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从技术过程论的视角,选取技术社会化的一个不成功案例(马家湾村垫料养猪技术)和一个成功案例(石门县柑橘密改稀技术)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表明:农业生产技术转化为农业产业技术,从而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获得大规模应用,必须经由农民的技术决策、采纳行为才能实现;农业生产是一种技术、社会集合作用的活动,推广人员、公司、政府和农民等相关群体进行着复杂的互动,农民是积极的“能动者”,而不是消极的“受动者”;经济效益、技术属性、补助服务和文化习惯是农户采纳技术的主要决策事项、重点影响因素,农民合作社则是农业技术社会化实现的重要主体。 技术过程论是科技哲学的成果,主要来源于对工业技术的研究。本书试图将技术过程论应用于农业技术研究,在其指导下探讨农民技术采纳行为的规律,并在农业技术领域检验、丰富技术过程理论。 作者简介 邝小军,男,1975年生,汉族,湖南省郴州市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农村社会学、科学技术社会研究。已出版专著《科技工作者的阶层分化与地位获得》,在《自然辩证法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技术与创新管理》《广东农业科学》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目录 1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理论基础 1.4.1 基本概念 1.4.2 相关理论 1.5 研究方法 1.5.1 资料收集 1.5.2 资料整理分析 2 文献综述 2.1 农户技术采纳行为的定量研究 2.2 农户技术采纳行为的定性研究 2.2.1 纯定性研究 2.2.2 以调查资料为基础的定性研究 2.3 简评 3 调查地区的技术采纳概况 3.1 一个技术社会化的不成功案例:马家湾村农户对垫料养猪 技术的采纳 3.1.1 马家湾村生猪产业概况 3.1.2 马家湾村垫料养猪技术采纳状况 3.2 一个技术社会化的成功案例:石门县农户对柑橘密改稀 技术的采纳 3.2.1 石门县柑橘产业概况 3.2.2 石门县柑橘密改稀技术采纳状况 4 经济效益与农户技术采纳行为 4.1 垫料养猪技术的采纳 4.1.1 生猪价格 4.1.2 改建、新建猪舍费用 4.1.3 猪的存栏量 4.1.4 垫料养猪批数 4.1.5 垫料以旧换新 4.1.6 猪的出栏时间 4.1.7 翻料劳动量 4.2 柑橘密改稀技术的采纳 4.2.1 销售行情 4.2.2 密改稀方式 4.3 分析与建议 4.3.1 市场行情 4.3.2 常规农业技术与生态农业技术 4.3.3 优质农产品技术与高产农产品技术 4.3.4 农户有限理性 5 技术属性与农户技术采纳行为 5.1 垫料养猪技术 5.1.1 技术成熟度 5.1.2 气候适应性 5.1.3 消毒杀菌 5.1.4 垫料化粪功效 5.1.5 引发疾病 5.2 柑橘密改稀技术 5.2.1 技术认同度 5.2.2 技术更替难度 5.2.3 技术与多种经营的关联 5.2.4 技术示范效果 5.2.5 技术定型 5.3 分析与建议 5.3.1 技术认知 5.3.2 先进技术与适用技术 5.3.3 技术示范 6 补助服务与农户技术采纳行为 6.1 垫料养猪技术 6.1.1 当地政府的推广投入 6.1.2 补助力度 6.1.3 补助落实 6.2 柑橘密改稀技术 6.2.1 园艺场内部及相互之间的传经 6.2.2 县柑橘办、柑橘协会的组织 6.2.3 研究机构的传播 6.2.4 推广机构与研究机构的互动 6.2.5 农技站的服务 6.3 分析与建议 6.3.1 补助优惠 6.3.2 技术服务 7 文化习惯与农户技术采纳行为 7.1 垫料养猪技术 7.1.1 环保意识 7.1.2 劳动习惯 7.2 柑橘密改稀技术 7.2.1 生活情感 7.2.2 生产经验 7.3 分析与建议 7.3.1 环保健康意识 7.3.2 生产经营习惯 7.3.3 小农意识 7.3.4 乡土文化 7.3.5 采纳技术的心理 8 结 语 8.1 农业技术社会化论 8.2 以农户为本的技术采纳论 8.3 以农民合作社为重要中介的技术推广论 8.3.1 农民合作社更能满足农业技术推广的要求 8.3.2 农民合作社对于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 参考文献 附录 1:技术简介 附录 2:调研图片 序言 前 言 本书是从技术过程论的 视角,基于对马家湾村垫料 养猪技术、石门县柑橘密改 稀技术的农户采纳行为的实 地调查,以农户的考虑为本 ,来探讨农户采纳农业技术 的主要决策事项、重点影响 因素,以及农业技术由生产 技术向产业技术转化所要经 过的环节。本书选取技术社 会化的一个不成功的案例( 马家湾村垫料养猪技术)和 一个成功的案例(石门县柑 橘密改稀技术)进行比较研 究,试图发现农户采纳这两 种农业技术过程中的主要决 策事项、重点影响因素,探 讨不计地区差异、技术种类 差异、农户禀赋差异情况下 的农户技术采纳行为的一般 规律,从而在农业技术领域 检验、丰富技术过程理论, 进一步为农户技术采纳在研 究方面添砖加瓦,在实践方 面提供指导。 农业生产技术向产业技 术转化,通过各种方式得到 推广,进入到农业生产过程 ,在生产中大规模应用,必 须经由农民的技术决策、采 纳行为才能实现。农业生产 是一种技术、社会集合作用 的活动,技术、经济、政治 、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渗透 其中,推广人员、公司、政 府和农民等相关群体进行着 复杂的互动,农民是积极的 “能动者”而不是消极的“受 动者”。事实证明,忽视农 民技术需求、对农民技术采 纳行为缺乏了解,造成的情 况是创新人员、推广人员认 为先进、适用、经济效益高 的技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推 广起来却是困难重重、推广 效果不佳。 经济效益与农户技术采 纳行为。市场经济体制下农 户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目的 是对经济效益的追逐,因而 农户在决定是否采纳一项新 技术以及采纳的程度时,通 常会考量新技术的经济效益 情况。农户对新技术的采纳 是一个增加物质、资金、人 工等要素投入的过程,是投 资就期望得到经济上的回报 ,农户作为自主经营、自负 盈亏的市场主体,自然追求 新技术使用经济效益的最大 化,经济效益因而成为农户 采纳新技术行为的基本驱动 因素。从经济学来看,农户 也是理性的经济人,他们的 生产经营活动也是建基于对 产量或利润最大化的计算之 上。具体来说,主要有两个 方面的考量决定了农户是否 采纳一项新技术:一是采纳 新技术需要付出的成本,包 括采纳新技术的直接支出和 学习新技术的机会成本;二 是采纳新技术的预期收益及 获得的可能性大小。 技术属性与农户技术采 纳行为。技术属性,主要是 先进性和适用性,直接决定 了农户采纳某种技术进行生 产的效果和效率。技术的先 进性是农户采纳技术的优先 条件,是指一项新技术在同 类技术中处于领先水平,生 产出的产品具有质量好、竞 争力强等特点,在生产中成 本低、效率高,或者在某一 方面有突出的特点。技术的 适用性是农户采纳技术的必 要条件,是指一项技术适应 当地人力、物力和财力条件 ,与当地自然区位、生产资 源、技术系统相匹配、融合 。先进技术可能是当时当地 的适用技术,也可能不是当 时当地的适用技术。先进技 术是否成为适用技术,决定 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状况,决 定于运用这一技术的目的、 时间、地点和条件。 补助服务与农户技术采 纳行为。对于农业技术推广 来说,新技术本身能产生多 大的经济效益是需要考虑的 ,而新技术可能带来的长远 的和宏观的经济与社会综合 效益是更要考虑的。农业技 术在应用初期,往往不会立 竿见影产生经济效益或者经 济效益不高甚至较低,而这 会大大影响农户对新技术采 用的决策,因为农户作为生 产经营的主体普遍看重技术 的经济效益,而且比较看重 短期的经济效益。因此,政 府出于追求农业技术所能带 来的社会综合效益的需要, 就很有必要对新技术的采纳 行为进行补助。农业技术推 广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对农户 的技术采纳意愿有很大影响 。我国当前已经建立起一套 性质和层次不同、目标和功 能各异的专业化、产业化和 网络化的多元农村科技服务 体系,农业技术服务的组织 形式、服务模式还在不断创 新。但与农户的需求相比, 现有农业技术服务的范围和 水平仍然不足,坑农、伤农 、害农的现象时有发生,需 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相关工 作。 文化习惯与农户技术采 纳行为。在具体的自然地理 环境、经济形势、政治结构 和意识形态背景下,农民在 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创建 出并传承、发展着特定的文 化。这些包含了价值观念、 心理品质、风俗习惯和地方 性知识的文化,首先由外而 内地渗入到农民的日常言行 、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形 成他们一定的思想、观念、 性情和偏好,继而由内而外 地左右着他们的计划、行动 。农户的技术采纳行为当然 也有意无意地受到其文化习 惯相当程度的影响,打上了 当时当地文化的烙印。 在探讨了农业技术社会 化过程中农户的技术采纳行 为,分析了农户采纳技术的 主要决策事项、重点影响因 素,最后形成了农业技术社 会化论、以农户为本的技术 采纳论,以及以农民合作社 为重要中介的技术推广论。 技术过程论是本书的视 角,它是科技哲学的成果, 主要来源于对工业技术的研 精彩页 3 调查地区的技术采纳概况 3.1 一个技术社会化的不成功案例:马家湾村农户对垫料养猪技术的采纳 3.1.1 马家湾村生猪产业概况 马家湾村隶属浏阳市西郊的葛家镇,是葛家镇的中心村,也是葛家镇的集镇所在地,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娱乐中心。距浏阳市区22公里,距省城长沙市区62公里,距株洲市区66公里,浏长公路(319线)穿境而过,交通和信息格外便利。马家湾村现有总人口3988人,总户数877户,分为6个村民大组、28个小组。 马家湾村所在区域具有很浓的农耕文化氛围,浏阳市、葛家镇是典型的农业大市、农业大镇,农业人口占到近90%。另外,浏阳市、葛家镇在农业发展上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每个区域都基于土壤气候、地理位置、历史人文等因素,建立和发展了相应的农业特色产业或者主导农业产品,这为马家湾村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外围环境。譬如:浏阳市分为东、西、南、北四乡(区),东乡和南乡山多田少,农业是靠山吃饭,主要发展楠竹和药材;北乡主要是种植业,形成了以烤烟、水果和蔬菜等为主的农业产业带;西乡主要是养殖业和花木种植业,形成了以葛家镇、普迹镇、镇头镇为中心的养殖产业带和以柏加镇为中心的花木种植产业带。葛家镇所辖的各个村在农业发展上也各有区域特色和发展重点,马家湾村是典型的农业大村,以生猪和家禽等的养殖业为主,花炮等工业产业为辅。 马家湾村是典型的养猪大村,最发达的是生猪养殖业,另有小部分农户养鸡、养羊和发展水产养殖。浏阳市、葛家镇的养猪产业发源地和产业辐射中心地带就在马家湾村,马家湾村还是浏阳市良种猪繁育的发源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浏阳市外贸局从外引进了良种猪,湖南省第一个良种猪基地落户在马家湾村。从1985年起,政府部门为促进马家湾村养猪产业的发展,持续不断地开展品种改良、技术培训、防疫检疫、市场开拓工作,使得马家湾村迅速成为远近闻名的养猪村,生猪养殖占该村农业总产值的八成以上。目前,全村的生猪养殖业朝着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其影响辐射到葛家镇其他村子及周边乡镇(如东边的太平桥镇、南边的普迹镇、西边的镇头镇、北边的长沙县江背镇,都在马家湾村的带动下成为有名的养猪地),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浏阳市、葛家镇的“养猪大市”“养猪大镇”之名。2017年,马家湾村有养猪专业户将近300户,其中100头以上存栏大户200多户,500头以上存栏大户35户,年出栏生猪12万头,生猪养殖业收入占总收入的六成。生猪养殖业还带动起相关商业、运输业等产业的发展,村内现有8家饲料店、7家兽药专卖店、8家销售生猪的运输专业户、10个生猪职业经济人、6个猪人工授精服务提供者或种公猪饲养人。 3.1.2 马家湾村垫料养猪技术采纳状况 20世纪80年代至今,养猪业在马家湾村获得蓬勃发展,一直是马家湾村的主要产业。养猪业在带给农户可观经济收入的同时,传统养猪方式也造成了马家湾村的严重环境污染。养猪场都是用水直接冲洗猪栏,猪粪便污水被冲到外面沟里,又流入村中的小河小湖,污染了水源和空气。长久以来,马家湾村是“有水不能饮,洗菜水难寻,下田脚发痒,蚊虫蚂蚁多,空气污染大,臭气满天飞”。长沙市环保局监测站对马家湾村连续几年的土壤污染调查显示,养猪场集中区域周边90%的地下水被不同程度污染,70%左右的饮用水源被严重污染,农民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正是基于环境保护的考虑,2008年当地政府开始在马家湾村推广“多功能生物活性垫料养猪零排放技术”(以下简称“垫料养猪”),该技术属于湖南泰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垫料养猪在马家湾村获得了一定范围和程度的推广,但由于种种原因,到2015年6月止,绝大多数农户都已暂停采用,其中一些农户建了环保猪舍但没有使用垫料,转而采用传统养猪方式,另外一些农户甚至又把环保猪舍改回到传统猪舍。 在垫料养猪有关科研、推广人员眼中,垫料养猪具有传统养猪不可比拟的优势:可以提高猪的疫病抵抗力;可以提升猪肉品质,增加养殖经济效益;可以实现猪粪便零排放,不污染环境;可以养猪省水、省料、省劳力……那么为什么这么好的生态农业技术在马家湾村却没能顺利推广开来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技术还不很成熟。农户大都对垫料养猪是一种先进技术没有异议,但通过一段时间的应用又感觉该技术刚从实验室出来不久,对于实地养殖而言还存在一些问题。二是增加了养猪成本。由于要新建或改建环保猪舍,农户普遍认为采用垫料养猪的成本较高,尤其是在猪价不稳、赚不到钱的形势下,难以承受。三是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考虑到采用垫料养猪确实会造成农户短期经济效益的损失,当地政府对采用农户进行了补助,但农户普遍认为补助还要加大才行。四是环保意识仍然不足。农户的环保意识正在提高,在认识上都觉得垫料养猪比传统养猪对农村环境好,但在行动上考虑养猪方式的成本收益问题更多一些。 3.2 一个技术社会化的成功案例:石门县农户对柑橘密改稀技术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