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靠前部分提炼了中国传统司法基本理念,即“慎”、“中”、“平”、“权”。这些司法理念直接或间接对司法官收集、认定、运用证据施以影响,构成证据制度研究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为中国传统证据制度演变。早在先秦时期神判法便渐渐淡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据证断罪;秦汉时期刑事证据制度开始确立;至唐宋朝,刑事证据制度日臻成熟;届至封建社会末期的明清,刑事证据制度处于发展变化时期。第三部分为明清刑事证据类型。明清时期刑事证据较之前朝并没有新类型出现,仍是口供、物证、勘验结论等基本样式。第四章为证据采集。证据采集是证据运用基础抑或说前提,不同证据形式,采集内容亦不同。第五章为以证据为核心之刑事审判。证据为案件准理、定性、定罪依据。证据充分、罪无可疑则依律拟罪;证据不足,则视为疑罪从轻发落;毫无证据,则无罪释放或拟为疑案。 作者简介 杨晓秋,女,法学博士,蚌埠学院法学副教授。1995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靠前经济法专业,获法学学士学位。2001―2004年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攻读研究生,并于2004年获得法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民商法。2014年于中国政法大学毕业,获得法学博士学位。现任蚌埠学院经济与管理系党总支书记。曾主持、参与省部级课题多项,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总序 序言 导论 第一章 基本概念释义 第一节 证据 第二节 刑事证据 第二章 刑事司法基本理念 第一节 慎 第二节 中 第三节 平 第四节 权 第三章 中国传统刑事证据制度的演变 第一节 先秦刑事证据制度 第二节 秦汉刑事证据制度 第三节 唐宋刑事证据制度 第四章 明清刑事证据类型 第一节 口供 第二节 实物证据 第三节 勘验结论 小结 第五章 刑事证据采集 第一节 口供采集 第二节 实物证据采集 第三节 勘验结论采集 小结 第六章 以证据为核心之刑事审判 第一节 证据为案件准理依据 第二节 证据为案件定性依据 第三节 证据为定罪依据 第四节 证据状态与案件审理结果关系 第五节 影响法官运用证据之因素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