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论述虞夏之际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期、夏商之际由阶级社会向氏族社会回归期、殷周之际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过渡期、春秋战国之交氏族社会全面解体期、战国时代封建社会渐趋形成期这五次社会转型时期的理想社会观变革,探讨先秦社会转型时期理想社会观的主旋律、特点与发展,及其对当代建立理想社会观的启示。 全书分为五篇,每篇三章,每章三节。 作者以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历时数年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完成的这部文思独具的学术专著,是一部研究先秦社会转型时期理想社会观的力作。 作者简介 霍然,北京市人。1953年生于北京市西城区,1969年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当战士,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入吉林大学,1984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研究生院,同年到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现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任教,1986年评为讲师,1991年晋升为副教授,1996年晋升为教授。2007年被评为校教学名师。 目录 第一篇原始社会的理想社会意识 第一章传说时代的社会理想起源 第一节结绳而治的社会生活愿景 第二节伏羲画卦的社会规划意识 第三节女娲造人传说与婚姻起源 第二章远古部族的社会理想萌芽 第一节农业浪潮的社会影响 第二节炎黄交替的社会抉择 第三节原始部落的军事联盟 第三章转型时期的社会理想雏形 第一节尧舜禅让的氏族民主制理想 第二节走上神坛的氏族封建制理想 第三节血浓于水的宗法封建制理想 第二篇春秋战国之交的理想社会观 第四章老子的理想社会观 第一节小国寡民的社会构想 第二节天下有道的和平理想 第三节无为而治的政治模式 第五章孔子的理想社会观 第一节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 第二节根基于仁的执政理念 第三节以人为本的社会理想 第六章墨子的理想社会观 第一节“兼爱”“非攻”的理论基点 第二节“尚同”“尚贤”的政治抉择 第三节“非乐”“节用”的价值取向 第三篇战国中期的理想社会观 第七章商鞅的理想社会观 第一节壹法而行的社会实验 第二节重本抑末的社会管理 第三节激励农战的社会控制 第八章孟子的理想社会观 第一节民贵君轻的价值观念 第二节发政施仁的政治方针 第三节制民之产的理想蓝图 第九章庄子的理想社会观 第一节“至德之世”的治理方式 第二节“至人无己”的主体品格 第三节“无何有之乡”的精神家园 第四篇战国末年的理想社会观 第十章《管子》的理想社会观 第一节四维为纲的社会目标 第二节富民治国的社会规划 第三节普惠济民的社会保障 第十一章荀子的理想社会观 第一节明分使群的社会分层 第二节圣王执政的社会理念 第三节至平之世的社会结构 第十二章韩非的理想社会观 第一节以法为教的价值标准 第二节明主之道的治理策略 第三节至安之世的专制学说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