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60后作家访谈录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周新民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周新民:我了解到,你是出生在乡村,有哪些因素推动你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东西:我似乎有点写作天赋。小学时,常写顺口溜或者山歌,被老师选抄到墙报上。读高中时,作文偶尔得到语文老师表扬。看完电影写影评,放进县城电影院的投稿箱,署名“田代琳”的影评被印贴在电影院的橱窗里,还得到电影院奖的4张电影票,这是我的第一笔稿费。于是,我到图书馆借小说来读,读着读着,就有了做作家的冲动,想把自己遇到的不平写出来。但那时心有余而力不足,只是一个念想。

后来考上河池师专中文专业,遇到韦启良和李果河老师,他们本身在写,也竭力鼓励学生们写。看到老师不停地拿稿费,手痒心急,开始悄悄写作,参加学校的“新笛文学社”,听作家老师讲课,参加征文活动。继而,诗歌获奖一次,散文获奖一次,信心爆棚。半夜三更起来写小说,幻想像武汉大学中文系的喻杉那样一夜成名。稿件一放进邮筒,脑海里就出现画面,想象这篇稿件如何历尽千山万水,到达编辑手里,又如何被编辑赏识,同意发表。十天半月,稿件没发,被退回来了。于是,又改投第二家,还是没发。休息一段时间,找找原因,再写第二篇。那时不敢投太高级的杂志,只投地市级或省级公开发行刊物。内刊发了许多,公开刊物只发表过一首小诗,在《河池日报》副刊上,获8元稿费。领稿费时,柜台里的阿姨问,你的文章发表了?我自豪地点头。她说不简单呀。那年我18岁。

现在回想,促使我走上文学道路的恐怕有如下五个原因:一是过早地了解了人间百态,乡村的生活是叙事的,张家长李家短,我七八岁时就知道了,他们的故事像今天报纸上的连载小说,每天都有新情节,而且还出人意料。这些生活中的故事,一点也不比书上的故事逊色,黄色的尤甚。二是我有满腔的悲愤和委屈,这和家庭成分不好有关,读书时常被同学欺负,有了文字组装能力后,就想把委屈写出来。三是母亲勤劳、善良,她非常辛苦,却一直供我读书,我无以报答,总想用笔来写写她,写她的辛苦和艰难。四是被作家这个神圣职业所吸引,那时的作家深受读者爱戴,他们可以为民请命,为民代言,还可以“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像鲁迅,以笔为刀。五是欣逢文学最好时代,有老师们的鼓励,有编辑们认真的退稿信,还有远远超出工资的稿费回报。

周新民:你的处女作是发表在《广西文学》1986年第8期的《龙滩的孩子们》。后来又发表了《孤头山》《醉山》《稀客》《秋天的瓦钵》《回家》《祖先》《地喘气》等小说。我注意到这个时期的创作,你都是用本名“田代琳”发表的。从1992年开始,你用笔名“东西”发表作品。我把你用本名发表作品的时段定位为创作起步时期。你曾说“这个时期没有目标,没有定法”。你能回忆一下这个时期你尝试了哪些方法吗?  东西:读大专的时候,常到图书馆翻看最新文学杂志。当时中国文坛被扯得最多的就是“寻根文学”,代表作家是贾平凹、韩少功、阿城、何立伟等。他们所写的乡村与我的家乡相似,一草一木被他们雕刻,乡村的风俗被他们详细描述。越看越有亲切感,特别是平凹先生的《腊月·正月》,仿佛就在写我的村庄,里面人物姓氏与我的村庄人物姓氏巧妙地部分吻合,我就想原来我身边也有文学资源,原来越土的越有价值。当时,作家们写乡土题材就像今天的“80后”写城市题材一样时髦,这大大提振了我写作的信心。虽然,我没有写过类似于“寻根文学”的作品,但我曾经在日记上,笨拙地记录过乡村的生活,甚至记录过一只鸡如何从我面前走过。后来,阅读了先锋小说,莫言的、马原的、余华的、苏童的、格非的、吕新的……由此上溯,阅读了卡夫卡、罗布·格里耶、克洛德·西蒙、博尔赫斯、卡尔维诺、加缪、萨特……那时被罗布·格里耶的电影小说《去年在马里安巴》震晕,羡慕嫉妒恨,觉得这样的小说才叫小说,由此迷恋先锋小说或者新小说,渴望写出主题深刻、细节精巧、语言独特的作品。

P4-5

作者简介
周新民,湖北浠水人,1972年出生,200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2006年获“中国博士后”证书。现为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文学评论一百余篇,出版著作两部。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人文社科基金、湖北社科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十余项;曾获得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很好成果表彰奖、湖北省文艺论文奖、湖北省社会科学很好成果奖等十余种科研奖项。
后记

2012年秋,我接受著名作家、《芳草》杂志总编刘醒龙先生的邀请,主持《芳草》杂志“60后”作家访谈,一晃已经有6个年头了。6年来,我先后在《芳草》杂志上发表了20篇访谈录。于今,当我准备把这20篇访谈结集出版时,颇有感慨。其中最想说的话是感谢,感谢刘醒龙先生的信任、支持。他至今仍在支持我做这项有意义的工作。感谢恩师於可训先生多年来的提携与点拨。要感谢两位我敬重的师长还在百忙之中赐序。感谢朋友吴投文教授的大力支持。感谢接受访谈的作家们,感谢你们的厚爱。在和这些优秀作家接触过程中,他们的热情、才情深深地感染了我。收录书中的各位作家的个人简介、照片都得到了作家本人的审阅,感谢他们的严谨与认真。因为访谈的缘故,我有幸和这些作家有了深入的交流,结下了深厚友谊。虽然和他们的访谈工作结束了,但是,因为这项工作而结下的深厚友谊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本书的访谈稿件都来自《芳草》杂志,感谢责任编辑张睿、郭海燕、王倩茜的辛苦工作与帮助!感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刘志兵编审,我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三部著作,他都是责任编辑。他的严谨、渊博、敬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16年2月28日于湖大琴园寓所

目录

序一

序二

第一辑 先锋的激荡与回响

 东西:永远的先锋

 许春樵:先锋小说艺术的迷恋者

 艾伟:探询人性的深度

 王跃文:向人性深处开掘

 李少君:我与自然相得益彰

 陈先发:在语言的苍穹之下

 安琪:燃烧的诗歌与人生

 路也:“郊区”激情之旅

第二辑 历史与现实的交响

 邱华栋:当代都市文学圣手

 马竹:寻找唯美与温暖的叙述

 王开林:谛听历史的心音

 韩永明:紧贴大地的飞翔

 葛水平:一切都在真实的起点上

 姚鄂梅:回望八十年代

第三辑 地方性知识的探询

 欧阳黔森:描绘多姿多彩的贵州

 马步升:潜心书写陇东“文学”地理志

 叶舟:大敦煌之鹰

 晓苏:寻找有意思的小说

第四辑 回望传统

 盛琼:东方神韵与哲理思考的探求

 郭文斌:“安详诗学”

附录 “60后”作家访谈录发表篇目情况

后记

序言

我一向不赞成以年代来划分作家群体,最简单的理由是,一个年代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年,但生在这个年代不同年份的作家,尤其是其头其尾,所受的影响显然不会一样,很难找到一些真正的共同点。好在文学年代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锁定在某些具体确定的东西上。而且在以年代标示的一个相对模糊的时段内,又确有一些大体相近的政治、经济或社会、文化之类的因素,对一些起步或成长于这期间的作家产生影响,从而使这些作家有可能成为这个年代的文学标志,作家的代际研究也因此而获得了合理性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周新民教授所面对的“60后”,不失为一个有重要研究价值的作家群体。

作家群体研究,以往大多借助社团或流派之类的概念。所谓社团、流派,往往有一些显在的标志,如自发的组织、共同的主张(宣言)、相近的追求、相似的风格等,所以这种研究的特点,是旨在阐发这些共同点或标志性事项的意义和价值。以年代标志的作家群似乎不同于社团流派作家群。虽然也见过某些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作家,在寻找与自己同一年代出生的作家的某些共同点,希望像上述社团流派作家群那样,也拥有某种明显的标志性特征,但更多的“60后”作家似乎对此并不热衷,或持一种可有可无的中性态度,也有一些作家反对这种人造作家群的做法。因为没有类似于社团流派作家群那样一种公认的显性标志,所以对以年代为标志的作家群研究来说,就存在某种天然的障碍。

要克服这种障碍,周新民教授所采用的访谈式研究,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作家的访问,与作家的对谈,不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是直面的还是书面的,都不是独语,而是一种对话,都应当归入对话批评的范畴。所谓对话批评,其不同于一般批评活动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对话双方的相互激发和双向互动。访问的一方,就其对受访作家个人及其创作的了解,提出问题,激发受访的一方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作出自己的回答。反过来,受访一方的回答又可能激发访问的一方提出新的问题,受访的一方在回答这些新问题的过程中,继续激发访问的一方提问,如此循环往复,直至最终达成访问者对受访者的深入阐释和理解。周新民教授就是用这样的方法,从深入阐释了解“60后”作家个体人手,逐渐获得对“60后”作家群的总体印象。他的访谈录涉及20位作家,分列四个专辑,这四个专辑的名称,实际上已经是他对“60后”作家群总体特征的理论概括,即:这个群体是先锋文学实验的“激荡与回响”;他们的创作是“历史与现实的交响”;他们热衷于“地方性知识的探询”,具有现代性视野中的传统性,如此等等。虽然这些不是这个人数众多、实力雄厚的作家群体的全部精神特征,但至少是它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一些创作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周新民教授用访谈的方法,在对“60后”作家的研究中,做了一件承前启后、探幽发微、总集其成的工作。

是为序。

於可训

2015年12月10日写于武昌南湖钓字楼

内容推荐

周新民所著的《中国60后作家访谈录》采取对话批评的方式对中国“60后”作家进行深度访谈,从不同层面深入揭示了“60后”作家作为一个群体的基本特征和复杂面貌,有力展现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丰富性。

编辑推荐

周新民所著的《中国60后作家访谈录》涉及20位作家,分列四个专辑,这四个专辑的名称,实际上已经是他对“60后”作家群总体特征的理论概括,即:这个群体是先锋文学实验的“激荡与回响”;他们的创作是“历史与现实的交响”;他们热衷于“地方性知识的探询”,具有现代性视野中的传统性,如此等等。虽然这些不是这个人数众多、实力雄厚的作家群体的全部精神特征,但至少是它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一些创作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周新民教授用访谈的方法,在对“60后”作家的研究中,做了一件承前启后、探幽发微、总集其成的工作。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8:4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