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浮官与盖茨比的花园
罗丹的伟大之处在于,从他的雕塑作品中可以窥探到人的深层次的情感,无论是热情、愤怒、渴望甚至内心的焦灼,都能通过每一寸肌肉线条展现得淋漓尽致。
博物馆界在江湖上也有个排名:伦敦大英博物馆、巴黎卢浮宫、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分列三甲。
只是,对巨无霸型博物馆,我是缺乏参观经验的。第一次去大英博物馆,我是溜溜达达在下午时段进馆的,那真是人山人海,内心拔凉拔凉的,只得出来在大英博物馆门口的冰激凌车边上吃个甜筒冷静一下。那天下午看展的心情基本上很糟糕,博物馆这种场所,最忌讳人多,尤其像我这种在海拔上处于明显劣势的女子,只记得当时一直感叹,博物馆里怎么有这么多毛发不旺盛的男人?抬头便是亮亮的光头,各种肤色。只得第二日重新再走一遭。
于是,对于卢浮宫,我还是做了点儿小功课的。抵达戴高乐机场的时候,就在旅游信息中心买了巴黎博物馆通票(ParisMuseumPass),博物馆通票有2日、4日、6日通票三种选择,不要小看这一小本折页,你可以使用它在巴黎64个景点和博物馆免费参观。并且,在人员密集的博物馆,还有绿色专用通道,不用排队直接进入,比如卢浮宫。
7时起床,花一小时的时间,慢慢享用酒店里的早餐。唉,其实巴黎酒店的早餐我还是不太习惯,不如雅典的丰盛,尤其是我在跟服务生提出口味要求的时候,她特别优雅地回应我:“在巴黎,我们就这么吃。”啧啧,好吧,入乡随俗。
酒店与卢浮宫的距离不远,步行约20分钟,我住在巴黎的左岸,卢浮宫在右岸,步行的整个路线都是沿着塞纳河的岸边。塞纳河的右岸建筑在色调上异常统一,灰中带黄,灰黄灰黄,灰黄灰黄(辉煌辉煌),在巴黎阴郁的天气里,显得格外的高贵冷艳。
有攻略提示,尽量避开“金字塔”人口,这里是卢浮宫人流最密集的地方。但是,我以一种偏向虎山行的姿态,还是选择了从此进入。没错,这里有巴黎博物馆通票的绿色通道,望着蛇形队伍,微微一笑,直接进入“金字塔”。(不好意思,我的内心戏好像又开始了。)
卢浮宫有三宝,断臂爱神维纳斯、胜利女神雕像、蒙娜丽莎的微微一笑很倾城。如果你按照博物馆导览的顺序慢慢观摩体悟,那么等你逛到了这三宝之时,估算连展厅都很难挤进去,所以。初次参观卢浮宫的正确顺序是,先看三宝,再看自己的心头小爱。维纳斯在一层的16号厅,从最近的一侧楼梯间上楼便是胜利女神,而蒙娜丽莎也在附近,在二层的7号厅。(当然,罗小姐不保证这三宝是否会常搬家的。)
①早晨刚开馆。
②手持巴黎博物馆通票。
③与常规看客不是同一路线。 具备以上三个必要条件,就标志着你将要享受到Vip级别的、只属于你一人的卢浮宫啦。当你站在古希腊和古罗马馆之时,你将看到一个人迹罕至的、空旷的顶级博物馆,那些璀璨夺目、鬼斧神工的艺术品,只为你而展。
当然,在卢浮宫,也有我的心头小爱。没错,就是“外建史一哥”帕提农神庙的山花。这里不同于大英博物馆将舶来山花碎片悬挂得高高在上,在卢浮宫,这是近距离的,没有遮挡的,我,忐忑地伸出了手,终于抚摸到我心爱的帕提农,热泪盈眶。
巴黎有一处我最爱的博物馆,并不是卢浮宫,也不是艺术家们极力推崇的橘园美术馆。在我心中,巴黎排名第一的博物馆是罗丹美术馆,这里就是现实版的盖茨比的花园。各色的月季花、茶花,散落在罗丹代表性雕塑的周围,张扬着自己,宣誓着主权。她们就像被罗丹一生所宠溺的情人,用自己最伶俐的思想,去感染波动着一颗石头一般的心。
而现实中,罗丹和卡蜜儿的情感模式并不被世人看好,并且结局也不太好,卡蜜儿用自己全部的青春与热情陪伴着罗丹,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传世作品,她是罗丹的灵感缪斯。但却用一生的时间徘徊在这段不被祝福的情感之中。疯狂是必然的结果,遗憾是一开始就注定的结局。罗丹过世之后,按照他的遗愿安葬在妻子的身边,他能给卡蜜尔的,就是在他的美术馆,一定要留有卡蜜尔作品的位置。肉体上与妻子相依,精神上与卡蜜尔永恒。这男人还真是?哎呀不好,不能对另一庞大的物种进行人身攻击,咳咳。
罗丹的伟大之处在于,从他的雕塑作品中可以窥探到人的深层次的情感,无论是热情、愤怒、渴望甚至内心的焦灼,都能通过每一寸肌肉线条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的作品《吻》表达的情感是那样的炽烈,所有的观者都能被雕塑中的拥吻所感染,也许这就是爱的力量。爱,不只是爱情,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本能,无法掩饰,持久而有力。
是的,在这座盖茨比的花园,可以待上一下午。因为罗丹,因为花园,因为每一件雕塑所燃烧出的炽热的创作之情。
巴黎有太多的博物馆,你可以看到很多,花一周的时间,你可以每天每时每刻都在看,而真正能走入你内心的,寥寥。我们都是凡夫俗子,大多又肉眼凡胎,对于艺术门类的磅礴,我们有时会不懂。
我们心中都有自己所喜,它为什么让你如此着迷?有时候是很难解释清楚的,就像爱情,这个人类灵魂深处最昂贵的奢侈品,它很盲目,却很真诚。
P102-109
今天跨界成为一种时尚,建筑师的纷纷跨界也成为国内乃至国际建筑界的普遍现象。然而,尽管建筑师被阿尔伯蒂描述为应当是精通技术与艺术的全才,但在当下的中国体制内设计院的建筑师,能够跨界到文学创作的,并且一部接一部地出版自己文学作品的建筑师实属少见。
罗松就是这样的一个。她文字中透露出的对生活的理解与热忱,对环境和空间的专业描述,以及对本职建筑师职业状态的调侃,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她是一位有情怀的人。读她的书有趣,轻松,并能激起读者对建筑师这个行业以及人群的好奇,也能使读者窥视建筑师的工作生活状态,以及建筑师的所思所想……我也相信她的文字能引起建筑师读者的共鸣,我不知道罗松的文字和设计哪个更好,但我至少喜欢她的文字。我愿意为建筑师作家点赞!
——庄惟敏
建筑是人与时间和空间的结合,旅行也是。所以正如罗小姐所言:那些伟大的建筑可以属于全人类,而每一次的旅行只属于你自己。这本小书便是专属于罗小姐的建筑旅行记录,经验方法、行见思想、衣食住行,无所不全,请君旁观。
——李兴钢
这本书的前半部分通过旅行日记形式的小短篇,生动形象地向读者展开了从国内名城到欧洲古都的建筑之旅。后半部分则寓教于乐,逻辑严密地示范出一位真正热爱生活的文艺青年的旅行细则。我们不仅能从书中领略各地文化与美丽风光,也能感受到作者对建筑的执着和热爱。作者的文笔诙谐幽默,自成一派,相信本书能成为年轻人出行必备的“旅行宝典”。
——孟建民
写作,是一场孤独的旅行
真好。
这是我的第二本小书。
写建筑,写旅行,
写前方的路。
常有人问我,你哪里有时间写字?恩,其实就是在人们约会、看剧、打盹儿、玩手机、卖单的时间。夜深人静,我可以坐在房间里的任何角落:客厅、餐桌、卧室床上,甚至阳台上写字。人的内心世界在某一时刻是光芒万丈的,就是当你真正完完全全做自己的瞬间。
白昼的工作纷繁而忙碌,由于建筑师职业的特殊性,让完整的睡眠仿佛成了一件奢侈品。但每当万籁俱寂,我便挑灯伏案。我很惊讶自己享受于这种自我的精神对话,每个人都需要一点点的时间与自己独处,万丈红尘中,我们可以尽力对每个人好,却往往对自己内心的诉求亏欠得太多。
我热爱写字,正如我热爱建筑师这个职业一样。
感谢赵晓钧先生为我蘸墨撰题书名;
感谢庄惟敏、李兴钢、孟建民几位前辈为小书写字;
感谢星的序言,高山流水,一意孤行。
所有的经历即成回忆。小女子仍会以一身锦衣红鞋执拗前行,但我终不会放弃写字,那些关于建筑的字。
建筑和旅行的第一季故事,从马可波罗先生的游记开始,到罗小姐的游记结束。
旅行,在500年前的海岸边出发,马可波罗先生说:“只要存足6000块,你就可以去到遥远的东方……在无锡,那里的寄畅园有美丽的晴颖姑娘,和一树的海棠花在等候你。”去往东方的一万里旅程,遥远但不寂寞。从巴塞罗那海边的一条大鱼离开,途经圣米歇尔桥,在两重月洞门里就会渐渐驶来一艘巨型游轮。靠岸、泊舟,远处是“PrincipalTower”,海市蜃楼中的摩天大厦宛若一颗仙人掌。疲惫的旅途,岸边的城市,是罗马,还是慕士塔格峰旁充满异域风情的喀什?好吧,离开,现在走向奇妙的丝绸之路。请坐上红色双层巴士,穿过早春里的云烟,来到知鱼槛。前面是祭坛、回廊和帕提农神庙的巨石台阶。
一处花园,里面隐藏了斯坦普利亚基金会尘封秘密的有趣亭子:冠云亭、至乐亭、可亭,还有烟雨蒙蒙的佳晴喜雨快雪之亭。越过景窗、花墙,进入神秘的海德公园一号。“今晚,请在午夜光临普罗可布咖啡馆,我们用建筑师黑暗料理迎接你,马可波罗。”“烤龙虾、陈记馄饨、伦敦小黄瓜、芝士淡菜”,福斯特爷爷说:“再来一杯调制奶茶和金门曲酒,这里是荒漠中的红尘客栈,没有免费的牡蛎卡,也没有耦园莲花。”……“快醒来,马可波罗,我们已经抵达终点,这是一座建筑,华丽的巴洛克建筑:紫禁城!”
梦境,旅行中的梦境。建筑,虚无缥缈的建筑。
是的,建筑,我在旅行中常常梦见你。罗小姐喃喃自语:“旅行是一场人生的白日梦,建筑,是不是这个梦境中永不停息的流动素材呢?”第一场梦,关于若有若无的黑白色彩。伸出手,想去触碰那神圣,眼前浮现出了圣马可魅影。在深蓝色的爱琴海边,伊亚日落酒店的玫瑰窗洞,正在将右岸的灰黄倒影和帕提农神庙白色山花一起纳入画框。一杯碧螺春,为最美的日落,就如同芳草地上的花朵冰激凌,在夕阳照射下慢慢融化成了奶油星空。第二场梦,关于隐隐约约的世界声音。今天的网师园夜场,将上演音乐剧《妈妈咪呀》。一段八音涧的泉水潺潺,打破了费拉小镇和伊亚的宁静。大胡子叔叔保罗·安德鲁,用几何形的歌喉咏叹出了《大教堂时代》回声。谁在演奏虎跑山下的溪流之曲和塞纳河竹笛?请听,曲水流觞的寄畅园叮咚里夹杂着狮子林风啸,还有清晨,圣岛海岸边的嘀嘀琴声;第三场梦,关于不期而遇的邂逅。一段易捷航空旅程,驶向传说中的西堤岛,脚下是弯弯曲曲的泰晤士河旅途,等待着,今天,顾盼已久的一期一会。走过雨后潮湿的石板路,奔跑着穿过拉维莱特公园,去赴锁爱桥之约。月光,进入国王十字火车站,画面切人了罗丹和卡蜜儿的情感模式。两个石墩和一张方桌,那一刻,往事全都已离开,唯有“与谁同坐轩”。
苍松翠竹真佳客,明月清风是故人。 旅行是游戏,是和戈壁、河流、草原仙子们的单独对弈;是春天,涉过金沙涧溪水,开始无人陪伴的私人定制行程;是觐见劳埃德大厦、登上威尼斯贡多拉,在雅典卫城用目光测绘爱奥尼柱;是奔波三天三夜进入遗址现场,只为了感叹眼前的残垣断壁和碎石瓦砾;是静坐于弗洛里安咖啡馆,策划下一次知味观美食;是在傍晚,登顶琼华岛,数一数故宫排排坐的十个小兽,再把那些动物的羽毛抛向大地。
建筑像眼睛,永恒风景的眼睛,当我们在高速列车中观看风景时,风景,难道不是正在观看我们吗?看你,驾着敞篷卡丁车在环地中海公路上飞驰,窗外,闪过一串串连续的地名源代码;看你亲手抚摸巴黎圣母院飞扶壁,然后把膜拜的目光,献给双鱼座建筑师弗兰克·盖里;看你将建筑穿在身上,这是无人识别的三宅一生“PLEATSPLEASE”系列;看你乘坐B3线去寻找帕丁顿小熊的暧昧传说,故事,就发生在牛津街。
“建筑和旅行,将在城市交汇。一座星光熠熠的大城,是万年时间的灯塔。”风说。
城市,为旅行投下了一圈一圈的石头涟漪,就像是冷漠巨石阵,向着天空追问。可是追问,却永无答案。登上爱琴海航空的波音777舷梯,或坐在香港城巴973的上层第一排车窗前,每一个人,都会开始疑惑:“我们,内心深处都有一座城,我心中的城,和你心中的城。可是有没有人能够回答,它们是否是同一座城?”也许是,也许不是。直到我们遇见了三宅一生,自由的谜语皱褶,从此开始像鸟儿一样在建筑上空飞翔。谜语,是有关晨露如何打在建筑飞檐上?锦汇漪为何宛若一面镜子?摄政街火车站其实是不存在的,还有,五峰书屋的移动wifi密码是多少?所有这些无聊问题,在旅行中都会由一位神秘人来回答……以及有关沧浪亭,这座神秘园,为什么在拍摄它时我用了调光滤镜,可是仍然不能把故事全部显影?
这一切,全都是因为建筑系的秘密规则。据说全世界的建筑系学生,都喜欢把旅行暗语设为iPhone铃声。
我曾想带走卫城的一块小石子,把它做成项链,如果是维纳斯女神雕像的失落手臂,那就更加完美了……我曾想,坐着巴黎地铁2号线去寻找左岸和右岸的每一段时间建筑皱纹,左岸单纯而敏感,右岸富有和庄严。建筑,你多像是一座满是幻影的玻璃之城!你的每个片段,都用时间混凝土浇筑而成,你的陌生温度,也许只有用伍迪·艾伦的文字,才能默默感受。在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在莎士比亚河畔书店、在戴高乐机场……“每一次旅行都只属于你自己,自由的建筑旅行。”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即使最坚固的万神之庙。是的,这是一个,到处游荡的全球记忆时代,记忆隐藏在身体的最柔软里面,于是需要我们,来记录这段柔软记忆,把它写成一本书,一本可以躲在平泉小隐里偷偷抚摸的书。 “难道不是吗?”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阅读远方,和远方的建筑。“一场折射了建筑之影的旅行,永远没有尽头。”勒-柯布西埃先生说。早晨7时的拙政园,真令人沉醉。
到达,起飞。
妙宇星空
2016年11月19日于飞驰的高铁
《世间唯建筑与旅行不可辜负》是一本建筑旅行手册,是一本罗松小姐的旅行笔记。她用清丽而鲜活的文字,带你探寻城市中的好去处,从北京到伦敦,从金门到巴黎。告诉你如何定制自己的私人旅行,一步步教你如何把常规的城市建筑玩出标新立异。这里有园林深处海棠花下的夜色来袭,这里有辉煌的古文明下的长叹与深呼吸。勇敢地走出去,每一个人就都能够实现属于自己的建筑之旅。她可以,你也可以。
建筑与旅行,相见与怀念。辜负与深爱,终不能幸免。
让我们有生之年,在漫长的旅行中,狭路相逢,华丽丽地遇见。
在《世间唯建筑与旅行不可辜负》一书中,罗松小姐写建筑,写旅行,写脚下的路。
这是建筑旅行行程备忘录,是私人订制大图表行程单,以及为了看建筑,那些煞费苦心的小心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