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日知为智(写给年轻法律人的信) |
分类 | 人文社科-法律-中国法律 |
作者 | 陈少文 |
出版社 | 中国法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全书收录了作者与年轻法律人的50封往来书信,分为“法律人的世界观”“法律人的方法论”“法律人的自处之道”“法律人的专业之道”四个部分,在之前《写给法科生的信》的基础上增加了5篇内容,并对之前的部分进行了完善。来信读者既有初入法学大门的法科生,也有初入法律职场的新人,还有工作多年处于倦怠期的法律人。他们所提的问题涉及学业、专业、职业、感情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方面面。作者通过书信的形式,对这些问题一一作答。犹如一位智者,坐在读者面前,娓娓道来,效仿印光法师的《一函遍复》,将类型化的疑惑予以回答整理,写成此书。 作者简介 陈少文(陈虎),法学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博士后,香港大学法律学院访问学者,多所高校兼职教授。著有《死刑案件证明标准研究》(2015)、《心能转境》(2017)、《不激不随》(2018)、《刑事程序的深层结构》(2018),译有《吉迪恩的号角》(2010)、《审判故事》(2012)、《法律工具主义》(2016)、《穷人能否获得公正审判》(2018)等,主持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等科研课题,在《中国法学》《中外法学》《政法论坛》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目录 法律人的世界观 1 我知道光在哪里 2 读着读着就老了 3 我有屠龙之术 4 快乐高于责任 5 伟大的生活都有无趣的阶段 6 常思本来我无,方知人生皆得 7 “学一行”就得“干一行”吗? 8 未选择的路 9 法律人的知识沙文主义 10 让你兴奋的,终将落地 11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12 思想背后的利益 13 人在江湖,身要由己 14 立场决定逻辑? 15 作为知识生产机制的教与学 法律人的方法论 16 解释和辩护只有一线之隔 17 发现你的不爱 18 正确不等于妥当 19 从经验到经典 20 历史之真与逻辑之真 21 结构化做事是最好的时间管理 22 所谓创新, 就是重新定义 23 如何坚守底线? 24 找到父母的真实需求 25 愿意承担责任,才配享有自由 26 如何读一本传记? 27 如何迅速搭建知识体系? 28 先读脉络,再入细节 29 鉴赏力是记忆力的源头 30 只有片面,方能深刻 法律人的自处之道 31 因上努力,才能在果上随缘 32 碎片化学习是一种次优选择 33 如何在影视中寻找认识高峰? 34 如何进行“结构化娱乐”? 35 当你摇摇欲坠时,别人早已倒下 36 真正的学习场景是日常 37 面向未来的决策 38 片面的真实等于全面的虚假 39 思想的回归就是进步 40 你可以脱靶,但不能没有目标 41 巧舌如簧又如何? 42 可不可以不勇敢? 法律人的专业之道 43 劝君多读判决书 44 熟视岂能无睹? 45 极端化情境下的经验观察 46 你所说的,你自己懂吗? 47 追求结构的力量 48 网络是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49 什么才是有效的论证? 50 阴谋、阴谋论及理性怀疑派 附录1:我为何选择成为一名法学教师? 附录2:参考书目 后记:得天下英才而陪之 再版后记:创作书本与制作人格 序言 多年来,经常会和全国 各地的学生交流读书、学 习、生活和工作的种种问 题,并不是善于解惑,而 只是乐于倾听。久而久之 ,发现其实年轻时候,问 题很多,但种类不多。每 每答疑之后,听者颇受启 发,但自己不断重复浅陋 知见,却常觉兴味索然。 当年印光法师以《文钞》 弘法,但弟子多半不会深 入阅读,仍喜欢来信咨询 ,印光法师干脆写了一本 《一函遍复》,只要来信 没有特殊情况,就将印好 的《一函遍复》作为回信 寄出。我无德无能,但也 想勉力效仿。道生一,一 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当万物生成,离道已远 。我渴望集中精力关心洗 练的原则而非琐碎的例证 。过去数年和学生对话已 有的答案,就借法伯乐的 平台,以‘给法科生的信”的 方式传播出去。回复并非 哲理,只是感受,权当你 我生命的记录。如果万一 能够辑答你的疑惑,纯属 偶然,不必谢我。 导语 这是一本释惑的书。 学子们问:路在何方? 少文老师答:路在脚下。 少文老师写给学生的信件就如与学生的炉边闲谈,启发学生去追寻法律的公平与正义。也许学习就是一种回忆,通过启发,本书将唤醒你的良知与感动。 后记 再版后记:创作书本与 制作人格 人到四十,是个分水岭 。 是自身,灵与肉的分野 。 也是外在,“我”与“我们” 的告别。 四十过后,有人继续在 事业的道路上狂飙突进, 有人则在精神的旷野中常 乐我净。 想明白的,不想明白的 ,这个岁数基本都有了自 己的天地。 能自洽的,都不想突围 了。 不去拼杀,却反爱和年 轻人聊天,不知道算不算 一种中年病。 并未不惑,却已在帮人 解惑。 而且,还要事后回忆, 伸拉篇幅,敷缀成文,其 实,目的已不在为人,思 想的每一次清理,都是为 了自己。 如果没有这些问题,我 也不知道,这漫长的一生 ,我都感悟了些什么。 “少年的时光就是晃,用 大把的时间彷徨,用仅有 的几个瞬间来成长。” 这本书里的每一封信, 都是你我生命中这样的一 个瞬间。 我视这些感悟为我一生 最重要的创作。 年逾七旬的社会心理学 教授莫里在1994年罹患肌 萎缩性侧索硬化,自知时 日无所得他,每周二都会 在家中和自己的得意门生 米奇阿尔博姆相约见面, 连续14周不间断地探讨死 亡、家庭、婚姻、衰老、 金钱等人生课题,在莫里 辞世后,学生米奇把这段 特殊的经历写成了长篇自 传式长篇纪实小说《相约 星期二》。 大学期间,就看过这本 书,永远记得,书中的文 字,像是一个时代对另一 个时代的嘱托。 莫里希望学生有空时能 去墓地,继续提问。学生 说,我会去,但永远听不 到你的回答了。 莫里说,到时候,你说 ,我听。 “所有的问题,我都已经 做过提示,余下的答案需 要你自己寻找,这是课外 作业。” 近日晨读,看到法国作 家蒙田在《致读者》一文 中的一段话, “我们的责任不是创作书 本,而是制作人格;我们 要赢得的,不是战役和疆 土,而是行为的秩序与安 宁。我们伟大而荣耀的杰 作是一种合宜的生活方式 。” 每次落笔回信,我都会 想起莫里的故事和蒙田的 话语。 “我们的责任,不是创作 书本,而是制作人格。” 我已经交付了课本,剩 下的,就是大家的课外作 业了。 阅读结束后,希望大家 已经有了自己解题的能力 ,并找到合宜的生活。 陈少文 2020年6月18日 江城 如释书房 书评(媒体评论) 少文老师写给学生的信 件就如与学生的炉边闲谈 ,启发学生去追寻法律的 公平与正义。也许学习就 是一种回忆,通过启发, 本书将唤醒你的良知与感 动。 ——罗翔,中国政法大 学教授 这是一本释惑的书。 学子们问:路在何方? 少文老师答:路在脚下 。 我把这本书推荐给你, 希望它能带着你,去赶路 。 ——熊浩,复旦大学法 学院副教授,“我是演说家” 第三季、第四季冠军 学习法律并以之为社会 生存的技能,注定不会是 一件充满阳光的事情。恰 相反,有佛家喻为“地狱中 修行”。你需要阳光,需要 白莲花,那么这本书和它 的作者就是一种。 ——韩友谊,北京大成 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 北京大学刑法学博士 精彩页 让你兴奋的思想,终将落地 少文老师: 前段时间,按照您的建议,我特意去拜访了一位牛人,并参加了他的思维类课程。客观地说,他的课程非常精彩,很多认知都给我很大的冲击。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每次有了醍醐灌顶的感觉之后,我都会立即陷入一种心理上的焦虑。我急于在他所说的思维方法和自己的现实问题之间建立起关联,试图能将他所讲的东西立即落地,但是每次在迁移的过程中总感觉使不上劲。这种焦虑感越来越强烈,因为总是看不到落地的效果,甚至影响到了我进行思维学习的热情。我想请您帮我分析分析。 ——其仁 其仁同学: 首先恭喜你在这样的年纪,就有亲身感受顶尖思维的机会。 在我看来,一个人的能力谱系,按其重要程度排序,依次应当是——格局、思维、知识和技能。 但一个人的学习需求强度,却往往正好相反,实际依次是——技能、知识、思维和格局。 甚至,很多人只会关注实用的技能和知识,而对于思维和格局学习的必要性,往往视若无睹。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前两者,会经常对我们形成及时而强烈的负面反馈,所以,自然会激发起学习的实在欲望和强烈冲动。 比如,律师在不断被法官打断发言后,会痛下决心学习庭审技巧; 比如,销售在不断和客户报价丢单后,会振作精神去学习谈判技巧。 因为视野和环境的缘故,人们所感知到的竞争差距,都是因为技能和知识的差异造成的。而人们所感知到的职场压力,也往往是技能和知识的不足带来的。 人们很难认识到,导致自己在具体工作中频繁受挫的根本原因,其实在于底层思维系统的陈旧与落后。 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式的学习,其实都是在水平面上的竞赛突围,却忘了人生的瓶颈,往往来自于纵向层面的破局升维。 那些有着不同思维格局的竞争者,早已进入更高的维度,从而在我们的竞争视野和周围环境中消失,因而从未对我们造成压力。 同一个事情,不同思维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决策。 而人生,只要经历五次以上这样的决策差异,人与人之间,就已经分处不同的竞争环境和生存层次。 国内某著名创业家亲口告诉我,他一生最大的感受,就是——人与人的区别,不在起点,而在拐点。 而最可怕的是,这种最为根本的竞争力差异,却往往处在没有任何及时负面评价的零反馈场景之中。 几乎没有人向法官和客户一样及时警醒我们,是思维而不是技能,让我们深陷发展的瓶颈。 正是因为这种不自知,让绝大多数人的学习,在技能层面勤奋到猝死,却在思维层面懒惰到瘫痪。 这,就是我力主你们在青年时期,注重提升格局和思维的根本原因。 所以,恭喜你迈出了可贵的第一步。 但是,如你所说,新的问题也接踵而至。 让你感到兴奋的认知,同时也因为无法落地而催生了焦虑。 我的答案非常简单——让你兴奋的,终将落地。 就好比你有幸和股神巴菲特共进午餐,但只有短短的半个小时,你是想听他讲具体的理财知识,还是希望能学到他与众不同的思维模型? 这个机会,相信你肯定不会浪费在听那些马上就能落地的所谓知识和技能上吧?那种对话只能保证你餐后买对一只股票,却不能让你在离开巴菲特的日子里,一直做出正确的决策。 为什么要执着于马上落地呢? 如果我有一天给你的账户打了一个亿,你是应该为终于有了一笔巨款而感到兴奋,还是在收到这笔巨款之后,为怎么花费而感到焦虑? 只要我能够听到一种闻所未闻的认知思维,只要我能确保它在将来对我的行为起到指导作用,就像账户上突然收到一笔巨款一样,只会让我沉浸在巨大的欣喜之中,然后在将来有朝一日落地运用的时候再度兴奋。这种认知的学习,可以让我体验两次快感。 而对你,在听到的时候就开始焦虑,然后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每天都因为暂时找不到落地的方法,而持续焦虑,难道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收获焦虑? 飞往圣地的飞机都起飞了,居然还在担心落不了地?! 套用著名作家熊培云的一段话,学习思维模型,就像农业时代的耕种一样,往往三月播种,十月才能收获,而我们大多数人,却守着四月的土地哭泣。 哭什么呢?你需要做的,仅仅是不停地施肥浇水,去改变土壤的性质和肥力,然后需要去做的,就是耐心地等待。 让农业社会的祖先辛苦劳作的,不是勤劳的品性,而是对秋天的信心。 P56-57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