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保罗·索鲁在时隔六年后,再一次来到中国。
他既到了北京、上海等繁华都市,也抵达了黑龙江朗乡、新疆吐鲁番等疆界边陲。他走到中国大地上,与各种各样的人聊天,在上海人民公园英语角里练习口语的年轻人、想去做进出口生意的学生、刚刚经历过浩劫的知识分子……他用犀利幽默的口吻,一路吐槽不断,但也用冷静、理智的眼光,剖析中国人的性格,发现时代变迁下中国人的生活日常与思想变化。
从80年代走来,一路沧桑巨变,但我们当下的摇摆与困境也都似曾相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在中国大地上(搭火车旅行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美)保罗·索鲁 |
出版社 | 九州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1986年,保罗·索鲁在时隔六年后,再一次来到中国。 他既到了北京、上海等繁华都市,也抵达了黑龙江朗乡、新疆吐鲁番等疆界边陲。他走到中国大地上,与各种各样的人聊天,在上海人民公园英语角里练习口语的年轻人、想去做进出口生意的学生、刚刚经历过浩劫的知识分子……他用犀利幽默的口吻,一路吐槽不断,但也用冷静、理智的眼光,剖析中国人的性格,发现时代变迁下中国人的生活日常与思想变化。 从80年代走来,一路沧桑巨变,但我们当下的摇摆与困境也都似曾相识。 作者简介 保罗·索鲁(Paul Theroux, 1941-),美国旅行作家。曾在马拉维的丛林学校担任和平团教师,在乌干达的大学担任讲师。在新加坡大学任教期间,将短篇故事及为报刊撰写的文章结集成册,并开始写小说。后与家人移居英国,居住十多年。目前在美国定居,仍前往各处旅行。 保罗·索鲁著作丰富,包括《赫拉克勒斯之柱》《老巴塔哥尼亚快车》《美国深南之旅》等。荣获英国惠特布雷德文学奖、托马斯·库克旅行文学奖。 目录 第一章 开往蒙古的列车 第二章 开往大同的内蒙古快线:24次列车 第三章 开往北京的90次夜车 第四章 上海快线 第五章 开往广州的快车 第六章 开往呼和浩特和兰州的324次列车 第七章 铁公鸡 第八章 开往西安的104次列车 第九章 成都快线 第十章 驻足峨眉山:开往昆明的209次列车 第十一章 开往桂林的80次快车 第十二章 乘慢车去长沙和韶山:“红太阳升起的地方” 第十三章 北京快线:16次列车 第十四章 开往哈尔滨的国际快线:17次列车 第十五章 开往朗乡的慢车:295次列车 第十六章 开往大连的火车:92次列车 第十七章 开往烟台的“天湖号”游轮 第十八章 开往青岛的慢车:508次列车 第十九章 开往上海的山东快线:234次列车 第二十章 开往厦门的夜车:375次列车 第二十一章 开往青海西宁的慢车:275次列车 第二十二章 开往西藏的列车 译后记 导语 “现代旅行文学教父”保罗·索鲁经典之作,托马斯·库克旅行文学奖获奖作品。 影响何伟等一代旅行作家的先行者,比《江城》更早的外国人笔下的当代中国。 22条跨越东西南北的火车路线,长达一年的深度之旅,观察中国大地上的千百风貌。 激荡传奇的80年代,在一个个平凡中国人的生活里,捕捉时代的发展轨迹。 冷静剖析,也刻薄吐槽,跟随犀利幽默的毒舌作家,发现中国人的集体性格与时代变化。 后记 热爱旅行文学的读者, 大概没有人不知道保罗·索 鲁,而熟知保罗·索鲁的人 ,应该都知道本书。1983 年,作者出版了《船行中 国》(Sailing through China)一书,记述自己乘 船沿长江游中国的经历, 在那本薄薄的小册子中, 他形象地描绘了中国社会 在历经浩劫之后求新求变 的氛围,引发了许多思考 。1986年,他背起行囊乘 火车从欧洲出发,取道西 伯利亚大铁路和蒙古纵贯 铁路来到北京,再次开启 了中国之旅。这一次,他 沿着铁路走过二十余个大 小城市,目睹了改革开放 之后中国的巨变,对中国 社会有了更为深入的观察 。本书正是根据此次经历 完成的作品,该书于1988 年出版,次年便获得托马 斯·库克旅行文学奖,全书 视角独特、语言辛辣,许 多观点至今仍发人深省。 保罗·索鲁从来不是温文 尔雅的样子,他是出了名 的毒舌作家,不但善于讽 刺,还会时不时地说几个 笑话。他在旅途中隐瞒身 份,看不惯旁人,却又要 缠着他们问各种各样的奇 怪问题。正如梁文道先生 所说的那样,“他笔下太过 出言不逊,他对什么地方 的人都非常不客气,他总 是冷眼旁观,挑人家的毛 病”。不过,保罗·索鲁实在 是一个高明的写手,很多 时候只要寥寥数笔,便能 生动地告诉你他在经历什 么样的人和事。他熟谙中 国的历史风物,几乎每到 一处,相关掌故和文学作 品都能信手拈来,比如到 了内蒙古,他脑中闪过柯 勒律治的诗歌;途径杭州 ,他要讲一讲马可·波罗; 而到了戈壁滩,他又拿出 女传教士盖群英的游记。 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却对众人趋之若鹜的景点 毫无兴趣,他喜欢写人, 喜欢观察他们的外表和神 态,喜欢同他们交谈,窥 探他们的思想。也正是这 一次次看似随意的交谈, 让他对中国社会和人民有 了鞭辟入里的见解。 本书原作成书于1980年 代,书中所述为三十年前 之事,如今读来难免有时 空交错之感,加上作者语 言风格鲜明,学识渊博, 文中诸多旁征博引,因此 在翻译之时颇为不易。为 了最大程度地再现原作, 译者只好化身演员,先跟 随原文“穿越”回去,在深度 体验了一把作者当时的所 见、所闻、所思、所感后 ,再回到现实空间,扮成 作者本人,将此段经历呈 现出来。原文中与史实相 关之处,也已一一查询考 证,以求尽可能准确地还 原当时的社会历史风貌。 此外,为帮助读者理解 ,本书还选择性地添加了 部分注释,书中凡未注明“ 作者注”字样的,均为译者 所添;但又为避免“百科全 书”式的注解影响读者的阅 读趣味,相关解释一律从 简;又全书以当今读者为 对象,因此所有注释均从 当今视角出发,其中所涉 年月或内容若超出作者写 作年代,望读者勿怪。 翻译此书的过程并非一 帆风顺,因为总想尽善尽 美,交稿日期便一拖再拖 ,从动笔到完稿,前后历 经了好几年时间。每每想 到此,我的内心都感到十 分愧疚,好在后浪出版公 司各位编辑予以充分的理 解和支持,让我倍感温暖 。如今本书得以付梓,离 不开张茜女士、黄杏莹女 士、赵波先生和欧阳潇女 士等人的辛勤努力,在此 谨表谢忱。同时需要指出 的是,翻译永远是遗憾工 程,受译者学识及视野所 限,本书难免存在不足或 偏颇之处,恳请各位读者 不吝赐教! 陈媛媛 2019年7月 书评(媒体评论) 他是一位了不起的记者 ,总能问出你心中的问题 ……他有艺术家的天分,可 以化平凡为神奇。 ——《独立报》 《在中国大地上》记录 了保罗·索鲁在中国一年的 旅行见闻,他在途中极尽 毒舌之能……出于强烈的好 奇心,他不停地同陌生人 搭讪,比如气质忧郁的方 先生和登山家克里斯·波宁 顿。但最重要的是,这本 书让也我们更加了解作者 本人——如果你想足不出 户就游遍天下,他就是你 最理想的旅伴。 ——《星期日泰晤士报 》 我要跟随火车走遍这个 国家的角角落落,我要去 它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去 它最炎热和最寒冷、最干 燥和最潮湿、最空旷和最 拥挤的地方。 ——保罗·索鲁 精彩页 第一章开往蒙古的列车 中国大得令人称奇,几乎自成一个世界。那里的人曾经把自己的帝国称作“天下”或者“四海”。如今,人们去那里的理由各式各样:买东西、度一周假,或者仅仅是因为机票价格还不错。我之所以决定去,是因为有一年的空闲时间。听说有的中国人以为“老外好骗”,我偏要来挑战一下。于我而言,第一个目标就是完全通过陆路到达。然后,我想在那片土地上停留一段时间,走遍全国。 我选择了铁路。当时我正好在伦敦,而铁路是从伦敦去北京的最佳方式。我读过不少有关中国的现代游记,但几乎每一篇都会谈到因为时差问题而乐趣大减,那种既疲惫又失眠的感觉实在难受。到过中国的人,不论是认真的旅行者、匆匆一瞥的观光客,还是四处搜寻廉价商品的淘货者,都不约而同地表示“在那里太累了”。在这个国家,你身边的每个人都像打了鸡血,这更让你疯狂地想坐下来歇歇。中国人不就是这样吗?他们永远在四处奔忙。即使中华文明历经了延绵五千年之久,他们也还是那样。中国历史告诉我们的经验之一,就是她的人民总是不知疲倦、步履不停。 1980年冬天我曾去过中国。当时那里看起来黯淡萧条,所有人都穿着宽松的蓝套装,到处都是红色条幅,上面写满没有说服力的标语。如果你问:“在这样的冰雪天里,这些人怎么能只穿着布拖鞋?”那么会有人告诉你,现在这样已经很幸运了,过去他们连鞋都没得穿。煤烟和灰尘把环境弄得阴沉沉的,路边几乎看不到树木。我本想去那看鸟的,结果只看到了乌鸦和麻雀,还有脏兮兮的鸽子,就像长翅膀的老鼠在天上飞来飞去。 那时,中国人会伸手指向远处,穿过绵绵细雨,泥泞道路尽头的工厂正噗噗地冒着浓烟;有人在弯腰拉着装满生铁的木车。他们会告诉你:“这里过去全是妓女、坏蛋和赌鬼,霓虹闪烁,歌舞升平。”在他们看来,你该为这些罪恶和轻浮的远去而高兴,并为那些工厂着迷;但我只是叹了口气。年轻的妇女不是在磨坊里耗费青春,就是在木织机上磨蚀纤指,要么就在精工刺绣上损耗视力。而且,他们待客的饭食不对我胃口。 从中国回来的美国人会说:“那里有针灸!没有苍蝇!不用给小费!他们会把你用过的刮胡刀片还给你!那里的人工作非常拼命!他们还吃猫肉!可真快活!”美国人还对毛主席表示赞许。 但据我兄弟吉恩说,那都是过去了,他告诉我如果现在不去中国,那就太傻了。中国已经完全变了样,并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他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作为一名律师——众多新兴职业中的一种,从1972年算起,他已经去过中国109次了。这次我打算春天过去,从各种意义上讲,“春天’’也都意味着新的开始。我不断告诉自己,我将要看见新的人.新的风景,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并享受默默无闻的乐趣。这次旅行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效仿英国诗人菲利普·拉金所说的,“如果可以当天来回,我并不介意去中国看看”;另一种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我的想法是从伦敦上车坐到巴黎,此后一直朝德国和波兰方向走。也许会在莫斯科停下,取道西伯利亚大铁路,在伊尔库茨克下车,换蒙古纵贯铁路,在乌兰巴托度过五月。关键是,我要搭开往蒙古的列车去中国,这趟车将缓慢穿越亚洲宽阔的前额,然后继续南下,抵达它的双目之一——北京。 我想那样去蒙古应该比较轻松,并且会给我一种成就感。路上我可以看看书,做做笔记,按时用餐,不时望望窗外的风景。我想象自己在某个卧铺隔间里读着《埃尔默·甘特利》,一边听火车汽笛声在大草原上回荡,一边想:很快我就会在那儿了。这时我会拉拉毛毯盖住身体,只把脑袋露在外面。然后有一天我拉开窗帘,看见一头牦牛立在浩瀚的黄沙中,我会知道那就是戈壁滩。大约一天以后,窗外又变成绿色,人们头戴斗笠,双膝深陷在稻田里。总之就是这类景象,然后我会走下火车,深入中国大地。 事情并没有这样简单,也从来不会如此简单,因此我有必要写本书来解释。我很幸运,一开始就想错了;旅行者的叙述,实质上都是关于“被误解”的故事。我设想从伦敦出发,通过八趟火车到达中国边境,并认为这是最简单的方式——但结果表明,这是一趟离奇且充满意外的旅程。有时候这似乎才像是真正的旅行,途中满是光怪陆离的发现和乐事。但更多时候,我就像在伦敦脚下一滑,跌下了一段长长的楼梯,这楼梯没有尽头,仿佛是出自哪个超现实主义画家之手。我就这么落下去,嘭——嘭——嘭——,穿过转弯的平台,又继续往下落,嘭——嘭——嘭——,直到绕过半个地球。 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