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哥本哈根》之谜
嵌在白色墙壁里的两扇门隔开了两个世界,门外是金色的白桦林,那是人的世界;门内是白色的冥界,灵魂游走聚首之地。三个穿着白色衣服的灵魂在此聚会。一盏明亮的LED灯,在他们头顶上高悬着,它把这儿照得通亮。
奇怪的是,舞台上的三个人,在这盏灯的照射下,竟然没有留下一丁点影子。这里,好似传说中的天堂。
这里不是天堂,这里是南江大学的大礼堂。大礼堂的舞台下,坐满了黑压压的一大片观众,偌大的人群,竟没有发出一丁点声音。
舞台上,这三个白色的幽灵时而独自旁白,时而激烈争论。他们不断地重回1941年的那个傍晚,面对当年的困惑,不断地探索和反思。
这三个灵魂是谁?为什么要在此相聚?他们在探索和反思什么?1941年9月的傍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说起这三个灵魂,其中有两位可谓大名鼎鼎。他们中的一位是德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海森堡,另一位是海森堡曾经的导师也就是丹麦科学家波尔。除这二位外,这三个灵魂中剩下的另一个是一名女性,她是波尔的妻子马格瑞特。
熟悉物理学的人都知道,海森堡和波尔都是理论物理学家,分别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而熟悉历史的人更该知道,海森堡作为纳粹德国物理学家的代表,曾经负责德国核裂变的研究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开发。而波尔则是量子物理的先驱和权威。在1941年的这次夜晚会面后,他为了逃避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辗转逃到美国,并参与了奥本海默主持的原子弹的研发。
1941年,二战已经爆发,希特勒的大军正肆虐在欧洲大地上。法国已经宣告投降,英军无力孤军奋战,而苏联也已遭到法西斯军队的入侵,大片领土沦陷。人类正处于战争的水深火热之中,轴心国有席卷全球之势。
1941年9月,海森堡在纳粹秘密警察的监视下,乘火车来到哥本哈根,探视他的导师,同时被他视为挚友和父亲的波尔。但两个人交流了仅仅十几分钟就不欢而散,随后二人的友谊宣告结束。
物理学家们为了学术观点而翻脸的故事并不少见,师徒成仇、同门相斗的故事也时有发生,但是海森堡与波尔的翻脸却特别为世人所瞩目。
因为之后,奥本海默所带领的团队,在1945年7月16日,成功引爆人类史上第一颗原子弹,21天后,美军在广岛投下了人类史上第一颗用于战争的原子弹。第一颗原子弹使广岛死亡71379人,受伤68023人。
战争的局势因此而忽然间被扭转。作为德国盟友国的日本在亚太战场一蹶不振,而德国也因此在欧洲战场节节败退。公元1945年5月7日,德国陆军上将约德尔在兰斯的艾森豪威尔的总部向美、英、苏、法代表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
二战德国失败后,海森堡出席了物理学界的研讨大会。在会上,他受尽了轻视和忽视。因为他的团队,没有赛跑过奥本海默的团队。可是多年以后,人们很是惊讶,因为据陆续解密的资料和档案显示,海森堡那时实际已掌握原子弹制造的关键技术,可以说他们的研究领先于奥本海默的团队。按理应该是海森堡率先研制出原子弹,可为什么历史恰好相反呢?
回首历史,试想一下,如果是德国在海森堡团队的努力下率先研制出了原子弹,又或者是德国和美国几乎在同一时间研制出了原子弹。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会被改写吗?人类的进程又将会走向何方?
没有人能猜测到结果。历史就是历史,不会有第二种可能。
虽然如此,但是人们一直觉得,1941年9月的那个傍晚,一定是有很多事发生。善良的人们相信,一定是海森堡经过这次会面后,良心发现,所以才有了德国原子弹研发进程的停滞。
真的是海森堡为了人类免受纳粹的统治而减缓了原子弹的研发吗?命运,真的是海森堡自己选择的吗?三次本以为合理的推演之后,三个灵魂又被这“合理”的假设所衍生的疑点击败。假设越是深入,疑点也就越多,最终连同假设本身也一起被推翻。这场会见只能被理解成为“一场无解的真命题”,毕竟海森堡没有制造原子弹是事实。可那场十分钟的散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次访谈在海森堡的选择中扮演了怎样的作用,一切还是无法解释。
台上,雷声震动,天地轰鸣,接着黑白色的影像出现在舞台后面的大背景LED墙面上,这是原子弹爆炸的场景。巨大的蘑菇云在升起,建筑在辐射波的冲击里化作尘埃,城市变成废墟,用佛的话说,这是一场浩劫。两个师徒怒目而向的背后是那个劫,几十万人瞬间死亡的阴影,以及人类无休止的恐惧。一切的一切,在原子弹的爆炸中,化为尘埃。
“我们尚在寻觅之中,我们的生命便结束了。我们还未能看清我们是谁、我们是什么,我们便去了,躺入了尘土。淹没在我们扬起的尘土之中。那时会迟早到来,当我们所有的孩子化为尘土,我们所有孩子的孩子。那时,不再需要抉择,无论大小。也不再有测不准原理,因为那时已不再有知识。当所有的眼睛都合上,甚至所有的鬼魂都离去,我们亲爱的世界还会剩下什么?我们那已毁灭的、耻辱的而又亲爱的世界?”
偌大的舞台,只听到马格瑞特的声音在回荡。
每一句台词都敲打着在座每个人的灵魂。台下,还是一片沉寂,大家都沉浸在那不堪回首的时光里。
幸好,迄今为止,除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外,人类再没有发生过核战争。 但核战争的危险却无时不在。此时远在地球另一端的纽约市,对核战争的讨论却更加的激烈。这一切,得从地球的气候问题说起。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