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Luis M.Correia 1958年10月出生于葡萄牙波尔蒂芒(Portimao),1991年毕业于里斯本理工大学,获得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博士,目前在该校任电信学教授,主要从事无线/移动通信方面的研究,包括传播、信道特性、无线网络、流量和服务等。他是葡萄牙GSM运营商和电信管理部门的顾问,积极参与了一些欧洲框架(RACE, ACTS, IST和 COST)下的国家研究项目,参与并作为COST(欧盟科学与技术合作计划)231很终报告的合作编者,COST259和COST273很终报告的和编者,在靠前期刊和会议上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和报告,同时担任了这些期刊和会议的审稿人、编委等。他是欧洲优选通信技术与业务(RACE)、信息技术战略研究(ESPRIT)和信息社会技术(IST)框架计划的评估和审计专家,2002年IEEE第三代及后三代无线通信靠前会议,欧洲电动交通(eMobility)平台专家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成员。 计宏亮,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不错工程师,主要从事电子信息情报与靠前安全问题研究,承担中央网信办、国家发改委、国防科工局等多项战略与情报研究课题,在《指挥控制与仿真》、《理论导刊》、《飞航导弹》、《指挥与控制学报》、《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安全领域军民协同研究》、《无人机发展概览》、《科技预见未来》等译著、编著。 目录 章 简介 /1 1.1 当前互联网存在的问题概述 /1 1.1.1 互联网核心架构和演进模型已不再适用 /2 1.1.2 互联网骨化状态 /2 1.1.3 不受欢迎的流量浪涌,包括但不限于垃圾邮件 /3 1.1.4 配置和管理的复杂性 /3 1.1.5 隐私和可信度缺乏 /4 1.1.6 对移动性和多宿主的支持不足 /5 1.2 4WARD项目简介 /5 1.3 4WARD项目在欧洲、欧盟项目和其他地区的地位 /7 1.3.1 欧盟第七框架计划(FP7) /7 1.3.2 美国FIND(Future Internet Design)项目 /7 1.3.3 美国GENI项目 /8 1.3.4 日本的AKARI项目 /8 1.4 本书内容 /9 第2章 系统概览 /12 2.1 背景与动因 /12 2.2 4WARD系统模型 /13 2.3 架构框架 /15 2.3.1 分层(Strata)、Netlet和设计库(Design Repository) /15 2.3.2 设计过程 /16 2.4 网内管理 /18 2.5 网络虚拟化 /19 2.6 通用路径 /20 2.7 信息网络 /21 2.8 结论和导读 /22 参考文献 /23 第3章 社会经济议题 /24 3.1 简介/设定背景 /24 3.1.1 概论 /24 3.1.2 应用与服务 /25 3.1.3 社会经济问题 /26 3.1.4 管理制度 /27 3.2 非技术需求 /28 3.3 重要推动力量评估的想定 /30 3.3.1 想定概念 /30 3.3.2 商业环境 /31 3.4 业务应用案例 /33 3.4.1 网络虚拟化 /33 3.4.2 新的信息传递方式 /40 3.4.3 物联网概览 /43 3.4.4 面向社区的应用概览 /44 3.5 结论 /45 参考文献 /47 第4章 网络设计 /49 4.1 简介 /49 4.2 网络架构及其基本概念 /51 4.3 网络设计:层 /53 4.4 节点设计:节点架构 /55 4.5 组件设计:组件式架构 /57 4.6 设计流程 /58 4.7 设计流程的各个阶段 /58 4.8 设计库 /60 4.9 网络虚拟化概述 /61 4.10 虚拟网络的生命周期 /64 4.11 虚拟网络创建 /66 4.12 虚拟网络实例化与管理 /67 4.13 支持虚拟化的下层节点架构 /68 4.14 虚拟链接 /70 4.15 将终端用户与虚拟网络相连 /71 4.16 结论 /71 参考文献 /73 第5章 命名与寻址―关于基础组网的几点评论 /75 5.1 名称和地址的作用 /75 5.2 基础观点:名称、地址和分隔间 /76 5.2.1 什么是名称、什么是地址 /76 5.2.2 名称的结构性方面 /77 5.2.3 通信系统中的结构 /78 5.2.4 名称、地址和结构 /81 5.3 核心:名称解析 /90 5.3.1 名称解析就是邻居发现 /90 5.3.2 一个特例:发现所有邻居 /91 5.3.3 名称解析与路由 /91 5.3.4 配置名称解析 /92 5.3.5 特例:晚解析 /94 5.4 结论 /95 参考文献 /96 第6章 安全与原则 /97 6.1 简介 /97 6.2 商业模型和安全含义 /99 6.2.1 数字世界中的一个概念:拥有 /99 6.2.2 金鱼缸中的生活 /101 6.2.3 管理安全与安全管理 /103 6.3 与4WARD架构支柱相关的安全问题 /103 6.3.1 物理基层的虚拟化 /103 6.3.2 构建路径―4WARD通用路径 /104 6.3.3 信息网络 /105 6.3.4 网络内管理 /107 6.4 结论 /109 参考文献 /110 第7章 域间的概念和服务质量―我们如何互联网络,以及如何管理服务质量(QoS) /113 7.1 简介 /113 7.2 域的概念 /114 7.3 互联模式 /114 7.3.1 互联网中的互联 /114 7.3.2 移动数据领域中的互联 /116 7.3.3 服务泛在性 /116 7.4 迈向新的互联模式 /117 7.4.1 互联要求 /117 7.4.2 新的对等互联模式 /119 7.5 域间DoS /121 7.5.1 简介 /121 7.5.2 供应商之间的QoS问题 /122 7.5.3 未来网络中的QoS―新的挑战和工具 /124 7.5.4 网络虚拟化环境中的QoS /125 7.6 结论 /127 参考文献 /127 第8章 网络管理 /129 8.1 简介 /129 8.1.1 现有方法的局限性 /130 8.1.2 INM法 /130 8.1.3 范围和贡献 /131 8.2 INM框架 /131 8.2.1 INM原则 /132 8.2.2 INM过渡程度 /132 8.2.3 INM框架架构 /133 8.3 INM实时态势感知 /136 8.3.1 实时监控的算法问题 /136 8.3.2 分布式异常检测 /138 8.3.3 避免网络崩溃 /139 8.4 INM中的自适应 /142 8.4.1 确保INM稳定性 /142 8.4.2 基于行为的紧急拥塞控制 /143 8.5 与其他4WARD技术的关系 /145 8.6 结论 /145 参考文献 /146 第9章 如何建立和管理连接 /148 9.1 简介 /148 9.2 以路径为中心的网络架构组成部分 /150 9.2.1 实体 /150 9.2.2 分隔间 /151 9.2.3 通用路径 /151 9.2.4 插件接口 /151 9.2.5 端点 /151 9.2.6 选项:ForMuxer /152 9.2.7 选项:中介点 /152 9.3 功能映射到架构构建模块 /153 9.3.1 端点和实体―状态信息保留者 /153 9.3.2 端点和实体―数据处理与控制 /154 9.4 建立通用路径的先决条件机制 /154 9.4.1 GP服务发现 /155 9.4.2 资源描述框架 /155 9.4.3 名称解析 /157 9.5 建立连接 /158 9.6 管理连接 /161 9.7 合作和编码框架(CCFW) /162 9.7.1 CCFW构件 /163 9.7.2 GP架构中的CCFW /163 9.8 管理移动性的三种方法 /165 9.8.1 动态移动锚定 /165 9.8.2 无锚点移动设计 /167 9.8.3 多宿主的端到端移动 /168 9.9 触发器和交接决定 /169 9.10 结论 /170 参考文献 /170 0章 如何管理和搜索/检索信息对象 /173 10.1 简介 /173 10.2 信息―一种用户观点 /175 10.3 架构要求 /176 10.4 螺母和螺栓(细节) /179 10.5 操作 /185 10.6 演进 /187 10.7 结论 /190 10.8 相关工作 /190 参考文献 /191 1章 应用案例―从商业想定到网络构架 /194 11.1 背景 /194 11.1.1 基于社区的网络 /194 11.1.2 商业模式 /195 11.2 临时社区业务想定 /197 11.2.1 概述和细节 /197 11.2.2 角色、参与者及业务关系 /198 11.3 AdHC业务想定分析―派生与业务相关的要求 /201 11.4 细化―派生技术要求 /202 11.5 运用设计过程来界定一个合适的网络构架 /203 11.5.1 简介 /203 11.5.2 需求分析 /203 11.5.3 抽象服务设计 /206 11.5.4 组件设计 /208 11.6 可部署的网络构架―组件和接口 /209 11.7 结论 /210 参考文献 /210 2章 原型实现 /211 12.1 简介 /211 12.2 网络架构的设计、运行和应用 /212 12.2.1 设计―Netlet编辑器 /212 12.2.2 运行―节点架构原型 /213 12.2.3 虚拟网络管理环境原型 /215 12.2.4 应用―虚拟网络 /217 12.2.5 结论 /219 12.3 网络虚拟化架构原型 /219 12.3.1 基础设施和软件 /220 12.3.2 原型概述 /220 12.3.3 虚拟网络提供 /221 12.3.4 管理访问 /223 12.3.5 结论 /223 12.4 紧急想定下的实时适应 /224 12.4.1 原型要素 /224 12.4.2 实现的想定 /226 12.4.3 结论 /228 12.5 通用路径与信息网络(NetInf)的集成 /228 12.5.1 通用路径原型应用 /229 12.5.2 NetInf原型实现 /230 12.5.3 通用路径/NetInf原型结合 /232 12.5.4 结论 /232 12.6 通用路径使用的网络内管理跨层服务质量 /233 12.6.1 简介 /233 12.6.2 用于通用路径的基于跨层服务质量的试验平台 /233 12.6.3 成果 /235 12.6.4 试验结果 /236 12.6.5 结论和未来的研究工作 /237 12.7 结论 /237 参考文献 /237 3章 结论 /240 13.1 社会经济 /240 13.2 技术成果 /241 13.2.1 网络设计 /242 13.2.2 命名和寻址 /243 13.2.3 安全性 /244 13.2.4 互联 /244 13.2.5 网络管理 /244 13.2.6 连接性 /245 13.2.7 信息对象 /245 13.2.8 原型 /246 13.3 从研究到现实―未来网络的迁移路径 /248 译者后记 /263 内容推荐 本书从技术和非技术角度对未来网络和未来互联网进行了研究,主要介绍4WARD(未来互联网架构与设计)项目的一些研究成果。4WARD是欧洲第七框架计划内的一个综合项目,采取创新性方式方法来研究未来互联网问题。今天的网络架构压制创新,特别是限制了应用层面的创新,因此急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