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折断理想的翅膀
1965年,特莱艾生于津巴布韦一个贫穷的村落,上了一年小学后,父亲便让她退学回家。辍学的特莱艾每天等哥哥放学后,就急迫地翻开哥哥的书包,缠着哥哥将所学的知识对她说一遍,然后,在院子里一块表面坑坑洼洼的大石头上完成老师布置给哥哥的作业。就是在这块石头上,特莱艾用一张小纸写下了自己的四个梦想——出国留学、读完学士、硕士和博士。然后,她按照非洲人的传统,将写着这四个梦想的纸条放进一个瓦罐里,埋在这块大石旁,要在实现梦想的时候打开瓦罐。
哥哥总能按时交上整洁的作业,课堂却答不出老师提问,同村的老师卡嘉宁调查后知道,是妹妹一直在做着哥哥的功课。卡嘉宁恳求特莱艾的父亲让她回到学校,然而,父亲不为所动。11岁那年,特莱艾嫁人了。时光荏苒,十几年后,特莱艾已经是五个孩子的母亲,贫困的生活让当初的理想荡然无存。
1996年,津巴布韦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干旱,庄稼歉收,特莱艾家的粮食很快就吃光了。那时,她的丈夫患上了艾滋病,全家仅靠她在外面做工维持生活。
一天,特莱艾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孩子们饿得直哭,丈夫坐在地上叹气。她揭开粮缸,里面空空如洗。她决定带着孩子和丈夫,到一直关心她的,也是村里最富裕的卡嘉宁老师家要口吃的。
来到卡嘉宁老师家,他正在用餐。在听特莱艾说明了来意后,他起身端来了几块面包。
卡嘉宁拿起一块面包,特莱艾去接,他却好像没有看到她,避开她的手,递给了她的丈夫,说:“你是病人,战胜病魔需要营养。我怜悯你拥有一个无能的妻子,不能安排好你的生活,你快趁热吃吧。”特莱艾的脸霎时火般地热。
他又拿起几块面包,再次避开特莱艾伸过来的手,递给几个孩子,说:“可怜的孩子们,你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却要忍受饥饿的折磨,你们没有一个称职的母亲啊!”特莱艾的脸更热了。
卡嘉宁拿起最后一块面包,却没有给特莱艾,而是自己吃了起来,他边吃边说:“我从不给来乞讨的健全的成年人食物,因为这些人生性懒惰,轻易就被尘世折断了理想的翅膀。”特莱艾羞愧地低下了头。
回家后,特莱艾在曾经埋下梦想的地方久久徘徊,她决定要实现理想,亲手打开瓦罐。从此,她一边照顾全家人的生活,一边捡拾起课本,刻苦自学。
1998年,她被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录取进本科学习。为避免五个女儿被丈夫随意嫁人,她带上丈夫和孩子一共七人到美国留学。那时助学金微薄,孩子们在上学,丈夫也因病无所事事,一家人生活窘困,被迫挤在冰冷、破旧的车式房子里。为了生存,她打了几份工,利用一切时问学习,尽量减少睡眠。没有吃的,她就去附近的垃圾筒里,翻找别人丢弃掉的食物充饥。
生活的艰苦,特莱艾早就习惯了;她觉得最难以忍受的,是丈夫打结婚起就有的家庭暴力倾向。丈夫在屡教不改之后,被美国司法当局赶出了美国;离开美国不久,丈夫的病情就加重了。善良的特莱艾念在老夫老妻的分上,想着这个男人给她带来的五个心爱的孩子,又把丈夫接回了美国,一直照顾他到去世。
2009年12月,她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全部四个梦想。已年近古稀的卡嘉宁先生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给她打去了祝贺电话,并要求亲眼看到她打开瓦罐。
人生难免遭遇不幸,如贫困、疾病、挫折等,可面临不幸,无论如何也不能折断理想的翅膀。让我们想象特莱艾打开瓦罐的那个时刻,与她一同欢呼。
彼得逊说:“人生中,经常有无数来自外部的打击,但这些打击究竟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最终决定权在你自己手中。”即使我们遇到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也要勇敢地前进,在一次次跌倒后,爬起来,最终会发现,所有的磨难都是你宝贵的财富。
P6-8
朱迎兵,1974年3月生,本科学历,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合肥市作家协会会员,《读者》《格言》《特别关注》等杂志签约作家,有数百万字的作品散见于各类报刊,近百篇文章入选《时文选粹》《中学生推荐阅读100篇情感小小说》等合集,多篇文章被作为中、高考阅读选文,并有小说在全国获奖,出版有《翱翔在非洲的雄鹰》等三部畅销书。
此时恰逢暑假,院子里鸟儿啁啾,花草葳蕤。难得的清闲。
写作年头不少,但习作寥寥。有编辑朋友甚至是读者经常催我新作,总被我婉拒。懒惰自然是个原因,更多的却是自身内心纷扰,无法坐于电脑前冥思静想。
工作后不久,我就担任我们这个镇上有一千多学生学校的中层领导。在外人眼里,教师无外乎“传道、授业、解惑”,教书育人,工作相对单纯。其实不然,每年都有大大小小的检查,有教学等额外的一些工作,特别是学校的领导班子成员,双休日加班是习以为常的事情。这些,压缩了休息时间是小,很多时候让你殚思极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写作是需要静下心来的,心灵如此喧嚣,它只能是每晚临睡前的一闪而过难以实践的企盼。
读师范时,我曾在毕业纪念册上豪言,最大的梦想是要获诺贝尔文学奖,为国人出气。这当然有年少轻狂的成分,却表达了对写作的热爱。刚毕业时,还有同学问现在梦想实现到什么程度了,现在连问的人都没有了。还好,有莫言先生给中国人长了脸。
当然,教书也是一件让人快乐的事,白天,与孩子们交流,同教师们切磋,一直以为孩子们稚嫩的笑声和话语是最美的天籁,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共事是最大的幸福:夜间,听虫鸣,闻蛙语,任思绪在天地遨游,有所感,利用节假日下笔成文。每年的暑假,是我写得最多的时候。
生命,因情而丰盈,因爱而温暖。因为情感,我们的人生被拉长了,充满了张力和温馨。所以,我写得最多的还是关于情感方面的文章,每当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以文字为经,用情感作纬,编织成一篇篇文章,既愉悦了自己,也愉悦了读者。
文学的路很长,无论我如何追求都只是一条线段。人生总是在回忆和思索以及拼搏中度过,在渴望中欲达理想彼岸。生活片段,就像海滩上的贝壳,形态各异,流光溢彩,值得欣赏和留念;人生感悟,就像永不干涸的泉水,叮咚作响,流淌不止,值得回味和深思;释放心灵,就像翱翔在碧空的苍鹰,心旷神怡,感慨万千,值得飞扬和歌唱。
人生就像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会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不管我们扮演的角色如何,都会在体验中找到乐趣,哪怕是苦涩的乐趣。我们一路走来,经历、回忆、感慨颇多,这是释放心灵的过程,也是生命逐渐消失的过程。在灿烂的生命之旅中,倘若能用自己的心灵讴歌生活,释放情感,平淡的人生也会很精彩。
释放心灵是认识自己、改造自己、升华自己的一种思想境界,也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辨别是非的一种能力。也许,创作是释放心灵的一种较好形式,它可以毫不掩饰地袒露自己的心声。你也许可以在作品中找到你我他的影子,在文字中找到现实和过去,在思想中找到真善美和假恶丑。
一直以为,写作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也是一件自觉自愿的苦差事。没有谁强迫你,即使一字不写,地球照转,生活继续。而写作又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我可以通过文字和各种体裁表达自己的心声,无论写什么,或多或少有自己的思想和影子,即使毫不相干。
是为序。
朱迎兵
2016年8月
我们一路走来,经历、回忆、感慨颇多,这是释放心灵的过程,也是生命逐渐消失的过程。在灿烂的生命之旅中,倘若能用自己的心灵讴歌生活,不妨做晚成熟的果子,平淡的人生也会很精彩。
朱迎兵著的《不妨做晚成熟的果子(智慧故事辑)》选编的故事既温暖有趣,又能发掘孩子的正能量,拓展孩子的聪明才智,让他们在快乐的阅读中学会思考,在故事的滋养中成长。
江西教育出版社“悦读文库”系列里面的文章短小精悍、温暖宜人而又具有很大启发性。而更具特色的是,这些文章全部来自一线语文老师之手,他们既是老师又是作家,在讲台上教书育人,在文坛上叱咤风云,他们是《读者》《青年文摘》等知名报刊的座上客,也是语文考题出题者的杀手锏。他们的文章屡屡被选作中考高考阅读材料。
在这套书中,没有说教,只有平铺开来的文字和一个个客观叙述的故事,然而文章展开后却是旨在建立学生的幸福感。容易让学生读的下去,并且有所启发,学到东西。朱迎兵著的《不妨做晚成熟的果子(智慧故事辑)》是其中一本。本书选编的智慧故事是孩子人生世界的一扇窗口,是开启智慧之门的一把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