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生散叶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冯其庸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我的母亲

天下最伟大的爱是母爱,天下最无私的爱也是母爱。

唐代孟郊的《游子吟》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我就是从我母亲的身上,深深体验、感受这种伟大的、无私的、寸草春晖般的爱的。

我的母亲姓顾。我们家,除了父亲以外,谁也不知道她的名字,所以至今我仍不知道她的名字,姨母和舅舅,都叫她大姐,因为她在姐妹兄弟中是老大。村里人都叫她某某妈,这某某就是我们弟兄三人的名字。

母亲非常能干,能做宴席,村上邻里有什么婚丧喜庆活动,都来请她去办宴席,她都乐于帮忙。母亲还善缝纫,我们兄弟三个和姐姐的衣服都是她自己做的,她还会纺织,家里有一架织布机,我小时常看她织布,我也曾学着织过几次,但她不让我学,说这不是男孩学的。母亲特别热心于邻里亲友的事情,乐于尽力,所以村里的人对她特别亲热。

我的家,是一个贫穷的家,全村四五十家人家,我们属于贫困户。但与一般的贫困户还不同,因为我的曾祖父是有功名的——不知是秀才还是举人。我家老屋的大厅柱子上贴满了纸条,是用官方的模子印的,老人说这都是报录,是考中功名的报单。我家老屋的大厅上还有两块匾额,其中一块是“馨德堂”,另一块是当时的无锡知县裴大中写的,是“谊笃桑梓’’四个字,可见我家这个贫困户与一般的贫困户还不一样。

还有一点不一样,是我常听堂叔在酒后说:别看我现在这样,我堂上的匾是谁家也没有的!这无异于说,我现在虽然不如你们,可我的祖宗却比你们强。这种没落子弟的思想意识,也与一般的贫困户不一样。

从我有记忆起,头一件记得的是我母亲的啜泣声。

我小时,跟母亲一起睡。常常是半夜里被母亲的啜泣声惊醒。一般的小孩都是睡得很死的,我也一样,但母亲的啜泣声却常常把我惊醒。后来才知道,母亲有时竟是终夜啜泣!是什么原因呢?我初时不能理解,后来慢慢地知道了,母亲的啼哭,总是因为第二天断粮了,揭不开锅了,眼看着一家人都要饿肚子了,或者因为明天又有要债的来了,她无法躲避,也无法对付,所以只能独自啜泣了。

这种啜泣的声音并不高,但是母子连心,我虽然幼小,只要一听到母亲的哭声,我的心就像针刺的那样,非常难以禁受,更不用说睡觉了。后来,只要听到类似的声音,就会引起我强烈的心跳或别种痛苦的感觉。所以,从小我就多感多忧,我也很少有开心的时候,我从不记得我有过大笑。因为我的家只有忧愁,没有欢乐。而这忧愁的重量,却多半是由我母亲一人承担着!

我的父亲从来不管家事,他与我的曾祖父已隔了两代,我们家与曾祖父时的门庭早已大不一样了,但他却仍旧以世家子弟自居,抽鸦片,玩乐……

他与我家的一个亲戚华子远极为要好,华也是一位没落的世家子弟,通文墨,能吹箫、笛,能饮善酿,善看茧。每到春、秋季收蚕茧时,茧行请他看茧,他只要用手一抓,就能知道茧里边已经成蛹还是没有成蛹,然后以他的话来定茧的收价。如卖主不信,可以当场剪开来验看,总是百试不爽。他还善算,可以闭着眼睛打算盘,尽管数字极大,也不会错。他还会斗蟋蟀,他掌牵草,引导蟋蟀打斗,可以使败者转胜。所以每到秋天蟋蟀开斗时,人们下赌注总要下在华子远这一方,以保证能赢。

我小时曾到华伯伯家去过,记得他还特别称赞我,说我有慧心,将来能读书。他送给我不少古代的信笺,都是空白的,解放后我还保有一部分,后来我才稍稍懂得这都是极名贵的信笺;他还送给我好多个红泥白地的精美蟋蟀罐,内有描金盏,我一直珍藏着。解放初期还在我的老家,现在当然早已不存在了。华伯伯不幸早逝,我未能多向他请教。据说,他是酒痨死的,他喝的酒都是自己专酿的、隔了若干年的陈酒,所以他每年都酿酒,储存着,按着年代喝。因为他的酒特浓醇,他又是以酒为命,终于得了酒痨。我记忆中一位绝顶聪明风雅的父辈就这样消逝了。

我只听过父亲吹过几次笙和箫,也听他偶尔吹过笛子。有一次,是一个月白风清的良夜,他忽然兴发,吹起笛子来了,一曲《梅花三弄》,穿过我家篱边的竹林,飘向远处,顿觉周围环境、境界特别清幽,月亮也仿佛格外亮了。这时我仿佛觉得父亲还是有两下子的。养蟋蟀是每年秋天看他养的。自华伯伯去世后,再也不见他有这些活动了,但鸦片烟却一直抽着。家里仅有的几亩薄田,都被他抽鸦片卖光了。有一年,我的老祖母领着我到地里去采桑叶,却碰到有人来说,这田已经卖给他了,我们不能再采桑叶了。这件事把我的老祖母几乎当场气倒,回到家里,祖母把父亲痛骂一场,她自己也伤心地哭了!

还有一次,父亲与母亲打架,目的是逼母亲给他钱。我母亲哪有钱,只得去向亲友邻里借贷,让他抽烟。而这一次次的债务,都要由我母亲来偿还。

所以,我母亲的终夜啜泣,一部分原因也是为了父亲。那时,我两个哥哥都在外当学徒工,一个姐姐在家里,上了几年学就无钱上了,后来她又患肺病,很重,又无钱吃药,只能耗着。面对着家里的这种状况,我母亲哪能不忧伤呢?

P3-6

作者简介
冯其庸,名迟,字其庸,号宽堂。1924年生,江苏无锡人。1948年毕业于无锡国专。先后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等职。冯先生在中国文化史、古代文学史、戏曲史、艺术史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尤以《红楼梦》研究有名于世。著有《曹雪芹家世新考》《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汇校汇评》《石头记脂本研究》《论庚辰本》《梦边集》《漱石集》《秋风集》等二十馀种,并主编了《红楼梦》新校注本、《红楼梦大词典》、《中华艺术百科大辞典》等书。
后记

收在这本书里的《杜诗寻踪》这篇文章,是一个未完成的写作计划,我原拟从长安杜甫故居写起,一直追寻杜甫的行踪,分若干篇,一直写到他到成都为止,所以《杜诗寻踪》原是一个总题目。我趁在天水的机会,把天水地区当时我能找到的地方,亲自调查后,都写下来了。

我心中特别惦念的是“同谷”(今成县),杜甫的“同谷七歌”是哀唱人云的杜诗的变调,此诗足以摧人肺腑。我虽然匆匆忙忙从天水出发赶到成县,但因道路改修,绕了弯子,到了成县,又无人引路,走了许多岔路,最后找到了当地的熟人,才算把我们带到了杜甫当年所居的山口。山口有一小亭,标志着由此进去,就可到当年杜甫的故居。但我向前看去,是两座大山交叉处,山路由两山相交的夹缝中进去,据说还有一段路程,车不能行,只能走进去了。当时已将傍晚,肯定不能进去了。当地的熟人和领导热情留我们吃晚饭,然后第二天进去。但天水不少朋友等我晚餐,且明天我还要回京,所以杜甫的同谷旧居,我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即了。

从此一误,我没有能再去,而且连《杜诗寻踪》这个题目也没有继续写下去。

我还有一个计划,也是开了题未能实现,这就是《史记地名考》。我原想把《史记》中的地名逐一考证,弄清它的名称的历史变革和地理位置的变革。我是把《项羽本纪》作为试验性的开始的。《项羽本纪》的地名我基本上实地调查了一遍,光是鸿沟以东的地区,我就先后考察了三次,连东城的遗址都找到了,我才先写了《项羽不死于乌江考》这篇文章。我是想进一步认真做这个地名考的,但后来一连串的工作,我无法摆脱,所以这个想法又落了空。

最遗憾的是1970年前后,我在江西余江干校三年,利用假日,我调查了不少地方,庐山我上去两次,我还到彭泽、壶口、庐山南栗里等地调查了陶渊明的事迹。南栗里有陶村,还有一块巨石,周围有不少题刻,说这是陶渊明坐在石上写诗的地方,但题刻最早的年代是元代,这就令人生疑,因为时代太晚了。后来知道庐山还有北栗里,这才是真正陶渊明的栗里。我还登过香炉峰顶,看到峰顶众水汇合的情景;我还去过鄱阳湖的落星墩,这是黄山谷写落星寺诗的地方;我还去过五老峰、东林寺、虎溪桥;我还去过白居易写《琵琶行》的湓浦口;我还利用春节假日,去过桂林、阳朔;还去过辛弃疾的铅山。总之三年干校,虽然还在“文革”期间,我却得到了难得的机会,进行了广泛的实地的文化历史的调查。

最大的遗憾是当时还在“文化大革命”中,不能作文字记录,更不能写文章。所以,所有这些我参观调查过的地方,我只能记在脑子里,也不能与别人谈论,因此我所有的假日活动,都是一个人走的,那时,谁也不管谁,到了假日,就是难得的自由。

收在这本书里的文章,都是在这个特殊的岁月以后写的,现在我已老了,虽然还能记忆到过的这些地方,但毕竟丢失的太多了,只能记忆这些了。

那末,就让这些记忆补充到这本书里,作为一丝梦痕,以存这段特殊岁月的雪泥鸿爪吧!

2015年4月20日,宽堂九十又三于瓜饭楼

目录

自序——我写散文

往事如梦

 我的母亲

 我的读书

 回乡见闻

——1962年2月回乡所见

 重读《回乡见闻》书感

 梦里的家乡

西域纪行

 西域纪行

 《瀚海劫尘》序

 玄奘取经东归入境古道考实

——帕米尔高原明铁盖山口考察记

 流沙今语

 两越塔克拉玛干

 流沙梦里两昆仑

——玄奘取经东归长安最后路段考察记

屐痕处处

 麦积烟雨

——西行散记之一

 杜诗寻踪

——西行散记之二:赤谷、铁堂峡、盐井、南郭寺、李广墓

 甘南行

——西行散记之三:临洮、秦长城杀王坡、拉卜楞寺、大积石山、积石关

 炳灵寺、小积石山

——西行散记之四

 河西走廊(上)

——西行散记之五:武威、汉方城、铜奔马、罗什塔

 河西走廊(中)

——西行散记之六:张掖、大佛寺、马蹄寺、金塔寺、祁连山

 河西走廊(下)

——西行散记之七:嘉峪关、酒泉

 绿杨城郭忆扬州

 秋游扬州

 《海南诗草》序

 《海南诗草》跋

 访青藤书屋

 梅村三记

 古梅奇记

 山水会心录

——大红袍山水画册后记

 读书·游山·看画

——《历代游记选》序

剪烛情深

 画苑神仙人间寿星

——祝朱屺老百五画展

 回忆郭沫若院长

 旷世奇人张伯驹

——丛碧老人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

 悼念俞平伯先生

 哭王蘧常老师

 怀念钱仲联先生

 怀念朱东润老师

 千秋长怀赵朴翁

 怀念高二适先生

——《高二适先生文集》序

 风雨艰难共此时

——怀念郭影秋校长

 悼念季羡林先生

 我与《侯马盟书》作者张颔先生

——读张颔老《侯马盟书》及其书法

 陈从周《园林谈丛》序

 《阮堂诗词选》序

后记

序言

我写散文

我的青少年时期,是在抗日战争中度过的。1937年,我小学五年级,十三岁,抗战爆发,学校关闭,我就在家种地。我从八九岁起就跟着大人下地了,所以我这时已差不多是一个全劳力了。

在整个抗战期间,我的三舅父被日本鬼子活活打死了,我与我母亲赶去救他,把他从树上放下来,但早已断气了。我的堂房姑妈为保护她的女儿,被日本鬼子砍成四块,还开膛破肚。我自己躲在一个大草堆里,躲得很深,鬼子用刺刀捅了两下,没有捅着,就走了,我总算躲过了一劫。到1945年日本鬼子投降,我已二十一岁,在无锡孤儿院小学教书,我亲眼看到了中国军队进入无锡城,举行接受日本人投降的受降式。那时我军军容壮盛,真觉得扬我国威。

我从抗战开始一直到日本投降以前,一直是在农村种地放羊,所以江南农村的活我全部能干,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八年抗战中,除种地放羊外,我主要是靠自学,也确实读了不少书,连作诗也是这时开始自学的。

1945年秋,我考入迁到无锡的苏州美专,但几个月后美专就迁回苏州沧浪亭了。我因无钱,只好失学。老师、同学都为我惋惜。

1946年春,无锡国专开始招生,我又去考试,一下就被录取了。这次经我大哥的努力,又经亲友的帮忙,我终于正式上了无锡国专本科,1948年12月毕业。1948年上半年,因躲国民党的抓捕,我是在上海分校读的,故教过我的老师更多,如校长唐文治、教务长王蘧常、钱仲联、冯振心、朱东润、童书业、俞钟彦、吴白匋、周贻白、顾佛影、陈小翠、张世禄、顾起潜等等,都是第一流的学者,当时钱穆先生也曾来讲演过。1954年,我调到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后,更认识了不少北京的学者,像谢无量、郭沫若、唐兰、游国恩、何其芳、吴恩裕、吴世昌、叶圣陶、张伯驹、俞平伯、王伯祥、赵朴初、张光年、冯牧、林默涵、周扬、王利器、吴晗、翦伯赞等等,都是到北京后认识的。以上这许多校内校外的先生,给予我的指点,是我毕生难忘的。

我在中国人民大学二十年,从1954年到1975年,那时解放初期,整个的社会思想比较“左”。我上的课,一直受到学生的欢迎。教研室开始派人听课,也给了较好的评价。但我发表了文章,却常常受到教研室主任的批评,说我是名利思想,而他自己却不讲课,也不会写文章,就是不喜欢看到别人写文章。所以当时我不大敢写文章,怕惹来麻烦。但我主编的《历代文选》出版(1962年),却得到毛主席在中央会议上的赞扬,因此,吴玉章校长特意召见了我,告诉了我此事,还签名送给我他的文集,这给我很大的鼓励。我写的长篇序言——《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也得到北京出版社的单独成书发行。

我当时,是非常认真地向老一辈的学者、我的老师和学术界的前辈学习的,我觉得只有虚心学习,才能弥补自己的不足。所以我读书和备课,每天都到深夜两三点,数十年如一日,这样才使我能跟上当时学术界的队伍。

1975年,我五十岁,从中国人民大学被借调到国务院文化组,后来又正式调了过来,这是我人生的重大转折点。那时袁水拍是国务院文化组的副组长,他与我商量,他说应该做点有实际意义的事,我建议校订注释《红楼梦》。因为《红楼梦》自乾隆五十六年和五十七年的程伟元、高鹗排印本以来,从未有过认真的校注本。水拍同志就向国务院写了报告,很快就得到了批准。

从那时起,我就与许多调到组里的朋友如李希凡、吕启祥、胡文彬、蔡义江、朱彤、张锦池、沈天佑、林冠夫、孙逊、应必诚、曾扬华、刘梦溪、陶建基、丁维忠、周雷等一起,专心致志地研究《红楼梦》,写了有关《红楼梦》的多种专著和学术论文,还发现了前人从未发现过的不少新史料,也发表了多篇(部)有突破性的学术论文和专著。

为了校订和研究《红楼梦》,我重视作历史调查,所以我们去南京、扬州、苏州、杭州等地调查多次。为了征求校订本的意见,也向全国各地调查,特别是南京、扬州、苏州,我各去了多次。我的多篇记游扬州的散文,就是这样产生的。

我从小就喜欢散文,古典散文和语体文的散文都喜欢,抗战失学后我在家里读了不少书,包括散文书,如朱自清的散文、叶圣陶的散文、冰心的散文等等,我都喜欢读。我还喜读古人的散文和诗词,如《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古诗源》《白香词谱》《宋词三百首》,还有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浮生六记》,我都特别喜欢。还有史震林的《西青散记》《西青笔记》《华阳散稿》等等,特别是张岱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更是常常手不释卷,差不多把它们都读熟了。

《红楼梦》校注完成后,我继续做《红楼梦》的研究工作。1986年我开始了中国大西部的研究,二十年内我连续去了新疆十次,三次上4900米的红其拉甫和4700米的明铁盖达坂山口,两次穿越“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一次穿越了米兰、罗布泊,到了楼兰;再从楼兰出来,再穿罗布泊,东行到龙城、白龙堆、三陇沙人玉门关到达敦煌。二十年来,新疆我去的地方还有很多,如吐鲁番的交河古城、高昌古城,我都去过不下六七次。和田、库车等地,我也都去过不下六次。我还多次去甘肃的张掖、武威、敦煌等地,还上了祁连山的马蹄寺和金塔寺。我还到了古居延海、黑水城、肩水金关。也去了宁夏的贺兰山,参观了双塔寺等名胜。总之,我在研究《红楼梦》和其他历史问题的时候,遇到了重要的特殊的历史问题,首先就要作实地调查。可以说我的学术研究和散文写作都是调查的结果。  河北涞水县的五庆堂曹氏墓地和怡亲王墓地也是这样调查出来的。因此我除写了不少历史调查文章外,也写了一些游记式的散文。

特别是关于项羽之死,我二十年问,前后去九里山、鸿沟、垓下、定远、东城、乌江等地调查了多次,写出《项羽不死于乌江考》。1964年借“四清”之机,我还调查了陕西西安地区的大批汉唐历史遗迹。两次上华山,一次上终南山,还找到了杜甫当年所居之地。

但调查只是一个方面,调查的结果,首先是要与古文献记载相对证。我的方法是文献记载、实地调查,加上地下的考古发掘,这三者的结合,才能证实一个历史问题,这样你做出的结论就有较大的可靠性了。

我对吴梅村墓的调查、曹子建东阿鱼山墓的调查,还有《浮生六记》作者的妻子陈芸的墓(在扬州)的调查也都是如此。

所以我的不少散文,实际上都是调查的结果。当然,并不是所有散文都要这样写,我不过是说我自己的一些文章的实际情况而已,而且就是我自己也不是每篇散文都是如此写的。这不过是写散文的一种方式而已。

散文可以记事,可以抒情,也可以长,也可以短,可以说散文是最不拘一格的形式。所以,前人说:散文者,散也。这就是说散文没有定式,各有各的写法,这才能显示出文章的多彩多姿来。我自己也有其他各种写法的散文,甚至还有用散文诗的形式写的散文,还有题记式的散文。因为篇幅所限,这里只是杯水之勺而已。

2015年4月18日宽堂九十又三于六梅书屋

内容推荐

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的散文自选集,《人生散叶》分“往事如梦”“西域纪行”“屐痕处处”“剪烛情深”几个部分,以朴实、淡雅的笔调,叙述了作者人生中走过的那些路、遇到的那些人……“收在这本书里的文章,都是在这个特殊的岁月以后写的,现在我已老了,虽然还能记忆到过的这些地方,但毕竟丢失的太多了,只能记忆这些了。那末,就让这些记忆补充到这本书里,作为一丝梦痕,以存这段特殊岁月的雪泥鸿爪吧!”

编辑推荐

今年1月22日,著名文化学者、红学家冯其庸先生逝世。饱受苦难的冯其庸凭借着“虽万劫而不灭求学求真之心”的顽强意志,终于成为一代学术、艺术大家。他的成长奋斗、求学治学之路,充满艰辛与坎坷,镌刻着时代印记,富于人生价值与众多启迪。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人生散叶》是记录冯其庸人生及读书著书生涯的散文集,分“人生如梦”“西域纪行”“屐痕处处”“剪烛情深”几个部分。冯其庸用朴实、淡雅的笔调,叙述了他人生中走过的那些路、遇到的那些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1 4: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