。
中国散文诗有着自己的创作特点和民族精神,它是漂浮在沙漠上的一片绿洲,饱含着丰沛的人文精神和灵魂高度,带给人心灵的滋养。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经过许多作者前赴后继的构思和排练,该文体的创作已越来越趋于成熟和丰富,因此,我们不得不用整合理论(Integral Theory的视角再度对散文诗的写作给以更多关注和审视,揭示它魔幻迷人的一面。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肯·威尔伯在《整合心理学》中提出“创造中的灵性”,认为从前现代、现代到后现代,从物质一身体一心智一灵魂一灵性的上升,以“我、我们和它”为主体的艺术、道德和科学的分类,构成了人类文明的主轴,其核心就是超越并包容。这一哲学观为散文诗提供了新的安身立命的方式。
一个人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在认清这个世界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诗歌亦是如此{好的诗歌,不是对世界的平面描述,而是对宇亩万物秩序的立体构建:不是故弄玄虚、主客分离,而是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应是在过去、现在、将来,前世、今生、来世,宏观、中观、微观,主体、客体、第三者之间打造一种“创造性张力”,通过灵性、理性、感性与现实之间的“结构性冲突”,让每个读者能体会到其中思考的超越与灵魂的飘逸、解脱和放下。散文诗是人们通过诗歌写作保管各种意向去关怀人类心灵的方式。这本《散文诗选粹》中的优秀散文诗文本就是对这种整合理念的最好注解。
三去粗取精,披沙拣金与“隐形”的新生
借编辑此书的机缘,我得以接触到更多散文诗文本,可以从大量的阅读、思考中体会当前散文诗作者们对诗意的理解和创造,以及众多心灵的萃聚和展现。长期以来人们对散文诗还存在诸多误解和偏见,岂不知,散文诗作为诗歌之树上的一根两枝,或一枝两花,同样深深根植于诗意的泥土,只是在自己的成长发展中长成了不同的样貌和形态。毫无疑问,诗意是它们共同的根系,而所谓的诗意,就是你愿意用一种更清醒的态度去生活,喜欢从多维度解读同一事物,而不是满足于有限的解释和世俗的认知。诗人必须给想象力以足够的自由,让它不断去探索更新、更深层次的场域,为我们提供理解、内涵、智慧、远见、语言和音乐。一个诗人的清醒就在于他知道自己该如何努力在心中留下这暂时的、正在崩解的世界的烙印,此过程是如此深刻,如此痛苦.如此激情澎湃,以至于整个世界都在我们心中重获“隐形”的新生,并借由思想的深度拉近我们与诸神的距离。
编完这本散文诗选本时,音乐人鲍勃·迪伦因“用美国传统歌曲创造了新的诗意表达”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正铺天盖地,这说明“诗意”依然是人类艺术审美高度的重大标识。我一边聆听鲍勃·迪伦的经典音乐一边整理本书的一些章节,像一个行者心满意足地看着这些词句变成一片片心灵的风景,在我眼前一帧帧展开。谁经历过像园丁一样从众多的稿件中一遍遍精挑细选的辛苦,谁才能体会诗章水落石出般呈现于眼前时的快乐。这些诗人虽然写作的风格不同,或飘逸,或内敛,或深刻,或清新,但我依然能感受到大家的灵魂在努力挣脱红尘引力的束缚,努力朝自己向往的灵性世界攀升。谨此,我对他们充满敬意。
今年《散文诗选粹》的选稿和简评撰写只有两个月时间,对每首散文诗的简评占据了很大的精力、篇幅和版面,这样就使得我们的选稿既要保持其丰富性、多样性,又要精而又精,简而又简,所以不得不在大量来稿中反复筛选,尽量保证更多更有代表性的精品入选.因此会有很多优秀的作品无缘选入,这也是每年编年选时存在的遗憾。不过没关系,如果你真的是在文字的沙石中淬炼金子,那你迟早会以金子的面目呈现在读者的视野。今年的选粹,邀请了几位著名诗歌评论家加入点评的行列,为选本增加了更为专业的力量,在此,特别感谢蒋登科、孙晓娅、薛梅、罗小凤教授,散文诗研究中心主任箫风、范云晶博士,以及为本年选提供大力支持和帮助的师友们!时间最强大的力量,莫过于向人们展示他们的心灵。感谢这些捧出自己心灵的人!
二〇一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爱斐儿主编的《散文诗选粹(2016北岳中国文学年选)》讲述了散文诗人的清醒就在于他知道自己该如何努力在心中留下这暂时的、正在崩解的世界的烙印。此过程是如此深刻,如此痛苦,如此激情澎湃,以至于整个世界都在我们心中重获“隐形”的新生,并借由思想的深度,拉近我们与诸神的距离。
爱斐儿主编的《散文诗选粹(2016北岳中国文学年选)》精选了2016年度发表在国内文学报刊的最优秀的150篇散文诗作品。分别为阿土的《云水禅心》,阿毛的《对他说》,安蕾尔的《不死鸟》,安澜的《佛黑缘》等。这些散文诗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内容有深度,无论从思想性、艺术性,还是可读性来讲,都极具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