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千岁兰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文泽尔 |
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文泽尔,私人图书馆馆长,德、英文译者,小说创作者,《南方都市报》《城市画报》《凤凰周刊》《上海壹周》《新视线》等长期专栏作家;已出版《荒原猎人》,译作有《抵押出去的心》《在不懂爱情的年代,遇见爱情》、《28天》等。 后记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我一度认为《千岁兰》是 不可能完成的。写作在现 实中遇到的挫折,让我很 愿意经常写一些譬如《天 使离地狱如此之近》以及 《从惧尸心理到恋尸癖》 这样的万字左右的“类学 术文章”。长篇的开始和 中间部分,都会给人以遥 遥无期的错觉,那种错觉 是长篇写作的大敌——即 使你已经有了很好的提纲 和构思,但如果你没有恒 心和战胜自我的毅力,即 使完成了一部长篇小说, 也只能说是“机遇使然”。 完成给了我意外惊喜 。本书中犯人的诡计在对 话中逐渐丰满完善。对话 中对案件细节的反复推倒 和重建,对案件假设的反 复驳斥和修正……在大量 对话和相对较少的场景描 写中展现应有的细节,是 我在本篇中的新尝试。 结局部分,用一篇小 说的结尾引出整个故事的 结尾——并不算是什么新 奇的手法——至少莎士比 亚也用过。《驯悍记》中 ,整篇文章都是醉汉斯赖 观赏的一出戏。 “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虚 构的,假设的,存疑的… …而小说中的一切,却反 而有可能是真实的。”— —这句在文中被文泽尔引 用的话,实际上是我对这 整个案子的总结。虽然我 们能够从对话中还原这个 案子,但却并不代表这个 还原是真实的;同样,《 剪刀手的春天》——这部 我们只看到最后一节的小 说中所写的,也可能并不 是这个案件的象征性还原 (作者可能不是捷尔特博 士或者伊凡特,而是某个 对整个案件知情甚至不知 情的文学爱好者——即使 ,出于文艺性考虑,我在 这个最后的章节里故意安 排了很多巧合),前面十 四节内容完全可以大相径 庭。 认真看完《千岁兰》 ,读者也无法确定真实发 生的故事,而只是得到数 个不同的、关于这个案子 的假设——比如“第二个 假设”中所提到的捷尔特 博士逃离第三医院的全过 程,如果再添加一些新的 细节和对话,就能得到完 全不同的结果。我舍弃了 让案子更加复杂化的打算 ,也同样是出于文艺性的 考虑——从已有的细节中 ,我们已经能够很好地过 滤出各个主要人物的心理 和性格特征。 又比如狄尔瑟案的很 多细节,在我的反复考量 下,还是从提纲中删去了 ——尽管这额外的数千字 一旦加入,读者对犯人性 格和内心的把握会更加清 楚、具体;但这却并非我 所真正想要的。。 我只是描绘出了一张 脸谱,用心的读者则可以 看到这张脸谱下暗藏着的 不同的脸。 这才是写作的乐趣所 在。 文泽尔 二〇〇六年五月 目录 新版序 原序 引子 第一章 裂缝 第二章 崩坏 第三章 蜕变第一视角——我从文泽尔变成了塔芙妮?! 第四章 转机 第五章 重生 第六章 终焉 后记 附录一:现实中更为夸张的多重人格——威廉·密里根的二十四重人格 附录二:关于“剪刀手爱德华” 附录三:关于法语以及于塞 精彩页 第一节 零碎的片段 Le vent faisait frissonner er les feuilles, Un air de dignit e hautaine……) (法语:风吹动着树叶,一副神圣不可侵犯的模样……) 十月七日,星期一,清晨,文泽尔侦探事务所。 “我的生命正受到威胁。” “先生,您没有预约吗?” 塔芙妮不客气地拦住这位慌张的先生——他几乎是冲进侦探社的,如果她不做出一点什么反应,他几乎就要这样一言不发地直冲进我的办公室了。事实上,塔芙妮在听到这位身材高大的先生的闯入理由之前,已经不自觉地察觉到了“威胁”特有的气氛。 “事实上,我们的生命无时无刻不受到威胁,但那要看是什么样的威胁。如果您被人勒索钱财,请直接去警局报警,或者我帮您叫警察也可以。” 我倒不是真有叫警察来的意思,那太麻烦了,如果事情是找警察就能够解决的话,这位先生估计也不会来找我。说这番话的意图,仅是想让这位先生在辩解或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恢复冷静。 “他们怎么可能相信。哪有这种事……不!虽然没可能,但是……啊!对了,你就是文泽尔吗?你看这里……” 可怜这位手足无措的、冒冒失失的朋友,自言自语许久之后,将右手中攥得紧紧的一张纸递给我。然后,像是卸下了背负多年的重任一般,瘫坐在一旁的沙发上,神情沮丧。 我和塔芙妮一起展开这张被捏得皱巴巴的纸,上面是由大概是从报纸或者超市广告单上剪下的字母拼成的一个英语短句的复印件: “IT is time To Die,是时候死了。你怎么知道这不是谁的恶作剧昵?”塔芙妮问道。 “不是恶作剧,他安排好的,早就安排好的……” “那么,请问是谁的安排?”塔芙妮立即反问道。 塔芙妮此刻的提问速度让我联想到“反射性提问”——我的美丽助手恐怕是对这位一大早就毫不客气地打扰我们的冒失朋友有些不满吧,但提的却也正是我想问的问题。我想,如果是我问,措辞上或许会稍微婉转些,但现在也无所谓了。 “伊凡特·冯·托德……” “剪刀手伊凡特?如果我没记错,这个名字应该已经刻在本市人民公墓的某块墓碑上了,不是吗?”我中断了塔芙妮与客人之间可能会发展成的“反射性提问”局面,不论塔芙妮是否真的愿意。 相较于我们熟知的剪刀手爱德华,这位后继者的行为则要卑劣许多。他被冠以“剪刀手”之名,也只是因为他惯用的凶器是一柄有着锋利刃口的大号剪刀而已。去年大约此时,伊凡特被州法院判处死刑,罪名是他以极其残忍的手段杀害了共计七名无辜市民。 如果仅仅是单纯的凶杀案,本州法院亦不会上书州立法委员会要求在本州范围内恢复死刑。伊凡特不单是用剪刀剪破被害人的喉咙而致其死亡,更将尸体的耳、鼻、舌及手指剪断,放入写有被害人名字的、盛满福尔马林溶液的小瓶中收藏——这导致剩下的尸身惨不忍睹。现场照片经媒体发布后,数万市民联名谴责政府及治安机构办事不力,对重度犯罪的惩罚过轻——包括自由意志市警察总局局长亨特·多勒在内的多名政府官员引咎辞职,警局亦在本案的侦破上投入了几乎全部人力。 据说是在使用了诱饵之后,警方终于将剪刀手伊凡特逮捕归案。法院驳回了关于所谓“被告存在严重心理障碍”的赦罪假设,陪审团当然也不会对这样一个将杀人视作游戏的屠夫给予同情。在民众及媒体不绝于耳的激烈声讨声中,伊凡特·冯·托德被送上了断头台。 至于死刑的具体执行,我却记不太清了——大概是注射类似于氰酸钾之类的、能够快速致死的化学药剂吧(这是在世界范围内均被普遍采用的人道主义方法)。 P17-19 导语 本土哥特推理先锋文泽尔! “自由意志市”系列第二部! 文泽尔推理宇宙初见端倪! 来自睡美人故乡的幽暗童话,一曲畸变的黑色挽歌。 它放大了所有我想要做到的,撇除了所有我想掩饰不让人看见的,却又怀着仁慈之心,向外透露了少许真实的“我”。 序言 我在武汉市封城期间 完成了本书的修订工作, 此时距离本书的初次出版 ,已过去十二年。为了回 忆那些已然十分久远的时 光,我从满是尘埃的储物 间里,翻出了当年书写小 说提纲时用过的笔记本, 里面密密麻麻记满了文字 ,宛似气若游丝的青年热 忱已变成尘封许久的古物 ,因为一两种灵光忽闪的 迷思,又被创造者给发掘 出土。 其中有一行文字是这 样的:要写的应是不必担 心被泄底的故事。 这是很明确的初衷, 我还记得在故事的断续中 ,自己不仅没有失掉这一 初衷,反而是凭着某种近 乎偏执的古怪倔强,坚持 写到了全书的最后一行字 。如今已是二〇二〇年, 曾经在遥远当年读过这本 小说的不少读者,或许早 已忘光了其中内容,但还 依稀记得可以用一两句话 “泄底”的核心诡计——或 许如此,因为去年我曾以 此为议题,在小范围内进 行了一次调查。口述的问 题有两个:其一,请问您 还记得《千岁兰》这本书 的大致内容吗?其二,请 问您还记得《千岁兰》这 本书的核心诡计吗?所谓 的“小范围”,明确点说, 是总计五位朋友,他们都 是在二〇〇八年至二〇一 〇年《荒野猎人》出版前 ,就已经读过本书的、认 识多年的旧友。 调查结果:对于问题 二,五位朋友中有三位准 确回答了出来,另有一位 仅答对一半——因为她出 乎意料地将《冷钢》与本 书的情节杂糅到了一起, 创造出了一连串因为过于 混乱而显得异常精彩纷呈 的、梦境般的故事。至于 本书的谜诡,她的回答则 是“连××”这三个字—— 然而,这却是我另一篇科 幻小说的主题:虽然与本 书有些联系,甚至可以说 是很有联系,但终究不是 真正出现在本书中的设计 ,所以只能算半对。而对 于问题一,仅有一位朋友 答对了一半:正是上文中 提到的“她”。 诡计被长久记住,但 故事几乎没有被记住,这 是否说明本书在读者们那 里最终达成的效果,终究 还是与我在旧日笔记本上 发现的那句我自己的箴言 背道而驰了呢?在完成去 年的小调查之后,我一度 感到十分沮丧。怪不得谁 ,道理谁都懂。比方二十 年前看过费里尼的《甜蜜 的生活》,十五年前看过 戈达尔的《蔑视》(顺带 一提,这两部电影是随便 列举的,写到此处,突然 想起它们)。如今外面遍 布病毒,孤身一人的夜晚 时,再来想这些电影具体 讲的什么,也是丁点儿都 想不起来了。光是在看电 影这件事上,很多人就曾 笑我太过贪婪,一个人看 了五六千部电影,相当于 过了五六千种不同的人生 。在如此一系列庞大体量 的加持下,纵使有哪种人 生特别吸引人,特别使人 沉醉,那也不过是巨碗当 中特别晶亮的一粒细沙罢 了——同样的碗,如果只 有几百粒沙,哪粒晶亮, 哪粒黯淡,是一两眼间就 能看到六七分明白的。现 在,由于贪婪,五六千粒 沙要共存,那么每一粒的 存在感也就必然会被摊薄 ——这是我凭空想象出来 的、企图规劝我的朋友们 随口讲出的主张。然而每 粒沙绝不会是一样大的。 然而每粒沙绝不会是 一样大的。《大路》和《 地狱男爵》电影版能一样 大?好吧,或许在有些人 眼里后者比前者大得多, 但无论如何也不会是一样 大——也不会遵循“一粒 晶亮但另一粒乌黑”这种 荒谬的类比法。那天深夜 ,在情绪极为低落的两三 个小时里,我在某个长期 订阅的影视APP推荐列表 里偶然见到了《甜蜜的生 活》的推送,似乎被归在 “冷门影史经典”的分类当 中。好吧,在哪里并不重 要,重要的是我重新看了 一遍二十年前看过的电影 。二十年前,我是在巴登 符腾堡州带小院子的郊区 出租屋内,用新买的汤姆 生牌电视机,拿着啤酒看 ARTE台的夜间节目时看 到这部电影的。我的很多 电影都是在ARTE看的: 原始音轨,用一种很复杂 的、用数字选择进入文字 菜单的方式外挂的德语字 幕。《甜蜜的生活》是意 大利语的,黑白但仿佛有 色彩——多年以后,重新 在手机上看它的时候,我 想自己大概是将它跟《女 人城》还有《罗马风情画 》搞混了,误以为《甜蜜 的生活》也是一部彩色电 影。所以,在见到全黑白 色画面时,真是吃了一惊 。记忆本来就是会骗人的 ,这些也都不重要,重要 的是——每一幕都很熟悉 ,每一帧画面都很熟悉。 毕竟记忆里有这粒沙存在 ,纵使再如何随漫长岁月 摊薄了存在感,有过的都 不会彻底消逝。 重看《甜蜜的生活》 时生出的奇妙感觉应该怎 样来描述呢?那就好比是 ——将自己的思维同时置 于此刻和一秒钟后的未来 ,永远都知道下一秒将会 发生些什么,但如果你要 问再一秒之后,再两秒之 后,一分钟之后,那就只 能说出个大概,或者干脆 什么都想不起来了。不止 电影的画面,还有二十年 前那个受益于电影而得以 在记忆中定格的夜晚的整 体氛围,南德黑森林小镇 夜间独有的慵懒气氛,以 同一部电影为媒介,瞬间 穿越了几十年的时间、近 万公里的距离,一切都在 重映,一切都在苏醒。 是否所有电影都会带 来这样的效果我不敢保证 ,因为即便草率地敲下几 行违心的文字,也一定是 以偏概全的结论。不 内容推荐 清晨闯入文泽尔侦探事务所的不速之客,封在刺鼻福尔马林溶液中的人体五官,七扭八歪拼贴在一张复印纸上的死亡威胁……几起命案引出早已长眠地下的连环杀手——令人闻风丧胆的剪刀手伊凡特。是伊凡特重新归来,还是凶手另有其人?一时间,自由意志市再次陷入了恐慌…… 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虚构的、假设的、存疑的,而小说中的一切,反而有可能是真实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