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幕
人物王淑芬、报童、康顺子、李三、常四爷、康大力、王利发、松二爷、老林、难民数人、宋思子、老陈、巡警、吴祥子、崔久峰、押大令的兵七人、公寓住客二三人、军官、唐铁嘴、刘麻子、大兵三五人。
时间与前幕相隔十余年,现在是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指使中国军阀进行割据,时时发动内战的时候。
初夏,上午。
地点同前幕。
幕启:北京城内的大茶馆已先后相继关了门。“裕泰”是硕果仅存的一家了,可是为避免被淘汰,它已改变了样子与作风。现在,它的前部仍然卖茶,后部却改成了公寓。前部只卖茶和瓜子什么的;“烂肉面”等等已成为历史名词。厨房挪到后边去,专包公寓住客的伙食。茶座也大加改良:一律是小桌与藤椅,桌上铺着浅绿桌布。墙上的“醉八仙”大画,连财神龛,均已撤去,代以时装美人——外国香烟公司的广告画。“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保存了下来,而且字写得更大。王利发真像个“圣之时者也”,不但没使“裕泰”灭亡,而且使它有了新的发展。因为修理门面,茶馆停了几天营业,预备明天开张。王淑芬正和李三忙着布置,把桌椅移了又移,摆了又摆,以期尽善尽美。王淑芬梳时兴的圆髻,而李三却还带着小辫儿。二三学生由后面来,与他们打招呼,出去。
王淑芬:(看李三的辫子碍事)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
李三: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王淑芬:也不能那么说!三爷你看,听说西直门的德泰,北新桥的广泰,鼓楼前的天泰,这些大茶馆全先后脚儿关了门!只有咱们裕泰还开着,为什么?不是因为拴子的爸爸懂得改良吗?
李三:哼!皇上没啦,总算大改良吧?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是要做皇上。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儿个打炮,明儿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
王淑芬:别顽固啦,三爷!人家给咱们改了民国,咱们还能不随着走吗?你看,咱们这么一收拾,不比以前干净,好看?专招待文明人,不更体面?可是,你要还带着小辫儿,看着多么不顺眼哪!
李三:太太,你觉得不顺眼,我还不顺心呢!
王淑芬:哟,你不顺心?怎么?
李三:你还不明白?前面茶馆,后面公寓,全仗着掌柜的跟我两个人,无论怎么说,也忙不过来呀!
王淑芬:前面的事归他,后面的事不是还有我帮助你吗?
李三:就算有你帮助,打扫二十来间屋子,侍候二十多人的伙食,还要沏茶灌水,买东西送信,问问你自己,受得了受不了! 王淑芬:三爷,你说得对!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做也就得念佛!咱们都得忍着点!
李三:我干不了!天天睡四五个钟头的觉,谁也不是铁打的!
王淑芬:唉!三爷,这年月谁也舒服不了!你等着,大拴子
暑假就高小毕业,二拴子也快长起来,他们一有用处,咱们可就清闲点啦。从老王掌柜在世的时候,你就帮助我们,老朋友,老伙计啦!
(王利发老气横秋地从后面进来。)
李三:老伙计?二十多年了,他们可给我涨过工钱?什么都改良,为什么工钱不跟着改良呢?
王利发:哟!你这是什么话呀?咱们的买卖要是越做越好,我能不给你涨工钱吗?得了,明天咱们开张,取个吉利,先别吵嘴,就这么办吧!Allright?
李三:就怎么办啦?不改我的良,我干不下去啦!
(后面叫:李三!李三!)
王利发:崔先生叫,你快去!咱们的事,有工夫再细研究!
李三:哼!
王淑芬:我说,昨天就关了城门,今儿个还说不定关不关,
三爷,这里的事交给掌柜的,你去买点菜吧!别的不说,咸菜总得买下点呀!
(后面又叫:“李三!李三!”)
李三:对,后边叫,前边催,把我劈成两半儿好不好!(忿忿地往后走)
王利发:拴子的妈,他岁数大了点,你可得……
王淑芬:他抱怨了大半天了!可是抱怨得对!当着他,我不便直说;对你,我可得说实话:咱们得添人!
王利发:添人得给工钱,咱们赚得出来吗?我要是会干别的,可是还开茶馆,我是孙子!
(远处隐隐有炮声。)
王利发:听听,又他妈的开炮了!你闹,闹!明天开得了张才怪!这是怎么说的!
王淑芬:明白人别说糊涂话,开炮是我闹的?
王利发:别再瞎扯,干活儿去!嘿!
王淑芬:早晚不是累死,就得叫炮轰死,我看透了!
(慢慢地往后边走)
王利发:(温和了些)拴子的妈,甭害怕,开过多少回炮,一回也没打死咱们,北京城是宝地!
王淑芬:心哪,老跳到嗓子眼里,宝地!我给三爷拿菜钱去。(下)
(一群男女难民在门外央告。)
难民:掌柜的,行行好,可冷可怜吧!
王利发:走吧,我这儿不打发,还没开张! 难民:可怜可怜吧!我们都是逃难的!
王利发:别耽误工夫!我自己还顾不了自己呢!
(巡警上。)
巡警:走!滚!快着!
(难民散去。)
王利发:怎样啊?六爷!又打得紧吗?
巡警:紧!紧得厉害!仗打得不紧,怎能够有这么多难民呢!上面交派下来,你出八十斤大饼,十二点交齐!城里的兵带着干粮,才能出去打仗啊!
王利发:您圣明,我这儿现在光包后面的伙食,不再卖饭,也还没开张,别说八十斤大饼,一斤也交不出啊!
巡警:你有你的理由,我有我的命令,你瞧着办吧!(要走)
王利发:您等等!我这儿千真万确还没开张,这您知道!开张以后,还得多麻烦您呢!得啦,您买包茶叶喝吧!(递钞票)您多给美言几句,我感恩不尽!
巡警:(接票子)我给你说说看,行不行可不保准!
(三五个大兵,军装破烂,都背着枪,闯进门口。)
巡警:老总们,我这儿正查户口呢,这儿还没开张!
大兵:屌!
巡警:王掌柜,孝敬老总们点茶钱,请他们到别处喝去吧!
王利发:老总们,实在对不起,还没开张,要不然,诸位住在这儿,一定欢迎!(递钞票给巡警)
……
P29-35
老舍与儿童文学
舒乙
老舍先生喜欢小孩,在他还是单身汉的时候就如此,到老了,还是这样。他是个和儿童文学有缘的人。
有一次,在青岛,那是1934年左右的事情,给中学生讲演,老舍先生说:“我比较满意的,要算《小坡的生日》,因为我的个性,喜欢小孩,现在虽然到中年,小孩的天真,还有些保留着,天真烂漫,写得较为真切。以后对这类作品,还多加努力。”
这段话,是了解老舍儿童文学的总纲。
老舍先生是学师范的,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相当于高中毕业,直接被派去当小学校长,以后,一直到1937年底,都是教书的,教小学、中学和大学,包括到英国去,也是教书,而不是留学。他的一生,有半辈子,是在学校里,和小孩子,和青少年们在一起。
1921年,他当了京师教育局的北郊劝学员,工资拿到每月二百元,收入非常丰厚,是一个富有的地方教育官,负责管理北京北郊的所有私塾。干了两年,突然主动辞职,跑到天津南开中学去教书,薪水降为每月四十多元,但他心甘情愿,因为整天可以和孩子们待在一起,愉快、轻松、无忧无虑,自己也跟着显得朝气勃勃了。这个决策成了他的人生转折点,至关重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老舍先生热爱小孩子的个性。
这种特殊的天性导致老舍先生一辈子都在关心儿童文学,都在身体力行,为儿童创作作品,由第一篇作品开始,直至生命最后年月;虽然,他并没有被冠以“儿童文学作家”的头衔。
其实,他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他在这个领域里的成就也足可以让他的名字和那些最杰出的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作家的名字并列。
还是在那篇给青岛中学的讲演中,他提到他的第一篇作品:“我在南开中学教书,因为同人中多喜欢写小说的,我也写过一篇,这是十二年前的事,那篇稿子早已丢了。”现在,在1922年《南开季刊》第2、3期合刊上,找到了署名“舍予”的短篇小说《小铃儿》。那是描写一位小学生为给在南京战死的父亲复仇,每天练拳脚,准备着长大以后打小日本,雪国耻。
老舍先生正规的大部头的儿童文学作品是前面提到的那部《小坡的生日》,那是1929年在新加坡开始创作的。在新加坡完成了四分之三,回到上海,住在郑振铎先生家完成的。他自己满意这部作品的原因是两个:一个是如他自己所说:“我自己把白话拿定了,能以最简单的言语写一切东西了。这本小说在文字上给我回国以后的作品打下了基础,我不再怕白话了;我明白了这点白话的力量。”另一个原因是老舍先生深喜自己还未全失去赤子之心,虽然那时,他巳三十多岁了。他觉得写这样的书,使他年轻,使他快活,他愿永远做“孩子头儿”。
1934年,老舍先生在济南创作了一部名为《牛天赐传》的长篇小说,它的“书胆”是一个小孩儿,名牛天赐。这部小说是写小孩儿的,主人公是小孩儿,但并不是写给儿童看的,是写给大人们看的;不过,这部小说的主题是关乎儿童的教育和培养的。这个主题是老舍先生长期以来非常关注的社会问题。他说:“我对小孩子是非常感觉趣味,而且最有同情心的。对小孩子,我就一律的看待,小孩子都可爱。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的受压迫的,其中的每一个都值得我们替他呼冤,代他想办法。可是小孩子就更可怜,不但是无衣无食,就是打扮得马褂帽头像小老头的也可怜,牛天赐是属于后者的。”
抗战时期,老舍先生写过抗战儿歌,写过名字叫《小木头人》的童话,都是为了宣传抗战。
1949年底,老舍先生由美国回到北京,开始了他的一个新的创作时期,以写话剧剧本为主。他注意到,当时儿童文学比较弱,于是,他就和在中国作家协会当领导的作家同行们一起,向全国作家发起了一个运动,号召每位作家都要为儿童起码创作一部作品。他自己以身作则,写了一出三幕五场儿童剧,名字叫《宝船》,发表在1960年3月号的《人民文学》上。它是根据江苏铜山民间故事编的童话剧。这出戏先是由木偶剧团演出,后来于1962年6月由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演出。老舍先生多次去剧院朗诵剧本,坐在观众席里和小朋友一起观看演出。看见小观众在台底下笑,他也笑,看见小观众为台上的王小二、大白猫、大蚂蚁、大蜜蜂、仙鹤着急,他心中暗暗觉着得意,觉得他还有资格当“孩子头儿”。当时他还在《文汇报》上发表文章《儿童剧的语言》,强调作者要先体验儿童的心里状态,而后才能创造出浅明而有教育性的语言。
老舍先生晚年,除了话剧和曲艺之外,他还致力于歌剧的创作。他一气写了三部歌剧,其中1960年6月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了歌剧童话《青蛙骑手》,是根据藏族同名民间故事改编的。
纵观世界上的文学创作,有一条可以成为规律性的文学现象格外令人注目,那就是大作家们几乎无一例外,会给儿童写文学作品,如俄国的普希金和列夫-托尔斯泰,我国五四时期的一批先行者如鲁迅先生,陈独秀先生,也是如此。他们非常注意儿童的健康身心发展,注意儿童的早期教育,亲自写童话,编儿童教育课本,流行于世,成为经典。老舍先生是大作家,他就善于用大手笔写儿童文学作品,就是一个明显的毋庸置疑的好证明。
2015年1月
《茶馆(精)》收录了《茶馆》《龙须沟》两部话剧,同名作《茶馆》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剧中故事全部发生在北京城一个茶馆里,通过一个叫裕泰的茶馆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以及各阶层的不同人物的生活百态。本剧人物众多但性格鲜明,能够“三言两语就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是中国当代戏剧创作的经典作品。话剧《龙须沟》描写了生活在龙须沟的人民由解放前的被欺压到解放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歌颂了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关心群众,为人民谋福祉的伟大业绩。
目前市面上老舍的作品多为大众文学作品,本套书从老舍作品中精心甄选出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书目,这些作品既能体现老舍先生擅长通过描写底层劳苦人民的日常生活场景反映深刻的社会现实,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也能体现他心系儿童、关心教育的赤子之心,可供中小学生反复阅读、体会。《茶馆(精)》收录了他《茶馆》《龙须沟》这两部话剧。如《茶馆》通过茶馆老板王利发对祖传“裕泰茶馆”的惨淡经营,描写他虽然精明圆滑、呕心沥血,但终于挡不住衰败的结局,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走向。剧作在国内外多次演出,赢得了较高的评价,是中国当代戏剧创作的经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