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读章节 集体潜意识分析 虽然人们普遍认为,集体潜意识是荣格对心理学的一大贡献,但是,追根溯源,集体潜意识这个观念却并不是荣格首创的。早在荣格之前的西方哲学、文学,甚至心理学的著作和有关宗教的文献中就已有人做过论述。就连明确否认荣格的集体潜意识概念的弗洛伊德,似乎也曾含蓄地接受了这一概念。例如,弗洛伊德曾用“古代的残余”来表示每个人心理活动中所重新展示出来的古代神话,例如他所推崇的俄狄浦斯神话,就是这种古代残余在现代人心灵中的重现。 在给集体潜意识下定义和描述原型的作用及内容方面,荣格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使原型和集体潜意识变得相互依存。我们在前面所概述的一些最重要的原型,就是集体潜意识的一些主要的表现形式。在这里,我们将首先探讨荣格是怎样提出这一理论的,进而通过对本能和原型的进一步探索,通过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来论证这一概念的是非曲直。 1.理论的缘起 理论和实践是密不可分的,理论必须根据实践经验才能提出,也只有在实践经验基础上才能检验它的真假虚实。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当然也不能例外。不过,促使荣格提出这一理论的实践经验却是他在1909年所做的一个梦。他是这样描述这个梦的: “我在一所并不熟悉的房子里,这所房子有两层楼,这就是‘我的房子’。我发现自己在楼上这一层,那里有一间大会客室,摆放着一些具有洛可可风格的、纤巧美观、古色古香的家具陈设,墙上挂着许多珍贵的古代油画。我感到纳闷,这是我的房子吗?继而又觉得,这房子不错,但这时我突然想到,我还不知道楼下那一层是什么样子的。于是我走下楼梯来到底层。那里的一切看上去要古老得多,我觉得楼下这间屋子一定建于15或16世纪。家具是中世纪的,地面是红砖铺就的,四处都很黑暗。我从这间屋走到那间屋,思考着仔细检查一下整座房子。我走到一扇沉重的大门前把门打开,在门后我发现了一个通往地下室的石头阶梯。我又走下楼去,发现自己在一间看上去非常古老的、拱状的漂亮房子里。我审视了一下四壁,发现墙壁是用普通的石块儿夹杂着一层层的砖砌成的,灰浆是用砖末制作的。我一看到这些马上就明白了,这些墙起源于古罗马时代,至此我的兴趣大增。我更加仔细地审视着地面,这是用石板铺成的,在一块石板里我发现了一个圆环。我一拉动它,石板便抬起来了,我又看见了一个楼梯,是用很窄的石块砌成的梯子,它通往下面更深的地方。我又走了下去,进入了一个在岩石上挖出的洞穴。地面上有一层厚厚的尘土,尘土里散布着一些骨头和破碎的陶器,就像是原始文化的遗迹。我发现了两个人的头盖骨,它们显然已经非常古老,并且已经有些破碎了。” 这个梦是1909年荣格和弗洛伊德赴美国克拉克大学讲学期间做的。他俩每天相聚在一起长达7个星期之久,并且在一起相互分析对方的梦,荣格把这个梦告诉弗洛伊德后,弗洛伊德催促他去发现那两个头盖骨所显示的某种被压抑的愿望。当荣格获悉弗洛伊德设想的是“这两个头盖骨表示死的愿望”时,或许是为了维护弗洛伊德关于死亡本能的概念而不至于和弗洛伊德闹翻,荣格表面上同意了弗洛伊德的分析,说他的妻子和他的小姨子可能是这种死亡愿望的对象。当时荣格是这样做了,而且没有提及自己对这种解释的“强烈抵抗”,因为他“当时还不太相信自己的判断,而且也想听一听弗洛伊德的意见”同上书,第159页。。但是,这个事件却迫使荣格承认他和弗洛伊德在某些基本问题的看法上存在着严重的分歧。荣格在当时虽然还没有形成对释梦的明确看法,但却记住了这个事件是“在个人精神内部的一种先验的集体性的第一次印迹”同上书,第161页。。在荣格看来,弗洛伊德是用他自己的学说来回避问题,他其实并不真正理解荣格的内心世界。大约是在这次事件发生50年之后,荣格才细致地叙述了他的这些印象: “我清楚地认识到这幢房子代表一种精神的意象——就是说,代表我当时的精神状态,以及所增添的那些潜意识的东西。会客室代表着意识,尽管它是古代风格的,但却有一种居室的气氛。 “楼下这一层代表着潜意识的第一种水平,我越往深处走,景象就越离奇古怪,里面也越黑暗。在洞穴里我发现了原始文化的遗迹,也就是发现了我自己内部的原始人的世界——这是一个意识很难达到的或照亮的世界…… “这个梦说明我已经进一步涉及我刚才所描述的意识阶段:长期无人居住的具有中世纪风格的底层地面,然后是古罗马地下室,最后是史前时代的洞穴,所有这一切都代表过去的时代和意识的过去阶段…… “这样,我的梦便构成了一幅人类精神世界的结构图,它假定在该精神内部潜藏着一种完全非人性的东西……我起初把它看作是早期功能模式的遗迹。后来随着经验的增加并依据某些更可靠的知识,我认识到它们就是……原型。” P48-51 作者简介 杨韶刚,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政管学院应用心理学系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国商学院心理健康中心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所所长,广东靠前战略研究院《战略决策研究》杂志执行主编。长期从事西方心理学史、道德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尤其在精神分析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与道德心理学的研究方面多有建树。著有《寻找存在的真谛》《精神追求:神秘的荣格》《道德教育心理学》等学术专著。至今已出版专著14部,译著近30部,主编和参编学术专著10部。在SSCI刊物发表论文近130篇,个人撰写的科研成果累计近1000万字。先后主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十几项省部级科研项目。 书评(媒体评论) 对当代世人来说,无意识仍然是神秘的,梦是如此,心灵也如是;然而,若无此神秘,以及神秘中的神圣,我们也将失去心理学的本义,甚至失去生活与生命的本质与内涵。本来,心灵充满神秘,心灵具有神圣的意义。 ——知名心理学家申荷永 后记 荣格(CarlGustavJubg)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早期古典精神分析向新精神分析过渡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名望和奧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伯仲之间,有人甚至认为他的影响和研究的深度要远远大于弗洛伊德。当然,在这里我们并不想过多地纠缠于两人的功过是非,而是想说明荣格的思想至今仍然受到许多人的青睐和关注,而且在思想影响上有取代弗洛伊德的趋势。例如,在国外很多国家都建立了荣格心理学研究机构或“荣格学院”,国际分析心理学会的成员已达上万人,遍及欧美和亚、非、拉许多国家。在我国也出现了十余位具有国际资质的华人心理分析师和沙盘游戏治疗师。在华南师范大学申荷永教授推动下,建立了华人心理分析联合会(CFAP)和华人沙盘游戏治疗学会(CSST)。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这是由于荣格思想的博大精深所致。荣格从考古学、神话学、宗教、炼金术、人类学、心理学等许多领域进行了大量广泛而深入的思考,对困扰人类的很多所谓的神秘现象进行了独特的分析,深深地吸引了无数渴望探究世界奧秘的人们。 《神秘的荣格》,顾名思义,就是探讨荣格对所谓神秘现象的心理学研究。古往今来,神秘的大自然充满了无数令人困惑的现象,例如,人为什么会做梦?梦的心理机制是什么?人有灵魂吗?神话传说中的神秘现象、超自然现象、炼石成金的炼金术、飞碟与外星人、宗教的心灵启迪、原型与集体潜意识,等等。正是出于对这些神秘现象进行探究的强烈兴趣,荣格做了很多开创性的研究,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也给人们留下了很多新的疑问和反思。这从另一个侧面激发了人们对荣格研究的兴趣。 当然,荣格是一个心理治疗学家,他对这些神秘现象的研究是以他的心理治疗实践为依据的。例如,荣格在毕生的心理治疗中共分析了八万多个梦,从而使他成为梦的分析方面的心理学专家;在几乎所有的宗教中,都有所谓灵魂转世的观念,对此荣格不是简单机械地予以肯定或否定,而是对不同民族和文化中各种神秘的宗教仪式进行了仔细地观察和分析,提出了其独特的宗教心理学思想;炼金术是古代人,包括中国、阿拉伯国家和古希腊、古罗马的人们,尤其是中世纪很多人渴望炼石成金,渴望长生不老的一种技术手段,由此而产生了很多美丽而神奇的民间传说。荣格通过对这些现象的深入观察和分析,运用其分析心理学观点揭示了古代炼金术士们的奇思妙想和心灵寄托。正如荣格所说,炼金术士已经意识到他们的工作是神秘主义的,“哲人之石”就是指炼金术士本人,就是耶稣基督,就是炼金术士们的心灵方程式。它的神秘就在于唤醒人的精神之神,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今天,我们研究荣格的神秘心理学思想,并不是进行封建迷信的宣传,而是通过阐述荣格对这些神秘现象的研究,来探询人的精神生活的发展,追寻人生的轨迹,实现人生的理想和目标,为人们的精神追求提供有益的、有价值的启示。正如荣格学派的著名代表、英国分析心理学家福德汉姆所说:“潜意识地但却坚定地寻求一种目标,这种目标最终被界定为追求完整一一那种神秘的实体‘整体的人’一一而且它使精神的意识和潜意识方面建立联系成为必要的。这种体验也可阐述为发现人心中的上帝或全面体验到自性原型。” 所以,笔者怀着渴望深切了解荣格这位分析心理学大师的探究之情,对荣格的神秘心理学思想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我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攻读硕士学位时开始研究荣格,至今已经30余年,目前正在和国内一批学者共同翻译卷帙浩繁的《荣格全集》,期望不久的将来,这套最完整全面的《荣格全集》能给各位热心的读者带来真实了解荣格思想的真材实料。当然,笔者深知,荣格的思想深奥难懂,除了其研究的内容与西方中世纪乃至古代的思想有关之外,还有东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笔者在研究荣格神秘心理学思想方面仅仅迈出了一小步,很多问题还有待于今后更加深入的研究。为了使读者对荣格心理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笔者在本书着重研究了荣格的基本心理学思想,努力用比较平实的语言把荣格那晦涩艰深的语言进行心理学解读,目的是想把晦涩难懂的荣格神秘心理学思想用通俗易懂,便于读者理解和把握的语言进行描述。尽管笔者努力想要做得更好一点,但由于水平和理解能力所限,其中的很多描述可能还有不尽人意之处,恳请读者不吝指正。如果本书能为读者了解荣格的心理学思想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笔者当不胜欣慰。 杨韶刚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白云山麓 2016年6月 目录 章 荣格与分析心理学 一、荣格的生平与思想发展 二、荣格与弗洛伊德:观点的异同 三、分析心理学与其他西方心理学:地位及影响 第二章 人类精神世界是如何构成的 一、意识和潜意识 二、集体潜意识分析 第三章 心理动力学 一、心理能量与自我调节 二、情结的动力学意义 三、心理投射 四、象征作用 五、共时性现象 六、精神病理学的心理动力学例证 第四章 人格类型学说 一、态度类型 二、功能类型 三、态度和功能类型的实验证据 四、人格类型理论的发展 第五章 人格发展与个性化 一、从出生到老年的人格发展 二、实现个性化的人生之路 三、宗教与个性化 第六章 走进现实的荣格 一、人际关系与性爱 二、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践 三、梦的分析 四、文艺心理学思想 五、社会和政治问题 结语 一、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二、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问题 序言 序言:心灵的神秘与神圣 对于很多人来说,荣格依然显得神秘,包括其分析心理学。 尽管在中文语境中,“神秘”似乎略带“贬义”,尤其是将其置于当代“客观”与“科学”的范畴。 然而,就中文“神秘”之本义而言,则属于一种“神圣”。神者,《说文》释为“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从示申”。如《尚书·大禹谟》所言:“乃圣乃神。”也如王弼注《易经》之用“神”:“神也者,变化之极,妙万物而为言,不可以形诘。”而汉字之“秘”,本也为“神”,《说文》释秘为“神也,从示必声”。 而在英文中,所谓“神秘”(mystery),则接近一种赞美。 心理学(Psychology)之本义,也即对灵魂或心灵的研究。因为其英文的词根,便源于心灵女神“普绪克”(Psyche)。 尽管当今的心理学,从心理到意识,到行为,到认知,到大脑……看似逐渐远离其本义,早已初心不再,但是,依然有真正的心理学家,比如荣格,依然守护其本来的意义,固守于“心灵”(Psyche)的奥秘与探索;其代表作之一便是《寻求灵魂的现代人》。 也即,灵魂或者心灵,看似神秘,对于我们当代人,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9年,荣格的私人日记《红书》问世,美国《时代周刊》称其为近百年心理学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我为《心理分析》期刊之《红书专辑》撰写序言,认为荣格《红书》不仅是荣格的私人日记,也是荣格写给我们的《新书》或《心书》(荣格将其《红书》命名为《新书》)……于是,阅读荣格,就是阅读我们自己,也是我们与心灵的对话,我们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心灵的传奇。 杨韶刚教授所著《神秘的荣格》,深入解析了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其集体潜意识、心理动力学、心理类型、人格发展,以及荣格与现实,分为六章阐释荣格心理学的思想与意义,呈现其多年研究的成果与心得。 30多年前,杨韶刚教授已开始了对荣格的研究,其硕士论文便以荣格为主题。我们一起参与和推动了荣格分析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历时18年,连续举办7届的“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1998—2015),每次都有杨韶刚教授的大会报告与发言。我们一起翻译《荣格全集》(20卷标准版),而他则承担了其中最重要也是难度最大的部分:《心理类型学》《心理学与炼金术》《自性现象学研究》以及《神秘的精合》等。 在诸多西方心理学的理论,包括临床心理治疗的方法中,几乎唯有荣格与其分析心理学,始终以中国文化为重要基础。荣格曾与卫礼贤合著《金花的秘密》(以中国道家《太乙金华密旨》为基础的发挥),并为卫礼贤所译《易经》撰写序言,为《西藏度亡经》撰写评论,为铃木大拙《禅学导论》撰写序言……俨然是中国文化的国际推手。当然,《易经》与道家哲学似乎也显得神秘,但同样是神圣的,是中国文化的根基所在。荣格从《易经》发展出其“共时性”(原则),从《太乙金华密旨》中发挥其“积极想象”(技术),从《西藏度亡经》阐发其“集体无意识”与“原型”,从中国文化来充实其“自性”与“自性化过程”。 对当代世人来说,无意识仍然是神秘的,梦是如此,心灵也如是;然而,若无此神秘,以及神秘中的神圣,我们也将失去心理学的本义,甚至失去生活与生命的本质与内涵。 本来,心灵充满神秘,心灵具有神圣的意义。 申荷永 2016年8月于洗心岛 编辑推荐 由杨韶刚著的《神秘的荣格》在比较全面地分析和理解荣格的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尝试把他的观点进行系统的梳理,一方面使那些从事理论研究的人能够全面地把握荣格的心理学理论,另一方面也使那些对荣格的思想还不太了解、但又对他很感兴趣的人增加对这位心理学大师的了解。因此,本书首先简要介绍了荣格的生平和思想发展历程,读者们可以从中发现这位心理学大师的人生轨迹和思想脉络。 内容推荐 《神秘的荣格》首先简要介绍了荣格的生平和思想发展历程,读者们可以从中发现这位心理学大师的人生轨迹和思想脉络。然后,以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为主线,着重分析人类精神的共同结构和成分,但同时也阐明由于人的态度类型和功能类型的不同,使人们的这种看似共同的精神结构也表现出很大的个别差异。很后,《神秘的荣格》还把荣格的心理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尝试用这些理论来分析和解释一些诸如人际关系、宗教、心理治疗、梦的分析以及社会和政治问题等。从这些理论分析和实践活动中,我们接近可以比较完整地了解荣格分析心理学的思想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