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怀师的因缘,可分为三个时期来叙述:第一个时期就是在对日抗战军兴,我们同在成渝军事机关服务那段时间。当时我也不过是个二十郎当岁的小伙子,公余之暇,终日沉湎于武侠小说的领域里,满脑子充满着上山寻明师、学仙、学剑、修道的幻想中,天真幼稚得可怜,一心想学成后,以飞剑去取日本首相近卫的首级,以报国仇。那时见到怀师单枪匹马,一人上峨嵋山闭关三年,去修仙求道的消息,真是敬佩得五体投地,恨不得马上前往追随,顶礼拜师,以偿宿愿。只以那时工作环境不允许我如愿以偿,唯有日思暮想,梦寐以求了。这可以说是我对怀师的单相思时期。
第二个时期是一九四八、四九年间,听说怀师来台的消息,欣喜若狂。只以因缘未到,连跑基隆数趙,都没找到,一直等怀师迁到台北,才联络上。从此怀师出版的书籍和杂志必购读或订阅,而且同样一本书,只要版本不同,依然也要购藏,以作纪念。譬如《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一书,前后出了四五种大小版本,我就买了四五种之多,至于买了送人的还不在內。怀师在台北住下后,各大学、机关、社团及各军事学校,竞相礼聘前往授课或讲学,演讲的时间虽多,我却是每讲必到,有讲必听,再忙也要设法抽空前往,对怀师的崇拜简直着了迷。但是,这并不是盲目的崇拜,而是经过一番理智的比较和选择的结果。因为名流、学者、专家的演讲也听多了,如拿一句不敬的俚语来形容,就是:“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我与怀师的这一段因缘,可谓之着迷时期。
此后交往频繁,接触亦多,遂因缘时会,而能追随左右,得以亲近謦歎,一直到现在,都可列为亲密时期。
我和怀师结缘的经过,以这种一厢情愿的分法,起初怀师并不知情。还是一九七九年新春禅七圆满后,南师叫我报告心得时,因七天下来我除两腿痛麻,一闭双眼就是妄想外,一无成就,竟然捋这一段蕴藏内心多年的因缘,向怀师吐露出来做搪塞。怀师听完后,非但没有以不精进相责备,反承以“事求妥贴心常苦,悟到因缘日已迟”两语相赠。后来我不服老地向怀师报告说:”悟到因缘日已迟,此生岂不完蛋了,请求将日已迟之‘已’字,改为‘未’字,以惕励自己。”
提到这次禅七,还有一段故事:记得是一九七九年春节前两日,怀师突然打电话,叫我去会里一谈,我立即前往,怀师一见面就叫我参加正月初二的禅七‘平常大家都知道打七的消息,一向是机密,要想参加通过怀师那一关更属不易,现在怀师命令我参加,本来是件求之不得,人人羨慕的事。可是当时我在一所学校负责教务的业务,我没加考虑地回答怀师说:“不成呀!上学期学生的成绩单,尚未发出:下学期的工作也没策划完成,怎么能来打七o”怀师眼睛一瞪说:“难道你死了,人家的学校就会关门吗?!”于是我一如醍醐灌顶,豁然大悟,此悟非顿悟之悟,而是从迷津中醒悟的悟。因此一切都立刻放下,就是一个收入甚丰的工作也不惋惜,乖乖地顺从怀师的吩咐,参加了那次的禅七。至于怀师何以如此坚决者,原来他早已观察出,我因为工作的繁冗而积劳成疾,同时叉知道我的个性是“事求妥贴心常苦。”责任心重,才如此吩咐。否则真个要“悟到因缘曰已迟”了,说不定我这条老命,早已翘掉啦。今日思想起来,能不感谢怀师的仁慈和救命之恩!
禅七圆满后,接着叉专修两三个月,身体己复元。这时十方丛林书院刚刚成立,有一天怀师把我叫到跟前,委婉地对我说:“这句话在心中憋了好久说不出口,现在见你身体己康复:你不是曾在教育界服务很多年吗?想借重你的经验,捋他们办的公文过过目,以免发生错误,工作很轻松。”
P4-6
刘雨虹,自60年代末追随南怀瑾先生,协助南先生创办刊物和老古出版社,整理南怀瑾先生著作二十余种。著有《禅门内外――南怀瑾先生侧记》《南师所讲呼吸法门精要》、主编《怀师――我们的南老师》、《云深不知处》等。
常见许多书有编后记,总觉得多此一举,何不在序言中一次说完呢!
岂知本集编完后,始觉如下写编后记,似仍有未尽之意。
本集数十篇,都是佳文,因为都是真情流露的原故。虽难免有台式国语,或其他乡音土语,但为存其真,亦未加更改。其中有三数篇的部分文字,前虽曾片断发表,但作者为叙述的连贯整体性,亦罗入篇中,特此说明。
第一篇作者王启宗先生,与怀师因缘最早,故□其文编排于卷首。压卷一篇是洪医师之作,因其经常奔波国內国外,行医救苦,空闲难得,故而交稿最迟。叉因其除医术高明外,更兼备天文地理等各类学养,故其文中包涵颇广,以之压卷,更饶具妙意。
读完了这几十篇文章,叉意外获知许多鲜为人知的,有关老师的言行:更发现我们的老师金粟轩主,岂仅是“声吼千山震,口呼一剑风”而已!
无言可说,只能叹曰:无见顶相。
走笔至此,崇仰赞叹之余,叉不禁踊跃,我们何其幸运!我们何其幸运!
这是一本前无古人的书,而在以后的日子里,类似本书的出现,亦非短期可见。
乍一看来,这不过是一本学生祝寿师长的集子,像这类的专集,自古至今,到处都有,为何说这一本是空前的呢?
是的,不论中外古今,有儒师,有道师,有哲学师、有禅师、有医师、有功夫师等等;但是,集所有之师于一身者,教化四十年者,从学人士上至显达,下至贩夫走卒者,影响海内外文化至深至广至巨者,除了本书中的老师外,大概是前少古人了。
不仅如此,我们这位老师的教化,从形而上到形而下。他的教化,充满了智仁勇的精神,丰沛着德智体的內涵,洋溢着真善美的至高无上。
尤有胜者,老师与从学之间,并非仅限于智识的传授,或普通的交往。老师与每个人之间,都存在有亲切的感受,和友谊的情分。如此的时代,如此的老师,如此的教化,如说世上少有,应非虛言吧!
本集中的各篇,只是来自从学老师人中的少数。由于地区、工作、时间等,各种因素,使得篇幅未能更为广泛和丰富,引为憾事。
在曾从学老师的人们中,有些现在隐世而修,有些是忙于文化的传播:有些是无时间写,有些是来不及写,有些是不能写,更有些是不敢写;而本集的这些篇幅中,本来多数是心得报告,以祝贺老师七十寿辰的,后来才想到公诸于世,希望对其他从学者,提供一些可能的参考。
本集末后附录的两篇,是转载中外书报杂志,对老师有关的评介。曾分別刊載于美国SAMUELWEISER公司一九八六年出版的GRASS:MOUNTAIN一书,以及台湾幼狮月刊。
本集的文字,犹如大海的泡沫,透过这些点点滴滴,读者也许可约略窥測:像大海一样的老师的片断消息。
值此机缘,我们更恭祝老师,教化永恒无尽。
刘雨虹于台北
一九八六年冬
1985年,南怀瑾先生将届古稀之年,他到台湾已教化了近四十年之久,从学人数更已不在少数,所以刘雨虹老师纠合学友们,各写心得报告,集合成册出版,今天来看,幸亏当时刘雨虹老师勉力促成这些记录的出版,否则事过境迁,南怀瑾先生那个阶段的教化足迹,就难以看到了。这本书于1987年在台湾出版,至今已将近三十年,简体字版是初次在大陆印行。
《怀师(我们的南老师)》由刘雨虹主编。
我们的老师南怀瑾先生,从事教化四十余年,今欣逢怀师七秩寿辰,海内外从学弟子们,共同编辑了这本专集,其中包括修学心得,以及各人追随怀师的经历实录等。
但愿这个专集的发行,能够素描出「南老师」平时教化的约略轮廓。
然而,本集的文字,犹如汪洋大海中的浮沤聚沫,又如何赞叹南老师无量智慧与行愿之万一呢?不过是藉此向世人透露:「在当今这个时代环境里,还有这么一位众所景仰的大师,奉献心力,继续着孔圣、释迦文佛以来的伟大教化,薪火相传,永不止息……」
《怀师(我们的南老师)》由刘雨虹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