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必当备:胜战之后,不可骄纵
“息必当备”是指打胜仗之后不可骄纵,一定要继续对敌保持防备。其谋略思想在于提高警惕,防范敌人战后偷袭。源自《尉缭子·攻权第五》:“凡挟义而战者,贵从我起。争私结怨,应不得已。怨结虽起,待之贵后。故争必当待之,息必当备之。”在古代战争史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军队打了胜仗以后,全军欢庆,而主帅想的却是“防敌今夜偷袭”,于是或立即调整部署,或暗布伏兵设下陷阱,从而使报复的敌军扑空或落人圈套,再遭失败。息必当备的谋略思想,至今仍不失其价值。它实质上是提醒人们要居安思危,保持应有的警惕性。
案例:俄军利用战争间隙总结经验,确保第二次车臣战争取得胜利。第一次车臣战争中,面对非法武装的游击袭击,俄军伤亡惨重。基于此,俄军全面加强了城市和山地条件下遂行反恐怖作战的针对陛和适应性训练,并重点演练了破袭与反破袭、伏击与反伏击、狙击与反狙击和城市巷战、山地游击战等战法,研究制订了俄军内卫部队及边防军部队的协同行动方案,内卫部队还演练了反恐怖、解救人质、保卫交通线等特种课目。同时,俄军还进行了旨在防止北约插手车臣问题、防止科索沃战争在俄罗斯重演的“西方99”大规模军事演习。演习既检验了俄军的训练效果,对西方国家和北约也是一个警示。此外,还针对车臣战争配备了相应的武器装备。为提高部队遂行任务的实际能力,俄军除了改造老式装备、装备新型武器外,还合理地配备适宜于城市和山地作战及反恐作战的武器装备,如大量配备榴弹发射器、喷火器和狙击步枪,加强了炮兵部队和武装直升机数量,提高了步兵的空地火力突击能力。此外,俄政府还积极展开外交活动,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加大了宣传力度,争取国内各党派和民众的支持。这一切都为后来的战争取胜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演常屯兵:明里操练,暗中集兵
“演常屯兵”是指在敌我双方对峙盼隋况下,以演习、巡逻等频繁活动展示于敌,在敌常见不疑的情况下,每次多去少回,暗中集结兵力。军事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事物的多次单调重复刺激,容易减弱人们认识事物的敏感性。当某种现象刚出现时,人们总是感到新奇,抱有疑问和戒心。当其反复出现后,人们的心理就会出现熟视无睹的放松状态。演常屯兵,正是巧妙地利用人们熟视无睹、常见不疑这一心理状态来实现自己秘密集结兵力的目的。
案例:阿方制造假象,迷惑以方,实现突袭制胜。中东战争中,阿方为了实现对以色列进攻的突然性,借助正常的军事演习,向运河西岸秘密集结兵力。阿方采取白天向运河调动一个旅,傍晚又打开灯火撤回,使以方产生整个旅已完成训练任务从运河撤回的假象,在暗中却留下两个营秘密集结在河堤下的工事里。在多次训练演习的掩护下,顺利地集结了大批军队,完成了进攻前的战役部署。随后发起突然攻击,一举突破了以色列经营多年的巴列夫防线,掌握了战争初期的主动权。
受降如敌:遇敌来降,不可麻痹
“受降如敌”是指遇到敌人前来投降,千万不可麻痹,甚至要如同敌人前来临战一样。其谋略思想是,对表示要投降之敌要提高警惕,判明真伪,防敌诈骗和暗算。源于《百战奇略·降战》:“凡战,若敌人来降,必要察其真伪。远明斥堠,日夜设备,不可怠忽。”战争是充满诡诈的领域,一方在生命垂危的紧要关头,往往采取装死、假投降或示弱、示怯等手段来迷惑对手,以摆脱困境。如此看来,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是临胜之军的护身谋略。如果盲目骄傲而不能识破敌方诡计,那必将造成损失或失败。
案例:拿破仑假降胜敌,亚历…大因懈惨败。在奥斯特利茨战役准备之中,拿破仑看到,他必须在普鲁士援军到来之前迅速击垮俄奥联军。为实现这一目的,他制造了法军害怕而想退却的假象。他一方面命令法军前哨迅速后撤,另一方面令侍从武官亲见俄国皇帝亚历山大,建议休战讲和,使俄军误认为“拿破仑已打得筋疲力尽”,“拿破仑胆怯了”,从而决定立即向“退却”的法军决战。俄奥联军未待普鲁士援军到来就向法军展开了进攻,这正中拿破仑的下怀,俄奥联军被法军击败于奥斯特利茨地区。那么,我们不妨反思一下,假如亚历山大当时能做到“受降如敌”,保持足够的理智,战争的结果又会如何呢?
韬晦之计:佯装休养,积聚力量
“韬晦之计”是一种假装休养生息、不争权益,却在暗中积聚力量,以图东山再起的谋略。最早源于《孙子兵法·九地篇》:“屈伸之力,人情之理……”《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写道: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韬,本意是“弓袋子”,有“进去”之意。晦,是黑暗、隐晦之意,进入隐晦状态。别人看不见你,你却可以看见别人。
案例1:司马懿审时度势,韬光养晦终成大计。曹魏明帝死后,遗诏由曹爽与司马懿共同辅佐养子曹芳执政。曹爽用明升暗降的办法,夺去了司马懿的大权。司马懿表面上假装生病,实际上等待时机,准备暗中反扑。早在曹操在世时,司马懿就曾以患风湿性关节炎来推辞曹操对他的任命。曹操派人伪装刺客去试探他,司马懿居然临危不乱,在刺客的刀下仍然装成爬不起来的样子。曹操尽管不信,也拿他无可奈何。曹爽削他兵权后,他知道自己健康的信息会促使曹爽加害于他,于是佯称旧病复发,卧床不起。曹爽也来了一个投石试水计,派李胜以辞行为名去探司马懿。司马懿当着这位客人的面,做了一番出色的表演:令两婢侍持衣,衣落;指口言渴,婢进粥,懿不持杯而饮,粥皆流于前胸。李胜见状回报曹爽,曹爽以为司马懿已是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顾虑,于是放松了戒备。有一次,曹爽带领文武亲信去参拜魏明帝陵墓,司马懿立即控制了都城,并狐假虎威,诈称奉皇太子命令,要曹爽交出大权。曹爽一伙“迫窘不知所为”,终于被一举铲除。
案例2:苏联新政权暂向列强让步,赢得时机东山再起。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在进行,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被帝国主义扼杀在摇篮中的危险。列宁顶住党内外巨大的压力,坚决主张与德国签订屈辱的《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该和约的签订,使苏俄失去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4600万人口,向德国赔款60亿马克,这虽然使得苏联人民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却使苏维埃政权赢得了时间,赢得了生存。列宁强调无产阶级要有勇气正视令人沉痛的真相,要能忍辱负重地签订苛刻的和约,在“给德国人当奴隶的条件下顽强地进行工作”,面对血淋淋的现实,紧握着拳头过日子,在逆境中重新奋起。1918年11月11日,德国战败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两天以后,苏维埃政权宣布废除《布列斯特和约》,该和约生效仅257天。列宁以退为进,以空间换取时间,充分体现了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是无产阶级革命家纵横捭阖的典范。
P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