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喜的伤心事
阿喜最喜欢一个人的时光,一个人就不会被人欺侮。这样的时光太多太多了,而且往往伴随着强烈的饥饿。于是,他又盼着和秋芬在一起的时刻。
秋芬是地主包焕仁的女儿,和阿喜一样大,也是九岁。秋芬人长得漂亮,永远白白净净的,不像阿喜脏得睁不开眼。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漂亮的秋芬从来没有看不起阿喜,从来不像其他人那样侮辱他,一边叫着叫花子、加手指,一边拿起扫帚驱赶他。阿喜的左手比别人多了一个手指,是六个指头,所以总被人讥笑。然而秋芬从不这样,总是在没人的时候,送他温热的食物,有时配上几块肉片,还留下来陪他说说话。
那一天,阿喜吃着秋芬送来的苞米,轻轻地说:“如果你不是地主的女儿就好了。”秋芬没听清楚,问他说什么。阿喜低下头,不说话,自顾自地吃起来。
不要误会,这不是早恋,甚至连朦胧的爱恋也还没有出现。上世纪20年代末,我们的主人公阿喜还是一个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孤儿,他没有父母,也没有其他亲人,因此秋芬仿佛是上天派来延续他小小生命的仙女。那时候,地主与穷人是水火不相容的,地主压迫穷人,穷人越来越穷。生在穷人家的阿喜,父母靠租种地主的田度日,八岁那年,一场洪水将挑着谷子过木桥的父母一齐冲走了。从此,他便一个人走村串户,靠乞讨为生。
从小,父母就告诉阿喜,人穷志不短。可是一穷二白的时候,饿得眼冒金星,志怎能不短?他偷过村口菜地里的黄瓜,吃过别人锅里蒸的地瓜,也只为勉强填饱肚子。秋芬说,阿喜,不要偷东西,饿了我给你吃。于是,阿喜不好意思再去偷了,也不好意思向秋芬要,他开始想办法在葛藤上找那些白白胖胖的葛虫烤着吃,到树林里挖陷阱捉野兔,到儒溪河里捉小螃蟹、河鱼,总之能吃的东西都想方设法去捕捉。
阿喜最拿手的是烤葛虫。地里的葛藤长到夏天就郁郁葱葱了,长长的藤条上总有几个地方莫名其妙地凸出来,长个大包。阿喜知道那些个包里藏着关味呢,于是便用破镰刀小心地将藤条上的包割开,只见里面藏着一只圆滚滚的虫宝宝,全身白嫩嫩的。用手轻轻一捏,虫宝宝就被捉到早已准备好的瓦片上了。待捉了五六只时,阿喜就捧着瓦片来到背风处,搭起小火炉,将盛满虫宝宝的瓦片放在火上烤,然后一边咽着口水,一边等待瓦片上的虫宝宝烤熟。不一会儿,虫宝宝就由白色变成了嫩黄、焦黄,身上也冒出缕缕热气,一阵阵香味随风飘入鼻孔。美餐开始了,阿喜将一只只虫宝宝慢慢放进嘴里,嚼着,品味着大自然最纯正的美味,一切烦恼都消失了。
除了饿,阿喜最伤心的是被小伙伴们欺侮。乞讨的时候,后面总是跟着一群孩子,一边叫着“加手指”,还一边唱着顺口溜:“讨食鬼,没爹娘!加手指,饿得慌!”阿喜认出带头欺侮他的是地主包焕仁的儿子,也就是秋芬的哥哥包财富,胖得像猪头,被人称为猪肉包子。大多数时候,阿喜都默不出声地一跑了之,把猪肉包子他们甩出老远,然后躲到角落里暗自落泪。次数多了,阿喜就对着左手多出的那个指头发脾气,狠狠地戳墙壁,直到痛得哇哇大叫为止。
终于,阿喜忍无可忍,决心要将多余的指头除去。那天,天空像镜子一般明亮,阳光从破烂的窗户照进阿喜住的小矮屋,把稻草堆照得金黄金黄的。阿喜坐在草堆上,死死地盯着第六指,突然将左手按在墙壁上,右手挥起刀,砍下了第六指。伤口顿时血流不止,阿喜大声惨叫,马上用准备好的一块破布缠住伤口。可是,血还在流,很快将破布染红,伤口上传来一阵阵钻心的痛,阿喜一阵眩晕,感觉头重脚轻,慢慢地昏迷了过去,什么也不知道了。
我们不知道痛苦的阿喜经历了怎样的心灵和肉体的双重折磨,只知道当阿喜醒过来的时候,他已经躺在一张温暖的床上了。原来,在他昏迷的时候,寺院里的一位老爷爷救了他。老爷爷将阿喜带回寺院,并用山上的草药治愈了他的伤口。寺院其实只是一座废弃的房子,老爷爷也是从别处逃难过来的。
从此,阿喜便跟着老爷爷生活。老爷爷除了带着他种粮种菜外,还教他武功。阿喜高兴极了,以为从此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了。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两年后的一天,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老爷爷去世了,十一岁的阿喜又成了孤儿。
阿喜从破庙回到家乡院田后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偷偷地去看看秋芬。他沿着山上的羊肠小道,绕到秋芬家后山的菜地里藏起来,看能不能有机会见到她。正在观察秋芬家的时候,阿喜突然发现有一个和他年纪相仿的人,正冲秋芬家的墙上扔东西,墙一下子就变得黑乎乎的。啊,原来是牛屎!那人一定是恨透了地主包焕仁,又因为斗不过他,只好用这种方式泄愤报复了。
然而,那人很快就被人高马大的包家家丁发现了,家丁猛地从围墙内冲出来,那人吓得拔腿狂跑。可能是因为太紧张了,那人慌不择路,偏偏向没有路的后山方向跑来,他焦急地站在比人高的护坡前,几次试图爬上去,都失败了。眼看家丁就要追上来了,阿喜赶紧跑出来,站在护坡上伸出手,将那人迅速拉起来,然后两人撒腿就往山上跑去,直到确定安全后,才停下来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
扔牛屎的人叫石头,果真和阿喜一样大,他是地主包焕仁家长工的儿子。就这样,阿喜和石头成了好朋友。
P2-5
李迎春,福建省上杭县人,1974年11月出生,龙岩市作家协会副、上杭县文联副。长诗《生命的高度》被列为2005年中国作协重点扶持项目;在《山花》《福建文学》《滇池》等刊物发表小说若干,获过福建省很好文学作品奖等奖项。2014年3月参加鲁迅文学院福建中青年作家班学习。
张胜友
2014年10月31日,在“新古田会议”上,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同志曾颇动感情地指出:“闽西是原中央苏区所在地,对全国的解放、新中国的建立、党的建设、军队的建设作出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贡献。”
闽西,一方充盈着英雄传奇的红色土地。
早在五四运动前后,闽西就有一批进步知识分子开始探寻革命的真理。1926年,闽西成立了福建首个中共农村党支部,革命的火种开始在闽西大地燃起。1928年3月4日,后田暴动打响了福建农民武装暴动的第一枪,随后平和暴动、蛟洋暴动、永定暴动相继爆发,八闽大地有了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有了第一块红色区域,有了第一支红军队伍,闽西成为中国土地革命战争的重要发源地。
闽西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势,为朱毛红军入闽献上了一场盛大的奠基礼。1929年3月14日,红四军入闽,在长汀长岭寨击溃国民党福建省防军第二混成旅,击毙少将旅长郭凤鸣。长岭寨大捷,是井冈山会师以来,朱毛红军取得的一次大胜利,整个闽西大地为之欢腾鼓舞。
打土豪、分田地,成立苏维埃政权,闽西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斗争,成了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接着,在毛泽东的根据地建设思想引领下,闽西苏区开始了卓有成效的经济文化建设,“红色小上海”长汀名闻遐迩,宁化则被誉为“中央苏区乌克兰”。
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彪炳史册的古田会议胜利召开。会议重申了党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的原则,毛泽东重新当选为红四军前委书记。从此,古田会议就像茫茫大海中的一座灯塔,指引着人民军队勇往直前,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1934年八九月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形势异常危急。悲壮惨烈的松毛岭保卫战打了七天七夜,红军指战员和苏区群众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又一道屏障,为中革军委部署战略大转移赢得了最后的宝贵时间。9月30日,中央红军第九军团的将士们,齐聚于长汀县南山镇钟屋村观寿公祠门前的草坪上,向闽西根据地的父老乡亲们告别,然后兵分两路,悲壮地踏上了充满艰难险阻的漫漫长征路。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总兵力达8.6万人,其中闽西籍子弟兵约2.6万人,到达陕北时,闽西籍子弟兵只剩下2600多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长征途中每一华里都掩埋着一名闽西籍红军战士的忠骨。
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守中央苏区的红二十四师和十几个独立团,总兵力不足1.6万人,从此,在项英、陈毅等人的领导下,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三年南方游击战争。广大苏区群众开展“保田运动”,使得土地革命时期的部分胜利果实,一直保留在广大贫苦农民的手中。闽西,作为中国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重要区域和中国革命在南方的战略支撑点,时刻准备着迎接全面革命胜利的到来。从某种意义上说,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创造了与二万五千里长征同样辉煌的奇迹!
在闽西苏区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中,从来不缺乏少年儿童的身影,他们加入少先队、儿童团、游击队,甚至直接参加红军;他们站岗执勤、送情报、押解俘获的敌人,甚至与敌人展开面对面的斗争;他们学知识、练体魄,在战斗中成长,留传下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2016年6月,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出台《福建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工程实施方案》,要求通过3至5年的努力,在全省建设一批国家级红色文化基地,创作一批优秀红色文化精品,办好一批红色文化主题活动,推出一批新型红色旅游产品,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红色文化传播平台。
作为红土地的传人,福建作家尤其是闽西作家,历来重视挖掘和整理红色革命历史资源,并怀着满腔热情,诉诸文字,形成了以弘扬革命传统为宗旨,以坚持革命战争史诗为主旋律,以战争年代英雄人物和史实为题材的文学流派——“红土地文学”,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家和优秀作品。如张惟的《中央苏区演义》《血色黎明》沈世豪的《中国有个毛泽东》《走向辉煌》;钟兆云的《将军与故土》《百战将星刘亚楼》《叶飞传》;庐弓的《秋白之死》;傅柒生的《军魂》;董春水的《下广东》……除此之外,散文方面有黄征辉、吴浣、马卡丹、陈碧珍、廖文茂、天一燕、郭鹰、董茂慧等;小说方面有练建安、季仙、唐宝洪、黄荣才等;传记文学、报告文学方面有张永和、周大文、张耀清、钟建红、符维健等;诗歌方面有刘少雄、李迎春、余小明、江熙、邱德昌等;电视剧方面有邱炳皓、林国良、孙国亮等,都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
2017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抓住契机,策划出版红色少年小说系列共12册,作家有老中青三代,代表着不同时代的人对战争年代的回望和思考;作品涉及的题材比较广泛,有直接描写革命战争的,如詹鄞森、郑宜煜的《好红一片天》,有描写隐蔽战线的,如唐宝洪的《汀江觅渡》,有反映革命斗争中的妇女儿童群体的,如季仙的《红妹子》;有展现福建特有的客家文化、风土人情的,如练建安的《枫岭寨》……
这是一套专门写给当代青少年的红色革命题材的小说,一大群90年前的少年儿童英姿勃发地向我们走来,他们中有出身地主家庭的少共国际师战士——范赤男;有为了当红军而女扮男装的细狗;有将父亲送上前线的书画铺学徒路生;有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宁死不屈的客家少年罗号;有智取上杭城的机智少年阿喜;有唱着嘹亮山歌,参加扩红运动的红妹子……硝烟弥漫,他们的身影还未走远,我们仿佛还能看见美丽的客山客水,还能听见隆隆的炮声、喊杀声。
如何向当代青少年读者讲述革命故事?如何通过文学作品,在当代青少年读者的心中种下革命的种子?这是作家们遇到的一个大难题。因此,红色少年小说的出版,是福建作家在这方面的一次有益尝试,是福建作家在红色题材儿童文学领域中的一次集体亮相,也是福建红色文化在新形势下绽放光彩的必由之路。
丁酉岁未于北京
李迎春著的《红星别动队》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为历史背景,介绍了中央苏区某儿童团红星别动队的一群少年儿童的成长和战斗经历,塑造了中央苏区少年英雄群像。故事精彩感人,波澜起伏,可读性强,文笔优美,有着浓郁的闽西地方特色;人物性格特征塑造得很鲜明,集中展示了那个时代少年儿童的整体精神风貌,是一部优秀的红色革命历史小说。
《红色少年小说系列》是一套专门写给当代青少年的红色革命题材的小说,一大群90年前的少年儿童英姿勃发地向我们走来,他们中有出身地主家庭的少共国际师战士——范赤男;有为了当红军而女扮男装的细狗;有将父亲送上前线的书画铺学徒路生;有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宁死不屈的客家少年罗号;有智取上杭城的机智少年阿喜;有唱着嘹亮山歌,参加扩红运动的红妹子……硝烟弥漫,他们的身影还未走远,我们仿佛还能看见美丽的客山客水,还能听见隆隆的炮声、喊杀声。
李迎春著的《红星别动队》为该系列之一,介绍了中央苏区某儿童团红星别动队的一群少年儿童的成长和战斗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