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黄渤海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许毅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引子

黄渤海界浪成垄,黄海蓝染渤海头。

铁舰行止观一塔,军港疏堵系双寇。

弹丸寸地名传世,转瞬十年情与仇。

百结忧肠脚步迟,遍寻方知藏书楼。

这首姑且称为诗的文字与一个亲耳听来的故事有关。这个故事一直困惑我二十多年,如今五十岁的年纪,竟然有数十年被那故事时常勾扰,经常挫磨。我像衣缝里缝进一根针,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被扎了一下;我像罩着一件粘满板栗壳的马甲,动与不动都如芒在背。

我只能把故事写出来。写,是自我救赎。这二十多年,我像写一份永远也过不了关的检查,又像写一件暗无天日的诉讼状子,不知为什么写而写,不知写有何用而写。我用了十年的时间像酿蜜,更像倒苦水,把一个个字吐在了纸上,又一个个捡进了电脑里。

每天晚上,我的大脑像一架老式的放映机,总在习惯性地倒“片子”。片子倒至二十多年前,那是1991年的夏天。当时,我们奉命执行中苏两国边界的联合勘界任务。我所在的中队临时驻地为黑龙江省黑河市,江对岸便是苏联远东大城市布拉戈维申斯克。

那个年代出国人员不像现在这样多,身为军人能跨出国门更是少之又少。第一次踏上异国的土地我觉得一切都挺新奇,脚没沾地去了黑龙江江边的苏军军营,后又去了我的苏军搭档维克多的家。

维克多住在郊区,拱形的走廊让我想起了早年看过黑白影片中的穹顶廊柱。维克多来不及寒暄,搀扶着一位苏联老夫人走向我们。让我亲切和诧异的是,苏联老太太一出口便不同凡响,她竟说一口标准的中国大连话。她临时充当起两国军人的翻译:“维克多是我的侄子,他说你们来自中国。”我说:“没错,阿姨,我们是中国军人。”她问:“那你,一定知道旅顺口?”“旅顺口常去。离我们驻地四十多公里远吧。”老太太突然嘴角哆嗦起来:“天哪,我曾在旅顺口住过整整十年。”她放声地痛哭起来……她侄子维克多用俄语劝说,而我用汉语劝说,我们共同白费了两国许多唾沫却没有一点效果,老太太悲悲戚戚的哭声在俄罗斯的高大建筑里响起了空旷的回音。

苏联老太太叫柳波芙·鲍里斯耶夫娜·伊万诺娃,她的姐姐尼娜与中国人程鲁民曾相识于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1945年8月,苏联红军与中国人民一道打败了日本鬼子,柳波芙及家人在旅顺口度过了十年时光。

姐姐尼娜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身患重病,生命弥留之际把远在基辅的柳波芙叫到布拉戈维申斯克市,要柳波芙一定替她找到昔日的恋人程鲁民。

随着柳波芙故事的层层展开,她把我带进了那个原本不熟悉的年代,我仿佛觉得自己也身临其境……在布市逗留的日子短暂而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到了那年的8月下旬。苏联国内局势骤然突变,我们早已习惯称谓的“苏联”变成了“前苏联”,而原先中苏两国联合勘界工作,中国只需要面对着一个国家,现在却一下子变成了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四个主权国家。好在四国均承认中苏边界勘测的前期工作,使得边界谈判得以继续进行,而我也有充裕的时间把柳波芙的故事完整地接续下去。

结束勘测回国后的一个周日,我乘车去了旅顺口,那个叫太阳沟的地方曾是苏军司令部所在地,柳波芙就是在这里居住了十年。按照她所描述的方位,我用一上午的时间才在一处不起眼的地方找到了那座“富丽堂皇”的程家大院和曾被苏军官兵当作跳舞厅的藏书楼,昔日雕梁画栋的藏书楼变成了一座虫嗑鼠咬的仓库……我把以上的故事整理出来,又补充了大量的一手资料,终于可以给苏联老太太一个交代了,却得知柳波芙不幸去世。最初的手稿已蒙上了尘埃,而这些似乎都与她无关了,我所做的一切似乎都失去了意义,但我却从未想过放弃,我要给柳波芙一个完整的答案,哪怕她在天堂里听。

我清楚地记着柳波芙的回忆是从姐姐尼娜开始的,这一点无可厚非。柳波芙和姐姐尼娜经历的许多年许多事必定得有一个开头、一个节点、一个看似不经意却是历史必然的起因。柳波芙最先从尼娜身体某个部位的某个特殊状况讲起,似乎是即将纷至沓来的一个个重大历史事件,始于一个足以让我面红耳赤的特殊的生理现象……

P1-2

作者简介
许毅,60后,生于辽宁省丹东市东沟县(现东港市),曾为军人,现为公务员。喜欢与文字打交道,有相当一些文学作品见诸报刊,2004年结集出版中篇小说集《举报人》。近十多年,用全部心血创作此部长篇小说。
后记

三十多年前,刚入伍时军营在大连市甘井子区,离旅顺口区有四十多公里远。从第一次部队组织去旅顺口参观时起,我就深深地迷恋上了那个黄海与渤海交界的地方。以后的岁月里,我曾无数次利用节假日,倒两遍长途客车,像约会梦中情人一样来到了旅顺口。

说起旅顺口,人们记住一句耳熟能详的话:中国半部近代史。但往细微处深究,景点卖票的人恐怕也未必能够说清楚太阳沟里的犄角旮旯。而我,总想抠出旅顺口每一道褶皱里蕴藏的故事,天真地为小说的创作时刻准备着。

1898年,俄国军队驻扎旅顺口,俄皇亚历山大三世的弟弟阿列克谢耶夫来此出任“关东州长官”。在李鸿章建港筑坞之后,俄罗斯人便开始修建旅顺口新市街,即太阳沟。在一处标记着新市街42号的地方,俄罗斯人修建了一座巴洛克风格的建筑,这就是当年新建成的俄陆军将校俱乐部,即今天的旅顺博物馆。

此后的三年时间里,围绕旅顺博物馆门前广场,陆续建起了财政部、军政部、俄军司令部、邮政电信局、地方法院、俄清银行等一系列建筑。当然,太阳沟里还有川岛芳子举办过婚礼的大和旅馆,也有曾让溥仪度过一段最开心时光的肃亲王府,更有军港、码头和旅顺口火车站,这在世界建筑史上也很罕见。这里的每一处建筑无不打上了历史的烙印,揭开历史的封条,这里的建筑时常也会悄悄地说话。

苏军在旅顺口的故事发生在1945年至1955年的十年间。旅顺口的历史遗迹或多或少都在小说中有所反映。程家藏书楼遭到苏军损毁,最重要的镇宅之宝甲骨残片丢失了,苏军上校鲍里斯得到珍宝后藏匿在壁炉子的墙壁里,程家十年后才失而复得。对此,作者特别郑重声明,本故事虚构而成,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新中国成立后发生了朝鲜战争,苏军极其隐蔽地参加了对美国等联合国军队的空战。苏联没有将那些牺牲的烈士运回国内,而是葬在了旅顺口的苏军烈士墓。今天,去苏军烈士陵园凭吊先烈的人们未必会想到,当年苏联空军参加朝鲜空战竟是中、苏、美三国最高级别的机密。

小说中程家的小儿子程津生参加志愿军来到了朝鲜战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开枪打死了一位苏军飞行员,而死者就是住进旅顺口程家大院的鲍里斯的儿子彼得。彼得的遗体被运回了旅顺口后,苏军极其神秘地为彼得(当然也为所有埋在旅顺口的苏军烈士墓的烈士)举行了遗体告别式,地点恰恰是被苏军强占,后改作食堂兼做舞厅的藏书楼,中苏两个家庭的情感纠葛在更广阔的舞台展开了。

我刚刚走进旅顺口,常听老一辈人说起苏军驻在旅顺口的往事,说常有苏军军官与驻地的女孩子好上了,有的还生下了孩子,那时,在旅顺口的大街上看到混血儿,并不是一件奇怪的事。  苏军初来旅顺口时,军纪败坏的事情时有发生,后来得到了纠正,情况要好转一些。那时的旅顺口是特殊的解放区。国共内战期间,苏联的领导层也拿不准是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但总的说来,苏军还是倾向共产党的,旅顺口成了共产党与国民党争夺东北的桥头堡。新中国成立后,苏军倒是努力自觉地同旅顺口人民搞好关系,非常有担当地为当地老百姓扫院子,碰见儿童溺水时,也一样勇敢地跳下海救人。新中国成立之初,旅顺口是全国人民最向往的地方,能到旅顺口参观学习,比改革开放初期去香港、去国外都感到荣耀。

苏联当年在旅顺口驻军到底有多少人?现在也没有详尽的资料。据说远远超过了当地的居民,最多时超过了三十万人。其中有一位斯捷帕申先生,与旅顺口有着血肉相连的联系。

在旅顺口太阳沟洞庭街,有一个叫民泰街的小街,一位苏军海军军官与夫人在这里生活了六年。1952年3月2日,老斯捷帕申的家里出生了一个男孩,长大后的小男孩出任了一系列俄罗斯联邦政府要职,后来成为俄罗斯联邦政府主席,即政府总理(1999年在职)。2002年3月,这位俄罗斯前总理在他五十周岁生日的时候,偕夫人率代表团从莫斯科来到了旅顺口。斯捷帕申先生参观了苏军烈士墓时,对随行人员说,他的父亲老斯捷帕申先生就是因为在中国东北与日军作战功绩卓著,而获得了第一枚勋章。

有了这些鲜活的素材,如何能够把史料信息融入小说之中,又不成为读者反感的教科书,我认为还是应该向古人学习。“引首”最早就出现在古典小说中,后来被作家们束之高阁了。

我采用对仗句做小说的“引首”,让所谓的诗与读者见面,其有这么几方面考虑:

其一,程家是一个有着深刻国学根基的大家,诗赋书画的文化传承更能彰显其文化底蕴。苏军一家人也是有文化内涵的代表家庭,他们的汉语修养也达到了极高的程度。写中国家庭是明写,写诗赋书画。而写苏军家庭是暗写,写他们的文化素养。中苏两个家庭的文化背景应该说是门当户对的。

其二,引首诗不但起到引领下文的作用,同时也有透露发展线索,或对情节进行补充和诠释等作用。小说中的引首诗以及开头部分的人物旁白组成一个整体,这部分既与小说紧密相连,同时也相对独立;既对主要线索的发展趋势进行大致定位,也对小说人物进行评点。此外,还对小说的发展脉络预设伏笔,努力营造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态势。

例如:

二十五章谭敏失踪讳言真相,书楼悼亡疑虑重重

诗曰:

金风玉露一相逢,敢欺苍天泣鬼神。

莲生并蒂分南北,鹳飞双栖落浅深。

风花雪月应怜子,刀光剑影犹贯心。  后生经历几多事,拙笔安能续到今?

这一段是写谭敏和彼得的爱情,也预示着莲子和小罐(鹳)长大成人后会有故事的,小说中在几处都给了暗示。

又如:

第二十七章郎中女收养遗腹子,孝儿孙痛失老夫人

诗曰:

往日也曾粮断顿,藏书不可换散银。

楼空急急碾轧心,书焚焦焦火燎唇。

尽捐万帙与国民,不留一卷给子孙。

谁知遗冢何外寻,藏书楼里应有魂。

这一首是写程老夫人把书捐给了旅大图书馆和辽宁图书馆,小说中除此之外,只有一处提到捐书的事,并没有详写或评点。

第十八章贴小票苏军玩高深。误登机尼娜真幸运

诗曰:

其一

回国欲访旧营盘,只能暂别老铁山。

时令多变秋多雨,白日无言夜无眠。

雨大路阻病临身,炕烘屋暖祸过天。

若随机毁不复归,从此无人看档案。

其二

冥冥不该遭重创,身非玉焚复旧恙。

万谢千户施恩泽,百感一帖抚愁肠。

多情尚需冷处理,丽质焉用勤补妆?

勿怜一夜梨花雨,青果悄然枝头上。

这两首引首诗都是写尼娜欲乘飞机离开旅顺口。第二首中的“千户”是盛千户老大爷,在去机场的路上,他在雨中搭救过尼娜,并收留了危难之中的谭敏。“一帖”是郎中杜一帖,即荞面几的父亲,在盛千户家为尼娜治过病。最后一句是对尼娜与程鲁民凄美的爱情的描写,其余的不再哕唆。

我在看书时有一怪癖:经常是前言、引子之类后看,而后记却要先看。我相信许多读者会跟我一样,看完此书会有相同的感悟:这是一个不错的习惯。

许毅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苏官兵剑指旅顺口,孟八卦趣说程家事

第二章 老夫人威逼续前缘,藏书楼痛失镇宅宝

第三章 鲍里斯回避惊天案,安德列直面未亡人

第四章 苏军换将整肃军纪,恋人圆梦相逢程家

第五章 姐妹隔兄弟情绵绵,家蔬炖飞鸽恨隐隐

第六章 收藏书知了斋散金,慰英灵众兄弟祭拜

第七章 画正字累计麻袋数,垫胸高递减视觉差

第八章 荞面儿肥臀谬以羞,柳波芙流血误为病(

第九章 来匆匆郎中会亲家,急切切孕妇挡枪口

第十章 杜郎中三问二混天,程津生两见飞行员

第十一章 鲍里斯智退调查组,程津生勇救落水女

第十二章 程家院经营乱纷纷,苏军官悼亡语迟迟。

第十三章 砌壁炉老鲍藏玄机,生小罐曲舒过鬼门

第十四章 假募捐程鲁民挨砸,真开业荞面儿被剪

第十五章 程老夫人喜庆寿诞,苏大小姐难咽药汤

第十六章 为重孙老夫人辟谣,被调离程鲁民抱怨

第十七章 周允声相亲单放飞,程鲁民送别双栖身

第十八章 贴小票苏军玩高深,误登机尼娜真幸运

第十九章 麻洁秋借用驴皮影,曹三亭扮演视察戏

第二十章 汪志江毒设连环案,程鲁民智救母子俩

第二十一章 用偏方郎中女受宠,寻西药女中尉别离

第二十二章 程鲁民疗伤程家院,苏军女如愿苏军报

第二十三章 问书楼程皖夫挨骂,上前线程鲁民未果

第二十四章 即兴跳舞心怀叵测,意外砸墙引发慌张

第二十五章 谭敏失踪讳言真相,书楼悼亡疑虑重重

第二十六章 尼娜慎言悄备嫁妆,津生来信哭述悲伤,

第二十七章 郎中女收养遗腹子,孝儿孙痛失老夫人

第二十八章 老鲍吊唁情出真心,社长被绑诬陷他人

第二十九章 悲中错苏军误战机,忧有喜边防擒敌特

第三十章 梦难圆梦圆大接防,情难别情别旅顺口

后记

内容推荐

许毅著的《黄渤海恋》将个人情感、家族变迁置于时代背景下进行了描写,较为真实可感,具有文学性和可读性。

小说中程家的小儿子程津生参加志愿军来到了朝鲜战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开枪打死了一位苏军飞行员,而死者就是住进旅顺口程家大院的鲍里斯的儿子彼得。彼得的遗体被运回了旅顺口后,苏军极其神秘地为彼得(当然也为所有埋在旅顺口的苏军烈士墓的烈士)举行了遗体告别式,地点恰恰是被苏军强占,后改作食堂兼做舞厅的藏书楼,中苏两个家庭的情感纠葛在更广阔的舞台展开了……

编辑推荐

许毅著的《黄渤海恋》是一部以旅顺口为背景、以中苏异国恋为主线的长篇小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随驻军旅顺口的父亲来到中国的苏联姑娘尼娜,与中国共产党员程鲁民跨越了民族差异,却由于时代的种种原因,有情人未能成为眷属。

苏军在旅顺口的故事发生在1945年至1955年的十年间。旅顺口的历史遗迹或多或少都在小说中有所反映。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8 20:2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