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本纪
夏禹,名文命,他是黄帝的玄孙、颛顼帝的孙子,他的父亲叫鲧。
当年尧帝在位时,洪水泛滥,冲毁农田屋舍,包围高山,漫上丘陵,尧帝为此十分忧虑,让大臣们推举能治理洪水的人。四岳都推举鲧。尧帝说鲧这个人骄傲自负,会毁败同族、违抗天命,不能任用。大臣们却说:“现在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了,就让他试一试吧。”尧帝只好试着任用鲧来治水。
尧帝传位给虞舜后,虞舜看到九年过去了,洪水依旧泛滥不息,没有一点改善的迹象,就把负责治水的鲧流放到了羽山,以示惩罚,鲧后来死在了那里。虞舜听从大臣们的建议,让鲧的儿子禹继承父亲治水的事业,继续治水。
父亲因治水不力遭流放而去世后,禹十分难过。为弥补父亲的过失,他苦苦钻研治水之道。他接到舜帝的命令时,刚刚结婚四天,可还是毫不犹豫出门赴任了。
他随身带着测高低、定方向的仪器,带着舜帝派给他的助手益和后稷,左手拿着准和绳,右手拿着规和矩,每天翻山越岭,不断考察山川地貌,将之牢牢记在心里。他发现从前人们治水都是用堵的方法,洪水却越堵越多。于是,他决定采用新的治水方法。
他疏导了九条河道,修治九个大湖,又凿开了九座大山,让洪水沿着规划好的河道运行,几年后,洪水终于开始消退了。接着,禹让后稷给百姓们发放能在低矮、潮湿的土地上种植的稻谷,让益给受灾百姓发放赈灾的粮食。当某些地区粮食紧缺时,就让有余粮的地方接济缺粮的地方,让四方的百姓都有粮食吃。
足足花了十三年时间,大禹终于把洪水治理好了。他在外面生活了十三年,每天风餐露宿,曾经三次经过家门,却因为治水繁忙,一次都没能进去看看。
大禹治水的时候,同时考察了各地的物产、山川地形,以及洪水退去后的交通情况,将天下划分为九州。治理好洪水后,他根据各个地方的不同情况,制定了各个部落向天子交纳的贡赋,每个地方都不一样。比如冀州的土地松软,土质良好,物产丰富,这里的贡赋就是第一等的;东北鸟夷部族的贡品则是各类珍贵的皮毛;兖州的土质十分肥沃,植物都长得十分茂盛,这里进贡的物品则是漆、丝;三苗族的贡品则是美玉。进贡的路线都有详细的规定,方便首领们进贡。
所有的山川河流都治理好了,九条山脉开出了道路,九条大河疏通了水源,九个大湖筑起了堤防,从此九州统一,四境之内都可以放心居住,首领们也能前来觐见天子了。大禹又在九州之中分封诸侯,赐给土地和姓氏,叮嘱他们不要违背天子定下的规矩。
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禹制订了五服制度。规定天子国都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甸服,是为天子服田役、纳谷税的地方;再往外五百里为侯服,是为天子侦察顺逆和服侍王命的地区;跟着是绥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使天子能管理五千里以内的地区。这样一来,东临大海,西至沙漠,从北方到南方,天子的声威教化达到了四方荒远的边陲。
为了表彰大禹治水的功劳,舜帝赐给大禹一块黑色的圭玉,向天下宣告治水成功。舜帝把禹推荐给上天,让他作为帝位的继承人。
十七年后,舜帝逝世了,大禹把帝位让给了舜的儿子商均,自己到阳城躲起来,可诸侯们都主动来朝拜禹,把他当天子对待。他这才即了位,定国号为“夏后”,姓姒氏。
十年后,禹帝也去世了,他把帝位传给了益。益服丧三年后,把帝位让给了禹帝的儿子启,自己去了箕山之南。禹帝的儿子是个品德贤良、富有才干的人,而益辅佐大禹的时间并不久,所以诸侯们没有像以前那样去朝拜躲避在箕山之南的益,而是去朝拜启,说:“这是我们禹帝的儿子啊。”于是,启在诸侯们的拥戴下即位为天子,他就是帝启。他的母亲是涂山氏的女儿。
帝启即位后,有扈氏不肯服从他,帝启就率领军队前去征伐,在甘地和有扈氏大战一场。出战前,他做了一篇誓词《甘誓》,给六军将领鼓气:“有扈氏蔑视仁、义、礼、智、信五常的规范,背离天、地、人的正道,因此上天要断绝他的大命,如今我恭敬地执行上天对他的惩罚。听从指挥、服从命令的,我将在祖先神灵面前奖赏他;不听从指挥、不服从命令的,我就要在社神面前杀掉他,还要把他们的家属收为奴婢。”经过这一番激励,将士们都勇往直前,经过一场大战,最后消灭了有扈氏。从此,诸侯们都服气了,纷纷来朝拜帝启。
从帝启开始,禅让制度就结束了。帝启驾崩后,传位给了儿子太康。太康帝最大的爱好就是打猎。为了打猎,政事都不理了,结果一天外出打猎时,被有穷氏的首领后羿占领了王宫。后羿改立太康的弟弟中康为帝。他的五个弟弟在洛水北岸没接到他,只好回去了,他们还为此事做了一首《五子之歌》。P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