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猴楼
1622年1月,大约是13日,在巴黎,让·巴蒂斯特·波克兰先生和夫人玛丽·波克兰一克莱塞的瘦弱的长子诞生了。1月15日,在圣耶夫斯塔菲教堂给婴儿举行了洗礼。为纪念他的父亲,取名让·巴蒂斯特。邻人们向波克兰祝贺,室内装设商行会也都知道了,世间又出生了一个室内装设商,一个家具商。
每个建筑师都有自己的幻想。在圣安诺列大街和旧澡堂大街交叉的拐角处,有一座悦目的、两面斜坡尖顶的三层楼房。十五世纪的建筑师在房檐的四周装饰了一排枝杈修剪得很整齐的柑桔树木雕,在这排树上,是一串接连不断的正在采摘果实的小猴子。很自然,这幢房子在巴黎市民中得了个“猴楼”的绰号。这些长尾猴后来确实使喜剧演员莫里哀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好心的人们不止一次谈到,可敬的波克兰的长子干了这种职业,成为滑稽小丑,是不足为奇的。对一个在好做鬼脸的猴子群中长大的人来说,还能要求什么呢?而后来这位喜剧演员并未表示与他的这些猴子无关。在垂暮之年,他设计了一个不知作何用的标志,上面画的就是那些守卫在父亲房子上的长尾巴的朋友。
这所房子坐落在巴黎市中心最繁华的商业区,离新桥不远。它是宫廷室内装设商和挂毯商让·巴蒂斯特的财产,他家住在这里,店铺也开在这里。
过了不久,室内装设商又获得了一个称号——法兰西国王陛下的侍从。他不仅光荣地享有这一称号,并且让他的长子让·巴蒂斯特世袭下来。
传说,老波克兰除了做安乐椅和糊墙纸的生意外,还放高利贷。对一个商人来说,我并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光彩。然而,搬弄是非的人却断言,老波克兰在索取利息上做得有些过分,还说剧作家莫里哀描绘的那个可憎的吝啬鬼阿巴贡似乎写的正是他的亲生父亲。阿巴贡就是那个对主顾总想用各种破烂去抵钱的家伙。破烂中甚至有一个肚子里填满稻草的鳄鱼标本,按阿巴贡的意思,可以把它挂在屋顶当摆设。
我不相信这些毫无根据的传言。剧作家莫里哀没有说过他父亲的不是,因此我也不愿指责他。
老波克兰是道地的商人,是他那可敬的行会里出众并受人尊敬的代表。他做生意,在猴子小店的入口处上方飘扬着一面小旗,旗上画着和木雕上一模一样的猴子。
在稍显昏暗的第一层店堂里,散发出油漆和毛皮的气味,账房里硬币叮当作响,这里整天都有人争先恐后地来挑选挂毯和壁纸。找老波克兰的有资本家,也有贵族。在窗口朝向庭院的作坊里,油烟、灰尘飞扬,到处堆满椅子,扔着零碎的木块、皮子和布料。波克兰的工匠和学徒们就在这乱糟糟中用鎯头敲打着,用剪刀裁剪着。
小旗上面第二层的那些房间是母亲的天地。在这里常听到她不断的咳嗽声和她裙子的窸窣声。玛丽·波克兰是个富有的女人,她的柜子里放着贵重的衣服和佛罗伦萨的料子,细麻纱的内衣;箱子里收藏着宝石项链、宝石镯子、珍珠、翡翠戒指、金表和昂贵的银制餐具。玛丽作祈祷时,总是掐着珠母制的念珠。她读圣经,甚至读希腊作家普鲁塔克①的节译本,这点我不太相信。她文静可爱,受过教育。她的祖辈大多是室内装设商,但其中也有一些人从事其他职业,例如音乐师和律师。
在猴楼楼上的房间里,常有一个淡黄头发、厚嘴唇的男孩子走来走去。这就是让·巴蒂斯特的大儿子。有时他到楼下店铺和作坊里来,搅扰徒工们干活,向他们问东问西,问这问那。工匠们拿他说话结巴取笑,不过都很喜欢他。他常常坐在窗前,用两个小拳头托着腮帮子,凝视着那熙熙攘攘的肮脏街道。
有一次母亲从他身旁走过,拍了他的脊背一下,说道:
“你啊,真是个观察家!……”
P9-11
米哈伊尔·阿法纳西耶维奇·布尔加科夫(1891-1940),出生于乌克兰基辅市一位神学院教授家庭,1916年毕业于基辅大学医学系。在政权更迭的战乱年代,他行医数年,其间曾数次落入自卫军手中,征为军医,又几度逃跑。1921年,他只身来到莫斯科,弃医从文,终于以亦庄亦谐、犷达奇崛的文笔,跻身文坛,为二三十年代的俄罗斯文学增添了一道亮丽的光色,成为俄罗斯文坛、乃至世界文坛一位有名的讽刺艺术大师。
本书是苏联作家米哈依尔·布尔加科夫所写关于莫里哀的一部文学传记。
莫里哀,是十七世纪法国杰出的喜剧作家,同时也是一位才华出众的导演和优秀的演员。他一生共创作喜剧约三十七部,还培养了一代群星灿烂的表演艺术家。他的创作在很多方面突破了古典主义的陈旧框框,表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对整个欧洲戏剧艺术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莫里哀的戏剧作品,在我国早就翻译出版,并在舞台上演出,如:《悭吝人》(一译《吝啬鬼》)、《达尔杜弗》(一译《伪君子》)等。
作者以生动而富幽默的笔触,描绘了这位喜剧大师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展示了他从事戏剧活动和创作的艰辛历程。全书共三十三章,翻阅这部传记,一个活生生的性格鲜明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尽管作者利用的个别材料可能有失实之处,某些细节的描写上有艺术的虚构(原注中已作说明),但本书仍不失为一部佳作,值得译介给我国读者。
本书楔子,第一至十章由孔延庚译,第十一至二十章由臧传真译,第二十一至三十三章由谭思同译。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译文中会有不妥和错误之处,敬希读者批评指正。
——1985年6月
楔子 我和助产妇的谈话
第一章 猴楼
第二章 一对戏迷的故事
第三章 不给外祖父吃点欧味丹吗?
第四章 并非任何人都情愿当装设商
第五章 为了上帝更大的荣耀
第六章 不足置信的奇遇
第七章 杰出的一伙
第八章 流浪演员
第九章 孔提亲王登场
第十章 当心,布高尼府的演员们,莫里哀来了
第十一章 勃鲁阿(一片喝彩声)
第十二章 小波旁剧院
第十三章 受侮辱的天蓝色客厅
第十四章 扇起的风
第十五章 神秘的拉塔邦先生
第十六章 妒忌王子的可悲遭遇
第十七章 妒忌王子死了以后
第十八章 她是谁?
第十九章 戏剧家的学堂
第二十章 埃及的干亲家
第二十一章 让天雷轰死莫里哀吧!
第二十二章 恼怒的恋人
第二十三章 神奇的大钢琴
第二十四章 它复活了,又重新夭折了
第二十五章 殷勤好客的主人
第二十六章 伟大的复活
第二十七章 布索那克先生
第二十八章 埃及人变成尼普顿,尼普顿变成阿波罗,而阿波罗变成了国王路易
第二十九章 共同的创作
第三十章 花园中的一场戏
第三十一章 玛德莱娜离开了人世
第三十二章 不祥的星期五
第三十三章 你就是大地
尾声 别了,青铜铸成的喜剧演员
原注
译者后记
《莫里哀先生传(精)》为《双头鹰经典》之一。
伟大的喜剧往往包孕着悲剧的精神内核,而这内核就是一个喜剧作家最正直的良心。一如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所说:“有什么能妨碍我含笑谈真理呢?”
十七世纪法国伟大的喜剧作家莫里哀是布尔加科夫最喜欢的喜剧作家之一,布尔加科夫不仅改编过莫里哀的多部戏剧作品,还为他创作了传记体小说,用生动而富幽默的笔触记录他如戏一样“含笑谈真理”的一生。两位深谙喜剧之最高精神的大师之间,虽然生活的年代相隔三百余年,相互之间却存在着一种情感的共鸣和精神的契合。他们操着讽刺、幽默、荒诞的喜剧语言,撕下了各自时代社会和体制最丑陋的外衣。
二十世纪俄语文学大师向十七世纪精神先驱致敬的精彩作品。
《莫里哀先生传(精)》是前苏联作家布尔加科夫为法国喜剧大师莫里哀撰写的人物传记,作者用诙谐幽默的笔触向读者展现了莫里哀跌宕、心酸却坚守喜剧理想的传奇一生。翻阅这部传记,如同回到十七世纪,莫里哀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