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神山博格达(精)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赵明鸣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博格达峰是天山山脉东段的最高峰,是天山丝绸之路的历史地标。博格达山一直是我国商旅、部族、使节朝拜的圣山,代表和蕴含着中国传统的“天崇拜”“天命观”“天下观”等思想。在中华文化传统中,博格达崇拜作为人文精神演变为国家意志的表达,体现于清代的博格达官方祭祀。本书综合最新研究成果,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通俗易懂地叙述这些鲜为人知的重要历史文化内容,同时将博格达山奇景、地理地质奇观、古道、岩画、文物和遗址遗迹等一一呈现。 目录 第一章 雄伟的天山 第一节 天山地理的一般概述 第二节 “天山”一名的来源及其地理位置 第二章 博格达山 第一节 博格达山地理的一般概述 第二节 山川名博格达的历史演变 第三章 腾格里与天崇拜 第一节 至高无上的“天” 第二节 祭天与崇天 第三节 蒙古族的天崇拜 第四节 满族的天崇拜 第四章 神山博格达 第一节 博格达与神山博格达 第二节 博格达与乾隆时期的官主山川祭祀 第三节 博克达鄂拉与其他山川的关系 第四节 从告祭博克达鄂拉到昭告天下 第五节 博克达鄂拉祭祀 第五章 文人笔下的神山博格达 第六章 物阜民康:神山博格达作证 第一节 从特讷格尔到阜康 第二节 文献所见阜康自然地理、村落和社会经济状况 第三节 来自神山博格达的记忆 第四节 与神山博格达相伴的文物古迹 第七章 神山博格达怀抱中的天池 第一节 瑶池与天池 第二节 天池景区自然景观资源 第八章 阜康:守护绿水青山的博格达人 第一节 阜康市概况 第二节 绿水青山的守护神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前言 阜康市隶属新疆维吾尔 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 位于天山东段北麓,准噶 尔盆地东南缘,东与吉木 萨尔县相连,西与首府乌 鲁木齐市相邻,南依天山 ,北与阿勒泰地区相接。 早在汉唐时期,阜康就是 古丝绸之路北道的重要驿 站,1776年,改特讷格尔 为阜康。据民间传说,阜 康为乾隆取“物阜民康”之意 赐名建县。1992年撤县设 市。全市总面积11726平 方千米,总人口16.7万, 有汉、回、哈萨克等35个 民族在这里共同生活、和 睦相处。 博格达(文献称“博克达 ”)山脉是新疆北天山东段 的主要山地,最高峰—— 博格达峰位于阜康市境内 ,坐落于天池南侧,海拔 5445米。“博克达鄂拉”( 博格达山)一名源于蒙古 语,意为“神山”。 本书以“神山博格达”为 话题,基于叙事文本,采 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述阜 康市的历史发展脉络。 古老、雄伟的天山横亘 于新疆大地,是我国古代 诸部族繁衍生息、密切接 触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地理 走廊。他们创造了人类历 史上独树一帜、融通中西 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成为中华古代文明的重要 组成部分。作为自然界的 天成之物,人类又赋予其 人格化的生命活力。 天山博格达峰作为古代 丝绸之路的历史地标已有 数千年历史,一直是中西 部族、商旅行客、使节和 文人墨客心目中的圣山。 其蕴含的中国传统的“天崇 拜”“天下观”等思想,以及 作为“天帝”所代表的腾格里 崇拜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 的精髓。本书兼及知识性 和普及性,比较系统地介 绍了这方面的重要地理、 历史文化和学术信息。 汉文献对“天”的最早解 释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 解字》:“天,颠也。至高 无上,从一大。”见于各种 史籍的“撑犁”“登里”“腾格 里”等实为北方少数民族语 言中同一个词不同的汉语 音译形式,意为“天”。如果 我们从历史的缝隙中探查 新疆古今民族精神文化的 发展脉络,就会发现有很 多彼此相通的共性,如天 体崇拜和山川崇拜。 本书依据大量文献史料 ,凸显“天山”与“腾格里”“ 博克达”的关系,北方少数 民族原始信仰中的天崇拜 ,以及元、清两朝对华夏 传统祭祀文化的继承和发 展,同时也将自身传统文 化汇聚于中华文明的大河 之中。 本书叙事的内容主要有 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博克达鄂拉”是 本书讲述的重点。 乾隆二十至二十四年( 1755-1759),清朝先后 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和大 小和卓叛乱,统一新疆。 其中,在平定准噶尔贵族 叛乱进军新疆时,乾隆两 次颁发《告祭博克达鄂拉 文》,班师后又颁发《岁 祭博克达鄂拉文》,将其“ 秩于祀典”,列为官主山川 祭祀。 据《高宗纯皇帝实录》“ 乾隆二十四年(1759)九 月上癸丑”条载:“癸丑。定 西域祀典。谕军机大臣等 。努三奏称,博克达山, 在乌鲁木齐之东,为西陲 重镇。前年将军兆惠,于 察罕郭勒曾经致祭,嗣后 未见举行。请颁祭文香帛 ,令驻扎大臣,每年春季 ,于乌鲁木齐之巴尔哈达 致祭等语。所奏甚是,著 照所请行。” 历史上,我国北方少数 民族的山川祭祀大多体现 的是一种人文精神。然而 ,清军西征第一个告祭、 融物质与精神为一体的博 克达鄂拉则既是这一历史 的受祭者,又是见证者。 所以,我们称其为神山博 格达。 《左传》曰:“国之大事 ,在祀与戎。”清乾隆时期 将博克达山等列入官方祀 典,具有极为重要的政治 意义:以告祭山川的人文 方式,用军事手段统一新 疆。 采用军事手段统一新疆 为山川祭祀注入了新的政 治动能。因为新疆很多民 族都有祭祀山川的文化传 统,所以必须恪守中国传 统文化。作为统治阶层, 这样做的目的无非三点: 一是凸显“替天行道”的权威 性,彻底摧毁分裂势力; 二是汇聚民心,用祭祀山 川的方式,强化社会凝聚 力,寻求各民族精神上的 统一,促使新疆社会由战 乱走向和谐;三是显示捍 卫国家利益的决心并炫耀 文治武功。 因此,乾隆时期平定叛 乱,统一新疆,是中国历 史上统治阶层的治国理念 由传统的天下观走向国家 观的非常重要的转折。 第二,文人笔下的神山 博格达。 神山博格达以其伟岸的 雄姿和迤逦迷人的风光历 来成为文人骚客咏诵的对 象。自元初至清末,这些 文人骚客从不同角度描述 、颂扬了博格达的千姿百 态,同时又将自己的各种 心理感受注入博格达,使 其笔下的或物、或景、或 风、或雨、或雷、或电、 或人、或灵、或神、或仙 ……皆具永恒的美。 第三,神山博格达怀抱 中的天池。 先秦以来,《穆天子传 》和《庄子》中的瑶池和 天池伴随着人们的记忆一 代一代传承了几千年,成 为中华文化系统中永恒的 显性符号。 天山天池之所以驰名中 外是因为很多人对穆天子 和西王母动人的传说耳熟 能详:一个来自东方,一 个自西方来,两人相会于 瑶池,以此为母题衍生出 许多动人的故事。这种古 老的原始文本和细腻的叙 事手法突破了中国男耕女 织的传统故事类型,凸显 了古代先民 导语 博格达(文献称“博克达”)山脉是新疆北天山东段的主要山地,最高峰——博格达峰位于阜康市境内,坐落于天池南侧,海拔5445米。“博克达鄂拉”(博格达山)一名源于蒙古语,意为“神山”。 本书以“神山博格达”为话题,基于叙事文本,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述阜康市的历史发展脉络。 本书引用文献扎实详细,一手追溯历史,一手描摹现实,全面详细、有史有据地向读者介绍了“神山博格达”及其所在的阜康市的厚重历史和旖旎的风光。 如果通过本书能对博格达有一个大致了解,进而亲临博格达小憩于“瑶池”,您一定会发自内心地喊出“美哉,神山博格达”! 后记 后记 本书是昌吉回族自治州 党委宣传部于2019年初启 动的“丝绸之路文化丛书”之 一。 拙作写作前后,得到昌 吉回族自治州党委宣传部 主管领导的大力支持。赴 阜康市汇报写作大纲时, 阜康市党委宣传部主要领 导给予了悉心指导。搜集 资料和田野考察期间,阜 康市博物馆、天池管委会 等部门的同志为我提供了 很多方便;新疆维吾尔自 治区博物馆的老师陪我拍 摄了一批基本素材。 写作过程中,阜康市文 联的老师为我提供了内容 所需的大量精美图片,温 州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 学的同门师兄为我释读了 部分文献。 在此,借拙作付梓之际 ,谨向昌吉州党委宣传部 、阜康市党委宣传部对书 稿写作给予的指导和支持 表示衷心感谢;对阜康市 博物馆、市文联和天池管 委会提供的帮助深表谢意 ;对诸位老师、好友的无 私付出致以诚挚的敬意。 因笔者水平所限,拙作 难免有纰漏,甚至错误, 敬请读者谅解并不吝赐教 。 精彩页 北天山东段。山体基本呈东西走向。西起博格达山、巴里坤山、喀尔里克山和梅欣乌拉山。博格达峰是北天山东段最高峰,海拔5445米;喀尔里克山最高海拔4888米,主峰区分布有我国天山唯一的平顶冰川,类型十分独特。 中天山。位于南、北天山之间,是天山中央隆起带。中天山长约800千米,山势近乎东西走向。自西向东主要有乌孙山(又名帖木里克山、阿拉喀尔山)、比起克山、那拉提山、艾尔宾山、阿拉沟山、觉罗塔格山等,山地一般海拔约3000米,最高峰位于艾尔宾山,海拔4835米。中天山山势平缓,起伏相对较小,尤其是西段,山顶平坦,为天山山地夷平面主要分布地段。 第二节 “天山”一名的来源及其地理位置 “天山”作为地理学意义上的山川名及其地理位置,不同时期的史料多有记载,但名称各异,且注疏多样。总体来看,先贤们对“天山”的名称及其地理位置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模糊到逐渐清晰,即由传说到附会,由局部认识到赋予其科学定义的漫长历史过程。 从现有文献看,“天山”作为山川名最早见于《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三百五十里。周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也。 其大意是说:再往西三百五十里,是座天山,山上有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也出产石青、雄黄。英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西南流入汤谷。山里住着一个神,形貌像黄色口袋,发出的精光红如火,长着六只脚和四只翅膀,浑浑沌沌没有面目,他却知道唱歌跳舞,原本是帝江。 鉴于“天山”作为山川名首次出现于《山海经》,我们有必要略陈笔墨,对其做一简要回溯。 《山海经》是先秦时期的一部重要典籍。我们今天看到的《山海经》计有十八篇,分《山经》和《海经》两大类。其中,《山经》五篇:《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海经》十三篇:《海外南经》《海外西经》《海外北经》《海外东经》《海内南经》《海内西经》《海内北经》《海内东经》《大荒东经》《大荒南经》《大荒西经》《大荒北经》《海内经》。全书不足31000字,涉及“神人名…‘郡国名…‘山名”“水名”“谷野名”“草名”“木名”“鸟名…‘兽名…‘虫名…‘鱼名…‘矿物名”“乐舞名”“食物名”“器物名”“疾病幺…t签祀幺,,和t。风名,,等专名18类,计2142个。 有关《山海经》作者及其成书年代的争议从未停息。除作者不详外,近代以来学者们的主流看法是成书于战国时期,也有西汉初年的非主流观点。与此同时,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山海经》从成书至今逾2000年,历经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篇幅也有所增加,因此流传至今的《山海经》绝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在这方面,一个最重要的证据就是《汉书·艺文志》有明确记载:“《山海经》十三篇。” P8-10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