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上海家门(消逝中的城市记忆) |
分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作者 | 胡志洪//胡明旻 |
出版社 | 同济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的作者是父子二人,父亲是一位受人尊敬的退休工程师,他切身体会到石库门的文化价值,三十余年来访遍上海的石库门,与儿子一起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用心编写成一本能带读者追忆过去的书——《上海家门:消逝中的城市记忆》。本书以作者亲自拍摄的上海“家门”为主线,通过大量珍贵、精美的图片向读者介绍老上海人眼中的城市记忆以及城市文化。书中很多照片已成为历史旧照,许多老建筑已完成它们的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书的附录为作者著写的几篇随笔,在老一辈上海人对上海的记忆中,将上海的历史文化和老上海人的生活方式介绍给读者。正文部分精选百余幅珍贵照片,展现老上海里弄民居的家门风貌。同时,配以建筑细部照片,以及作者几十年来整理出来的建筑装饰(花纹、样式)分类介绍,带读者重温这些消逝中的城市记忆。 作者简介 胡志洪,1946年出生于上海。先后毕业于上海纺校(今东华大学)203图案专业、华东理工大学设计专业,退休前为上海港机厂工程师,爱好绘画、摄影、收藏。近三十余年来,不图名利,利用闲暇时间,骑上“老坦克”,带上照相机,默默地穿行在上海的大街小巷中,用镜头记录下石库门里弄的历史变迁。他拍摄并分类整理了数千幅石库门里弄作品,为当代石库门海派文化的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曾接受多家报社和栏目专访。 目录 序:枨触情怀念家门 花草纹饰的石库门 卷边花饰 垂草饰 花环饰 团花纹 缠枝纹 禾穗纹 四瓣花纹 盆景纹 莲瓣纹 葡萄纹 喇叭花纹 几何纹饰的石库门 扇形纹 雀替饰 星形纹 阳光纹 卷涡纹 联珠纹 心形纹 方锥饰 菱形纹 棱纹 波浪纹 凸凹纹 回纹 球形饰 翅翼饰 动物纹饰的石库门 祥兽纹 鳞甲纹 兽面纹 禽鸟纹 夔凤纹 蝙蝠纹 蝴蝶纹 贝形纹 蚌饰 物件纹饰的石库门 八卦纹 如意纹 古钱纹 镜面纹 瓴饰 瓮饰 八宝纹 盘饰 箭束饰 附录:漫话里弄 沪城北郊 同和古里 八仙桥 锡安里 为什么是“里” 上海里名 “里”与门牌 里匾墨宝 墙字 石路 涂鸦 扑克牌花 后记 序言 弄堂与石库门住宅是近 代上海民居的起点。一些最 具特色的市民住宅分布在早 期的中心城区。19世纪中叶 ,上海开始出现西式和中西 合璧的住宅,石库门便由源 自江南民居的构筑与风情加 以时代的创意,以其独特的 住宅风格展现出上海家门的 风貌。到20世纪初,弄堂建 筑的发展进入鼎盛期,新落 成的石库门里弄成百上千。 当时的情景,常常是马路一 边砖瓦梁架、石拱满地,而 另一边则是“万户千门入画 图”,构筑了上海独特的图 景。 然而,世纪末却上演了 明珠上海的又一幕。随着上 海住宅建设和市政建设突飞 猛进的发展,许多老房子、 石库门的拆除已不可避免。 晨雾中一排排里弄山墙被推 倒,那些熟悉的家门来不及 向远离的亲朋告别,就悄悄 地从上海的群楼中蓦然退场 ,成为消逝中的城市记忆。 同时,马路的另一边,一幢 幢华丽的高楼大厦正在耸起 。 早期的里弄是宁波红石 铺出的狭窄弄堂,一个半世 纪以来,几代人曾生活在这 里。在一道道石库门里弄门 前,多少人曾度过了人生中 尽情嬉逐的童年时光。古朴 典雅的“上海家门”,使得多 少返回故里的髭白老翁心里 溢出沉沉的眷恋。上海弄堂 晨曦中那份静谧,晚昏灶间 那份忙碌,门对着门的呼唤 ,饱含邻里相亲的友情,有 着上海人数不清的故事。 上海的住宅模式从砖砌 老洋房、老弄堂到新式里弄 、花园里弄、公寓里弄的不 断变化持续了一个多世纪。 上海石库门的单体结构与毗 连方式从乡土民居发展到今 天,在不同文化融合的背景 下随俗雅化,绘成一幅少有 的“海派”画卷。一代曾“倚 着墙柱”长大的上海人,以 惜别老家之情见证了上海民 居建筑的这一历史巨变。抚 今思前,枨触情怀念家门。 里弄装饰贯穿东西,上 下古今,居家参与设计颇寻 常。闯滩、冒险、互助与睦 邻、经典与粗糙艺术糅杂在 里弄,城市感染力世所罕见 。20世纪末,瑞士建筑师帕 斯卡尔。安富曾穿行在上海 弄堂之间,并写道:“对于 外国人来说,上海是因其外 滩的高楼大厦而闻名,当我 们步入这座城市时,看到那 层出不穷的里弄,我们一定 会感到这实际上才真正是一 座20世纪的建筑博物馆。” 19—20世纪的上海,里 弄曾集聚许多近代学者、士 绅与望族,其中不乏有人因 战乱舍弃了江南大宅或舒适 的四合院,迁居到狭窄的弄 堂寓所或亭子间里。那些移 居陋屋且乡音各异的上海人 并没有在艰难的生活中消沉 ,在封建桎梏末期,正是上 海里弄为他们提供了一方栖 身之所。 但是“海氛甚恶”几乎是 正统土人的共识。据《同治 上海县志》序言记载:“华 裔错处,婆罗门教窟宅滋蔓 ,邪说诐行,视为故常,而 土几非昔之士。”言辞间难 掩对沪上现象的反感与嘲讽 ,但百年上海得以先行,就 是在放眼世界的学习中巨变 。 回顾里弄,人杰地灵, 不难发现上海文化人在里弄 的聚合与离散恰为里弄的兴 衰。书中一幅幅珍贵的里弄 老照片记录了前辈在里弄深 巷所孕育的爱国情怀与对生 活的热情,还有他们的快乐 与艰辛。 导语 石库门作为一种海派文化现象,它所蕴含的美是独一无二的。作为上海近代文明的见证,石窟门留下了深深的历史烙印和昔日风光。那些在弄堂里长大,后来搬迁到新房的市民,对石库门往往有一种复杂的感情:一方面为住房条件改善而庆幸;一方面对石库门静谧的后弄、浓郁的人情又有着某种依恋。本书的作者是父子二人,父亲是一位受人尊敬的退休工程师,他切身体会到石库门的文化价值,三十余年来访遍上海的石库门,与儿子一起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用心编写成一本能带读者追忆过去的书——《上海家门:消逝中的城市记忆》。本书以作者亲自拍摄的上海“家门”为主线,通过大量珍贵、精美的图片向读者介绍老上海人眼中的城市记忆以及城市文化。 后记 上海曾以“万国建筑博览 ”闻名,步入21世纪后,许 多名震中外的建筑耸立在繁 华的城区,城市轮廓迎来新 的巨变。与此同时,老城区 里旧街陋巷逐渐被拆除,市 民曾经熟悉的街区与老房子 已成为历史记忆,离开那些 过往的居所是一代人挥之不 去的乡愁。 《上海家门:消逝中的 城市记忆》史料的收集正处 在这样的时间节点上,就在 上海南北高架动迁的前后, 世纪之交“三年大变样”的上 海进入高速巨变期,仅十多 年时间,成百上千的里弄民 居成为珍贵的历史图片。大 量图片的整理、研讨、编撰 ,转瞬就是三十余年。着手 工作,如同一份重托。因本 书版面有限,尽力再现更多 的经典民居图片,以飨读者 。再现那些熟悉又亲切的“ 家门”,多少能弥补人们“思 乡”的情愁。拍摄时,力求 体现上海民居儒雅与别致的 建筑语言、品格内涵。 早在本书出版前,书中 珍贵的历史资料就已广受媒 体关注, 《新民晚报》《 解放日报》《上海交通报》 《新闻报》《三航报》等多 家媒体先后刊载了报道。在 此感谢王蕾、丁宏奇、陈新 玲、顾国强、瞿敏凤等一些 心怀责任感的媒体人士。 一些专家学者对此也给 予了真挚的关切。最初的拍 摄仅仅是些单一的石库门, 在与陈保平先生的深入探讨 中颇受启迪,使得作品内容 涵盖了与里弄相关的一些内 容,为上海民居的面貌完整 贡献了精彩的细节。在标题 选定方面,得到《香港生活 资讯》总编林淑媛的真诚指 点,使得名称更贴近生活。 此外,还有许多来家切磋、 研讨石库门的热心朋友:新 天地项目总经理吴志强先生 (中国香港)、上海文艺出版 社社长刘育文、上海宣传画 收藏艺术馆馆长杨培明、大 阪NHK仁平雅夫(日本)、文 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采编中 心阿庄、上海卫视陈城、上 海东方电视台冯建国,以及 多年的老朋友、老同学的热 心担当,借此对他们致以衷 心感谢。 编著期间,一篇《有关 历史街区保护和存在问题的 建议》的书信还得到上海市 委回信的肯定与感谢。信中 说,时任上海市委副书记殷 一璀同志亲自给出了批示意 见。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 下,上海许多优秀的民居建 筑得到了切实的保护,这也 是对本书撰写的巨大助力。 值此《上海家门:消逝 中的城市记忆》付梓之时, 感谢同济大学出版社城市建 筑编辑室的鼎力支持。本书 能借高校出版社与读者见面 ,完全是上海方式、上海精 神使然。 笔者 2020年6月 精彩页 沪城北郊 鸦片战争英军的炮舰轰开了大清帝国的大门,也炸开了吴淞口的海防。当十余英舰侵入黄浦江后,最先踏入上海北郊的一队英军大肆掠夺与屠杀平民。 1842年6月16日,英舰纳密季斯号血洗上海吴淞口炮台,英军蒙哥马利中校的一支2000人的步兵部队带着两尊炮,经吴淞江新闸石桥而下,熟门熟路地先期踏入的就是这片风水宝地。吴淞江(苏州河)、洋泾浜(延安东路)至外滩南北的狭长地带,是地处黄浦江英军舰炮的射程之内,当地俗称“北郊”的地方。 同年6月19日,英军经北门占领整个未设防的县城,司令部就设在城隍庙九曲桥的湖心亭。最终,沪人被迫支付了50万两银子的赎城费方使洋寇撤出。翌年上海正式开埠,沪城北郊遂成“夷场”“洋场”的租界地。经历了华洋杂居充满屈辱的百年嬗变,当年的北郊终成当代上海城市发展的起点。大约在小刀会与太平天国运动期间,上海诞生了成片以“里”为名的石库门里弄。城隍庙九曲桥的湖心亭也成为史学爱好者怀旧的好去处。 其时,所谓无人滩涂,传说中的荒地人云亦云并不见实。1844年,外滩宝顺洋行就是通过业主奚尚德永租的。沪城北郊乡民保护土地的斗争十分惨烈,临江的外滩一带绝对是各有地主,主人们几乎都拒租自已赖以生活的土地。外商往往是在巴富尔和上海道的亲自陪同下,由麦华陀作翻译,强势“劝”租。如琼记洋行、有利银行等许多洋行的用地都是与官府一起对当地平民强租强拆。法租界外滩,雷米首租地的人口密度更高,有12个钉子户在等着他。有的平民宁死不肯离开家园的场景在史书中都记叙得颇为详尽。道光皇帝在安置租界方面曾有“妥为料理,万勿别生事端”之言。于是地方官员在设置蕃坊隔离华洋,夷夏大防的前题下只能夸大“卑湿之地丘墓累累,荒土芦草丛生”的一面。那些占据江滩纤道的洋行原址,事实上其土地无一处是官府赠予的无主滩地。1855年,英国人在强占土地驱逐华人时,焚其庐舍至为残酷。 《利玛窦札记》曾对明代上海城内城外的人口有所描述:“城的四周有两英里长的城墙,郊区的房屋和城内的一样多,共有四万家,通常都以炉灶数来计算。…因为即使乡村也是人口过分拥挤,城市周围是一片平坦的高地,看起来与其说是农村,不如说是一座花园大城市。” 上海县志尤其称颂沪上嘉禾丰,史书无不称“壮县”。至晚清,仅北郊的自然群落就有李家庄(现北京东路)、梅家弄(宁波路顾家弄)、宋家弄、苏宅(厦门路)、胡家宅(福州路湖北路)、红庙(南京路)、五圣庙(抛球场占地)、老闸桥的竹漆市、中旺街前身的布料市、宁波栈房等,其中李家庄是藏书大家李筠嘉的世家聚居地,城内寓所吾园。 上海开埠十年时,租界已翻倍扩张,然而英租界统计华人户口只500人,登记在案的外国人243人。可见英国租界忽略原住民,也无视赤贫犹太社团的存在,更不计流动人口了。 英国城市的历史统计也曾如此表明:据1501年至1502年伦敦史料记载,伦敦城市当局统计的市民人数仅为4400人,他们享有市民的权利,因为这些人缴纳税赋。其余的居民们不管是否在伦敦出生都被视为无公民权,这些人大都是贫穷的仆人和劳动者。英国社会是极为复杂的等级公民制。人类学家艾伦·麦克法兰曾说:“英格兰社会过去是,今日仍然是非常讲究等级的,实际上的财富特权或许比全世界任何国家都要厉害。人类平等的理想在整个英语世界游荡,如果说我们实践了自己的宣言,这当然是彻头彻尾的谎言。”’ 1861年以后,也就是圆明园被焚以后,上海滩的越界占地活动变得更直接而简单了。例如法国官员的函件称: “时机到了,征购地皮的命令最好来自更高级的官方,最好由恭亲王下令给抚台和道台,叫他们出空小东门至法租界现在界线之间的所有地皮和房屋,交给法国人。必要的话,可以派军队占据,像以前成功地做过的那样。” 而今,那段历史已经过去。现在很少有人知道人民路靠河南南路段就是当年沪城晏海门的旧地,向北就是沪城北郊的起端,向南不远处就是上海的城隍庙。庙门额铭有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知县冯彬的题匾“保障海隅”。与大多数游客一样,当年英军蒙哥马利中校的铁蹄踏上九曲桥也是从这个方向,当他细究城隍庙的门匾“保障海隅”时是否忍俊不禁就不得而知了。P220-221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