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虎阜赏石桥
苏州虎丘留存有最古老的传说和遗迹以及历代文人咏叹虎丘的诗赋文章,虎丘亦因此而名冠中外。苏州人当然很熟悉虎丘,外地游人也以游苏州虎丘为幸。游览之余,常常会有一些新的感觉。今以虎丘的石桥为例,仔细推敲虎丘古桥的古昔近貌,聊以玩赏其十足的韵味。
清代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顾诒禄写的《虎丘山志》中记载虎丘有桥26顶,但大多是山塘街上的古桥,处在虎丘景区内部的古石桥仅有净土桥、采莲桥和小武当桥,而且位置分别标明在千人石、莲花池和后山小武当。
采莲桥,民国乙亥(1935年)二月古闽黄厚存所写的《虎丘新志》中说:莲花“池在生公讲台东,上有采莲桥,今废”。所谓“莲花池”本来叫做“钓月矶”,只是因为南朝初年竺道生来虎丘讲佛经时池中突生于瓣白莲,所以才有了现在的名称。还有传说到了元季池水突然变成红色,第二年张士诚入主苏州。这池水变红传说可视为社会动乱的征兆,也反映了苏州文人对张士诚的态度。至今莲花池上依然有一个小石板桥,桥小巧而简朴,这是否就是志中记载的采莲桥原桥?估计是后来重修的了。
净土桥是一顶五块并行的石板平桥,跨越在千人石泉流入莲花池之间的涧崖上。细看桥侧确实找不到文字,于是就问了虎丘景区的导游。导游回答不知道此桥的名称。但是《虎丘山志》上明确说是在干人石,应该就是这顶净土桥了。桥旁竖立有一经幢,刻着全部的金刚经,证明这项桥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和重要的名声。
此外就是小武当桥,它坐落在虎丘后山小武当前,此桥古朴幽深,与小武当十分协调。此桥又名“中和桥”,南面依次是三天门石牌坊和小武当。三天门石牌坊建筑保存有明清的特色,横额上刻着四个字“吴分楚胜”。桥的侧面长满了古藤,桥柱上端有一个年的头像,又称为狸猫头像。此种像也是风水镇邪之用的,过去在山塘街每个桥旁曾经都有,所以有人以为“七里山塘”又名“七狸山塘”。如果确实如此,那么小武当桥当是山塘诸桥之延伸。
实际上景区内除了以上三顶古桥外,还有很多名桥。
首先是塔影桥和望山桥,望山桥又称便山桥,在虎丘大门外,而塔影桥在虎丘景区东段。《虎丘新志》上记载说:“塔影桥在大德庵之东,桥洞形如半月,势如飞虹。其一名塔影桥者,因桥波映有塔影。”塔影桥连接原来的苏州幼儿师范学校,几十年前这里曾是虎丘中学,那时每天清晨中学生会通过此桥直接到虎丘跑步做操。此桥的东西桥柱上都有桥联,现在对联还在,字迹清楚。大德庵早已没有,应该就在虎丘正门的东面,可能现在合并在李鸿章祠堂内,被幼儿师范所用。关于塔影桥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虎丘新志》就疑塔影桥为过去的便山桥,也就是过去的望山桥。至于现在的望山桥,那是开启公路之后另行建造的。
名声最大的剑池,其上有双井桥,又称为“双吊桶”,这都是《虎丘新志》上有记载的。据说以前寺僧取水要到剑池中,每次上下很费力。到宋隆兴二年,有一位叫陈敷文的人出钱20万,跨剑池顶端两边石崖建楼。楼悬空在剑池上,犹如苏州水巷里的过街楼。楼地板上开井圈,便于寺僧吊水取用。后来年久失修,楼宇坍塌。寺院方丈沾公才用石料建双井桥,至今该桥还在。虎丘剑池旁的“别有洞天”圆拱门上也是一顶桥,此桥在2012年之前是没有桥栏杆的,2013年初我在虎丘此桥上突然发现了铁栏杆,与过去的照片对照才发现了区别,什么原因呢?当然是安全第一呗!但是对文物进行随意的变化是否有利于保护呢?这倒是值得思考的事。
历史上的古桥遗留至今的实在是很少了,即使古桥存留下来,但经过历史的演变也被加进了很多现代的元素,变得不伦不类了。从木桥到后来的石桥,从平板石桥演变成石拱桥,从没有栏杆逐渐到有了各式栏杆,从低矮栏杆到高栏杆;桥的材质也逐渐地由木材到武康石,再演变成了青石和花岗石,这种种变化,使得后人难以认清历史的本来面目。有着悠久历史的虎丘古桥,其变化之多端也可以说是苏州古桥演变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