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古城驼铃(湮没的丝路奇台商道)(精)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贸易 |
作者 | 王海英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丝绸之路文化丛书”之一,是一部阅读性与观赏性俱佳的文化历史类普及读物。古城奇台是丝绸之路北道进入西域的一个重镇,曾一度成为天山北路的大商埠、货物运转中心,商贾云集,贸易繁荣,驼运行业应运而生。作者通过文献查证和遗址考察相结合的方式,以奇台古城的驼运行业及行业组织、人群为考察对象,描述其运输路线、货物以及驼队远行的故事,考察古城的地理区位、社会历史背景和贸易传统,研究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驼运行业对地方经济、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准噶尔侵扰下的西域和清朝的统一 第一节 清朝平定准噶尔部 第二节 台路—营路—驼道 第二章 亚洲腹地隐没的路径 第一节 草地上、驼道上的驼客 第二节 文化的传播与融合 第三章 荒原上崛起的城市 第一节 商路孕育的城镇 第二节 中原商人沿着草原丝绸之路西行 第四章 博格达山的馈赠 第一节 游牧区蜕变成农耕区,荒漠变良田 第二节 农耕民族眼中的天山北麓 第五章 远去的驼铃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2014年8月,去吉尔吉 斯斯坦,当然,也去了托 克马克市,距托克马克市 区10多公里处的布拉纳塔 ,这座保存完好的古塔, 在9世纪末,是丝绸之路上 的贸易中心。上到塔顶眺 望对面的天山雪峰,面前 的那片谷地是碎叶河(又 名楚河)河谷,天山北麓 的峡谷是古代王朝的使节 、商人、僧侣、军队西行 到楚河流域和西域各国的 通道。之后,去了距托克 马克市8公里处的碎叶城遗 址,丝绸之路北道进入中 亚后的一个重镇,这里曾 经是汉、唐版图中的疆域 。唐朝时期,碎叶城是安 西都护府最西边的城镇, 安西四镇之一。它曾经的 繁荣,已被历史的尘埃湮 没。2019年2月,来到奇 台,站在唐朝遗址吐虎玛 克城前,不由得把这两座 古城联系起来,那是丝绸 之路西域北道上的两座商 贸大都城,只是它们曾经 的辉煌、繁荣,都被人们 淡忘了。 而后起的耀眼的欧洲崛 起的故事,遮蔽了这些曾 经辉煌的城市。 2016年6月,沿着天山 、长城外、国境线,走过 额济纳的土尔扈特王爷府 ,走过巴丹吉林沙漠,过 阴山,经百灵庙到包头, 进呼和浩特。一路走着, 看着,寻找湮没在茫茫草 海中,沉寂在荒漠戈壁上 ,消失在沙漠中的商道、 驼道的痕迹。一望无际的 瀚海戈壁,只看到天际处 的薄雾,雪雨风沙已抚平 了大地,历史那喧嚣的一 幕翻过去了。 在西域这片疆域,丝绸 之路的古道上,古城奇台 ,是一个占地面积不大、 居住人口不多的城市,却 在那段时间——清朝到民 国初,成为从东至西,从 京津至中亚、俄罗斯,远 近闻名的大商埠、大都会 型城市。它是怎样从古丝 绸之路众多商埠枢纽中脱 颖而出的呢 ? 古城奇台的崛起源于它 众多的天然优势。它拥有 优越的地理交通地位,位 居天山北路交通要道,更 是一个八方通衢之地。从 北方乌里雅苏台出发的蒙 古商队,由东边的张家口 、归化启程的内地驼队向 西而来,自西边的伊犁、 中亚地区以及从南面的吐 鲁番、喀什噶尔远道而向 东来的商队,都汇集在古 城奇台。沿途优良的草场 宜于驼队经过,不设关卡 的往来商路,免去了赋税 烦琐之手续,无古老社会 难以消除的特殊权力的束 缚。奇台城的繁荣,店铺 鳞次栉比,骆驼日夜穿梭 于市,驼铃声昼夜不息。 这里曾经有着丝绸古道上 的从未消失的驼铃声。 这座因地理位置而偶然 获繁荣的城镇,既没有宝 贵的资源,也没有外国货 物的巨大市场。它的繁荣 因它拥有当时中国最出色 的商人,尤其是晋商、津 商等特点突出的区域类型 商人名头响亮。 正是因为这些商界巨擘 钟情于此地,古城奇台的 商业才盛极一时,并得以 成为“天山北路第一门户”。 在这一过程中,古城奇台 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获 益更多的是新疆地区。 天山北路一连串的城镇 中,早期的古城奇台非常 弱小,微不足道,完全不 为世人所注意,但是地理 条件、政治格局,还有地 缘政治的因素都促使其成 长,使其超越了它的左邻 右舍,成功地——当然也 常常是痛苦地——在努力 应对了城市内部的各种冲 突与发展阵痛之后,最终 成为新疆特定历史时期的 大商埠。古城奇台是一座 最具有传奇色彩的天山丝 路商贸大城。 笔者在查阅大量的文献 资料的过程中,慢慢地看 到了古老的商道上发生的 许多故事。跟随朝圣者、 军队、牧人和商人旅行的 足迹,看到他们伴随着商 贸交易的进行所发生的思 想文化交流,以及个体与 社会相互的适应和不断的 成长。同时也看到看懂了 古城从小到大的发展与成 长过程。 因而,古城奇台本身就 是值得向人们讲述的传奇 故事。这个丝绸之路上的 商埠,从弱小到兴盛又到 平淡的历史印记,真可谓 是地覆天翻。通过古城奇 台命运的发展、变化,不 仅可以深切体会到中国人 民当家作主的艰难历程, 而且也可以真切地体验到 ,只有中国人民自己,才 能建设好我们美好的家园 。中华民族历经沧桑、饱 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 久弥新的历史发展过程, 也是古城奇台甘苦与共的 自身发展历史。本书力图 以一种较通俗的叙述方式 ,告诉读者朋友们古城奇 台的历史传奇与故事。在 此,恳请大家评说指正。 导语 笔者在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的过程中,慢慢地看到了古老的商道上发生的许多故事。跟随朝圣者、军队、牧人和商人旅行的足迹,看到他们伴随着商贸交易的进行所发生的思想文化交流,以及个体与社会相互的适应和不断的成长。同时也看到看懂了古城从小到大的发展与成长过程。 因而,古城奇台本身就是值得向人们讲述的传奇故事。这个丝绸之路上的商埠,从弱小到兴盛又到平淡的历史印记,真可谓是地覆天翻。通过古城奇台命运的发展、变化,不仅可以深切体会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艰难历程,而且也可以真切地体验到,只有中国人民自己,才能建设好我们美好的家园。中华民族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历史发展过程,也是古城奇台甘苦与共的自身发展历史。本书力图以一种较通俗的叙述方式,告诉读者朋友们古城奇台的历史传奇与故事。 后记 后记 2019年初,昌吉回族自 治州党委宣传部启动“丝绸 之路文化丛书”项目。在奇 台县委县政府及宣传部的 支持下,笔者承担了《古 城驼铃——湮没的丝路奇 台商道》一书的写作任务 。目的在于用通俗易懂的 语言,将历史上古城奇台 的社会发展变化,生动如 实地叙述出来,以飨读者 。接受这一任务之后,才 逐步明白这样的写作难度 十分巨大。在奇台县委宣 传部的大力帮助下,首先 参考利用了政协奇台县委 员会编印的《奇台文史》( 内部资料),奇台县史志编 纂委员会编的《奇台县志 》;随后在自治区文史资 料馆和乌鲁木齐市文史资 料馆查阅了大量的馆藏文 献资料,并有幸获得不少 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此 外,还参阅了多篇学术 界关于新疆史、奇台史的 学术研究资料,由于这些 研究成果的专业性、学术 性较强,且篇幅较大,不 便于一般性阅读,因而做 了一些通俗性的改写。民 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 时期,已经不存在奇台地 区民族大轮替、社会大变 迁的问题了,故本书编写 止于清末民国初年。 在此,要特别感谢昌吉 州党委宣传部、奇台县委 县政府、奇台县委宣传部 、奇台县文物局等各级机 构与领导及相关的工作人 员,没有他们的悉心指导 ,没有他们在寻找资料时 的耐心协助,没有他们自 始至终的支持和鼓励,这 本书就不可能完成。 在奇台考察期间,笔者 走访了当地的知名人士, 走访了最后的驼客,他们 对奇台的历史典故如数家 珍,让我受益匪浅。写作 过程中还有很多朋友为我 提供了无尽的资料、思路 等方面的帮助,他们各具 风格的写作方式及文采, 从不同侧面启发了我,使 我的写作得以顺利进行。 在此,对所有关心帮助过 我的领导、老师、朋友和 家人表达由衷的感谢。 精彩页 引言 天山山脉东部博格达峰的脚下,有一座传奇的小城。它就是古城奇台,也被称作古城子。此古城,并非它古老而被称作古城。只因先民们来到这片富饶的地带落脚时,依着附近的一座古城遗迹——唐朝蒲类县城遗址,是丝绸之路北道进入西域的一个重镇。因依附了古迹而被称作“古城”。清朝时,唐朝蒲类县城遗址的四周地势平坦开阔,水丰草茂,阡陌相连,是天山南北及中西两地的必经之地,很自然地形成了军运、农贸的一个货物集散点。西域地区战事此起彼伏,清政府在此地建军事堡,由于该址是唐朝所置蒲类部古城遗址,所以这里就命名为古城。1775年,为了驻兵的需要,在此新建城堡“满城”——“靖远城”(原名孚远城),驻扎由巴里坤移来的八旗军。此时的“古城”是军事中心,尚未成为政治中心,奇台地区的政治中心仍在奇台县治靖宁城(今老奇台镇)。而这时的“古城”商贸集市日趋繁荣。1824年,“古城”设立税局,直接由陕甘总督派员,抽分税课。1886年,在“古城”设置粮台,作为西路总局,由直隶州管理,并辖领乌里雅苏台、科布多两城分局。此时的“古城”,成为19世纪后半叶天山北路的商贾云集的经济中心。1889年,奇台县治改建,迁移至靖远城(今古城镇)。’新的县治,仍然命名奇台,这就有了老奇台镇和奇台县,人们仍然习惯称它为“古城”。“古城”在清末民初时,是很响亮诱人的名字,在古老的商道上人人皆知,从北京、天津到归化城,从归化城到西域奇台的几条商道的沿线城镇的商人们,自伊犁、塔城到中亚地区及俄罗斯的商人们都知道“古城”,这是一个富足繁荣的城市,满地是银子的城市。这座沧桑的古城,虽然不大,倒也市井繁华,是南通北达、东西贯通的富泽宝地。在当时,古城奇台已经成为天山北路的大商埠、货物运转中心。商品货物极大丰富,影响着西域、中亚及内地的物流,举足轻重,号称“旱码头”。 当丝绸之路已经为世人所知的时候,草原丝绸之路仍然湮没无闻。草原民族没有书写历史的传统,吟唱和冥想像草原上的云和风一样萦绕在这片肥美的土地上。草原丝绸之路上古代居民没有像丝绸之路那样给后人留下烽燧、城郭的地表遗存,或连环画故事一样的壁画和洞窟浮雕,也没有像楼兰一样的令人惊叹的札木简文书,汉文、梵文、怯卢文、粟特文书等被沙埋封存在地下。草原丝路上的古代居民,逐水草而居,但佩戴的装饰品却异乎寻常得多。 欧亚大陆上这片大草原广袤无垠。东起蒙古草原向西越过阿尔泰山进人哈萨克草原,继续往西渡过乌拉尔就是里海与黑海北岸的南俄草原,也称为里海一黑海草原,它一直延伸到德涅斯特阿地区,是横贯于欧亚北方草原地带的一条古老的交通线。整个欧亚大陆草原,是由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连接的地理区域组成的,即欧亚大草原东端的蒙古高原及周边地区、欧亚大草原西端里海、黑海北岸的俄罗斯一乌克兰大草原,及处于欧亚大草原中部的阿尔泰山脉及周边地区。阿尔泰山脉是坐落在亚洲中部的巨大山系,呈西北一东南走向,它是斜跨中国西北地区、哈萨克斯坦东北部、俄罗斯南部、蒙古国西南边境地区的一条绵延2000多公里的巨大山脉。阿尔泰山的西北部在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境内,再向西南延伸至额尔齐斯河谷地。而在中国境内的阿尔泰山属于整个阿尔泰山脉中段的南坡,南邻准噶尔盆地。阿尔泰山东部在蒙古国境内。’这几大草原具有一些自然条件方面的优势。值得注意的是:一是地势相对平坦,易于通行。杭爱山与阿尔泰山之间的蒙古西部草原地面起伏不大。阿尔泰山既高且长,但相对高度不是很大,而且山间有不少比较便于通行的隘口与河流谷地。成吉思汗的西征大军就是通过这些隘口谷地顺利进入中亚的。哈萨克大草原面积辽阔,一望无际,地势低平,一两百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几乎没有真正的山丘。南俄草原和黑海沿岸平原地势更加低平,骑马行进度速度极快。当年蒙古大军西征,如风驰电掣一般掠过这几大草原,直捣东欧腹地。二是水草丰美。草原丝绸之路河川纵横,湖泊众多。自东向西依次排列着扎布汗河、额尔齐斯河、乌拉尔河、伏尔加河、顿河、第聂伯河、德涅斯特河、多瑙河等水量丰沛的大河。著名的大湖有哈尔乌苏湖、斋桑泊等。’人们长途旅行期间,饮水没有问题,坐骑的饲草也很充足。 P1-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