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小脚与西服(张幼仪与徐志摩)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张邦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一位历史学家在报告中提出,徐志摩离开中国前往西方的时候,和其他同一社会阶层的年轻人没有两样。时值二十二岁的他,正在寻求救国之道。他本来打算放洋归国之后,要接管家中事业,或加入政府官僚体系。可是,根据这位史家的看法,徐志摩此番西行,也在内心注入了改变个人作风的欲望。他信奉着自己心目中西方的精髓,并致力于成为他所推崇的西方优点与特质——爱、热情、坦白——的活化身。

我常问幼仪:“难道你不气徐志摩吗?”

我知道自己左右为难。我对他对待幼仪的态度很反感,但又不能自控地崇拜他本人和他的作品。他是某个精英同志会的一分子,其中成员都是改变中国旧貌、身为过渡一代的学林俊彦。而作为张家第一个在美国出生的人,我盼望自己也能像他一样,成为同时接受中学与西学灌输的人。

可是,幼仪并不承认她的感受,我猜是因为一个循规蹈矩的中国女人不应该心生怨恨。

徐志摩怀着进入金融界、成为“中国的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的抱负,远渡美国。这期间,他甚至给自己取了“Hamilton”这个洋名。他在克拉克大学那自我约束的日程表,一显雄心大志和对国家的责任感:

六时起身[同居四人一体遵守],七时朝会(激耻发心),晚唱国歌,十时半归寝。日间勤学而外,运动、跑步、阅报。

徐志摩“滥耻发心”,或者说是号召本人和同齐一起行动的欲望,引起了我的兴趣。

我在历史课本里读过中国人的国耻观念,并得知了共产主义之所以在中国取得成功的原理:儒家思想不能抵御外侮、保护中国。我是在美国长大的中国人,自己的种族身份又遭人取笑过,因此对羞耻心毫不陌生,但也惊异于这种感觉何以与徐志摩相仿,竟然大到可以让我想象自己堪为我这代华裔主要喉舌的程度。

徐志摩以优异成绩自克拉克大学毕业后,于1919年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修习政治学。然而,他发现美国不合他性情,便于1920年中途辍学,冲动地转赴英国。他写道,那是我“正感着闷想换路走的时候”。没过多久,他就强化了自己那套将对幼仪造成激烈影响的爱情信条。

我儿子徐积锴出世以后,徐家对他宠爱有加。用上等棉布做成的襁褓包着他的身体;他刚哭个几下,用人或奶妈就会过来安抚。他头一个玩具,是一根象牙刻的小如意,如意就是“如君之意”的意思。他爷爷奶奶声明,他们这个独孙比世界上所有的大财大富加起来还要宝贝,而且用一百个徐家亲戚送的贺仪,给他打了把小铁锁。这把用金链子挂在他脖子上的“百家锁”代表的意义是:以一百个亲人的祝福,把他的命“锁”好;也告诉大家他带给家人的喜悦。

我们给他取名叫“积锴”,“借”是“良铁”的意思,因为铁这种金属象征刚强、正直、果断、公平。他事事好问的天性,逗得家里每个人都很欢愉,所以“阿欢”(意思是“开心”)很快就成了他的乳名。徐家老奶奶一定要我们常带他回去探望,老太太也不再天天缝鞋子,而改缝娃娃的衣服了。

我生产以后身子虽然很虚,但是不久就恢复了元气,而且等着照顾自己的儿子。可是,我很快就发现,我这个母亲的角色受到了严格的限定,就和我在徐家应对进退的行为一样。阿欢是属于徐家的,老奶奶、老爷,还有老太太要监督他的养育过程,只准我偶尔照顾。我抱他的时候,公婆就纠正我的姿势;我给他洗澡的时候,保姆又在我身边晃来晃去。到了夜里,还有个奶妈睡在他小床边的地板上。

妈妈告诉过我:“到徐家后绝不可以说‘不’,只能说‘是’。”所以我并没有反抗公婆的做法。但我现在才发现,我为了讨好公婆放弃了一切,包括出门、求学,甚至育子。我很庆幸我儿子和儿媳妇现在住我附近,而且我们可以时常见面。可是在阿欢生命里的头七年,我没有按照一个母亲应当的做法给予阿欢照顾。

P105-108

作者简介
张邦梅,张幼仪的侄孙女。出生于波士顿,毕业哈佛大学东亚研究系,主修中国文学;哥伦比亚大学法律硕士,曾于纽约担任律师。
后记

我在幼仪去世前一夜还看到她,那是1988年元月20日。虽然她还待在家里,可是大半时间都躺在床上受支气管炎的折磨。孙女安琪拉不眠不休地照顾她。由于安琪拉生日将至,我便事先做好陪伴幼仪的安排,好让她和先生、儿子一块儿出去吃顿晚饭。

在这前一年,我曾经梦到幼仪死去。那是一场噩梦。梦中的她缩在床边,为了吸取空气,弄得喉咙哽塞、喘息不止。而看到她此时虚弱与萎缩的形貌,我却惊得目瞪口呆。我还记得我们聊天的时候,她眼中曾经透出犀利的目光,此时却淌满泪水。当她不断以面纸轻按双眼之时,我分不清她是在哭,还是在忍受病痛。她又经常咳个不停,每回气管一抽搐,就涌出大量黏痰。

我们坐在进行访谈时常坐的那张柚木桌旁,我的身形显得比她大得多。她胃口很小,只吃下半碗饭。吞服药丸她也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我不得不把药丸放在她舌头上,并握着一杯水贴在她唇边。进食的时候,她被一粒米哽到喉咙。那情景是那么的可怕,那么的真实,就像从我梦中跳出来一般。那阵痉挛耗去她那么多体力,我生怕她会当场死在桌旁。

那顿饭剩余的时间,好像在伤感地提醒我们共度的时光。我洗碗的时候,她无精打采地坐在一旁。然后,我引领她扶着助行支架走到浴室,最后是床边。她已经没办法轻而易举地更换衣服了,于是我慢慢帮她套上睡衣,她也小心翼翼地努力抬起胳臂和双腿配合。她坐在床上让我为她扣好上衣扣子的时候,我感觉得到她已筋疲力尽,完全顺从。

当我谨慎移动她的身体,好将被盖拉开,协助她躺进被窝的时候,她拉着我的手,以沙哑却是当晚最有力的声音对我说:“你晓得,我真高兴你在这儿。”

我对她点点头,亲了她一下,向她道晚安。然后我让自己舒服地躺在她那单房公寓另一边的沙发上,听到她最后一次滑入梦乡,发出深沉、吃力的呼吸声。

几天以后,幼仪的丧礼在九十一街(Ninety-first Street)和公园路(Park Avenue)交叉口的红砖教堂(Brick Church)举行。出席的人数之多(大约二百人)令我吃惊。我看到她的家人,还有来自公寓大厦的熟面孔——和她一起用餐、练习德文的邻居。素来与幼仪亲近的安琪拉指出其他一些人,包括幼仪的麻将朋友以及聚会教友。丧礼的气氛庄严却有朝气,仿佛每位出席者都知道幼仪走过的是长寿又成功的一生。

安琪拉的丈夫先站起来说话,表达他钦佩幼仪的活力与能干。我看到有些面孔因为共识而精神一振,因为她是一个人人熟悉,而且又开放、果决的女性,也是一位社区教师。安琪拉要我也讲几句话。当我凑近麦克风的时候,我听到自己的声音在礼堂内回荡。我提到这些年来我和幼仪共处的情形;我怎么样在大学读中国史的时候,首次在一个附注中看到她的名字。我在学生时代就开始拜访幼仪,请她告诉我她的故事。

我站在众位来宾面前,与他们分享幼仪鲜为人知的往事:她怎么样一度嫁给徐志摩,忍受离婚之苦,然后变成一位兼具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的坚强女性。从来宾的反应,我看得出来很少人知道幼仪与徐志摩的关系,以及她为了自力更生、寻求自我所做的奋斗。看着我周遭的人,我明白幼仪的故事已经带给每个人一些不一样的感受。这时我才发觉,她送给了我一份厚礼。

我跪在爸妈家的桃花心木箱前,紧握着幼仪每天穿的黑旗袍,仿佛那衣衫可以召唤我姑婆似的。嵌织着莲花纹样的平滑织物,看起来仿如星光点点的黑色池塘。幼仪说她之所以喜欢这种质料,是因为它耐穿又看不出皱褶。她还把那种窄窄的传统旗袍改成适合自己的裙装,改法是去掉一些褶裥,而双开衩,让身体有较多活动空间。注视着幼仪这件定做旗袍上独特的剪裁线条,我怀着激赏的心情,忆起她讲求实际和独立自主的个性。

我来到箱前,为的是把两件衣服和幼仪的旗袍并置箱中。那是我的两身结婚礼服。第一件是我在婚礼宣誓的时候穿的,也是我美国式童年里梦寐以求的白纱花边礼服;第二件是一袭鲜红的及地修身丝质旗袍(中国人以红色代表喜事)。我这件苗条合身、领子坚挺的旗袍,是照着幼仪和妈穿的旗袍式样缝制的。虽然我打破了传统,在我父母的祝福下嫁给了外国人,可是当我换上这件旗袍参加喜宴的时候,心里有股悸动和骄傲,觉得自己霎时成为孝顺的女儿和自立的妹妹。

徘徊在箱前,我想象了一会儿幼仪在我身边的情景,然后仔细地将我的白纱礼服、红色旗袍,还有幼仪的黑色旗袍叠在一块儿。我抚平它们之间的棉纸夹层,再把几件衣裳放在一起,静静地关上了家中那口满载回忆的箱子。

目录

楔子

第一章 一文不值

第二章 三寸金莲

第三章 福禄寿喜

第四章 嘉国邦明

第五章 女子的教育

第六章 腊雪寒梅

第七章 不三不四

第八章 如君之意

第九章 小脚与西服

第十章 贤贤妻子

第十一章 诗人哟

第十二章 感伤之旅

第十三章 尴尬地位

第十四章 尾声

后记

附录:纪事表

简体字版编后记

序言

那口从中国带来的雕花桃花心木箱,依然立在爸妈家的客厅里。爸妈家在康涅狄格州,那所房子是我长大的地方。箱子又黑又亮,上头刻的一只虎爪紧抓地面,在摆着由埃姆斯和勒·柯布西耶设计的家具的客厅一角,对我频送秋波。我走向箱子,把玩箱上繁复的铜件,再阖上厚重的盖子。箱里什么都有:中国的秘闻,樟脑的气息,和在另一个时间地点穿着的衣物,其中有奶奶的绣花丝袍,爷爷的无尾晚礼服、白色晚宴外套和马裤,阿嬷许妈针脚可爱的围裙,妈夏天到香港买的几件修身高领开衩旗袍。迅速翻弄这些衣服,我对它们如数家珍。我不假思索地将它们折了又叠,这是从小做惯的事。爸教过我怎么折旗袍,折时要注意领子,那是旗袍最重要的部分。我还记得自己曾因爸这么懂女人的衣服而感到尴尬,但他告诉我,那是小时候从他母亲那儿学来的。

此刻,我发现了我要找的东西,是一件黑旗袍,姑婆张幼仪——晚年的她是我的明镜与良师——开的云裳服装公司里曾卖过的那种款式。从小,我就拥有这件衣棠,有一天,它从爷爷奶奶自上海带来的家当里冒出来。虽然衣服上没贴标签,但一天午后,我们在家中的箱子里翻翻寻寻时,幼仪一眼就认出了它。”这是我店里来的。”她说。那高兴的口气,仿佛遇见了老友。打从那天起,我就把这衣服当做幼仪的,而且毫不犹豫地接受它的存在,就像接受她晚年对我的馈赠一样。是这件衣服把我们牢牢系在一块儿,载着我们跨越了岁岁年年。

家里大部分亲戚,我似乎生下来就认得,但认识幼仪姑婆的情况却不一样。我清楚记得初见面的情景。那是1974年,当时我九岁,我们张家人一如往常,在四姑婆位于中央公园西路(Central Park West)的公寓聚首。四姑婆自1954年移民纽约后,一直是位成功的服装设计师。她穿着剪裁考究的旗袍,头发用假髻挽得高高的,脸上抹得苍白,还搽了鲜红的唇膏。

我最怕到她家聚会。她老是把哥哥、姐姐和我叫到房间,问我们为什么没变胖些、瘦些、聪明些,或是手脚怎么没变麻利些,嘴巴没变甜些;当我们回答得结结巴巴时,就用上海话笑我们。在四姑婆面前,谁都不许戴眼镜,连妈也包括在内,她受不了别人这副丑样子。

初遇幼仪那晚,我和家人一起被引进四姑婆的客厅,一眼就注意到有位戴副大眼镜的陌生人坐在四姑婆坐的双人椅另一头。她仪态端庄,没有架子,和雍容华贵的四姑婆似乎截然不同。我很诧异这陌生客竟被允许不摘眼镜。

爸向我们几个孩子宣布:“这是你们的二姑婆,也就是张家二姐,刚从香港到这儿。”

我羞怯地靠近幼仪,在郑重与她握手之时,目光穿透那副眼镜,直入她的双眸。眸中闪着熟识的光芒,好像她自某个遥远的地方就将我铭记在心似的。我记得自己当时立刻有种可以信赖这位女士的感觉。

她住在曼哈顿北部东区的一所公寓里,第二任丈夫过世后,才从香港搬来。张家人给她起了个诨名叫亲伯伯,显然是调侃她有几分男子气。我注视着她的短发和深色裤装,喜欢从她身上传出的信息:我讨厌裙装,过去人家老喊我野丫头。虽然爸妈从未提起,但我从同辈堂亲和姑姑们那儿听过她离婚的暧昧传言,他们用一种暗示着丢脸、可悲的口吻,谈论她离婚的事。我直视她的脸,想要搜寻”丢脸或可悲”的信息,却只看到平静和智慧。初次相见的那晚,我并没有和她说上几句话。虽然我经常在后来的家族聚会中看到她,但直到五年以后,才开始与她交谈。

1979或1980年的夏天,爸打电话给幼仪,邀她来康涅狄格小住数日。他俩显然在之前的一次家族聚会上讨论过这趟远行的可能性。1940年出生的爸,从孩提时代就和幼仪很熟,那时爸家住上海,转角就是幼仪家。1949年以后,爸和家人便辗转到香港、东京、巴西圣保罗,然后到美国。幼仪也在同年离开中国大陆,前往香港,在那儿认识第二任丈夫,一直住到1974年他去世为止。

初访康州的幼仪带来了粽子的食谱和制作材料,妈和我在幼仪监督之下,把肉馅和糯米准备好,然后将大片竹叶放在水里泡软待用。第一个粽子包出来以后,幼仪宣布我们的努力成功了。此后每年夏天,幼仪都会带份新的食谱来,有一年是饺子,还有一年是虾酱。她会在我们准备做菜时仔细监工,然后给我们的成品打分。我喜欢她那种从容不迫、细心周密的方法。我们煮东西时,她就夹杂着英语和中文告诉我中美与古今之别。我在家是讲英语长大的,读高中时才开始学中文。幼仪与我交谈时,从来不讥责我太美国化,或是用我不可能了解她所说的中国的口气。张家这边的亲戚中,没有人是以这样轻松的态度和我说话的,连我自己的爸和爷爷奶奶都一样。

当时处于青少年时期的我,正陷入强烈的认同危机。身为张家第一代在美国出生的人,我徘徊于两种文化之间,却不知如何取舍。身为华裔美国人的我,渴望拥有可以让自己认同的国家,想要追求一个和自己的过去毫不相干的未来。我热切盼望了解自己的出身,却又对自己的传承感到羞愧。

1983年,我开始在哈佛大学就读,由于东亚研究系声誉卓著,便选为主修科系。本想借此达到了解中国的目的,却因为要系统分析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传统而产生困惑。令人气馁的是,我所学的东西并未引起我的共鸣,而主修其他学科的同学却暗示我天生就应该具备有关中国的知识,也让我深恶痛绝。如果我对中国的了解比不上我的同窗(他们大都是美国人),那我出了什么问题?难道我不够中国?我经常如此戒慎恐惧。

那年在研读中国史概论这门课(同学都戏称这是稻田课)时,无意中在一些课文里发现张家人的名字,他们经常被与五四时代(约1919至1926年)相提并论。这个时代见证了传统儒家文化在西方思想引领风骚之下所经历的剧变。1919年5月4日,天安门广场发生了中国史上第一次拥护民主的示威活动,五四之名由此而来。这个时代的贡献之一,是产生了新文体和新文学。我的两位伯祖张嘉森和张嘉璈,也就是张家人口中的二哥和四哥,因在政治界与银行界的成就而为人所褒奖。我自小就认识二伯祖与四伯祖,他们于1970年代中期过世后,每次我去旧金山探望爷爷奶奶,都会到他们位于加州一座山边的基地致敬。

令我惊讶的是,姑婆张幼仪也因为和徐志摩离婚而被提及,后者是将西方诗律引进中国现代诗,并协助创办影响文坛的《新月》月刊的浪漫诗人,名噪一时。他们的离婚事件常被称为中国第一桩现代离婚案。

大学第一个暑假自校返家后,我热切等待幼仪来访。她在我眼中是位值得尊敬的长辈和不谙世故的移民,这位女士和我在阅读课本时所想象的女中豪杰,会是同一个人吗?她到访的第二天,我便拿出提到她名字的书本,央求她从头告诉我她的故事。

内容推荐

《小脚与西服(张幼仪与徐志摩)》的作者张邦梅为张幼仪的侄孙女,娓娓道出“中国第一桩西式离婚案”——徐志摩与张幼仪离异始末。平实的叙述中,蕴藏着张幼仪摆脱“小脚”桎梏的动人勇气和智慧,也拨开作者内心的中西文化迷雾,找到自我的定位。

编辑推荐

民国初年,才华洋溢的现代诗人徐志摩、林徽音、陆小曼的恋情成为社会话题,到几十年后看来,仍然有其时代意义。相形下,我们始终听不到遭受与徐志摩离婚家变的元配张幼仪的声音,张邦梅著的这本《小脚与西服(张幼仪与徐志摩)》揭开了历史尘封的一页。

张幼仪在不重视女性的传统中国社会长大,离婚后力争上游,成为上海的银行家、服装公司的总经理;而她的后辈,在东西方冲突的恩怨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张幼仪和张邦梅各自为中国妇女的经历书写了值得记忆的一页,对生活在现代的女性而言,更是一件宝贵的礼物。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3:5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