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运河孕育之镇
南阳古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2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据《孟子·告子下》载,孟子曾说:“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世。一战胜齐,虽有南阳,然且不可。”《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记载,越王曾表示:“愿魏以聚大梁之下,愿齐之试兵南阳、莒地,以聚常、郯之境。”虽然在战国时期,南阳就已存在,且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乃古代楚、鲁兵家必争之地,然而此时的南阳常有水患,加之战乱,一度造成南阳人烟荒芜。
悠久的古镇历史伴随着大运河的流淌,在城市记忆中刻下了南阳的多元文化鲜活的发展历程。南阳古镇因运河的兴盛而繁荣,其变迁发展与运河命运可谓休戚相关。
直至唐武德七年(624年),山东境内的运河由西向东迁,引汶、泗二水至济宁,再南北分流,南下顺天然的泗水下流,过南阳,经徐州南达江淮。到了宋代,南阳已成为泗水岸边的较大村镇;至元十九年(1282年)开凿济州河时,建南阳闸,紧接着至元三十年(1293年)南北大运河通航后,南阳成为运河岸边的重要商埠。京杭大运河穿微山湖而过,使得南阳镇在昭阳湖、独山湖与南阳湖的衔接处,四面环水地存留在运河两堤上,脱颖而出。南阳丰富的水产品随之运往各地,附近物资均在此聚集中转,生意兴隆,贸易往来频繁,使得南阳迅速发展成为水上运输和商品交易的交会点。到了明代中期,与夏镇、扬州、镇江并称古运河畔“四大名镇”,沿运河航行的官船和商船都要在此停留,南阳成为当时著名的商埠码头,并达到鼎盛。清代,南阳镇愈加繁盛,清政府专设守备常驻镇上,设置管河主簿专管防务、监运税收,管理运河水闸,接送保护皇粮,南阳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水中城市,一时有“小济宁”之称。
明清时代的南阳曾经是那样一座满眼繁华、熙来攘往、热闹非凡的商埠,京杭运河穿梭其中。明隆庆元年(1567年)漕运新渠竣工,南阳镇成为过往渔船、酒船、运粮船的码头,是时“桅樯林立,篷帆遮云”。货船将北方的大豆、土布、羊皮、煤炭输送到江南,回船载满糖、纸、竹器、瓷器和丝绸……这座昔日的“江北小苏州”在历史上似乎总是受到帝王的垂爱。在京杭运河上百舸争流的年代,康、乾两帝南巡必经南阳,常在此停居数日,并留下许多历史遗迹。康熙御笔题写的“南阳镇”,成为南阳古镇丰厚历史的注脚。曾为乾隆做过136道菜的“御膳房”至今仍完好无损。明清时期的文人们在游历南阳之后,留下了隽秀逸美的诗章,记录下南阳昔日的繁华,现在读来,还是能产生共鸣。古人和今人的心灵深处是相通的,读他们的诗,可以读出他们的情感,看出他们掩饰不住对南阳的喜爱。一首是清代冯振鸿的《长桥卧波》“千顷波澄碧,晴光潋滟生。迎风开晓境,夹水卧长鲸。山色当前好,村烟两岸明。居民无病涉,斯独慰予情。”诗中写不尽湖光山色的美景,也写不尽对南阳镇的向往。另一首是清代翁叔元的《南阳河干与马扶九赠别》:“霜帆东挂意纷然,去者劳劳往者仙。记取河干分手处,半环新月晓看鲜。西湖春雪水平流,妆镜初开正可游。期在桃花三月来,烟波南望古人舟。”字里行间流露出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在秋天依依惜别,期望春天能相聚于南阳湖。此外,清代张玉书的诗《过南阳》最能代表这座古镇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漕运源流长,堤柳半成行。吟罢江南句,熏风扑面凉。”
P4-8
姚子刚,济宁人。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博士,国家注册规划师,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研究员,华东理工大学景观系副教授,上海石库门文化中心专家委员。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近十篇,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主持、编制了旧城复兴、新城建设、历史城镇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居住商业综合开发、文化与生态景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等规划实践项目。
庞艳,桂林人。不错工程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上海同增规划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总设计师。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篇,主要参与了多个中国历史城镇、村落、街区的保护研究与规划编制,主持了近百项城市设计、详细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的实践项目。
2017年的第一天,回想最初与南阳古镇的邂逅,到如今的相识相知,已有10年光阴。人生有几个10年?但我们亲自经历并见证了南阳古镇由最初被遗忘的运河遗珠,到今日重放异彩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可以说这是我们人生中最大的收获。
南阳古镇中的每一条街巷,每一座建筑,每一寸草木,和穿镇而过的老运河,都在默默见证着古镇的变化。随着保护和发展工作的进行,南阳人的生活也在发生改变……如今,古镇居民更加热爱这块土地,也希望古镇以外的人来认识他们的运河文化.关注他们的家乡发展,享受他们的渔家生活。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资料收集和撰文编写,在书稿完成之际,不禁感慨万千。首先感谢阮仪三先生,在阮先生的亲自主持下,10年前编制完成了《微山县南阳古镇保护与旅游发展规划》,从而确定了南阳古镇正确的保护与发展方向,才有了今日蓬勃发展的南阳古镇。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先生一次次悉心指导,令我们茅塞顿开,明白了书稿完善的方向。
在本书的编写出版过程中,得到微山县委县政府、南阳古镇旅游管委会、南阳镇党委政府、南阳镇旅游公司的鼎力相助,在此深表谢意。同时深深感谢顾军先生、张峰先生、刘迎水先生给予的无私帮助和有益建议。
还要感谢东方出版中。领导对本书价值的认可,感谢戴欣倍编辑为本书付梓出版所付出的辛劳和努力;感谢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大力支持;感谢上海同增规划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的设计师们10年来坚持不懈的记录、调研、规划和研究,尤其要感谢李文墨博士、杭剑镜老师的辛勤付出,他们为南阳古镇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
最后,深深感谢南阳古镇朴实的百姓,他们的衣食住行、他们的生产劳作与大运河一起生动地述说着古镇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他们的幸福生活,是我们前行最大的动力!
姚子刚、庞艳
2017年1月
发现南阳
京杭大运河始凿于春秋,盛于隋唐,延至明清,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工程和创造。大运河的开通和兴盛,对运河沿线城市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运河城市随运河而生,随运河而兴,无论在城市格局、建筑、规模、风貌,还是在综合文化内涵与人文气质等方面都受到运河大动脉的滋养。
济宁是京杭大运河沿岸的重要节点城市,也是元、明、清三代的漕河管理中心,被誉为“中国运河之都”。运河的开通和兴盛,曾把济宁的商业文明推向了鼎盛时期。
如果说济宁是“中国运河之都”,那么南阳古镇就是这颗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历史上曾有“运河四大名镇”,它们分别是:扬州、镇江、夏镇、南阳。历史上的四大名镇,是中国古运河沿线村镇的鲜活范例和杰出代表,同时也体现着运河文化遗产的特殊价值。
岁月变迁,时光荏苒,历史上运河四大古镇中的扬州、镇江、夏镇均已发展成了繁华的都市或者县城,而只有南阳古镇,至今仍保留着原生态的运河市镇的格局;同时也保留着原生态的运河文化,可以被称为“活的运河博物馆”。随着京杭大运河的申遗成功,对于南阳古镇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发展,更具有了典型的“样本”和“孤本”的重大意义。
溯源南阳古镇,它每一步的发展均深深打下了“运河文化”的烙印。大运河为南阳古镇提供了一条开放交流的通道,使得南阳“南通江淮,北达幽燕”。大运河对于南阳古镇而言,“不是生母,就是乳娘”,它孕育了南阳的多元文化,成就了南阳的持续繁荣。运河文化中,集漕运、商贸、手工业和农业商品化的影响于一体,吸纳了吴越文化、齐鲁文化和燕赵文化的精髓,对南阳的经济和社会、文化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相比较于其他运河古镇,南阳古镇又具有独一无二的“湖岛文化”和“渔家文化”,形成了不可复制的历史文化遗产价值和特色所在。
南阳古镇有着特殊的历史发展与地势演变过程。在元代,元至顺二年(1331年)在与古老的泗水重合的京杭大运河上重建南阳闸后,南阳镇便小有名气,逐渐发展为商埠重镇。到了明代中期,南阳便已成为古运河畔四大名镇之一,镇名可见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重修正觉寺碑文》。南阳镇由陆地变成湖中之岛是在清初,数十年间,南阳这座兴旺的运河码头和集镇,经常处于南北逆流的不断侵袭和威胁之中,时而被围困,时而被水淹,迫使当地筑坝,使得地势不断提高,以免遭沉没。南阳镇终于在昭阳湖、独山湖与南阳湖的衔接处,四面环水地存留在运河两堤上,以宽阔的运河河面为“街面”,南阳遂成为湖中之岛,与陆隔绝,显示出它独特的自然景观。
南阳镇对于大运河来说,是具有突出典范的运河名镇,是运河过去与现在的“见证者”。在商业繁华的明清时期,历史上古镇曾有新河神庙、杰阁跨河、魁星楼、关帝庙、长桥卧波等多处名胜古迹。虽经岁月洗礼,至今仍保留着部分历史遗存。镇上店铺林立,渔民濒河而居,排船织网,下湖捉鱼,采莲摘菱,悠然垂钓。清碧的运河,古朴的民风,狭窄的街巷……处处洋溢着古镇的独特韵味和渔家风情,体现了江北水乡“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生存理念。
因此,运河名镇——南阳古镇是京杭大运河遗产的重要载体,是大微山湖村岛聚落演变的缩影,是呈现鲁西南渔家居民生活的真实画卷,是展示人类历史发展和文化交融的鲜活样本。
姚子刚、庞艳著的《南阳古镇(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与发展)》力图通过对南阳古镇的历史溯源、古镇风貌、自然生态、民俗风情等描写,反映南阳这座历史文化名镇的丰富内涵,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南阳古镇保护与发展的思路,向读者展现南阳独特的运河名镇格局。
姚子刚、庞艳著的《南阳古镇(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与发展)》分为“运河名镇、南阳揽胜、遗产保护、自然生态、古镇新生”五个章节,书中既有南阳古镇的概况和格局介绍;又有南阳古镇的风土人情、建筑特色和文化遗产描述;也有南阳古镇的现状问题及规划、保护与发展建议等,内容丰富。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偏重南阳古镇的保护规划和实践,具有较强的参考性。书中的实景照片和绘制图是作者在南阳古镇现场实地踏勘收集到的第一手资料,具有较强的原创性,为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