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的求婚者
1924年4至5月期间,泰戈尔到中国访问。在近五十天的旅程中,泰戈尔造访了上海、杭州、南京、济南、北京、太原、汉口等七个大城市,游览了多处名胜古迹,举行了多场演说。在他即将离开北京时,有人问道:“您有没有什么东西掉下来?”
泰戈尔说:“没有什么了,只有我的心!”
泰戈尔的回答风趣、幽默。作为诗人,泰戈尔有一颗赤子之心,澄澈明净。泰戈尔一直认为自己是“神的求婚者”。受印度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他的泛神论思想,即“梵我合一”,是其所有文学作品的基调。
泰戈尔生逢急剧变革的大时代,受上天眷顾,极富才华,是一位多产作家。自十五岁开始创作并发表诗歌作品,直至1941年8月去世,泰戈尔在六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共写下五十多部诗集、十二部中长篇小说、一百多部短篇小说、三十多个剧本,另外还有大量的论文论著、游记、书简、回忆录等。泰戈尔创作有两千多首歌曲、两千多幅绘画作品。他谱写的歌曲《人民的意志》,在1950年被定为印度的国歌。
1912年,泰戈尔把自己的两本诗集《吉檀迦利》和《新月集》翻译成英文。这两部作品使他在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泰戈尔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人。
泰戈尔用孟加拉语进行文学创作。印度的梵语文学在10世纪之后走向衰落,代之而起的是接近社会生活的、以方言进行书写创作的文学。19世纪,随着近代民族的形成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印度的近代文学登上了历史舞台。作家们用自己的地方语言进行创作,呼唤自己的人民觉醒。北印度的印地语、东印度的孟加拉语,以及以德里、勒克瑙为中心的乌尔都语是印度近代文学最重要的代表。
泰戈尔出生在加尔各答的一个富有的地主家庭,属于婆罗门种姓。祖父是印度思想启蒙运动中的一员,父亲是一位哲学家,同时也是一名宗教改革者。泰戈尔的家庭在当时的加尔各答是整个知识界的中心,在这里,知识精英经常聚在一起讨论社会政治问题,诵读新的文艺作品,演出戏剧。泰戈尔在这样的家庭环境影响下成长起来,使得他的文艺思想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泰戈尔的小说大都情节曲折生动、富有悬念,通过人物的命运反映印度现实中最迫切的社会问题。长篇小说《沉船》主要探讨的就是封建制度下的婚姻问题,《戈拉》以男女之间的爱恋纠葛为线索,关注的则是民族解放道路、爱国热忱以及宗教情感等问题。
泰戈尔的短篇小说作品更像一把匕首,刺向传统社会文化的赘瘤,剖解封建婚姻制度、种姓制度的弊端,为民族解放正本清源开辟道路。以《太阳与乌云》《摩诃摩耶》《还债》为代表的短篇小说,大都取材于现实生活,意在反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它们在语言上追求精练准确的风格,叙事中糅合抒情的意境美,是难得的叙事精品。
泰戈尔最让人称道的还是他的诗作,泰戈尔自己也说:“我的声音会因死亡而沉寂,但我的诗歌仍将在你活泼泼的心中唱着。”的确如此,泰戈尔诗歌作品的艺术魅力是抵挡不住的。1914年的郭沫若还在日本留学,当他最初读到几页油印的泰戈尔的英文诗作《新月集》时,有心潮澎湃的感觉:“那是没有韵脚的,而多是两节,或三节对仗的诗,那清新和平易使我吃惊,使我一跃便年轻了二十年!”郭沫若因此和泰戈尔结下不解之缘,且一生都对他的诗歌作品情有独钟。
拉丁美洲文学大爆炸
20世纪60年代,南方大陆上有两件事比其他所有事情都更有影响,首先是古巴革命对拉丁美洲和第三世界的广泛冲击,其次便是拉丁美洲文学大爆炸。(P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