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拥有成功而幸福的人生,有些人拥有波折和伤感的人生,造成年轻人未来人生轨迹不同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是卓越天资和优秀学习能力?是父母的栽培和物质条件的给与?本书会告诉你:都不是!今天年轻人心里普遍缺乏的动机来源,是对目标感的认识不清。
在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社会的不确定性变得越来越高的世界里,当前父母最紧迫的事情是帮助孩子们获得有益的方向感,使他们能够跨越雷区——威胁他们这一代人的漂泊、迷茫、冷漠、焦虑、恐慌以及自我沉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目标感 |
分类 | 生活休闲-育儿早教-家庭教育 |
作者 | [美]威廉?戴蒙 |
出版社 |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为什么有些人拥有成功而幸福的人生,有些人拥有波折和伤感的人生,造成年轻人未来人生轨迹不同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是卓越天资和优秀学习能力?是父母的栽培和物质条件的给与?本书会告诉你:都不是!今天年轻人心里普遍缺乏的动机来源,是对目标感的认识不清。 在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社会的不确定性变得越来越高的世界里,当前父母最紧迫的事情是帮助孩子们获得有益的方向感,使他们能够跨越雷区——威胁他们这一代人的漂泊、迷茫、冷漠、焦虑、恐慌以及自我沉溺。 作者简介 威廉·戴蒙(William Damon),当今世界上研究人类发展最杰出的学者之一。他是斯坦福教育系的教授,青少年中心的主任,美国国家教育科学院院士。他的著作包括: 《道德的孩子》 《真心关怀》 《更高的期望》 《青年宪章》 《高尚的工作》 他还是“儿童与青少年发展新方向”(the well-known series New Directions for Child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系列的创刊编辑,《儿童心理手册》第五册、第六册的总编辑。 目录 推荐序 前言 第1章 漂泊的青春 一项关于年轻人目标的研究 未作承诺和成年早期 在中年时无法获得满足感 目标、承诺、年轻人的幸福与社会 第2章 为什么目标对精彩的人生是如此重要 目标的特征 皮亚杰带给我的启示 崇高的目标与卑劣的目标 可以在何处找寻目标 科学和宗教的共通之处 现实的考虑和更大的益处 第3章 谁在茁壮成长,谁又未走上人生正轨 年轻人目标的来源 疏离者、空想者、浅尝辄止者与目标明确者 缺乏目标的疏离者 空想者 浅尝辄止者 目标明确者 深受目标困扰者 第4章 有高度目标感者的深入访谈 瑞恩的井 耀眼的妮娜 帕斯卡的音乐梦想 改变废机油回收方式的芭芭拉 家庭与社会的支持 第5章 超越急功近利的文化 超越急功近利的思维:在校园中 超越急功近利的文化:在社区和媒体中 超越急功近利的指引:在家庭里 父母的指引 第6章 家庭中的目标感培养 一些孩子是否天生就比其他人更有目标感 从认真倾听中寻找火花,然后借此点燃孩子的激情 利用生活中的时机展开对话 以开放的心态看待孩子兴趣的火花并给予支持 传递你从工作中获得的目标感和意义 传授生活中的实践智慧 介绍孩子认识潜在的导师 鼓励创业精神 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让孩子逐渐从责任中获得一种力量感 第7章 为年轻人创造有目标感的文化 围绕年轻人目标的社区建设 发展社区的积极做法 为自信、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搭建舞台 有目标感的学校 正面的榜样 过往已去,未来将至 序言 在作为心理研究学者的 职业生涯中,我总是选择 自己感觉有趣并且重要的 主题来研究(否则我为什 么要自寻烦恼呢?),从 不强迫自己去探究某一特 定的主题。研究“目标”想法 的出现,却有些不同。感 觉它不只是又一项课题, 而更像是我过去30年来做 的关于道德承诺、品格教 育以及人类发展等研究汇 合而成的最终成果。此外 ,当一种普遍存在的空虚 感已成为当今时代最大的 心理隐患之一时,对我而 言,关于目标的研究就有 了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 在早前的研究中,我曾 多次接触到目标的概念, 但都是以模糊而间接的方 式,就好像是在透过一个 不能准确聚焦的望远镜观 察世界一样。我早期的研 究都不是关于目标本身的 ,而我现在明白,这么多 年来我一直试图去理解的 很多东西,事实上都与目 标有关。我和安·柯比开展 的一项关于“非凡的道德承 诺”的研究发现,那些追逐 崇高目标的人总是心怀喜 悦,即便是要付出持续的 牺牲,他们也感觉有使命 在驱使自己这样做。在随 后进行的一系列关于行业 内“做得很棒”、具有社会影 响的人的研究中(与霍华 德·加德纳和米哈里·契克森 米哈赖一起),这些人竟 然能清晰地回答我们提出 的诸如“你想要努力实现的 目标是什么”以及“为什么” 这样的问题,这让我深感 震惊。他们心中始终有一 个崇高的目标,驱动着他 们每天努力向前。这个目 标是他们的终极关切,对 他们取得个人成功至关重 要——让他们充满活力;在 实现目标时,赋予他们满 足感;在遇到阻碍时,又 给予他们坚持的决心。后 来,我被邀请去帮助创办 一些教育类的工作坊,帮 助那些处于职业发展期的 记者们在工作中表现得更 加出色。我和我的同事们 发现,在培训工作坊中, 最有效的开场白是:“你在 工作中想要努力实现的目 标是什么?” 这促使我想要调查一下 年轻人是如何在生活中寻 找他们的目标的。处于青 春期的孩子有目标吗?如 果有,他们是如何获得这 些目标的?除了与职业相 关的目标,还有哪些目标 可以激励当下的年轻人? 如果年轻人无法找到可以 让其投身的目标,会出现 什么情况?本书是我和我 的学生在对这些问题进行 了初步调查研究之后,对 所获得见解的首次呈现。 这是我写的关于少年发 展的第三本书(似乎每十 年一本),1988年的《儿 童道德》(The Moral Child ),1995年的《更高的期 望》(Greater Expectations),以及现在 这本《目标感》 (The Pathto Purpose )。回过头观望,我发现 每本书在一定程度上都是 一个时代的产物。在20世 纪80年代,对于影响美国 文化思潮并开始渗透到校 园和媒体的相对主义道德 伦理观,我深感担忧。在 《儿童道德》这本书中, 我充分论证了核心道德价 值观具有的普适性,并且 明确了对年轻人开展道德 教育的重要性。 事实上,到了20世纪90 年代,关于该如何养育孩 子,完全被另一种潮流所 主导,它质疑传统的道德 标准,甚至把任何一种标 准都视为麻木冷漠的传统 主义的残留物。自尊成了 养育的终极目标。父母被 建议要避免过于坚持权威 ,不要逼迫孩子去努力做 到优秀以应对各种挑战, 不要用道德标准约束他们 的行为,以免给脆弱的孩 子造成“心灵创伤”(只是想 当然地认为)。作为对此 的回应,我当时写了一本 《更高的期望:克服家庭 与学校的骄纵文化》。这 一次,我相信人们听进去 了(不只是我,还有一些 和我持相同观点的社会评 论家也表达了同样的担忧 )。 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 我们听到一些教育工作者 和政府官员在探讨关于青 少年的政策时,会提到诸 如“高标准”和“品格教育”这 样的词。一些状况开始有 所改善:青少年犯罪在一 定程度上减少了;年轻人 中参与志愿者服务的人数 出现激增;大多数“专家”也 不再把自尊当作人类发展 的最高目标。我相信,这 些都是好的发展趋势,能 够培养年轻人的各种技能 ,以提升他们的幸福感和 未来发展前景。从各方面 来看,当下的很多年轻人 都在茁壮成长。 但是当下的时代也存在 着风险,并且还非常严重 。当前最普遍的问题是空 虚感。在年轻人本该确立 志向,并朝着这些目标努 力前行时,空虚感却将其 中很多人长期困在了一种 漂泊的状态中。对现在的 很多年轻人来说,冷漠、 焦虑已成为主导情绪,无 所事事,甚至愤世嫉俗取 代了他们本应散发的朝气 蓬勃。 这并不是一个用老办法 就能解决的问题。事实上 ,就这一问题而言,我和 其他人所主张的对孩子“高 标准”,并不是一个最终的 解决方案。“当年轻人面临 生存挑战、追逐成就以及 服务他人时,他们会做得 最棒”,这个我至今仍深信 不疑的观点,并没有回答 最根本的问题:“出于什么 目标”或“为什么”。对于年 轻人而言,这样的考虑意 味着要开始去问下面这些 问题并寻求答案。 付出所有努力和他人所 寄予的拼搏,我希望达成 什么?有没有更深层次的 目标可以赋予这些努力以 意义? 什么对我来说是重要的 导语 本书是威廉·戴蒙力作,心理学泰斗林崇德鼎力推荐,揭秘成长驱动机制,探秘“迷茫”的心理成因。本书从专业心理学角度,揭示“目标感”这一最为隐秘却最为重要的贯穿成长的逻辑线索,为父母和老师提供培养目标感的切实方法,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氛围,将目标感植入孩子的成长,帮助他寻找有益的生活方向。让八零一代父母重新审视和看待他们在生活中所经历的漂泊和选择的坚持,这些将会成为他们留给孩子的一份最好的人生智慧和精神遗产,“目标感”可以成为原生家庭的一份新的理念传承。 书评(媒体评论) 真正懂得我们每一位儿 童青少年成长的规律,才 能有的放矢地把其培养成 人,成为社会和家庭共同 期待的人才。 林崇德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中国心理学会前理事长 如果你是父母、老师或 教育政策的制定者,这是 一本不容错过的图书。戴 蒙对当下年轻人迫在眉睫 的重要问题——生活的迷茫 ——做出了深入解析,并提 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积极心理学之父 马 丁·塞利格曼 精彩页 第1章漂泊的青春 在当下时代,一个年轻人的生活前景是如此地充满不确定性。仅仅在数十年前,几乎所有的年轻人在青春期快接近尾声时,都会知道他们将在何处生活,将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以及自己会跟谁结婚。而如今,大多数年轻人直到已步入成年,对于这些问题仍无法找到确切的答案。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也带来了更多的压力,很多年轻人要背井离乡,到远方去寻找发展的机会。甚至很多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也会花数年时间去做一些临时性的工作,而不是进入到一个长期稳定的职业领域。事实上,“永久性职业”这一概念已经遭到了质疑。因为很多职业正在演变成一连串相对“短暂”且“不连续”的工作。至于说组建个人家庭,世界各地的年轻人都在延迟结婚甚至选择“不婚”。照目前的趋势发展下去,不婚的年轻人数量还会持续增多,或者他们拖到几乎要过了生育年龄才选择结婚。 当下的一些年轻人很乐于接受这样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所带来的新机会。这些年轻人已经为自己的未来构建了清晰的愿景,他们有着很强的自我驱动,充满活力,保持乐观,并且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计划来实现个人抱负。对自己充满自信,他们享受着探索世界的过程,以及对个人潜能极限的不断挑战。不再需要任何的保护和激励,他们会跨越遇到的任何阻碍。总之,他们找到了一种很强的目标感,不断激励着他们,并指引着他们前行的方向。 与此同时,他们的很多同龄人仍在痛苦的挣扎着。在步入成年,面对一些重要的选择时,他们感到自己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方面好像处于一种“漂泊状态”或者被“卡壳”了。现在,相当多的年轻人在接纳成年生活角色如“父亲或母亲”“职员”“丈夫或妻子”“公民”时,都会迟疑不决。 从美国到日本再到欧洲,年轻人“延迟承诺”的现象在工业文明世界都普遍存在。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在意大利,有报道称,大多数30岁的年轻人还跟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既不结婚,也没有全职的工作。在美国,一项针对18~24岁的年轻人的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对他们大多数人而言,婚姻、家庭和孩子并不被视为是想要追求的成就,而是要去规避的风险”。 英国首先在政府层面注意到“未就业状态青壮年”日益增长的现象,5年前的一份国家报告中,提出了“年轻啃老族”的概念(“既没有‘接受教育’,也没有‘就业’,又没有‘参加就业辅导’”)。日本政府最近报道称,有近百万年轻人成为了“啃老族”,并对此发出明确的警告,而这是在一个以“稳固的世代工作伦理”而著称的社会。在这两份报告中,都没有提到“经济放缓”问题。欧洲、亚洲、美国以及其他工业化国家和地区,都在经历经济的快速增长,足以给年轻人提供丰富的就业机会。但是很多年轻人却停步不前,或许是因为面对生活的不确定性而感到气馁,或许是因为他们畏惧做选择带来的所谓“风险”,又或许是提供的这此工作机会和发展前景在他们看来是毫无意义的,因此提不起兴趣去做。年轻人的种种“不愿意”和“踌躇不前”背后隐藏的原因,令很多父母和教育工作者百思不得其解,甚至开始为这些年轻人还没有找到一些可以让人生获得满足感的事业和承诺而感到担忧。 很多父母也表达了他们的担心:他们的子女可能变成“回巢一族”,在本该展翅高飞的年纪,却又回到了家中的巢里,父母们一开始还能以幽默的方式谈论这件事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幽默就变得越来越少。我把它称为“如何才能让我那乖女儿从地下室搬出去”问题。当然了,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会对子女“花比一般人更多的时间自谋生路”感到困扰。这个问题存在积极的一面:它暗示了一种亲密关系,而这种亲密关系在过去几十年中都是被很多家庭忽视的。现在,已成年的孩子还是感觉待在家里比较舒适,他们也确实很享受待在父母身边的感觉,相比婴儿潮一代的人,他们更能够开放地跟父母沟通。 这个问题因媒体的报道而获得了更多人的关注。在2007年5月的《财富》(Fortune)杂志上,纳迪拉·希拉用愉快的笔调写了一篇关于“婴儿潮一代的孩子们”的报道,她认为自己也是这群孩子中的一个。以得体的方式赞扬与她同时代的年轻人拥有的过人天赋、活力和创造力,作者以例证说明,“我和同龄人遇到的所有问题和质疑,将引领我们去探寻一些重要的答案”。同时,随着质疑和自我探索期的延长,也就延迟了向“永久性工作”和“建立个人家庭”的过渡,这种“延迟”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代人。希拉援引了一份对2000~2006年间美国大学生的调查,调查显示,近2/3的毕业生在毕业后搬回了父母家,其中有超过一半的人在家里待了一年以上。她引用了一个28岁的年轻人(此人曾写过关于这一主题的书)的话:“如果我们不喜欢一份工作,我们就辞职不干,大不了搬回家里,这没有什么丢脸的……我们的妈妈最喜欢做的事,莫过于给我们做可口的肉饼”。另一个24岁的女生也响应道:“我认为父母也希望感觉到自己被需要,我是很独立的孩子,在我请求帮助时,他们会非常开心”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