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大字本)/钱穆先生著作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钱穆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江苏无锡人,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镠之后。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1930年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成名,被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江南大学教授。1949年南赴香港,创办新亚书院(香港中文大学前身)。1967年迁居台北,任中国文化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史学教授。1990年在台北逝世,1992年归葬苏州太湖之滨。
钱穆著述颇丰,专著多达80种以上。他毕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高举现代新儒家的旗帜,在大陆、香港、台湾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代表作有《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文化学大义》、《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概述》、《中国学术通义》等。此外还有结集出版论文集多种,如《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中国文化丛谈》等。
目录
八十忆双亲
一 前言
二 七房桥
三 五世同堂
四 先祖父鞠如公
五 先父之幼年苦学及科名
六 怀海义庄
七 先父对余之幼年教诲
八 先父之病及卒
九 先母来归
一○ 先母寡居
一一 先兄之卒及先母之晚年
一二 先母之卒
师友杂忆

一 果育学校
二 常州府中学堂
附 私立南京锺英中学
三 三兼小学
四 私立鸿模学校与无锡县立第四高等小学
五 后宅初级小学
六 厦门集美学校 附 无锡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
七 无锡江苏省立第三师范
八 苏州省立中学
九 北平燕京大学
一○ 北京大学 附 清华大学及北平师范大学
一一 西南联大
一二 成都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
一三 华西大学四川大学
一四 昆明五华书院及无锡江南大学
一五 新亚书院(一)
一六 新亚书院(二)
一七 新亚书院(三)
一八 新亚书院(四)
一九 新亚书院(五)
二○ 在台定居
附录
一 怀念我的母亲
二 怀念我的父亲
三 胡公秀松墓碑记
四 纪念张晓峰吾友
五 故友刘百闵兄悼辞
六 回忆黄季陆先生
七 悼念苏明璇兄
八 怀念老友林语堂先生
九 悼亡友张莼沤先生
一○ 王贯之哀辞
一一 我和新亚书院
一二 九十三岁答某杂志问
精彩页
三 五世同堂
七房中人丁衰旺不一,初则每房各得良田一万亩以上。继则丁旺者愈分愈少,丁衰者得长保其富,并日增日多。故数传后,七房贫富日以悬殊。大房丁最旺,余之六世祖以下,至余之伯父辈乃得五世同堂。余之曾祖父兄弟两人,长房七子,次房五子,又分十二房。故余祖父辈共十二人。一宅前后共七进,每进七开间,中为厅堂,左右各三间,供居住。又每进间,东西两偏有厢房,亦供居住。宅之两侧,各有一长弄,皆称弄堂。长房七家由东弄堂出入,次房五家,由西弄堂出入。中间大门非遇事不开。其后每家又各生子女,先祖父鞠如公为东弄堂七房之长,即生四女两男共六人。故余有四姑母、一伯父,先父最小为一家之幼。其他家以此为推。故五世同堂各家,分得住屋甚少,田亩亦寡。自余幼时,一家有田百亩二百亩者称富有,余只数十亩。而余先伯父及先父,皆已不名一尺之地,沦为赤贫。老七房中有三房,其中两房至余幼年皆单传,一房仅两兄弟,各拥田数千亩至万亩。其他三房,则亦贫如五世同堂。
贫富既分,一切情形亦相悬隔。老七房中之三房富者,轮为乡间绅士。上通官府,下管附近乡里赋税差役等事。有他事争执,亦至绅士家裁判,可免进城涉讼。七房桥阖族中事,亦渐归三房轮为绅士者主持决夺。余四房避不参预。相传五世同堂内西弄堂一寡妇,尚称富有,一子未婚,一女未嫁。其子常犯规越矩,多行不法。其时,大家庭之规模尚存,而大家庭之礼法,已荡然不见。诸祖父叔伯兄长前辈,皆莫奈之何。其时为绅士者为老七房中之第三房,对之屡加教斥,亦不听。乃送之县狱。五世同堂内诸祖父皆竞赴老三房请求释放。不许,谓需拘禁有时,或可有悔改之望。不幸其子竞瘐毙狱中,值老三房绅士亦卧病在床。一夕,其瘐死者之母,忽梦子来诉,已在阴司申冤得直。请多烧冥繈,可供地下使用,使速毙。其母醒,告其女,女亦同梦此事。翌晨,告素常相亲诸家,亦有同获此梦者,乃赴市购大量锡箔。凡五世同堂中妇女,皆竞折之。堆门外大广场焚化。此间大堆纸锭烧完,西边老三房病绅亦告气绝。此事在余幼年尚闻传述。则诸房间之感情隔阂,亦可想见。
五世同堂之大门,悬有“五世同堂”一立匾。第二进大厅为鸿议堂,为七房各宅中最大一厅,淮军讨洪杨驻此,集官绅共议防守事宜,因名。第三进为素书堂,后四进堂小无名。西弄堂五叔祖分得素书堂之西偏三间为其家屋。不知为何,一人亲自登屋拆除,惟素书堂,及堂匾尚保留。拆下砖瓦木石,尽以出卖。诸兄弟竞未能劝阻。鸿议堂本有楠木长窗二十四扇,精雕《西厢记》全部,亦为宅中人盗卖。堂中长案大桌及几椅等,亦盗卖一空。仅五世同堂一宅之内,其分崩离析,家法荡然已如此。其素书堂西偏拆去部分,称为“塌屋基”,竞亦未能重建。
至于子弟教育,更不堪言。余幼时所知,族中诸兄长及伯叔父辈,大率仅读四书。能读《诗经》《左传》,乃如凤毛麟角。殆绝无通五经者。虽老三房富有,力能延师,而溺情安富,不求上进,子弟学业上亦率与其他四房相类。科第功名,乃若与七房桥全族无缘。少数贫苦者出门经商,或为伙计,或开小店铺,获得温饱即止。大多数则依赖数十亩一两百亩田租,游荡不事生产。离七房桥西一华里许有一小市名鸿声里,亦由钱姓聚族而居者占大多数。晨旭方升,七房桥三十左右以上人,无论辈分,结队赴市上喝茶进面点,至午始返。午后不乏再去者。亦有中午不返,至晚始归者。在家则养黄雀,或养蟋蟀,春秋两节相聚决斗为娱。亦有远方来参加者,亦有分赴远方作斗者。斗鸟斗蟋蟀外,冬春之交,以放风筝为乐。风筝形状各异,大小不等。在老四房中,有一伯父,阁楼上藏蟋蟀盆五六百以上。雇佣在家,扎大风筝,须八人抬之,始可移至田野间。风筝上装弦筲,天空中呼啸声四起。人夜则结挂灯笼。大风筝可悬灯笼二十以上,光耀数里外。四围诸村落,皆以此称羡七房桥。七房桥族人老幼,亦以此自喜。大家庭之堕落,逮余幼年,殆已达于顶巅。
P6-8
导语
本书由《八十忆双亲》和《师友杂忆》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可见钱穆先生幼年所受之教育,后一部分广泛记录了钱穆先生一生之师友交谊。
书中描述了钱穆先生遇到的很多趣事,不同凡响。
书中记述了《国史大纲》《古史地理论丛》等著作之成书经过,读者可略知钱穆先生所著书背景。
序言
钱穆先生著作简体新校
本,经钱胡美琦女士授权出
版,以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
委员会所编《钱宾四先生全
集》繁体版为本,进行重排
新校,订正其中体例、格式
、标号、文字等方面存在的
疏误,内容保持《全集》版
本原貌。
《八十忆双亲 师友杂忆
》为钱穆先生《八十忆双亲
》与《师友杂忆》之合刊。
二书分别成书于一九七四年
与一九八二年,后因两书性
质相近,合为一编,题名“
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合刊”
,最初于一九八三年由台北
东大图书公司出版。
九州出版社
内容推荐
本书系由钱穆先生《八十忆双亲》和《师友杂忆》二书合订而成。钱穆先生在书中回忆了父母双亲之生平和自己一生之师友交谊,其师友包括其儿时的私塾先生、同学,还有很多钱穆先生教书时的同事,也包括后来在香港办学时结交的各界朋友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1 18:4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