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老师到底有多少学生呢?这还真是个问题。
有人说七十二,有人说七十七,有人说三千,各种经典记载的数据相互打架,弄得我们不知道相信谁才好。古代没有学籍管理,也不会为每个学生建立档案,现在说多少都是猜谜和推测。我们只要熟悉最重要、最有影响的学生就行了。
孔子亲自点评的“优秀学生”分四类:“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如果你读过《论语》,你会发现这句话应该不是直接出自孔子之口,因为老师称呼学生从来都是叫名不叫字,那么这很有可能是别人转述的孔子的评价。
这是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孔门十哲”,十位优秀毕业生。除了“十哲”,我们看到孔庙里还有四大配享:颜回(复圣)、曾参(宗圣)、孔1及(述圣)、孟子(亚圣),陪着孔子享受后人崇拜的四大孔门传人。
正过来,倒过去,无论怎么排列组合,颜回都是当之无愧、雷打不动的冠军、班长。也许有人会问了:这位千古第一的好学生到底好在哪儿呢?
颜回(前521一前481),字子渊,比孔子小三十岁,《论语》里总共提到二十四次,别看次数低于第一名的子路(42次)和第二名的子贡(38次),不过你要知道,孔老师提到颜回都是赞美和表扬,提到子路和子贡的时候经常很不客气地批评。
颜回的家乡在山东省,今天的宁阳县鹤山乡泗皋村,位于泰山和汶水之间。颜回家有什么特点呢?穷。幸亏孔老师的学费(束惰,一捆腊肉)不贵,否则他不可能迈进教室的门槛儿。老师都说“回也其庶乎,屡空”,他应该经常是两手空空,家里揭不开锅的样子吧。
贫穷不是问题,关键是对贫穷的态度,颜回的品德就在这个地方散发出光辉了。什么品德呢?安贫乐道。安于贫困,乐于学习。“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一段话里重复两遍“贤哉”,可见老师对颜回有多么喜欢。“箪”是过去盛饭用的竹器,颜回吃的是不是南方景区常见的“竹筒饭”,我们不知道;“瓢”是很常用的东西,把葫芦劈成两半,就成了两个瓢,用来盛水。有人喜欢这样的生活吗?我相信大部分人都受不了,颜回竟然很欢乐!(有时你不得不承认,穷欢乐真的是一种能力。)
正因为对生活环境的无视,颜回才能把全部精力用于学习,成为孔子全体学生当中最好学的人。季康子跟孔子打听哪位弟子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最好学的人是颜回,不幸过早去世,现在没有谁像他那么好学了!
颜回把孔子当成精神上的父亲,无比忠诚和崇敬,老师说什么都毫不怀疑,牢牢记在心底,坚决付诸行动。孔子当然知道颜回的心思,“回也视予犹父也”,同时也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孔子是“闻过则喜”的人,像颜回这样的学生的确无法帮助他老人家改正错误,也挑不出老师的毛病。
“至死钻仰忘身劳”,王安石这句诗其实来自颜回的感叹:“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P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