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呓语之书,历史、家族、爱情纷至沓来。 这是一本文学之书,梦—般缥缈而又诡谲魔幻。 这还是一本塔罗牌小说,可以用它来占卜未来。 它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结尾,书中每一个人都被命运之轮驱使,在挣扎、反抗的同时,又不得不接受命运的引领。故事发生的背景是1805年奥斯德立兹之战,拿破仑击败俄奥联军,随后,两个家族的恩怨情仇、爱恨纠葛随一张张塔罗牌铺陈出来。在君士坦丁堡,最后之恋意味着最后的甜蜜。经历了次死亡后的老奥普伊奇,与儿媳深情痴迷对望后,当着众人,凭空消失失在法国特使的花园里,连同他手中的酒杯…… 作者简介 米洛拉德·帕维奇(1929-2009),塞尔维亚作家、诗人、翻译家、文学史学家、文艺学家、哲学博士,贝尔格莱德大学教授。代表作品有风靡世界的《哈扎尔辞典》,以及《风的内侧》《君士坦丁堡最后之恋》《双身记》等。其中,于1984年问世的《哈扎尔辞典》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第一部小说”。 目录 双性女士用的大奥秘库牌义 特殊牌牌义 愚人 第一组 七张牌的牌义 1号牌魔术师 2号牌女祭司 3号牌女皇 4号牌皇帝 5号牌主祭司 6号牌恋人 7号牌战车 第二组 七张牌的牌义 8号牌力量 9号牌隐士 10号牌命运之轮 11号牌正义 12号牌倒吊人 13号牌死神 14号牌节制 第三组 七张牌的牌义 15号牌魔鬼 16号牌塔 17号牌星星 18号牌月亮 19号牌太阳 20号牌审判 21号牌世界 附录一 塔罗牌阵法 附录二 双性女士用的大奥秘库要义 附录三 阅读的开始与结束小说的开头与结尾 附录四 文学大师的铿锵与悲悯——《君士坦丁堡最后之恋》的历史与思想 附录五 译后记 序言 用本书算命小引 你可以按现有篇章顺 序阅读这本小说。此外, 你也可以选择本书附录一 所描述的三种牌阵(魔法 十字、大三位一体和凯尔 特十字)中的某一种来摆 牌,然后根据牌阵要求的 顺序去阅读相对应的篇章 。如此阅读,才有可能用 纸牌来占卜或算命。 如果你想了解自己的 运命,那就取一副塔罗牌 ,洗牌并切牌。按牌洗过 之后的顺序,记下每张牌 的编号。然后把纸牌面朝 下呈扇形展开,以便拣取 你想要摆出的牌。如果你 选择按魔法十字来摆阵, 那就拣取五张牌,依照魔 法十字的形状将它们摆开 。翻开这几张牌的次序, 本书附录一有说明。在本 书后面的附录二,你可以 找到有关每张牌的释义。 对每一张牌,本书相对应 的篇章有更为深入的解析 。你可以亲自读一张牌的 解析,也可以请别人读给 你听。把一张牌的解析读 完之后,再去渎下一张牌 。 要是你想让别人为你 解牌,那就取一副塔罗牌 ,让解牌人洗牌;然后, 你一定要用自己的左手切 牌。接下来,解牌人把洗 好的牌的顺序记住,在桌 上把牌面朝下呈扇形布开 。你把自己需要的牌拣起 来,按照解牌人选定的牌 阵阵形将牌甩到桌上。解 牌人会翻开这几张牌,逐 一解释给你听。 导语 如果说,《哈扎尔辞典》是沉浸在欧洲的宗教传统,利用了一定神秘主义源流来构建故事的话,那么《最后之恋》则深入到欧洲的现实和历史中,在历史的脉络里寻找到一个与现实类似的断片,来放置作者的思想。这个断片就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明的)拿破仑战争和(暗的)塞尔维亚起义。 《君士坦丁堡最后之恋》发生的时间,处于公元1797年威尼斯共和国陷落,到公元1813年拿破仑帝国解体之前。平行的事件(在本书中极少反应)则是从1804年开始到1814年结束的塞尔维亚第一次起义。 后记 对米洛拉德·帕维奇及 其作品最好的介绍和评说 ,莫过于他的作品本身。 所以,在这个译本即将付 梓之际,我无意利用自己 浅薄的知识储备,去刻意 挖掘作品背后隐含的巴尔 干民族与历史的难题,或 是借题发挥地评说作者作 为小语种作家在世界文学 中突围的策略和神奇,或 是技术性地对照一番这部 小说与卡尔维诺的塔罗牌 小说——《命运交叉的城 堡》之异同。在此,我只 想简要说明一下我遭遇帕 维奇作品的过程,并对给 了我诸多帮助的友人表达 一下由衷的感谢。 将近二十年前的初夏 ,我乘火车南下广州去联 系工作。列车像一头不知 疲倦的野兽在夜幕中穿行 ,我躺在上铺,毫无睡意 地读着当时《花城》杂志 转载的一部外国小说—— 《哈扎尔辞典》;夜愈深 ,我愈是在那部小说里陷 得深远。结果则是,那一 夜的车程没有让我和广州 结缘,反倒是让陌生的帕 维奇和神奇的《哈扎尔辞 典》闯进了我心目中的文 学圣殿,占据了最为显著 的位置,并且随着时间的 积累愈来愈突出。 2012年元月,我第一 次到美国,第一次走进纽 约的思川书店(Strand Bool(store)。原想淘一本 趁手的袖珍版索福克勒斯 的悲剧集,孰料却与三本 英文版的帕维奇作品不期 而遇。那三本书——《哈 扎尔辞典》、《风的内侧 ,或关于海洛和利安德尔 的小说》和《茶绘风景画 》,精装,几乎十成新, 没有复本,整齐地摆在高 大书架的最上层,定价都 是7.5美元,就像某人寄 放在那儿的礼物,等着我 千里迢迢赶来领走。当年 岁末,在美国生活的两个 朋友得知我钟爱帕维奇的 书,又特意给我寄来英文 版的《君士坦丁堡最后之 恋》和《贝尔格莱德简史 》。也就是在那时,我产 生了翻译帕维奇的作品并 借此向他致敬的念头。所 以,我必须得感谢上海译 文出版社的龚容女士给了 我实现愿望的机会。 其次,感谢作家陈丹 燕。2013年,土耳其的“ 太平洋贸易和文化咨询公 司”策划了一个邀请一百 名中国人访问伊斯坦布尔 的计划。他们找到了陈丹 燕老师,并允许她另外邀 请两三人与她同行。陈老 师便找到了曹景行先生和 我。当时,我刚把英文版 的《君士坦丁堡最后之恋 》通读了一遍,知道在小 说的最后章节,帕维奇让 几个主要人物会聚到君士 坦丁堡,并在那里完成了 他们的宿命。若能在正式 着手翻译之前,先到伊斯 坦布尔——曾经的拜占庭 世界的都城——去看一看 ,于我当然是求之不得的 好事。于是,伴随着那一 年的中秋之月,我跟着陈 丹燕老师和曹景行先生, 走进了土耳其。在伊斯坦 布尔的五天行程里,我除 了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也 借助小说人物的眼睛,打 量过金角湾的绿水、香料 市场色彩纷呈的货品,还 有那摇曳着索菲亚教堂恢 宏倒影的、碧蓝如镜的博 斯普鲁斯海峡。走进那座 智慧殿堂,在大圆顶下徜 徉时,我仿佛看见小说里 的主人公索福洛尼耶·奥 普伊奇中尉为了转运,把 大拇指插进大堂一侧许愿 柱上的小圆洞。那几天在 伊斯坦布尔的感受,对我 翻译帕维奇的这部作品绝 对是助益匪浅的。 在翻译过程中,有两 位友人给了我慷慨的帮助 ,必须向他们致谢。第一 位是好友张晓强先生。为 了避免仅凭英译本或法译 本去揣测小说中人名的译 法,我便向这位研究俄语 文学的兄长请教。他帮我 找到了中国社科院外国文 学所的东欧文学专家,请 他们根据塞尔维亚语,把 小说中的人名汉译法整理 出来,供我参考。第二位 是翻译家叶尊先生。这本 书的法语版对书中的拉丁 语句和个别词语作了注释 ,精通法语的叶尊先生在 百忙之中把这些注释翻译 出来,为我打通了准确理 解的通道。 最后,必须感谢帕维 奇先生的遗孀,雅丝米娜 ·米哈伊洛维奇(Jasmina Mihajlovie)女士。通过 Email,雅丝米娜女士不 仅将书中一些罕见的知识 点、难解的隐喻表达和塞 尔维亚民间表述,耐心细 致地解释给我,并且让我 了解到基督教文化里有一 种观念:上帝与名词联系 在一起,魔鬼与动词联系 在一起。另外,她告诉我 :“帕维奇本人经常建议 他的译者照原文的样子去 直译,只要你这样做,你 的译文就会是理想的,因 为语言中特别的东西—— 那些让读者惊讶、让读者 反复琢磨的词句——都会 得到保留。”尤其是针对 帕维奇作品里常出现的非 常规词句,比如本书“太 阳”一章中的“two bowls of warmGod's tears,a breaded gaze(两碗热腾 腾的上帝之泪,一份裹着 面包屑的凝视)”,雅丝米 娜女士认为只要照字面意 思翻译就好。对书中出现 的几处拉丁文引语,她建 议不要翻译,也不要加注 释,保留原文即可;因为 作者写书的时候也没有把 它们翻译出来,倘若读者 确有兴趣,就会自己去寻 找答案。当然,我没有完 全遵照她的后一个建议, 而是力所能及地作了一些 注释。 这部篇幅不长的塔罗 牌小说,我译得可谓小心 翼翼。但是如果没有上述 友人的相助,特别是如果 没有雅丝米娜女士的答疑 解惑,仅凭我自己的能力 ,是很难完成的。在此, 谨向他们再次表示谢意! 曹元勇 精彩页 愚 人 除了母语,他还讲希腊语、法语、意大利语和土耳其语。他出生在的里雅斯特的一个塞尔维亚商人和戏剧赞助者世家;这个家族在亚得里亚海有自己的商船,在多瑙河畔有自己的麦田和葡萄园。他父亲哈拉拉姆皮耶·奥普伊奇是法国骑兵部队里的军官;从童年时代起,他就在父亲的队伍里效劳。他知道骑在马背上或者做爱的时候,呼气比吸气更重要。他身穿华美的骑兵礼服。隆冬时节,他宁愿铺冰卧 睡在有篷马车底下,也不肯把他的俄国种母狗和它的幼崽轰下马车;战争期间,他的黄马靴弄坏了,他为此哭过鼻子。为了不会和自己的骑兵装备分离,他放弃了去步兵部队服役的机会。他痴迷于骏马,总是把它们的尾巴编成辫子。他的银质餐具是在维也纳买的;他热衷于参加化装舞会、假面舞会,喜欢观看烟花;每逢置身于因为女士和音乐而莲荜生辉的客厅、酒馆,他总是感觉如鱼得水。 他父亲过去谈到他,经常说他像河岸上新的风一样愚蠢,说他总是挨着悬崖的边缘行走。他看上去一会儿像他母亲,一会儿像他爷爷,再过一会儿又像他未出世的儿子或孙女。他长相俊美,身材比一般人高,面色苍白,下巴上有个肚脐似的酒窝;浓密的长发如煤块一般黝黑。他总是炫耀他那像小胡子一样蜷曲美观的眉毛,而他的小胡子则编得像条鞭子。在巴伎利亚、西里西亚和意大利永无休止的军事远征中,女人们对他的容貌、骑术和经过梳理的长发赞叹不已;每当行军和军旅生涯的艰苦让他感到厌倦,他会到路边小酒馆的灶膛前烘干他的头发。为了取乐,那些女人会给他穿上女人穿的衣服,往他的头发上插一朵白玫瑰;在小洒馆跳舞时,她们会拿走他身上最后一文钱;当他生病或疲惫时,会让他睡她们的床;然后在骑兵部队冬季休整期结束时,她们会眼泪汪汪地离开部队。然而他呢,他总是说他的所有记忆都在他的食品包里装着呢。 脸上带着一副外国女人的笑容和不断长长的胡须,索福洛尼耶·奥普伊奇穿越了大部分欧洲,从的里雅斯特、威尼斯、多瑙河一直走到了瓦格拉姆和莱比锡,起先是作为一个孩子跟着他父亲,后未是在法国骑兵部队靠他自己;他在法国军营里长大成人,每隔十年见识一次战争。他母亲,帕拉斯凯娃·奥普伊奇太太,给他送“黑核桃仁糕饼”总是徒劳,无法送达。年轻的索福洛尼耶在自己的孩子出世之前,就让自己的魔鬼出生了。他一只眼睛长得酷似他外祖母的眼睛——他外祖母首先是一个希腊人,另一只眼睛则酷似他父亲的——他父亲终归是一个塞尔维亚人;因此,出生于的里雅斯特的小奥普伊奇所看见的世界是一个斗鸡眼所见的世界。他会窃窃私语:“上帝是上帝,我却不是我自己。” 从童年初期开始,他就怀有一个巨大的、深藏不露的秘密。那情形俨然是作为一个人他觉得自己出了毛病。很自然地,他想要改变这种状况。他热切地、不动声色地渴望这么做,为这种渴望而略感尴尬,仿佛它是一种不合时宜的造访。这种渴望宛若一种因为饥饿而引发的不适,却哀叫得好似心脏里面发生的一阵刺痛;抑或像一种微痛,发作时却如同灵魂里的某种饥饿。他全然不记得究竟是在何时,这种隐秘的、对改变的渴望已经以无实体的能量的形式在他心里萌生了。这种情况的发生就仿佛:他躺在床上,将中指尖和拇指尖顶在一起,等到打吨入睡以后,他的手臂从床边滑落,手指随即分开;他陡然惊酲,仿佛掉落了什么东西。实际上他掉落的是他自己。于是渴望出现了,这种可怕的、不可动摇的渴望是那么强烈,那么沉重,他的右腿开始变得一瘸一拐……还有一种情况.事情对他来说似乎又变成:很久以前,他发现有个人的灵魂漂浮在他盛卷心菜的盘子里,而他吞噬了那个灵魂。 所以,正是这种隐秘的、影响深邃的事情在他心里播下了种子。这究竟是不是某种与他父亲以及他自己的军旅生涯密切栩关的愚蠢野心,某种对一个新生的、真实的敌人和目标更加明确的同盟者所怀有的无法实现的渴望;小奥普伊奇是否想要颠覆他与父亲的关系,抑或他是否热爱南方,作为皇家骑兵,受到了向南直抵伯罗奔尼撒的巴尔干没落帝国的诱惑;他的希腊裔外祖母的血液里是否具有某种特别的东西,以至于她的家族通过欧洲和亚洲之间的贸易积累了一大笔财富;抑或,这是一些偶发事件,某种强烈而混乱的、定会让人的面孔永远无法平静的欲望——这一切很难说得清楚。这种情况让他的面孔一会儿显示出他年老之后会变威什么模样,一会儿又显示出他还在任由自己的听觉支配着行走于人世间时的模样。因为人的面孔会呼吸,会不断地将时问吸入和呼出。 …… P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