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燋爨集(当我谈翻译时我谈些什么及其他)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施小炜 |
出版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收录施小炜论村上春树、全息翻译、日本文学、文化现象等内容的随笔、评论和序跋共59 篇,是作者翻译实践经验的总结,也介绍了许多日本当代文学作品和奖项,更从社会和文化层面为翻译作品的读者说明线索和背景。正如翻译在“赏音者”得“孤桐”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一样,本书亦可为读者理解翻译问题本身提供丰富的素材、新鲜的视角和独到的见解。 作者简介 施小炜,翻译家、学者,旅日多年。译有《老师的提包》《1Q84》《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天黑以后》《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等。 目录 译论篇 闲话翻译 村上春树的翻译观与被翻译观 有一种时尚叫“非译” 信息大爆炸时代的日本文学翻译 论全息翻译 论以小令译和歌 “山寨”村上春树 且说“投胎转世” 月旦篇 文学奖项知多少 文学奖幕前幕后 “他人就是暴力” “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 一个人的文学奖 唐突西施 一部别具一格的双体小说 跨越国境的双聚焦小说 奇遇 阴错阳差《杨家将》 单骑走千里 汉方小说 关于分一杯羹的公理 “9·11”后的现代骑士 杂说《寝室》 网虫的恋爱小说 斯多葛小说家 《源氏物语》的容受:在世界,在中国 《源氏物语》在日本 他山篇 汹涌的“携带小说” 携带着小说出行 文坛“双打冠军”? 目标:文化“发信国” 因为感激 吟哦在时代的阴影里 “女流文学” 文海新潮:主妇争做侦探小说家 购书闲谈 唐诗万古 文坛英雄出少年? 林京子笔下的复旦大学 堀田善卫所见到的抗战胜利时的上海 大江健三郎店长 敝帚篇 《日人访华游记丛书》序言 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译后记 《老师的提包》译后记 《阴阳师·飞天卷》译序 《阴阳师·凤凰卷》译序 《阴阳师》导读 雌黄篇 也说汉语西渐 知识的欺诈 说“一个字” 关于历史教科书问题 十五岁的思想 “俗”的隔膜 战争神社 鲜花都到哪里去了? 歌手与学运 说“称谓” 金屋藏娇 “文武两道” 导语 翻译高手论翻译——旁征博引,不拘一格,见解独到,干货满满; 著名学者谈文学——文风幽默风趣,内容杂而不乱,带领读者走入文学“第一现场”; 资深书虫述书事——作家作品,故人故事,无所不谈,妙趣横生; 东瀛旅人忆往昔——深情回顾客居他乡的岁月,以观察者之眼洞察异国文化。 精彩页 闲话翻译 (一) 篇幅所限,只得开门见山。斗胆直言一句:笔者以为,文学,乃是不可翻译的东西。 都说“众人拾柴火焰高”,故,且容笔者先拉来几位“外援”,亦即日人所说的“助っ人”(suketto)来“助太刀”(sukedachi)。 想必读者诸贤亦有所知,在西洋有一本“钦定本”(authorized version)英译《圣经》煞是著名,自打问世之后,在长达三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始终被奉为圭臬,它就是由英王詹姆斯一世(James I,1566—1625)钦定、于1611 年正式推出的Holy Bible 的标准版本——无独有偶,在我们中国的历史上,翻译作品的首次大规模登场,好像也是出现在宗教的地平线之上的,其契机便是佛经的汉译。东西方不谋而合,相映成趣——在这个钦定本标准英译《圣经》的“译者寄言读者”(“The Translators to the Reader”)中,它的译者们将这样的溢美之词奉献给了翻译,道是: Translation it is that openeth the window, to let in the light; that breacketh the shell, that we may eat the kernel; that putteth aside the curtain, that we may look into the most holy place; that removeth the cover of the well, that we may come by the water. 翻译,它就是那样一种东西:它开启窗户,让光明进来;它打破硬壳,于是我们可以吃到果仁;它拉开帘幕,于是我们可以窥见至为神圣的场所;它揭开井盖,于是我们可以亲近井水。 从这种对翻译的功能功效高度肯定与夸赞之中,我们看到的是功成名就的翻译家们的轩昂与自负,甚至还会有人从中嗅出一种近乎自卖自夸的王婆气味来,亦未可知。 然而对于这个钦定标准版英译本《圣经》,其实自打其问世以来就一直有人不以为然,比如说那位做过都柏林大主教(archbishop)的英国人惠特利(Richard Whately,1787—1863),这位哲学家兼神学家(theologian)就很不买账,曾经手举着这本钦定《圣经》厉声高唤道: Never forget, gentlemen, never forget that this is not the Bible. This, gentlemen, is only the translafion of the Bible. 切莫忘记,诸位,切莫忘记这并不是《圣经》。这,诸位,只不过是 《圣经》的翻译而已。 这位主教大人的一番话所传达出来的信息非常重要,他敦促我们意识到:一旦经过了翻译这道工序,那《圣经》便再也不是《圣经》了;翻译过来的《圣经》,归根结蒂,无非只是《圣经》的翻译罢了,没有更多。同理,或许我们也可以效仿他说一句:一旦经过了翻译这道工序,一部文学作品便再也不是原来的那部文学作品了,无非只是它的翻译罢了,没有更多。 然而这个问题大概不宜过分深究。因为惠特利所否定的,固然是《圣经》的英文译本;而他所努力捍卫的,显而易见,就是这个英译本所依据的拉丁文版本。可是他似乎忘记了,这个他信为根本、断定一经翻译便会走样的拉丁文本《圣经》,其本身实际上也不过是个经过了翻译这道工序的文本——In fact,it is only the translation of the Bible too——而已,而且它还是一个经过了重重转译的翻译本。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旧约》(Old Testament)是走过了一个漫长的历程,方才抵达拉丁文本的,在此之前,它原本用希伯来文(Hebrew)和阿拉姆文(Aramaic)写成,又经过了希腊文(Greek)的翻译;至于《新约》(New Testament),则经过了更多语种的翻译,从希腊文及阿拉姆文、科普特文(Coptic)、埃塞俄比亚文(Ethiopic)、再到哥特文(Gothic),一直要等到公元406年,才有了圣哲罗姆(St.Jerome,约347—约420)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问世,此后被用作标准文本长达千年。可见,尽管有人,譬如惠特利一流,挑头反对,可翻译还是大行其道,在基督教的传播——不妨把它也当作一种文化传播一上是承担了重大使命、完成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的。当然,这,却也只能说明翻译的作用不容否定,并不能用来证明翻译就等同于原本。伴随着翻译这一手段的文本传播或者文化传播,说不定就是一个充满了由误解与误译所造成的“原义耗损”的过程。当然,它同时也可能是一个由相同原因所造成的“新义增生”的过程。 英国著名诗人蒲柏(Alexander Pope,1688—1744)独力完成了荷马(Homeros,约前9世纪—前8世纪)史诗《伊利亚特》(Iliad)的翻译,颇为自得,要求大学者本特利(Richard Bentley,1662—1742)对“我的荷马”(my Homer)予以评论,而本特利的回答却是相当富有哲理,发人深思: It is a pretty poem,Mr.Pope,but you must not call it Homer. 那是相当好的诗,蒲柏先生,不过你不可以称它为荷马。 如同圣经一样,一旦经过了翻译,荷马便不再是荷马了。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