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光溢彩的琉璃瓦是中国宫殿建筑青睐的构件,通常施以金黄、翠绿、碧蓝等彩色铅釉。因材料坚固、色彩鲜艳、釉色光润,一直是建筑陶瓷材料中的佼佼者。我国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在建筑上使用琉璃瓦件作为装饰物,因材料贵重仅饰于局部;宋元开始皇宫建筑大规模全铺盖使用琉璃瓦,如明代十三陵与九龙壁都是琉璃瓦建筑史上的杰作。
中国古代宫廷建筑屋顶主要以琉璃瓦为主。琉璃瓦颜色丰富,有黄色、绿色、蓝色、黑色等。五行学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组成的,这五种元素还各代表一个方位——东、南、中、西、北;也各代表一种颜色——青、赤、黄、白、黑。黄色象征中央方位和至尊之义,被尊为帝王之色。我国自宋代起,皇宫的殿顶就多用黄色琉璃瓦覆盖,故宫内的屋顶绝大部分为黄色琉璃瓦,为皇家所专用。紫禁城东部的“南三所”是皇子皇孙居住的地方,使用绿色琉璃瓦铺顶。绿色是生命之色,由五行中的“木”所主,“木”还主“生”、主“东”,因此,绿色是木叶萌芽之色,代表温和之春,象征着日出东方,以此保佑年幼的皇子皇孙顺利生长。天坛祈年殿的三重檐原来是三种颜色,由上而下分别是青、黄、绿色,分别象征天、地、万物,在重修后才都用的蓝色。紫禁城北门至神武门内的东西大房都以黑色琉璃瓦覆顶,这是因为北在五行中属“水”,主黑色。宫殿建筑屋顶的琉璃瓦大多为单一色彩,多色彩的屋顶用到的是各种剪边形式,沈阳故宫内主要建筑如大政殿用的是绿琉璃瓦黄剪边,故宫内藏书楼文渊阁用的是黑琉璃瓦绿剪边,也都体现出尊贵富丽的皇家气派。
琉璃瓦经过历代发展,已形成品种丰富、形制讲究、装配性强的构件,常用的普通瓦件有:筒瓦、板瓦、瓦当、滴水、吻兽、垂兽、走兽、宝顶等等。
瓦当和滴水是中国古代宫室建筑屋顶瓦作的重要构件。瓦当是檐端的盖头瓦,俗称“筒瓦头”或“瓦头”。瓦当文字中有自名“当”者,例如:“蕲年宫当”“兰池宫当”“京师庾当”“吴尹舍当”等。所谓“当”,据解释,“底也,瓦覆檐际者,正当众瓦之底,又节比于檐端,瓦瓦相盾,故有当名”。因为陶瓦一块压一块,从屋脊一直排列到檐端,而带头的瓦正处在众瓦之底。瓦当的下面是椽头,当可以抵挡风吹、日晒、雨淋,保护椽头免受侵蚀,延长建筑寿命。所以,瓦当的名称很可能是由其所处的位置和作用而得来的。中国最早的瓦当集中发现于西周发祥地——陕两扶风岐山周原遗址,多为素面半圆形瓦当,个别的有重环纹半瓦当。大半圆形的瓦当出现于秦代。秦始皇陵北2号建筑基址出土—件直径61厘米、高48厘米的夔纹大半圆形瓦当【图3—11】。当面图案由两条造型奇异的夔纹组成,两夔左右对称,姿态矫健,气韵生动,具有很高的装饰艺术价值,被文物考古界誉为“瓦当王”。秦汉以后流行圆形瓦当,纹饰取材广泛,山花树草、鸟兽鱼虫,图案写实,简明生动。汉代瓦当在工艺上达到顶峰。纹饰题材有四神、翼虎、鸟兽、昆虫、植物、云纹等。还出现了常见的文字瓦当,其上文字内容多为吉祥语句,如“长乐未央”“汉并天下”“千秋万岁”“延年益寿”“亿年无疆”等,也有标明建筑物名称与用途的。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由于佛教的广泛传播,莲花纹瓦当最常见,文字瓦逐渐消失。滴水又名滴子【图3—12】,位于屋顶板瓦瓦沿,在实用上既便于屋顶流水,防止雨水回流,又起着保护檐头的作用,也增加了建筑的美观。一般认为,我国滴水瓦出现于唐代。滴水则多作垂尖形式,花样也很繁多。宫殿建筑的瓦当与滴水花纹十分考究,颇受人注意。如宋代多用兽面纹,明清以蟠龙纹、云龙纹、凤纹、花草为主,常见的有飞龙吐珠、游龙祥云等。
P119-122
王玉德,1954年4月出生于武汉。历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从事专业:中国历史文献学、文化学、传统文化。著有《文化学>、《中华文明史》、《长江流域的巫文化》、《长江流域的民居》、《长江流域的园林》、《宅经》、《孝经与孝文化研究》、《周易精解>等著作。作者自称“长江之子”,长期研究长江流域的生态文化,近年致力于文化策划学研究,多次参与长江文化的景观策划,试图把传统的商贾智慧运用到现实社会中。
傅玥,历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商周考古、楚文化考古与文化遗产。承担课程包括“中国古代建筑”“文化遗产学概论”等,在靠前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冯天瑜,1942年生,湖北红安人,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历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委员。长期从事中国文化史、中国近代史研究,著有《中华文化史》《“封建”考论》《中国文化生成史》等,曾获中国图书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很好著作奖、湖北省出版政府奖等。
姚伟钧,1953年生,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中心教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工艺评委,中国烹饪协会专家委员会顾问,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成员,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饮食研究》杂志社编委会主任。
说到中华文化元素,不能不论及宫殿。宫殿不仅仅是砖石叠加的建筑,更重要的是多重文化的结晶,其中包含了哲学、伦理、科技、民俗等,特别是其中渗透着政治元素,反映了文明共同体的发展水平与特征。中华古代的宫殿尤其如此,是最有文化内涵的综合体,是权威文化的凝结,是文明发展的地标。当本丛书的主编邀请我们撰写此书时,我们深感选题的分量与意义。
说到宫殿,我们平时都能说出一些感受,可以侃侃而谈几个小时。但是,一旦要从文化元素的角度写出对宫殿的真知灼见,甚至还要用通俗的文笔写出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尽管如此为难,但当我们接受了写作任务之后,就把它当作学习与研究的机会。幸好,我们两人都在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工作,因而可以经常相互切磋。王玉德长期从事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的研究,傅玥从事考古学与建筑学方面的研究,各有所长,可以互补。过去,由于专业的原因,我们的写作文风都较为呆板,这次,我们尽量做了改进。宫殿建筑庄严规整、华丽宏阔的特点,也为我们的语言风格定下了基调。此书的分工,由王玉德撰写本书的前言、第一章和第五章,其他各章由傅玥撰写,结语部分由二人共同完成。傅玥还负责大纲的草拟以及图片的搜集。王玉德做了统稿工作。本书写作中参考和采用了一些资料与图片,包括梁思成《中国建筑史》、乔匀等《中国古代建筑》、萧默等《中国建筑艺术史》、雷从云等《中国宫殿史》、楼庆西《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五书》等,由于编写体例的统一要求,未能一一作注,敬请见谅,并谨致谢『宄。图片除参考文献,还需要特别感谢尹阳朔博士提供的精美照片。
本书所论及的宫殿,侧重于政治层面的宫殿,当然会涉及精神与民俗层面的宫殿。写作的顺序是先从宫殿源流作了概括,然后按宫殿文化的具体内容分别介绍,这样试图体现宫殿的“元素”性。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书中说了许多对宫殿加以肯定的观点,对负面的内容涉及较少。其实,中国古代宫殿文化也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史书记载,宋太祖赵匡胤灭掉蜀国之后,把后蜀的花蕊夫人押送到汴京,问蜀国如何灭亡得如此之速。花蕊夫人随口说了一首诗,道出了后蜀君臣的昏庸:“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可见,宫殿既是文明的成就,也是文明演迁的见证,甚至是悲哀。我们绝不能陶醉在古代宫殿的成就上自满而停滞不前。
在交稿之际,我们盼望本书有利于读者对宫殿的认识,有利于读者认识我们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当代文化旅游的保护与开发。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学养有限,本书或许还有一些欠妥之处,敬请读者不吝指正。
王玉德 2016年10月
完成于武汉
一代规模成往迹,千秋兴废逐流波。
宫墙断缺迷青锁,野水湾环剩玉河。
这是康熙皇帝巡游南京时,见到洪武时期的宫殿只剩下颓垣残墙时而写下的《怀古诗》。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作为21世纪的我们,面对祖国各地保存的宫殿遗址及宫殿文化,应当如何认识它?如何评价它?如何对待它?或许这就是本书所要回答的问题。
当下,凡是具有历史底蕴的大型名胜景点,几乎都有宫殿。然而,如果要问宫殿是什么?人们头脑一时会茫然,想到的仅是富丽堂皇的宏大建筑,往往难一言以蔽之。
因此,在欣赏宫殿这座瑰宝文化之时,有必要先了解宫殿的定义。何谓宫殿?有人说:宫殿是帝王处理朝政或宴居的建筑场所,是统治者或其他上层人士的活动场所。宫殿指秦以前王侯的居所和秦以后皇帝的居所。还有人说:不论儒学、佛教、道教,还是民间宗教,都有宫殿。宫殿用于纪念崇拜的对象,是人们精神寄托的场所。
这两个答案孰是孰非呢?我们认为两个回答都对。前者是从政治层面对宫殿下的定义,后者是从精神与民俗层面对宫殿下的定义。如果把这两个狭义的定义合起来,就是宫殿的广义定义:宫殿是统治者或其他上层人士的生活与活动场所,也是公众的精神寄托场所。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一般而言,宫殿是君主独家享受的豪华建筑物。不过,除了君主,其他统治阶层的人士也可修筑宫殿。例如,汉朝、明朝等朝代,其统治者在分封子弟为藩王时,藩王们都在各地修筑了宫殿。中国大地流传的佛教、道教等场所,也都修筑了宫殿。五代时,王建在四川称帝,国号大蜀。王建称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原来的蜀王府改为皇宫,并对各个建筑一一重新命名。他认为宫阙殿阁关乎政权的威严,必须更名号,以正观瞻。于是,改蜀王殿为承乾殿,会仙楼为飞龙阁,摩诃池为龙跃池,寓意龙气在焉。
通观中国历史,许多诗文可以证明宫殿曾被作为一种泛称。如唐杜甫《哀江头》诗:“江头宫殿锁干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宋陆游《雨晴游洞宫山天庆观坐间复雨》诗:“近水松篁锁翠微,洞天宫殿对清晖。”元王实甫《西厢记》诗:“梵王宫殿月轮高,碧琉璃瑞烟笼罩。”宫殿遍布于自然景观之中,几乎无处不在。
其实,中国的宫殿有多种名称,也有多种功能,它们因具体的用途而得名。通常的情况下,一殿一功能。如恭贺皇帝寿辰的大殿称为紫宸殿;百官或使臣朝贺的大殿称为大庆殿;祭祀天地或祖宗的大殿称为明堂;选取新科文士或任命官员的大殿称为集英殿;宣布诏书或接见域外使节的大殿称为文德殿。有时,一殿多用,而名称就相应地发生变化。如南宋充分利用金銮殿,因此,金銮殿有多个名称,先后称为紫宸殿、集英殿等。
有的宫殿并不称为“宫”或“殿”,但仍然是宫殿。如开封西北隅的龙亭就是一座古老的宫殿。它见证了开封自五代以来作为六朝古都的历史。唐末,它被称为建昌宫。以后,历朝统治者一直注重营造此宫。清代康熙年间,人们在此处的煤山修建万寿亭,俗语称龙亭。雍正年间,河南总督将万寿亭改建为万寿宫。万寿宫的龙亭大殿建筑在高大的平台上,平台共两层,有六十四级。现存龙亭大殿是咸丰六年(1856)修建的面阔9间,进深5间,坐北向南,殿内供有皇帝万岁碑。新中国建立之后,龙亭成了公园。
好了,说罢宫殿的概念,再说宫殿的文化属性。
宫殿,它不是一般的建筑物,而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社会从蒙昧到文明有一个漫长的阶段。人类进入到文明门槛,一般有三个标志:其一是宫殿,其二是文字,其三是金属工具。起初,学者们是用“贫富”或“阶级”这两个词作为进入文明门槛的标志,后来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与应用这个标志,并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学术界就约定俗成选用了“宫殿”这个中性词取代“贫富”与“阶级”这两个有倾向性的词。
宫殿,它不是木材与砖石的简单叠加,而是等级的象征、财富的象征、权威的象征。宫殿象征着政治的集中、地位的尊严、权力的所在、精神的城堡。国君在宫殿中统治着社会,治理着世俗的民众。宗教首领在宫殿引领着精神,自成一方神权天地。有钱人在宫殿,过着奢侈的生活。晋朝左思《咏史》云:“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
宫殿,它不仅是人力与汗水之和,更是艺术、文学、历史、科技、民俗、故事的总汇。宫殿是特定文化土壤上滋生出来的奇葩。如果说宫殿是一个文化元素,那么还可以说,宫殿本身又是由无数个元素组成的。文化是人类思想与实践的表现。宫殿是物化的文化,以宫殿为核心的一系列文化构成了宫殿文化,涉及物质的文化、精神的文化、行为的文化、制度的文化。各种文化的巧妙聚合,正是宫殿魅力之所在。
宫殿,它不是一个孤立的实体,而是历史的沉积。人类社会的每一个文明共同体,都以自己的宫殿文化作为骄傲。世界上现有六大著名宫殿,分别是故宫、凡尔赛宫、克里姆林宫、白宫、白金汉宫、文莱王宫。凡尔赛宫是法国封建时代帝王的行宫,始建于16世纪。克里姆林宫是18世纪以前帝俄皇宫,由宫殿和教堂组成。白宫位于美国华盛顿,始建于1792年,是一座白色的三层楼房。从1800年起,美国的历届总统均以此作为官邸。文莱王宫是苏丹博尔基亚主持建筑的王宫,占地约1.4平方千米,大小房间1780间。白金汉宫是英国王室的住地,原为白金汉公爵于18世纪建造,故名为白金汉宫。除了这六大宫殿,全球还有无数宫殿,都有丰富的历史,令人神往!
我国是为世界做出过卓越贡献的伟大民族,宫殿就是其中的贡献之一。中华宫殿的历史十分悠久,宫殿文化极其丰富,可以说,没有哪一个国家能与我国相提并论。这是因为,我国是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共同构成了世界文明的摇篮。其他三大文明或是早衰,或是停滞不前,或是中断。中华民族有至少一万年的农业文明史,这是宫殿文化的基础!中华有辽阔的土地,有许多的朝代与政权,有众多的民族,有各式各样的宗教,有许多文化的汇合,有勤苦而聪慧的人民。正因为有这些前提,中华宫殿才能在世界上占有了最耀眼的地位!
中华宫殿具有极强的民族性。它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具有民族性的传统文化往往是最有生命力、最有活力的文化。正因为中华宫殿受到了中华民族的广泛认同与喜爱,所以,它也才能长久地延续和发展。如果文化失去了民族性,它就失去了特色。反之,如果民族失去了文化,民族也就不复存在。
中华文明的基本特征,是我们审视中华宫殿的出发点。中华文明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从未中断,其基本特征可以表述为:它构筑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上,文化丰富,重视宗法群体,重视中庸与和谐,重视伦理尊卑与等级,族群偏于保守,但不乏创新。正如从一滴水可以窥见大海,从一个人的基因可以窥见整个人的肌体,我们从宫殿文明元素之中,可以了解其所赖以存在的中华文明共同体。反之,从中华文明视野,可以反观宫殿文明。因此,由小到大、见微知著,或者由面到点、由巨到细,都是我们走进宫殿可以运用的审视方法。
《中华文化元素》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华文化元素的大型普及类丛书,共14册,吸收了最新研究成果,将学术性与普及性相结合,采取“即器即道”的撰写方法,试图通过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元素,昭显中国文化的特质、流变和前行方向。图文并茂、四色印刷、装帧精美,读可悦目、思可悦心、藏可上架。本书是其中的《宫殿》分册,由王玉德、傅玥著。
王玉德、傅玥著的这本《中华文化元素:宫殿》以中国宫殿为考察对象,介绍宫殿精神与物质构成的文化内涵,以及体现着中华文化精英累积起来的生存智慧和生活艺术。通过蕴藏中华元素的文化事象、文化符号,彰显可亲可敬的中国风格,奉献给异域受众,增进国际传播,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