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读章节 让人抓狂的青少年 他到底是怎么想的? 我的大儿子长得很帅气。一天,他去朋友家玩。但我万万没有想到,儿子回来时,他那一头红褐色的漂亮头发愣是被染成了黑色。我内心一阵慌乱,却什么也没说。 “我还想做挑染,弄几缕红色的头发。”他若无其事地说。 这下我彻底无语了。眼前的这个愣头青真是我的孩子吗?那一年,安德鲁15岁,在马萨诸塞州一所私立高中读十年级。虽然我试图理解他的各种奇怪行为,但安德鲁这一年来的变化实在太大,我都有点不认识他了。身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在哈佛大学医学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从事神经学研究,同时在波士顿儿童医院(Boston Children's Hospital)开展临床治疗。我离婚了,一个人拉扯两个十来岁大的儿子。工作让我无法时常陪伴在孩子身边,略感愧疚的我下决心尽力做个好妈妈,毕竟我一直在研究大脑发育,孩子的头脑和我的专业息息相关。 我的大儿子原来挺乖巧、挺让人省心的,但他现在决意改变自己,成了一个让我有些看不懂的孩子。我猜不透他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安德鲁原本在一所校风很传统的中学读初中,那里的学生着装比较正式。他现在就读的高中在各方面都非常前卫,学生的穿着打扮很另类。安德鲁最好的朋友把自己的头发染成了蓝色,还搞了一个冲天炮发型——该校校风由此可见一斑。这是我必须直面的问题。 我深吸一口气,平复了一下心情。我知道,这时候对他发火只会让他心生抵触,这对谁都没有好处。至少他还愿意告诉我他想干什么。我意识到这是一个介入的好机会,于是抓住了它。 “与其让廉价的染发剂损伤你的发质,不如让我的发型师帮你做挑染吧,你看怎么样?”我向儿子提出建议,告诉他我愿意为他埋单。安德鲁欣然同意。我的发型师自己就是一个朋克摇滚迷,所以在为安德鲁挑染头发的时候很用心。这次染发的效果实在是太好了,以至于儿子的女友也想把自己的头发染成那个样子。不过,她是自己动手的,效果可想而知。 我儿子的这段成长经历并不平坦。现在回想起来,我才意识到,它颠覆了我对儿子的许多固有认识。(我没看错吧,他屋里好像有一坨看起来像堆肥的东西,难道这是他换下来的脏衣服?)安德鲁似乎被困在一个介于儿童和成人之间的发展阶段。虽然他依然很难控制自己多变的情绪和冲动的行为,但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他都更像大人,而非孩子了。他不停地寻找自我,尝试不同的穿衣风格和发型便是该过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是一个以神经学研究为专业的母亲,自以为对孩子头脑里发生的一切了如指掌。显然,我错了。我连孩子的头发会变成什么样都无法预测!所以,作为母亲和科学家,我下决心找出这些谜题的答案。我不得不这么做。 那时候,我工作中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婴儿的大脑。我还掌管着一个实验室,其研究课题主要是癫痫和大脑发育。此外,我还在做转化神经科学研究,希望能把基础研究成果尽速转化成可以用来医治脑疾病的临床疗法。突然间,我发现了新的研究对象,那就是我的两个儿子。我的小儿子威尔只比安德鲁小两岁,不知道他再长几岁又会出什么状况。我觉得自己准备得很不充分。安德鲁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变得好像换了个人似的。我知道,他骨子里还是那个聪明懂事的好孩子。所以,我更需要搞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不让人省心的青少年看起来就像外星人一样。为了摸清他们的底细,我一头扎进相关研究文献中,希望这些知识能帮助我和孩子们平稳度过这段不平静的发育期,能让孩子们更顺利地长大成人。 有关青少年的脑科学研究是近十年才慢慢受到重视的。神经学和神经心理学以往主要研究人生的两端:一头自然是婴幼儿,一些有关婴幼儿大脑发育的课题,如学习障碍和早期环境丰富化,吸引了大量研究资金投入其中;另一头则是老人,像阿尔茨海默病这类老年神经疾病也是研究热门。仅仅数年前,科学家在青少年脑科学研究上投入的财力和人力还比较少,研究成果自然也不多。我们曾错误地认为,孩子在进入幼儿园时,其大脑发育就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所以,在过去二十多年里,许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智力发育的赛跑中抢先出发。他们买了许多像《小小爱因斯坦》(Baby Einstein)和《小小莫扎特发现套装》(Baby Mozart Discovery Kits)这样的智力开发工具,给孩子开小灶。至于青少年的头脑,大多数人则认为,它应该和成人的头脑很相似,只是还差点火候。P1-3 作者简介 弗朗西斯·詹森: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神经学系主任,波士顿儿童医院转化神经学研究主任和癫痫研究主任。 热衷于脑科学知识的推广,尤其是青少年的大脑发育、青少年大脑的优势和弱点等。她在世界各地发表了许多面向公众的演讲,也曾登上TED讲台。 针对青少年因为大脑发育的特点而在药物、社交和教育等方面碰到的各种问题,她通过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被誉为青少年大脑研究木又威。 书评(媒体评论) 青春期充满着生长发育和心理发展的矛盾与冲突,《青春期的烦“脑”》一书将会告诉你:烦恼为何由脑而来,烦恼又如何因知脑而去。无论是对作为老师、作为父母的我们,还是对作为主角的学生和孩子,愿理解由此开始。 ——苏彦捷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 “青少年并不是什么外星物种,他们只是没有被充分了解。”这是《青春期的烦“脑”》一书中我很喜欢的一句话。近年来,有关青少年大脑发育的科学研究呈爆炸式增长。同时身为神经学家和母亲的詹森博士将向大家说明,如何应用这些研究来更好地理解和帮助年轻人。青少年的头脑拥有独特的发展优势,千万别让孩子错过了这段黄金发育期。 ——卡洛·福特 青少年健康与医学协会主席,宾夕法尼亚大学儿科教授 神经学家弗朗西斯·詹森将科研和临床成果转变为一章章可读性极强的详实内容奉献给大家,让我们明了青少年头脑的可塑性以及大脑结构之间连接状况发生的变化。对于家长、教师、学校护士以及其他需要和青少年经常接触的人士来说,这本书都是必读之作。 ——琼·埃曼斯 波士顿儿童医院青少年与年轻成人医学部主任,哈佛大学医学院儿科教授 有些时候,气急败坏的家长们可能会怀疑孩子的脑子出了什么问题。而有关青少年的新研究表明,事实的确如此。基于新的磁共振研究成果,詹森博士为家长们奉献了一本教养指南,其中包含大量扎实的图表和数据。 ——伊丽莎白·科尔伯特 《纽约客》评论员 看到优秀的科学研究被直接转化成了有用的教养方式,是一件非常迷人的事。 ——《纽约时报书评》 这本通俗易懂的图书通过对青少年大脑的新研究,涵盖了有关青少年教养的各方面问题。作为一名家长,詹森博士为其他家长提供了方法和支持,帮助他们理解自己即将成年的孩子,并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出版人周刊》 作为一名神经科学家和两个男孩的单身母亲,弗朗西斯·詹森深入钻研了有关青少年大脑的科学研究,得出了诸多有关父母、教育者、公共政策制定者和青少年自己的全新洞见。 ——《华盛顿邮报》 对于家长、青少年辅导员、老师和所有与青少年打交道的人来说,《青春期的烦“脑”》是十分宝贵的资源。它通俗易懂,引人入胜,而且信息量很大。 ——《纽约图书杂志》 这是一本充满了智慧、扎实的科学依据和有趣故事的书。 ——《书单》杂志 后记 如果说人生是一出戏,那么青春期这一幕必定少不了惊心动魄、匪夷所思的剧情。有的孩子为了找刺激,专门做一些大人看了就会腿软的事情:有的孩子倒是不在外面闯祸,而是整天把自己关在屋里,沉溺于光怪陆离的虚拟世界;还有一些孩子交友不慎,迫于同龄人的压力,染上了吸烟、喝酒、乱性,甚至是吸毒的恶习,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歧路;更多的孩子则是面临学业、生活上的各种压力,不知如何应对。家长和老师应该如何帮助他们度过这段充满了挑战和风险的岁月呢? 我和这本书倒是颇有缘分。年初,身居海外的一个小学同学联系我,托我帮她找一本有关如何教养青少年的好书。我挑来拣去,最终选中了这本书推荐给她。没想到,并不知情的季老师很快把这本书的翻译任务交给了我。我之所以推荐该书,原因主要有两点:书中所涉内容的科学依据非常过硬:书中鲜活的事例,以及操作性很强的建议比比皆是。作者提出了一些非常有趣的问题:如果孩子们晚上学一小时,他们的成绩能否提高?与成人相比,青少年为何不容易醉倒?青少年做事为何不过脑子?女孩的学习成绩为何会在一段时间内领先于男孩?哪些症状说明孩子可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是精神问题?>中撞剧烈的运动会对青少年的大脑发育造成何种影响?孩子高中毕业后,是否应该推迟一年入学,先接触接触社会?青少年为何容易成瘾?看起来和成人无异的重罪少年犯是否应该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如果这些问题能勾起你的好奇心,那么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 最后,我要感谢Clara让我有机会结识这本书,还要感谢家人给予我的全力专持。 目录 中文版序 詹森博士答中国家长问 引言 让人抓狂的青少年 01 步入青春期:青少年做事为何不过脑子 青春期为什么与众不同 都是激素惹的祸吗 02 大脑知多少:感觉先成熟,理智后发育 你应该知道的大脑小常识 环境塑造大脑 重要却晚熟的额叶 分配注意力的顶叶 掌控情绪的边缘系统 03 了解脑细胞:是什么决定了青少年的思维能力 神经元的工作原理 学习是怎么回事 充分连接的大脑才是成熟的大脑 04 学习:智商能不能改变 通过训练改变头脑 重复即学习 青春期正是学习的黄金时期 别把大脑当借口 05 睡眠:青少年都是夜猫子吗 只有睡得好,才能学得好 睡眠不足有哪些危害 如何保证孩子的睡眠 06 冒险:青少年为何爱闯祸 追求刺激,无视风险 青涩的禁果 07 恶习:年纪越小,危害越大 吸烟 酗酒 大麻 烈性毒品 08 压力:怎样帮孩子找到平和的心境 “战斗或逃跑”反应 过重的压力会损伤大脑 如何面对和化解压力 09 心理问题:如何摆脱抑郁和焦虑情绪的困扰 哪些症状说明孩子可能出现了心理问题 焦虑 抑郁和自杀 精神分裂症 引发心理问题的压力源有哪些 10 网络成瘾:离开手机,还能幸存吗 “远离媒体24小时”实验 适度游戏健脑,网络成瘾伤身 青少年真的擅长一心多用吗 微风掀巨浪的网络世界 11 性别差异:女孩的学习成绩为何会在一段时间内领先于男孩 两性大脑发育各有千秋 女孩的情绪控制能力更胜一筹 男孩更需要学会安排时间 别让数理化成为男生的专利 12 运动与保护:钟情剧烈运动的孩子如何保护好大脑 避无可避的脑震荡 脑震荡是什么 脑震荡的巨大危害 13 罪与罚:我们应该凭大脑发育水平决定刑责年龄吗 轰动全美的格雷厄姆案 美国青少年罪案司法史 犯错容易,改过不易 14 二十出头:革命尚未成功,青春仍需努力 高中毕业生要不要先接触社会 独一无二的成年早期 “自恋”的新一代 后记 前方的路,让家长和孩子一起面对 致谢 译者后记 序言 詹森博士答中国家长问 青春期是孩子一个特殊而重要的发展阶段,成长路上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陷阱与挑战。适逢《青春期的烦“脑”》简体中文版出版之际,湛庐文化精心收集了来自中国家长的代表性问题,八问詹森博士,为青少年的家长们答疑解惑。 Q:孩子较为内向寡言,即将面临中考,心理有一定压力,有时候会出现焦虑、暴躁、考试过于紧张等表现,这种状况应该怎么办? A:因为青少年本身就对压力和情绪性反应更敏感,他们有时会变得非常紧张。同时,因为具有计划和执行控制机能的额叶尚未连接完全,恰当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并准备考试对青少年来说是个挑战,成绩落后也是有可能的。作为家长,你应该跟他讲道理,告诉他考试仅仅是考试而已,要用平常心来看待。你的额叶已经发育完全了,所以你可以用自己的额叶来帮助孩子,给他树立一个榜样,教会他如何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 Q: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产生网瘾,怎样从根源上解决?国内很多网瘾矫正机构通过暴力和拘禁管理青少年,这种方法有效吗? A:青少年比成人学习速度更快,因为他们的突触具备更高的“可塑性”。成瘾实际上也是一种学习,所以青少年会比成人更快速地成瘾。不论是药物成瘾、物质滥用或者对某种活动(比如网络游戏)成瘾,成瘾的机制都是相同的。引导青少年去参与其他活动,要比单纯的消极方法有效得多。因为青少年确实难以控制成瘾的过程,这也并不是他们自己愿意的,所以像惩罚罪行一样惩罚他们是没有用的。这样做很不好。 Q:为什么孩子热衷玩手机,家长总是难以阻止? A:和前面说的问题一样,这是一种成瘾,但同时也是一种青少年迫切渴望获得同伴认可所带来的症状。因为青少年大脑中负责情绪和奖赏的区域比成人更加活跃,所以对他们来说,同伴压力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Q:孩子比较敏感,不愿意与人有过多交流,几乎没有特别知心的朋友;家长很担心他今后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这类型的孩子该如何调整? A:别把你的孩子当作“外星人”。多多参与社交场合,在社交情景中多多练习,就能帮助孩子们学会如何更好地交流。记住,他们对情绪很敏感,但同时他们的学习能力也很强,所以你可以明确地教导他们在社交场合应该如何表现。 Q: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有厌学倾向,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成绩下降,这是能力上的学习障碍还是心理上的问题?家长应该怎样干预? A:额叶是负责提供理性推理和平衡情绪的脑区。在青少年的大脑中,负责情绪反应的区域比额叶更活跃、连接更充分,所以他们对压力和情绪性刺激会非常敏感。在缺少额叶输入信号的情况下,青少年就会对压力“反应过度”,他们对压力的反应确实要比成人高一个等级。然而,青春期同时也是心理疾病(如抑郁或精神病)开始发作的时期。如果孩子和从前相比变化非常大、不再和朋友们一起玩、衣冠不整、不会照顾自己,并且总说自己抑郁或不高兴,那就有可能是抑郁症的先兆。抑郁症可不是闹着玩儿的,越早确诊,治疗起来效果才越好。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建议最好同孩子的老师和医生谈一谈,让他们筛查一下心理疾病的可能性。 Q:遇到困难,情绪低迷,容易陷入抑郁,是青少年阶段独有的特点吗? A:如上所说,如果你的孩子真的亲口说自己抑郁了,这就意味着你绝对应该带他去看医生,由医生判断他是否需要抑郁症的诊断或治疗。在人群中,每4个人就有1个患有心理疾病,而且患有重度心理疾病(如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的人有75%都是在26岁之前开始发病的。 Q:我们发现孩子有时候偷看有关于两性内容的书或视频,这是正常的青春期反应吗?作为家长,该以怎样的态度面对? A:青少年都喜欢新奇的东西,这是正常发育过程的一部分。应当注意的主要问题是他们喜欢冒险的倾向。就家长而言,对这件事的适当反应应该是对孩子们进行安全性教育,把性行为的风险告诉他们。 Q:中年家长与青春期孩子之间互不理解,价值观不同,频发“战争”,怎样才能有效地相互沟通? A:看过本书你就能理解:青少年进行的很多让成人感到无力的行为,其实只是正常大脑发育的一部分。退一步思考,利用书中的知识重新看待你的孩子,不要把他们当成“外星人”。遇到任何事情,先从1数到10再反应。体会孩子的情绪,必要时为他们提供“额叶的帮助”。他们比自己所想的更需要你,所以,要有耐心。 内容推荐 弗朗西斯·詹森、艾米·艾利斯·纳特著的《青春期的烦脑》是一本从脑科学角度解读青春期特点,帮助家长和老师应对青少年问题的书。许多年来,科学家一直以为,儿童一旦进入青春期,他们的大脑发育过程基本上就完成了,青少年的头脑和成人没有太大差别。然而,过去几十年的神经学研究显示,青春期依然是大脑发育的关键阶段。 国际著名神经学家詹森博士不但学术成果卓著,而且亲手带大了两个毛头小子。在本书中,她用平实的语言、可靠的数据和丰富的事例介绍了有关青少年大脑发育的各种知识,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审视青少年的独特视角,让家长和青少年自己深入了解青春期种种烦恼背后的原因,并学会应对各种状况的有效方法。涵盖的主题包括:学习和多任务并行处理、压力和记忆、睡眠、成瘾、决策等。 本书所涉内容的科学依据十分扎实,但读起来毫无晦涩之感。家长、教育者、青少年,哪怕是司法机构都能从中获益。在这个充满挑战的世界里,我们应该携起手来,帮助孩子们避开各种暗礁、险滩,让他们顺利地长大成人。 编辑推荐 美国大学招生官们一致推荐,入选《华盛顿邮报》“2016年夏季家长和学生必读书单”; 脑科学专家解读10~18岁青少年问题,科学应对孩子的焦虑、迷惘、脆弱,激发正向能量!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学院教授苏彦捷强力推荐,《纽约时报书评》《出版人周刊》《华盛顿邮报》《科克斯书评》《书单》集体盛赞; 弗朗西斯·詹森、艾米·艾利斯·纳特著的《青春期的烦脑》是一本从脑科学角度解读青春期特点,帮助家长和老师应对青少年问题的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