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片丹心向阳开(最美奋斗者阎肃的艺术人生)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仇秀莉 |
出版社 | 花山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一片丹心向阳开(最美奋斗者阎肃的艺术人生)》是一部再现我国著名剧作家、词作家,荣获“最美奋斗者”称号的优秀共产党员阎肃一生的文学作品。阎肃从军从艺60多年,他始终紧跟时代步伐,扎根于生活,走与人民结合之路,创作了《红梅赞》《我爱祖国的蓝天》《敢问路在何方》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为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者简介 仇秀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连续八年参加“全国两会”采访,2015年入选首批首都优秀中青年文艺人才库。剧本《恋恋娜鲁湾》获第27届金鸡百花电影节“耳东影业”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剧本创意奖。 目录 源起 第一章 志存高远,青春无悔新生路 1.生逢乱世一路向南逃亡 2.多才少年熟读唐诗宋词 3.进步信仰在心中扎根 4.难忘的朝天门码头 5.战火硝烟中选择从军路 第二章 扎根军营,坚定报国信念 1.改名后的阎肃仍活跃 2.“一专多能”的多面手 3.感受基层军营火热生活 4.情注祖国神圣的蓝天 5.经典歌曲激励后人 第三章 “红梅”精神,一个时代的精神符号 1.才子佳人喜结良缘 2.从小说《红岩》中寻找创作灵感 3.创作中结下的深厚友情 4.刘亚楼将军关心“江姐” 5.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的幸福时刻 6.扮演“江姐”的五代空军文艺工作者 7.镌刻在人们心中的“文艺符号” 第四章 嘹亮军歌,激励官兵的“冲锋号” 1.海拔五千多米的高原上诞生了《雪域风云》 2.为军营男子汉写赞歌 3.谁在长空中吹响玉笛 4.《长城长》唱出军人血性格情怀 5.一词一句为军吟 第五章 京腔京韵,引领时代风貌的经典歌曲 1.京腔京韵溢真情 2.前门情思大碗茶 3.“脸谱”“变脸”唱响大舞台 4.京腔京韵呼唤海外游子 5.在BTV度过最后一个温馨的生日 第六章 词坛泰斗,站在时代浪潮上放歌 1.永葆童心的“80后” 2.敢问路在何方 3.《雾里看花》原是打假歌 4.用真情抒写奥运情怀 5.评委席上的“不老男神” 第七章 经典红剧,成为人们永恒的记忆 1.新创歌剧《党的女儿》成为经典之作 2.红色京剧备受当代青年热捧 3.“风花雪月”诠释当代军人赤诚情怀 4.精彩晚会见证中国精神在升华 5.“点子大王”忙得很 第八章 相濡以沫,风雨兼程五十余载 1.浪漫金婚伴君行 2.龙龙凤凤是最爱 3.与时间赛跑的老人 4.没有名人架子的大名人 5.艺坛“寿星”惹人爱 第九章 珍贵荣誉,此生最爱是戎装 1.人生中的第一场音乐会 2.铁笔真情铸华章 3.越老越红的秘籍 4.一片丹心永远向阳开 5.全军年龄最大的现役军人 6.荣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第十章 红梅花香,永驻人间留芬芳 1.艺坛硬汉的最后辉煌 2.追梦中难忘的记忆 3.雪花飘舞诉说离别情 4.红岩上红梅永盛开 5.永远年轻的空军蓝 后记:年轻的心 序言 阎肃,无愧于一个时 代的传奇。他创作的歌词 经久不衰,被人们时常提 起,这个名字早已镌刻在 华人记忆的深处,他的作 品铸就了一个时代的变迁 。他在创造了一个又一个 奇迹之后,带着人们喜爱 的歌曲,带着他对音乐的 无限热爱,带着他那爽朗 的笑声,永远地离开了喜 爱他的众多粉丝,却永远 走不出植根于人们心中那 份美好的记忆。 在阎肃离去的日子里 ,我们回忆着这个令人振 奋而又敬佩的名字,以及 他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歌曲 、编写的戏剧、精彩的春 晚策划等等那些经典的印 迹。当人们重温那个时代 的记忆时,阎肃创作的一 千多首经典歌曲,静静地 留存在歌迷心中,慰藉人 们的心灵;它总是在不经 意间悄悄地流出,融入人 们心中的每一个角落,融 进与时代一同跳动的脉搏 里。 多年来,我时常在电 视里观看各类晚会或“青 歌赛”,也很喜欢看主持 人访谈背后的人物花絮, 经常看到阎肃老师睿智精 彩的点评,非常敬佩他的 才华与为人。2015年5月 9日,我去北京电视台采 访参加录制节目的特邀嘉 宾、台湾著名音乐人左宏 元先生,让我格外惊喜的 是,在贵宾室里还偶遇了 应邀来录制节目的阎肃老 师。那天,是我唯一一次 近距离与阎肃老师见面, 让我看到了生活中的阎肃 老师,跟屏幕上的一样和 蔼,跟他说话的感觉很轻 松,他完全不摆名人架子 ,至今我还珍藏着当时和 阎肃老师的合影照。在节 目录制现场,阎肃老师精 彩的发言和爽朗的笑声, 感染着现场的观众,让人 能更真切地感受到他在生 活中作为普通人所不普通 的一面。在阎肃看来,做 事之道就是少说多做,关 键时刻要冲上前,因此, 许多人称他为音乐领域的 “定盘星”。 就在阎肃老师离去一 年多后,2017年初夏的 一天,我走进他的家中, 与他的夫人李文辉开始了 第一次访谈。从她每一次 动隋的述说中,那段饱含 着酸甜苦辣的难忘岁月仍 让人历历在目。她说:“ 我和老阎结婚五十五年, 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活到老 学到老,在他八十岁以后 ,童心未泯,年龄越大, 反而越爱学习,他喜欢学 习一切新生事物。他从不 被社会的负能量所污染, 始终保持着一颗纯真的心 ,创作出许多被国家、军 队和老百姓真正喜爱的经 典歌曲、戏剧,策划了一 台台经典的晚会,可以说 他这辈子没什么遗憾了。 ” 经过数次拜访阎肃夫 人李文辉后,我开始规划 全书的结构。我要丢弃某 些作者喜欢八卦、爱挖知 名人士内幕的毛病,我要 写的阎肃,是他的真性情 、他的真爱、他与时代永 不脱节的理想;写他创作 出的那些作品能时刻滋养 人们的心灵;写他在实现 中国梦、强军梦中,精心 创作出一批鼓舞士气振奋 人心的经典之作。 就让笔者随着对《红 梅赞》《我爱祖国的蓝天 》《军营男子汉》《敢问 路在何方》《前门情思大 碗茶》《雾里看花》等一 首首承载着一代代中国人 集体记忆歌曲的回忆,带 您走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 创作员、文学家、剧作家 、词作家、国家一级编剧 阎肃的精神世界,让我们 随着那些流光溢彩的歌词 、荡气回肠的歌剧,去探 寻它们背后的故事和情怀 吧…… 导语 阎肃夫人李文辉女士亲自审定、授权! 是一部关于阎肃艺术人生的权威读本。 阎肃从军从艺60多年,始终紧跟时代步伐,走与人民结合之路,创作了《红梅赞》《我爱祖国的蓝天》《敢问路在何方》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经典歌词。作品通过翔实的文字和图片,表现了阎肃坚持为信仰而歌、为时代放歌、为强军高歌的卓越艺术成就;歌颂了他始终坚定爱党报国信念,把弘扬时代主旋律作为崇高使命,把真诚为民为兵服务作为价值追求的高贵品格。 后记 年轻的心 “我爱祖国的蓝天,晴 空万里,阳光灿烂,白云 为我铺大道,东风送我飞 向前——”这是留在我儿 时记忆里印象最深的一首 歌。我是在军营里长大的 ,每天晚上,熄灯号吹响 前,喇叭里就响起这首悠 扬的军歌,在整个营区上 空回响着。每次听到这首 歌,我感觉自己仿佛在蓝 天中飞翔,听着这优美的 歌声伴我进入甜蜜的梦乡 。那时,我最大的愿望就 是长大后当一名女飞行员 !一晃多年过去了,儿时 的那个梦想让我遥不可及 ,但,这首歌是我听到的 最美的军歌。 人与人之间的相遇真 是一种缘,在阎肃老师人 生中的最后一个生日里, 我见到了他。2015年5月 9日,我如约到北京电视 台《我家有明星》栏目组 ,采访台湾著名作曲家左 宏元先生。那天,我看到 贵宾室内还有一位满头白 发、态度和蔼的老人,我 欣喜地叫出了声:“这不 是才华横溢的艺术大家阎 肃老师吗?”生活中的他 跟屏幕上的形象一样亲切 乐观,此次,他作为应邀 嘉宾来电视台录制节目。 当我提出跟阎肃合影时, 他很爽快地答应了。 那一天,阎肃在北京 电视台度过了愉快而温馨 的人生中最后一个生日, 我和现场的观众都见证了 那激动人心的一幕。没想 到,不到一年时间,他带 着对生活的热爱,对音乐 的执着,恋恋不舍地走了 ,他那乐观的形象、充满 智慧的语言永远定格在人 们心中。至今,阎肃创作 的歌仍在各大文艺晚会上 传唱着,许多歌迷都以不 同方式深切怀念着他。 2017年初夏的一天, 我按约定时间来到空军某 家属院,采访阎肃夫人李 文辉。李阿姨已是年逾八 旬的老人,从她慈祥的面 容里仍能感觉到她当年的 温婉与美丽,我被她眉宇 间流露出的睿智和善良所 感动。采访中,我能感受 到,李文辉阿姨是一位内 心强大的女性。 坐在客厅的沙发上, 我环视屋内四周的摆设, 看到依墙而立整面墙的大 书柜里,整齐地摆放着各 种书籍、获奖荣誉证书以 及许多金光闪闪的奖杯。 还有三张放大的阎肃老师 照片也摆在其中,与整个 书柜融为一体。我静静地 感受着人们可敬可爱的著 名词人曾留在这里的气息 ,就在这个居室内,阎老 创作出了许多经典歌曲、 歌剧,写出了一段段让人 们难忘的晚会精彩台词。 李阿姨思维清晰,语 言表达流畅,能准确地回 忆当年她与阎肃相识相爱 相伴五十六年风风雨雨里 的每个重要时间节点和经 历的事情,当她打开记忆 的闸门,那一幕幕往事如 同放映老电影般在她脑海 里清晰地闪现着。李阿姨 说,阎肃生前为人低调谦 和,不喜欢让别人给自己 树碑立传,如今,她希望 读者通过此书更多地了解 阎肃生活中最真实的一面 。 阎肃老师一生都忙于 写歌剧、写歌词、为晚会 出点子,无论写什么都能 出彩,我惊诧于他在创作 生涯中,是什么动力让他 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是 什么原因让他的名气越来 越大?是什么秘籍让他由 一名普通的军队文艺工作 者,成为全军文艺工作者 中级别最高的技术一级文 职干部?我带着心中这些 问号,在采访与写作过程 中,找到了答案。 每一次聆听李阿姨的 讲述,都让我感受到阎肃 老师能取得这么多成就, 与李阿姨默默地支持分不 开,与他们最真挚的爱情 分不开……他们相濡以沫 ,从青年一直相伴到老年 ,忠贞不渝,恩爱永远。 尤其让我敬佩的是, 李阿姨在古稀之年,还学 会用电脑上网、查资料、 打字。在阎老离去的日子 里,她坐在老伴曾坐过的 藤椅上,把阎肃从艺六十 五年来创作的所有歌曲做 了整理,并为阎肃出版歌 词书籍,以示对老伴的怀 念,更为那些喜欢阎肃的 歌迷们留下一些记忆。 在此书写作过程中, 我找出阎肃当年创作的歌 剧以及最具影响力的歌词 ,认真观看,细细品味, 一遍遍重温着阎肃老师曾 经创作的经典作品。时常 被歌剧《江姐》中的唱词 深深吸引着,每句都很精 彩。同时,也让我想到了 那首铿锵有力、豪情万丈 的《军营男子汉》歌曲曾 在军内外唱响,还有《敢 问路在何方》等经典歌曲 传遍祖国大江南北,让我 更加敬佩阎肃老师的神来 之笔。尤其让我惊喜的是 ,阎肃步入老年之后,仍 能创作出《前门情思大碗 茶》《故乡是北京》《北 京的桥》等一批符合时代 潮流、散发出浓浓京腔京 韵的系列歌曲。他以年轻 人的心态活跃在各类大型 文艺晚会上,为晚会想出 一个个金点子,青歌赛上 有着他智慧风趣幽默的点 评,为节目增色许多,赢 得广大观众的喜爱。 走过春夏秋冬,经历 了辉煌岁月,滚滚红尘中 ,能与灵魂相通的人一路 前行,并且携手相伴到老 ,无疑是人生中的一大幸 事。在李文辉阿姨心中, 老伴阎肃永远那么年轻, 思维永远都那么时髦超前 。阎肃和蔼可亲的形象早 已深深留在人们记忆深处 ,鲜亮地活在人们心中! 他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人 生态度,启迪着后人,激 励着后人奋发向上!阎肃 是当之无愧的“最美奋斗 者”! 在书稿即将付梓之时 ,非常感谢李文辉阿姨接 受我的多次采访,并为本 书提供配文照片,感谢她 在耄耋之年抽出时 书评(媒体评论) 作品真实生动描绘了 阎肃一片丹心、一腔热血 、一身正气的形象。他所 留下的千余部(首)激情澎 湃、才华横溢、广受喜爱 的精品佳作,必将成为永 世流传、激励后人的宝贵 精神财富。 ——原总政宣传部艺 术局局长、著名文艺评论 家 汪守德 作品以饱含深情的采 访纪实和图文并茂的表述 方式,真实生动地讲述了 阎肃半个多世纪为人为艺 的精彩华章和感人故事。 把忠诚于党、热爱人民、 拥抱时代和贴近生活融为 一体的艺术追求,同他的 经典艺术作品一起,给人 以极大的感染、激励与启 迪。 ——中国当代文学研 究会会长、著名文艺评论 家 白烨 阎肃是人们非常尊敬 的德艺双馨老艺术家,在 他6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 从没有停下脚步,为我们 留下许多精品佳作和极为 珍贵的精神财富。作品还 原了阎肃人生本真和丰满 艺术的历程。 ——著名军旅作家、 鲁迅文学奖得主 王宗仁 这部纪实文学作品写 出了阎肃无愧于时代的光 辉一生,彰显了文艺工作 者的责任与担当。通篇文 字富有感染力,值得文艺 工作者和读者学习。 ——河北省作家协会 主席 关仁山 这部纪实作品,讲述 了人民艺术家阎肃在长达 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创 作出诸多脍炙人口作品背 后的感人故事,他用生命 创造出艺术的鸿篇巨制, 成为激励青年人活出精彩 人生最有力的诠释。 ——中国作协创研部 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 会副会长 李朝全 精彩页 第一章 志存高远,青春无悔新生路 1.生逢乱世一路向南逃亡 河北省保定市在殷商时期为北燕之地,西周至战国时期为燕赵之地,曾是直隶省会、直隶总督驻地,也是河北省最早的省会。它位于华北平原北部、河北省中部,与北京、天津构成黄金三角,自古有着“北控三关、南达九省、地连四部、雄冠中州”的“通衢之地”美称(即四通八达、宽敞平坦的道路)。 就在这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文明古城里,曾出现过中国历史上两位伟大的戏曲家。一位是元曲四大家中名气最响的关汉卿,祖籍河北祁州(今保定市安国市)他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享有崇高的地位,在中国戏剧史和文学史上,被称为“元杂剧的鼻祖”;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六十七部,现存十八部,最著名的是《窦娥冤》。另一位是祖籍河北定兴(今保定市定兴县)的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他与关汉卿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西厢记》不仅是他的代表作,而且是元代杂剧创作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不知是历史的巧合还是上天有意的安排,继关汉卿和王实甫之后,当代的保定市又诞生了一位声名远扬、令人敬佩的著名军旅词作家、戏曲家、剧作家——阎肃。 河北省保定市东大街,初建于宋淳化年间,是一条贯穿东半城,以现莲池北大街相隔,与西大街相连的通衢道路,全长约七八百米。清朝时,这里曾驻有保定通判署、河盐捕局和后营守备署。清中期以前,在东大街西税务角以东到大慈阁这一段,是保定城内最早的商业闹市。自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建立保定军校后,这里开始逐渐繁荣起来。1923年保定军校没落时,却是保定市东大街的最鼎盛时期。根据史料记载以及附近的老年人讲,当时这里有许多特别有名的商号,如:太和祥茶庄、宝安堂药店、国光文具店、宝书成笔墨店、德顺风箱铺、茂盛恒铁铺、保仁水社、保定银行等等,可谓百业杂陈。伴随着历史的进程,东大街留给后人对往昔的无限回味与思绪。 1930年5月9日清晨,在东大街一个普通的小院里,年过四旬的男主人阎襄臣着急地在堂屋内来回踱着步,眼睛不时地向屋里张望着,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希望母子平安,让我家有后!” 此时,太阳初升,朝霞满天,几只喜鹊在大树上欢快地叫个不停,似乎在安慰着阎襄臣。请来的接生婆在屋内忙碌着,不时传来他太太临产前痛苦的喊叫声,也让阎襄臣的心提得很高,很高! 突然,响亮的婴儿啼哭声从里屋传了出来。 “生了,生了,是个男孩!”接生婆跑出来,高兴地向阎襄臣报喜。 常言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听说是儿子!阎襄臣高兴极了,他大声喊:“男孩,我中年得子了,我阎家有后啦!”激动与兴奋的喊声似乎在向世人宣布阎家这一喜讯。 阎襄臣出生于保定农村一个普通家庭,青年时期,他出外闯荡,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里,很难在外立身,直到四十一岁那年,回到了家乡。人的缘分似乎上天早已注定,村里的媒婆得知他仍是单身,于是,热心为阎襄臣说媒,把未出嫁的陈亚贤介绍给他。经媒人传书达情,他娶到比自己小十五岁贤惠能干的妻子。如今,人到中年喜得贵子的阎襄臣,怎能不高兴呢? 妻子陈亚贤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儿子,欣喜地对阎襄臣说:“别看儿子现在身子骨小,只要有骨头就不怕长肉,儿子很讨人喜爱,快给儿子起个名吧。” 阎襄臣疼爱地看着襁褓里的儿子,听着儿子发出响亮的哭声,按照家中祖谱的规定,孩子的名字属于“志”字辈,沉吟片刻,说:“这孩子长大后,没准能成大器,就叫他阎志扬吧,希望他长大后有志气,名扬天下!” 尽管给孩子起一个吉利的名字,是天底下所有父亲对儿子寄予的最大厚望,但这个愿望如同坚实的种子,竟然真的在这个名叫阎志扬的男孩身上发生了奇迹!真的如父所愿,后来,他在中国艺坛上成为声名远扬的泰斗级人物(他后来改名为阎肃)。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