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李锡书与族弟李銮宣同时参加庚戌科会试,皆得中。李锡书为第74名进士,殿试三甲第50名。时年房考为松江吴铭茶,座师为王文瑞、朱文正。后李锡书便因归班铨选不遇,于同年秋归静乐故里,并接继配孙氏归家。李锡书在继配孙宜人去世后,曾撰写过《孙宜人行述》,他写道: “明年庚戌,余捷南宫,秋归里,乃接宜人来家,数年分柝,忽得团聚,虽家徒四壁,亦无愁苦矣。居一年,贫益甚。子演伯寅初生。李演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二月生,又无乳哺,艰窘非常。宜人常着败絮,晚无裘稠,当风而卧,亦不病也。甲寅年(1794年),余谋觅食计,得绵山主讲(此处绵山,指绵山书院。李锡书乾隆五十八年膺介休县绵山书院主讲)岁俸修缮三百金,家事初安。自是以来,春出冬归,盖常在别离矣。”
民间传说,李锡书在中进士后,曾按不成文的时例,前往内阁军机大臣和坤府第拜访;以期虽不在亲党巴结孝敬之列,亦不致被列入大不敬的太子党之列。和坤见到李锡书后,自恃有熏天权势、无理蛮横。便不无讥讽地对李锡书说:“哎呀!看你破衣烂靴的,还有个进士的样子吗?”骨强、颈强、膝强的李锡书,忍不了这无理的讥讽,便也反唇相讥,一本正经地揪了揪衣襟对和坤说:“和大人啊,我这衣服虽破,可却是裹了珍珠的破布。”又跺跺脚,提高嗓门不无得意地说:“再说我这靴子靴帮虽烂,可还是正儿八经的底子啊!”一句“正儿八经的底子”刻骨地刺到了和坤出身低微底子不正的痛处。从此,由于和坤的暗自忌恨和背后掣肘,李锡书在宦途上,终难迈开哪怕是一小步。于是便愤然离京,回到家乡静乐,自谋生路,以讲学为业。
以上故事虽系乡间传闻,不足以替代史证以征信历史;但这一故事能在民间特别是在李氏族人中广泛流行,口耳相传二百余年;这其中到底隐藏着多少隐情与不为人知的秘密,既难以言说又实属会心。而事实上,李锡书在乾隆朝也竟然未能出仕,此种巧合又不能不说是隐喻着另一种历史的真实。民间文学的伟大亦正在于此。
嘉庆三年(1798年),李锡书赴都,以备候选。嘉庆四年(1799年)农历五月二日,李锡书奉旨调补四川省汶川县知县。此前,曾于四月二十六日在东长安门内等候掣签派遣,堂上座师朱石君与将军魁伦发签下来,李锡书掣得江西省雩都县(古县名,在江西省南部,1957年更名为于都县)知县。五月二日,引见吏科,吏科……票签称:“奉旨:新掣汀西雩都县知县李锡书调补四川汶川县知县,所贻之缺以某人补授。钦此。”于是,李锡书便打理行装,准备往四川赴任。
李锡书在《宦蜀纪年》中这样记载:“时川省邪匪滋事,正当军需之际,而汶川为两道极边之地,都中无不知之。余不愿借债,乃策蹇出都门也。六月归里,居一月启行,道出陕右。时栈道梗塞,陈仓路绝,驻宝鸡谷口三日。间道驰散关至凤县而城门已闭。启关而入,则九月初二日也。居半月,贼烧草凉驿而西走两当,余乃得行。日驰二百里,五日而至广元。于是安行入蜀。九月抵达郡城,城中晏晏无事,林方伯一人在焉。制府驻绥定,理军务,绥定达州也。居数日奉檄往汶川视事,故于十月十五日至汶川履任焉。”
“汶地在青城山中,两山峻板,一江贯其下。城抵山足,不盈里,烟户十数家耳,役吏得二十余人,县城荒寥不如村落。竟不知天壤间,有如此地面可以立县治也。”其环境之艰难,生活之窘迫,可想而知。
P34-35
第一辑 管窥古人
重翻史书说静乐/周满堂
平章政事李珪/李怀贵
监察御史王希曾“秉直不回”惩贪腐/李国成
静乐三杰
明代州官李精/李怀贵
汾源名仕李模/李茂林
静邑贤达李皇/李全厚
清代名臣李銮宣/李玉生
国学名师李锡书/张克敏李永成
第二辑 人物追记
高君宇闪电彗星般的一生/王庆华
丹心碧血壮山河
——革命先烈吕调元传略/王庆华
李肇基传略/王彦平
忆静宁县长刘震/辛保龙任文宽
黄浦学员王子璜/周满堂
碧血染大地英名垂青史
——记晋绥特等民兵英雄赵尚高/牛天年
赤胆忠心写春秋
——访姚尚维/李玉生
宁死不屈女英雄
——记王杨翠/闰培青
第三辑 烽火岁月
抗日烽火中的静宁县/刘慧军
静乐军民抗击日寇战/陈忠海口述李新玉整理
静宁县军民抗战记/白亚军
静乐武工队/李俊德
难忘静乐敌工站/王喜则
我所经历的抗战/李青山
百团大战第一仗
——康家会战斗/李新玉
抗战中的《静乐小报》/王斌
纺车声中炼红心
——静乐县妇女纺织训练班的建立和发展情况/王海香
贺龙将军过静乐/沙汀
静乐县党组织的创建及其在抗战初期的核心领导作用/裴忠利
日寇在静乐的罪行纪实/张振兴
我的童年/赵金粱
第四辑 往事回眸
静乐土改/老木匠
静乐教育史话/辛艾青
新中国成立前静乐县商史概况/李守奎李富怀郝建林
“兴业钱庄”略记/李世华
插队纪事/谢毓忠
我与《汾河大合唱》
——《汾河大合唱》创作演出的全过程/岳凤鸣
天柱山“四名”/李广林
记忆的碎片/李俊秀
静乐道情初探/(北京)史云海
静乐民俗中的庙堂音乐/袁云霞
神功之趣不朽艺术
——静乐民间剪纸概览/李富魁宋德珍李富亮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的心一直被习近平总书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号召感动着。习总书记酷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讲道: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总书记字字珠玑,为我们廓清了思想上的迷雾。让我们深深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仅体现在典籍中,更多的是流淌在我们身边;不仅仅体现在宏文巨著,也散见于人们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中。如果不注重挖掘、整理、传承,它就会逐渐地淡化、消亡。
在新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老龄工作该如何创新,这是一个值得每一位老龄工作者深思的问题。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全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2亿,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到14.9%。按照国际通行的“60岁以上为老年人,老年人占人口比例10%以上即开始进入老龄时代”的标准,中国已正式进入老龄社会。
面对提前到来的老龄社会,我们该如何应对呢?国家要求我们从改革、发展、稳定的高度着眼,注意人口老龄化给社会生产、消费、分配等领域带来的影响,把老龄事业纳人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来。从基层老龄工作情况看,让老年人衣食无忧、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老龄工作的重心。对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虽有所提倡,但比起衣食问题来,声音要微弱得多。
新时期老年人的生活有什么特点呢?以山西忻州市为例,老年人基本没有温饱之忧。无论是干部、职工还是农民,他们在物质生活上皆有不同程度的保障,但其精神文化食粮严重匮乏。老年人喜欢怀旧,却苦于没有倾诉的渠道。现今,回忆录的出版正是为他们提供了畅所欲言的交流平台,同时,也为老年人提供了一系列喜闻乐见的精神读物。
社会倡导老有所为,老年人的有为是什么?我们常见有专业技术特长的老年人,返聘于工厂农村,在生产第一线指导服务,创造物质财富。但这毕竟是少数,对于多数没有技术特长的老年人来说,最广泛的、最有价值的有所为就是将他们经历过的生产生活过程回忆起来,奉献给社会。这样,第一,能给社会奉献丰富的文化史料;第二,不论经验还是教训,都能给后人提供有益的借鉴;第三,极大地丰富广大老年人的精神食粮;可见,老年人撰写回忆录的过程就是“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过程。就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老年人是一笔社会财富,他们的经历丰富、经验珍贵;老年人的回忆,是时代发展的真实记录,也是对历史文化的宝贵留存。他们的回忆看似是对岁月的琐碎记忆,但恰是对历史的一些必不可少的补充。国家的大事件,一般都有历史档案记载,至于地方、民间的事件,尤其是那些够不上国家政治层面但本身却很有意义的事情,倘若不记载,就会丢失难以留世。而这丢失的东西,就是传统文化。习总书记说:“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忻州市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是抗日战争时期晋绥边区和晋察冀边区所在地,红色文化、廉政文化在这块土地上扎根很深,大有好好挖掘、传承的价值。再则,忻州是山西的文化大市,自古以来文化人才众多,将这些文化资源利用起来,特别是现在,将老年人才利用起来,回忆、整理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和很有意义的工作。
四
在动员老年人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已做过有益的尝试。2011年,市老龄委创办了《忻州老年》杂志,广大老年作者纷纷投稿,无奈版面有限,所以我们选择以“老龄文丛”的形式出版,由此,《忻州记问丢失。因而我们要及时地鼓励动员老同志拿起笔,张开嘴,能写的就写,不能写的就说,将那些珍贵的记忆留给社会,留给后人,真谓时不我待。 《忻州记忆·神池卷》出版之后,不仅在忻州老龄系统创新老龄工作方面做出有益的尝试,而且成为抢救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它为神池县政协编辑文史资料,为神池县志办公室编纂县志提供了丰富有益的素材。忻州市史志办、忻州市政协文史委、山西省图书馆等学术部门都收藏借鉴,充分体现了老年人撰写的回忆文章的史料价值。
五
连续两年编印《神池记忆》,为我们积累了整理和编辑经验。2014年我们的工作在全市正式铺开,计划用两年时问完成14个县市区每一个地域一部的整理编辑任务。现阶段,我们安排部署这项工作显得更有底气,在市老龄办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特意聘请专家开办了习总书记有关传统文化系列讲话的讲座。我们认真对照讲话精神,把动员老年人撰写回忆录上升到贯彻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高度去认识,去开展。在学习讲话中我们也体会到,这两年来,我们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而且有信心把这件事情继续做下去、做好。大力创新老龄工作,努力服务好老年人,为弘扬忻州的传统文化贡献一份绵薄之力,也算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迈出了一小步。
六
经过编委会成员的努力,《忻州记忆》第一卷七个县的回忆录将要和读者见面了。这些回忆文章的作者大部分是六十岁以上的老同志,最长者近九十高龄。我在阅读小样的过程中,逐篇细读,爱不释手,每一页都让我有无数次的感动。厚厚的书页中有忻州大地上可歌可泣的历史大事、爱国壮举;有老一辈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精神;有各条战线上领导干部艰苦奋斗、勤政廉明的情怀;有平凡父母演绎出的无私大爱,等等。这生动感人的场景一幕幕展现在眼前,让我心灵震撼,备受感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是一代代饱经风霜、历经磨难的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从这些文章中领悟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从作者身上看到了传承者的责任和情怀。同时,我也深刻地感受到,编辑这样一卷图书不仅仅是一种精神享受,更是一次接受传统美德洗礼、感受传统文化熏陶的过程。
出版好一套书,需要得到很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在这里,我谨代表忻州市老龄办向参与《忻州记忆》编辑出版的各方同志致以衷心的感谢!特别是要感谢从始至终认真负责的忻州日报高级编辑、我们特聘的《忻州老年》杂志主编杨峻峰同志,他在筹划、征稿、设计、编排过程中付出了很大的心血。最后,也感谢各位读者的包涵,毕竟这些记忆难以承载太多的内容,满足不了大家的期望和要求,但它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会让更多的老年人加入到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行列中,参与到关爱老年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中来!
同时,借此卷丛书出版面世的机会,感谢山西省老龄办对忻州老龄事业的深切关怀和对《忻州记忆》的高度重视!
(2015年1月)
杨峻峰主编的《静乐记忆/忻州记忆系列丛书》收录了静乐县的老同志们的回忆录和史料文章数百篇。作者们立足忻州的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有对历史大事件的记述,有亲身经历过的往事回忆,有国家大事,也有地域轶事,颇有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杨峻峰主编的《静乐记忆/忻州记忆系列丛书》是一批静乐籍老同志的回忆录和史实考证文章的汇集,分为管窥古人、人物追记、烽火岁月、往事回眸四辑。选编了静乐历史的考证文章,纪录了历史上静乐名人的传奇故事,高君宇等革命家的英雄事迹,还选编了静乐道情等文化现象的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