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渊冲,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朗读者》《开学第一课》上的演讲感动万千人。
曾获得国际翻译界顶尖奖项“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系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国家文化都授予其2015年“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
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翻译集中在中国古诗英译,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译著包括《诗经》《楚辞》《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书信里的逝水年华--钱锺书与我(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许渊冲 |
出版社 | 江西美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许渊冲,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朗读者》《开学第一课》上的演讲感动万千人。 曾获得国际翻译界顶尖奖项“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系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国家文化都授予其2015年“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 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翻译集中在中国古诗英译,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译著包括《诗经》《楚辞》《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 目录 钱锺书先生和我 和钱锺书先生谈文学翻译 精彩页 【三不朽自有德言功业在,初无待于招邀不三不四之闲人,谈讲不痛不痒之废话,花不明不白之冤钱也。 ——《不一样的记忆》(140页)】 如果说闻一多先生讲唐诗并世无第二人,那么,钱锺书先生贯通古今中外的才学,不但是前无古人,就是以后恐怕也难有人能和他相提并沦的, 《不一样的记忆》中有一篇对我的采访,题目是《许渊冲眼中的钱锺书》,里而有不少的问题,现在我来再谈一谈。 钱锺书先生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三点:一是他读书求学时,才智过人;二是他写文章或说话时,妙语惊人;三是成为一代宗师之后,嘉勉后人。 首先,他考清华大学,国文和英文得最高分,数学却不及格。这给我的肩发是:人有所长,必有所短,不能而面俱到。因此我上大学时,喜欢的课程就好好学,不感兴趣的就敷衍了事,不想做梅贻琦校长要求我们做的通才。钱锺书上课时不大听讲,考试成绩常是全班第一。这点我只学到他的缺点,却学不到他的优点。例如我听“中国通史”时,雷海宗先生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年代数字,滚瓜烂熟,使同学们赞不绝口;但他讲的史实很少超越我在中学时代学过的知识,所以我听时心不在焉,而考试成绩也只及格而已。但是也有例外,上“法国文学史”时,全班同学都选了法文,只有我选的是俄文,结果考试时,学俄文的居然胜过了全班学法文的,这就使我洋洋得意,自以为学到了钱锺书的九牛一毛。其实,清华才子,后来当了外交部部长的乔冠华说过: “鐘书的脑袋也不知怎么生的,过目不忘,真是照相机一般的记忆。”所以不但他的同学,就是他的老师。也无不对他刮目相看。据说他在清华毕业时,学校希望他升研究院,他却说道:“西洋文学系没有一个教授能做他的导师。”老师和同学都这样看他,后生小子怎能望其项背呢? 《不一样的记忆》154页上说:钱锺书“这种品质,反映在文字里,就是层出不穷的警句,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天才的警句”。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妙,因此,记者采访我时问道:“据说钱锺书先生曾发‘叶公超太懒,吴宓太笨,陈福田太俗’之论,杨绛先生、李赋宁先生都曾书而澄清绝无此事。作为当时西南联大外文系的一个学生,您怎么看待这句话?”我当时回答说:“这句话看起来像是钱先生说的,因为它是一个警句。” 杨振宁说过:“爱因斯坦等大科学家的伟大成就往往能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概括起来,而我看这个公式也可以算是一个警句。”冯友兰谈到金岳霖时说:“他的长处是能把很简单的事情说得很复杂;我的长处是能把很复杂的事情说得很简单。”冯先生化复杂为简单的本领也可以说是善于运用警句。这正是中国哲学的长处。例如他把孔子的政治哲学概括为“礼乐”二字,又把“礼”简单总结为“模仿自然外在的秩序”,把“乐”简单总结为“模仿自然内在的和谐”。这些都可以说是警句。这些警句对我很有帮助,后来我用英文解释“礼乐”的时候,就用了“duty and beauty”两个词。而妙语如珠正是钱锺书的拿手好戏,我看对叶、吴、陈三人的评论可以算是妙语。 记者问到杨绛先生等曾书而澄清绝无此事,我却说有无此事我不敢肯定或否定,因为说有易,说无难。但我觉得这话像是钱先生的口气,评论也不无道理。其实他不但是对教师,就是对当时的世界文豪,批评起来也是一针见血,毫不容情的。P2-7 导语 “值得回忆的事是生活中的诗。”许渊冲先生也曾说:“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在于你记住了多少日子。”这本“大家小书”讲述的就是了一代鸿儒钱锺书与译界泰斗许渊冲这两位中国学界人物之间许多值得回忆的交往轶事,关于翻译他们深入交流、书信不断,关于生活他们亦师亦友。他们20余年往来书信在此书中首次集结出版,原汁原味,弥足珍贵。 序言 个人的才智有限;文化 的力量无穷。 ——Elioc(艾略特) 1939年1月4曰上午8时, 我们在昆华农校西楼二层的 小教室里,等南开大学教授 柳无忌来上“大一英文”。我 坐在第一排靠窗的扶手椅上 ,右边坐的一个同学眉清目 秀,脸颊白里透红,眉宇之 间流露出一股英气,眼睛里 时时闪烁出锋芒。他穿的黑 色学生装显得太紧,因为他 的身体正在发育,他的智力 又太发达,仿佛要冲破衣服 的束缚;他穿的大头皮鞋显 得太松,似乎预示着他的前 程远大,脚下要走的路还很 长。一问姓名,才知道他叫 杨振宁,刚16岁,比我还小 1岁呢。18年后,他得了诺 贝尔物理奖,是我国得奖的 第一人。 老师来了,他穿一件灰 色大衣,里面是一套灰色西 服,再里面是一件灰色夹克 ,脖子上还围了一条灰色围 巾,仿佛是把灰蒙蒙的北国 风光带到四季如春的昆明来 了。他一进来,就问我们上 什么课?我要在杨振宁面前 露一手,抢先用英语回答, 老师也用英语说:他是代柳 无忌教授来上课的,后来才 知道他是联大外文系主任叶 公超教授。早在美国求学时 代,他已经出版了一本英文 诗集,得到美国桂冠诗人弗 洛斯特赏识,后来他去英国 剑桥大学深造,又和英国桂 冠诗人艾略特(又译爱利恶 德)时相过从,是第一个把 艾略特介绍到中国来的学者 。 …… 后来,钱先生参加了《 毛泽东诗词》英译的定稿工 作,译文没有押韵,我觉得 远不如他英译的“吃一堑, 长一智”,就把我的韵体译 文寄去,请他指正。得到他 1976年3月29日用英文写的 回信,大意是说:你戴着音 韵和节奏的镣铐跳舞,跳得 灵活自如,令人惊奇。但有 色玻璃的翻译会得罪“译”, 无色玻璃的翻译又会得罪“ 诗”。两害相权择其轻,只 好得罪“诗”而不得罪“译”了 。我却认为:“在译诗的问 题上,诗是本体,译是方法 ;诗要求美,译要求真;如 果把美的诗译得不美,那不 可能算是存真;只有在不失 真的条件下,尽可能传达原 诗的美,才是译诗应该采用 的原则。”(见《钱锺书研究 》第二辑294页)如果用孔子 的话来说,就是“从心所欲 不逾矩”,从心所欲求“美” ,但不逾越“真”的范围。其 实,钱先生自己在《林纾的 翻译》一文中也说过: “最 近,偶尔翻开一本林译小说 ,出于意外,它居然还没有 丧失吸引力。我不但把它看 完,并且接二连三,重温了 大部分的林译,发现许多都 值得重读,尽管漏译误译随 处都是。我试找同一作品的 后出的——无疑也是比较‘忠 实’的一一译本来读,……就 觉得宁可读原文。这是一个 颇耐玩味的事实。”这说明 钱先生理智上求“真”,情感 上爱“美”,这就是他的矛盾 。 内容推荐 书中主要记录了许渊冲和钱锺书之间许多值得回忆的交往轶事,关于翻译他们深入交流、书信不断,关于生活他们亦师亦友。许先生毕业于西南联大,在联大毕业的学生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名家辈出,有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杨振宁、李政道等等。在回忆录中也记录了许先生和杨振宁等同学之间的关于学习、生活的美好回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