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物
孔亚雷,著名小说家、翻译家,1975年出生于安徽省枞阳县,1997年毕业于上海外贸学院,现居杭州。小说及译作散见于《收获》《十月》《当代》《青年文学》《外国文艺》。短篇小说《小而温暖的死》入选“2005年度短篇小说”,《芒果》入选“2006中国原创小说年度排行榜”,2007年翻译出版美国作家保罗·奥斯特的长篇小说《幻影书》。《不失者》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她已经等了十天。这是第十一天。她照例在十二点整走进咖啡馆,照例在角落靠窗的位置坐下,照例点了杯卡布奇诺。在等咖啡的时间里,她从挎包里拿出本厚墩墩的《战争与和平》,然后点燃一支香烟。她把烟盒跟打火机放到桌上。白色有LAWSON字样的一次性打火机。硬壳的三五香烟(它们叠放在一起,以一种微妙的角度斜躺在书的左侧)。她一边抽烟一边喝咖啡。她的动作显得既谨慎又漫不经心,令人想起无所事事的鹿。大部分时间她都在看书,偶尔抬起头望一会儿窗外。窗外是一条僻静的林荫道,阳光穿过高大的法国梧桐,在柏油路面上形成一块块光斑,光斑随着阳光的变化时而变亮,时而变淡,时而消失,仿佛某种神的游戏。咖啡馆位于市中心的一条小路上,这条路上有几家画廊、几家西餐厅、一间卖尼泊尔饰品的精品屋和一家小书店。这个时候路上行人不多,偶尔有辆汽车在落地窗外无声无息地滑过。咖啡馆里除了她,还有一个扎着马尾的外国男子,她只能看见他宽阔的后背。咖啡馆里荡漾着音量调得很低的爵士乐,低得就像有人在远方哭泣。
那会是什么呢?她想。那个老画家所说的特别礼物究竟会是什么呢?不知道。无从想象。她唯一知道的是她还要继续等下去。她答应他等一个月。一个月,四周。每周一至周五的中午十二点到下午两点(跟她给他做模特的时间一样)。为什么要这样?不知道。她没有问他。他只是说那是必需的——对于那个礼物来说。是的,这听起来有点荒谬。但再荒谬的话从他嘴里说出来都显得理所当然(他似乎掌握了某种让别人无条件信任他的秘诀)。不过反正她已经习惯了午休时间出来透透气,老是闷在空气不畅的格子间里让她觉得心情和皮肤都变得粗糙不堪。这样消磨掉午间的两小时也不错:坐在明亮安静的咖啡馆,喝咖啡,抽烟,看书,同时等待。
两点差五分,她扬手叫服务生结账。两点钟后,她走出咖啡馆(玻璃门被推开时发出清脆的叮当声)。她在门口站住,做个深呼吸。不知为什么,没等到反倒让她松了口气。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的期待正在溶化成淡淡的恐惧。一种害怕收到的礼物会让自己失望的恐惧。与其收到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她想,还不如这样等着有意思。她机械地迈开脚步,走得既不太快也不太慢。空气中散发着秋日午后特有的旧旧的气息。从咖啡馆到她上班的地方走路要二十分钟。从春天到秋天,这条路线她已经来来回回走了不下一百遍(画家的画室就在离咖啡馆不远,与这条小路垂直的一条小巷里)。小路走到尽头拐个弯,繁华的闹市区扑面而来。她瞬间就被汹涌的人潮吞没了。成千上万的脸孔像无数浮在海面上的花瓣那样起伏流动。各种噪声——车声、人声、巨大电子屏幕上的广告声——汇集成一种带有宗教意味的永恒的嗡嗡声。她随波逐流,行走不止:走过高楼投下的阴影,走过钢琴琴键似的斑马线,走过万花筒似的各色店铺。她消失在一幢大厦的入口。她走进位于十七层的办公室。两点半,从天花板流泻出相当于上班铃的钢琴曲(《致爱丽丝》)。她轻轻叹口气,手指灵巧地拿发带把长发束到脑后,然后小心翼翼地——仿佛在举行一个小而神圣的仪式——用橙色炭笔在台历的11月6日上画了个“×”。
她是在一次摄影展的开幕酒会上遇见那个老画家的。她有个远房表哥是搞行为艺术的,当他偶尔——极为偶尔——缺少女伴的时候,会叫上她参加一些艺术活动。那次是一位德国女摄影家的主题摄影展,名为“石头与花朵”。展览分两部分:一部分是黑白的鹅卵石照片,另一部分是彩色的花卉照片,都是以极近距离拍摄的无比清晰的大幅特写。鹅卵石也好花也好,全都无可避免地令人想到女性的身体器官(圆润的鹅卵石让人想到乳房和臀部,张开的花蕊让人想到女性生殖器)。简直不可思议,她想,完全属于大自然的东西却散发出如此强烈的富有人类感的性意味!然而,奇怪的是,这些照片却又丝毫没有色情的感觉,至少对她来说是这样(她不知道男人会怎么想)。相反,当她细细地、一幅一幅地看完所有作品,她感到一种难以形容的哀伤。回过神,她发现表哥已经不见了——大概有了新的猎艳目标。于是她在来宾中转了一圈(没有一个认识),拿了杯葡萄酒,走到无人的吧台角落,一边翻看摆在那里的摄影集一边小口啜饮葡萄酒。
P3-5
谢思球,男,1970年生,铜陵市作家协会副,枞阳县作家协会。在靠前报刊发表大量的诗歌散文,作品收入《大家写安徽》等书。著有散文集《徽州女人》《文章之府老枞阳》《浮山览胜》和长篇小说《大泽乡》(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和《裙带当风》(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等。《大泽乡》入选2015年度安徽省长篇小说精品工程。剧本《大明御史》获第三届安徽省影视剧本大赛创意剧本奖。
贴近大地的呼吸
钱叶全
8年前,我在主编《枞阳历史文化名人》时,在书的附页策划了60个文化项目。当时有人以为空穴来风或异想天开。这些项目有什么意义?能够实现吗?实际上,作为文联主编这本书确实不具备文化项目的策划职能,但我还是坚持把这“异想天开”的60个文化项目附录了上去。我知道,一本书要走很远的路,枞阳文化精神的表达绝不能停留在一本书上,而更重要的是在政府肩上,在枞阳民众的唤醒上,在枞阳山水大地的空间表达上。
空间表达是一个陌生的词汇。相对于文学的表达,空间表达是一种城市语言。进绍兴城,有一句口号——沿着课本游绍兴,鲁迅先生在课本中的文章是文学的表达,而我们能够走进去的鲁迅故居就是绍兴城市的空间表达。从文学表达到空间表达,有本质的跨越,文学表达是历史传承,空间表达则是创新传承。我们从读进去的历史与走进去的历史得到的信息是不一样的。随着枞阳的对外开放,枞阳对外的精神表达不能仅仅停留在一套丛书上,而要关注人的脚步。人们来枞阳感受什么样的文化?是“静态”的历史文化还是“动态”的历史文化?是面向过去的历史文化还是面向未来的历史文化?其实很简单,人们在枞阳作短暂的停留,不是进入枞阳厚重的历史隧道,而是自身生命的体验。在枞阳优美的山水中,生命有一次感动,文化有一次碰撞,信息有一次交流,足够。所以编一套丛书,不要期望人家在枞阳轻快的脚步中背上厚重历史文化的包袱,枞阳呈现给客人的应该永远是大关山水、和谐乡村、淳美乡风和在山水之间的微笑。这才是枞阳,才是枞阳的原生态。但枞阳又是一个历史文化厚重的城市,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精神,在枞阳的历史、现实和未来中,文化精神有着持续的生命力,隐寓于枞阳生生不息的文脉中。城市的空间表达就必须完成这种职能的转换,让枞阳之旅充满着历史脉动,从而实现枞阳文化精神的对外传播。正如荣格认为,历史的积淀是一种集体潜意识,通过表达可以上升为集体精神,这种精神凝聚着地域文化的心理能量,不仅承接历史,更重要的是唤醒现实和照耀未来。
本套丛书梳理了枞阳文化的十个系统(当然不止这些),历史文化居多,如《枞阳历史名人传略》《方以智传》《钱澄之传》《枞阳文选》《枞阳诗选》等。选编这些历史文化入丛书,主要考虑枞阳历史走向的一个纵向坐标,在这个坐标轴上,“人杰地灵”,以枞阳历史名人为特色,枞阳大地自古以来创造了极具地域文化个性的灿烂文化。如:方以智,代表了明清中国科学文化的高峰;钱澄之,代表了以诗记史中国明清诗歌的高峰;方苞、刘大櫆、姚鼐,代表了“桐城派”文化的高峰;吴汝纶,代表了中国近代教育转型改革实践的高峰;朱光潜,代表了中国美学开创者的高峰等。诞生在枞阳大地上的这些历史人物,他们的文化成就远远超越了地域文化局限,而成为中国和世界的文化巨人。因此,我们选编这些历史人物,不是狭隘的地域文化观,而是丰富和发展中华文明、中国文化,在时代的坐标点上,诠释“诗人之窟、文章之府、气节之乡”与长江文明的关系,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在空间表达上,长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枞阳文明与长江文明一脉相承,枞阳浩如烟海的人杰与长江之滨的这块土地存在文化上的源流关系。枞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创新地。“勉成国器”,吴汝纶伟大的教育思想揭示了枞阳人的文化个性。
空间表达的另一层含义就是“地灵”。姚鼐曾语:“独浮屠之俊雄,自梁陈以来,不出二三百里,肩背交而声相应和也,其徒遍天下,奉之为宗。”浮屠,即枞阳浮山,即以浮山为文化圈的枞阳长江流域。现在的地域概念是,县域面积1808.1平方千米,吴头楚尾,长江流经县域84千米,境内四大湖泊水系,均与长江相通。汉武帝在枞阳射蛟置枞阳县,2100年文明史,江水东流,枞阳文化生生不息。而浮山就是一座典型的文化山,位白荡湖之滨,与江水相通,历代名人高僧纷至沓来,留下大量摩崖石刻,出现“浮屠之俊雄”,使枞阳文化自唐以来交流日盛推动“人杰”汹涌。而“地灵”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枞阳特有的地域环境和地域习俗,经过多年历史积淀,形成枞阳特有的文化基因,进入枞阳人血脉,如《枞阳非遗》《枞阳民俗》等,在“耕读传家”的文化背景下,枞阳人为什么重气节,枞阳人为什么重血性,枞阳人为什么重读书,在枞阳的地理环境包括饮食习惯、语言结构、风土人情中都会找到答案。尽管整理不全面,但揭示了“人杰地灵”的人文地理关系。这是枞阳人真正的家园,也是枞阳人深刻的乡愁。我们眷念这片大地,是因为我们与母亲的呼吸贴得太近。
“枞阳文化丛书”得到顺利编纂,作为主编,我诚挚感谢钱王刚、王乐群、陈靖等十位分册主编的赤子情怀和心血奉献,感谢县委、县政府在枞阳发展的重要节点上高瞻远瞩的文化视野和丛书组委会的决策落实。应该说,这是枞阳的盛事,是枞阳人乡愁的表达,是枞阳文化人的骄傲和自豪。
但我们深知,创新是文化的生命。“丛书”提供的资源能不能上升为枞阳文化精神,转化为枞阳城市的空间语言,任重而道远。旗山公园汉武阁竣工时,《枞阳杂志》发了一篇评论《望长江》,写下这样一段话:“枞阳发展的历史和未来都告诉我们,枞阳发展的成就来源于放眼世界的包容和开放;枞阳发展的未来也一定是世界的枞阳和枞阳的世界。”汉武阁正是这样一双为枞阳人打开全球化视野的眼睛。文化不仅是继承,更重要的在于创新。
2016年春,江风浩荡。我的身后是枞阳乡村的阡陌和炊烟。大地温暖,母亲仍在劳作。
(作者系县文联主席、“枞阳文化丛书”主编)
谢思球
一个拥有2100多年历史的古县——枞阳,它的历史文化积淀必然是丰富而厚重的。姚鼐说:“夫舒黄之间,天下之奇山水也。”这里是诞生大师的地方,是大师们生活和吟哦过的土地。文学是历史发展的语言镜像,也是现实生活的心灵回声。枞阳丰富而厚重的历史文化必然会深刻地影响枞阳当代文学的发展。阅读这些精彩纷呈的文字,我们可以触摸历史,触摸时代,进而触摸这里的土地、山川、河流和人文气息。枞阳当代文学一路走来,从故乡出发,走向广阔的天地。
这本集子里收录的作品时限自1949年至2015年。编选宗旨是集结枞阳60多年间的名家名作,当然也包括充满希望的新生代代表作家的作品。1958年,谢清泉创作了民歌《堆稻》,被《诗刊》转载,引起全国性的反响,周扬、郭沫若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后被编入《红旗歌谣》及中学课本。20世纪,孔祥彪、叶全新、吴永生、金晓武、白平、杨益生、谢思球等生活在枞阳本土的作家和诗人,在《诗刊》《星星诗刊》《青年文学》《散文》《清明》《安徽文学》等文学刊物发表了一大批作品,在散文和诗歌创作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周世久、吴永生、苏生、孔令军、杨俊等人的小说创作也成绩斐然。吴永生创作并出版了“唐史三部曲”,即长篇小说《杜牧外传》《李白外传》和《父子皇帝》,长达百万言。在枞阳籍外地诗人、作家和学者中,吴昭元、钱叶用、唐旺盛、黄大明、钱红丽、江少宾、魔头贝贝、董书明等人在国内报刊发表了大量作品,其中钱叶用和魔头贝贝分别参加了诗刊社第2届和第29届“青春诗会”。著名学者王达敏先生在当代文学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就,他的专著《新时期小说论》和《余华论》引起广泛关注。年轻学人荣光启在新诗研究和当代汉语诗歌批评方面也卓有建树。
要从浩如烟海的枞阳当代文学作品中编辑一本作品选是困难的,时间跨度长,加上资料的匮乏、容量的限制,它必然是有缺憾和不完美的,编者只能勉为其难,尽力搜录能够接触到的有代表性的作品,辑录成册。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集子,只能说是枞阳当代文学的一个侧面和缩影。通过它,我们大致能够了解枞阳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总体风貌。
江河泻地,岁月如歌。60多年过去了,得益于这方古老土地的恩赐,一批批胸怀梦想和富有激情的文学爱好者竞相涌现,枞阳的作家队伍不断壮大成熟。桐城派师法自然、清正雅洁的文风仍在影响着枞阳当代文学的进程与发展,先贤们遵从古人的传统道德而不懈追求的人格精神,进而形成典型的“文格”。清代著名学者周永年说:“为文者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这对于今天仍然生活和坚守在桐城派故土上的作家们,是一句醒世之言。枞阳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是一方值得书写传奇的沃土,当代枞阳作家应自觉肩负起文化使命,继承与融合,创新与发展,为人民抒写,为时代放歌。果如此,当代枞阳文学必然会像滚滚东去的江河,奔向蔚蓝色的远方。
谢思球主编的《枞阳当代文学作品选》里收录的作品时限自1949年至2015年。编选宗旨是集结枞阳60多年间的名家名作,当然也包括充满希望的新生代代表作家的作品。1958年,谢清泉创作了民歌《堆稻》,被《诗刊》转载,引起全国性的反响,周扬、郭沫若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后被编入《红旗歌谣》及中学课本。20世纪,孔祥彪、叶全新、吴永生、金晓武、白平、杨益生、谢思球等生活在枞阳本土的作家和诗人,在《诗刊》《星星诗刊》《青年文学》《散文》《清明》《安徽文学》等文学刊物发表了一大批作品,在散文和诗歌创作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周世久、吴永生、苏生、孔令军、杨俊等人的小说创作也成绩斐然。吴永生创作并出版了“唐史三部曲”,即长篇小说《杜牧外传》《李白外传》和《父子皇帝》,长达百万言。在枞阳籍外地诗人、作家和学者中,吴昭元、钱叶用、唐旺盛、黄大明、钱红丽、江少宾、魔头贝贝、董书明等人在国内报刊发表了大量作品,其中钱叶用和魔头贝贝分别参加了诗刊社第2届和第29届“青春诗会”。著名学者王达敏先生在当代文学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就,他的专著《新时期小说论》和《余华论》引起广泛关注。年轻学人荣光启在新诗研究和当代汉语诗歌批评方面也卓有建树。
谢思球主编的《枞阳当代文学作品选》是枞阳当代文学优秀文学作品选集,分为小说、散文、诗歌三卷。选取的都是当代枞阳作家创作的优秀之作,大部分作品在《人民文学》《清明》《青春》《安徽文学》《诗刊》《诗歌月刊》等文学期刊上发表过,选取的这些作品都具有较高的创作水准,作品质量有保证。枞阳是桐城派故里,新时期以来,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家,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有的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像江少宾荣获过人民文学散文奖,钱红丽的系列散文拥有广泛的读者,在名刊《收获》《当代》等上面发表过小说孔亚雷,参加过《诗刊》社青春诗会的钱叶用、魔头贝贝等,将枞阳当代作家创作的优秀之作结集出版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