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风静尘定赵氏产子
触景生情幼儿得名
清代嘉庆二十三年正月,虽说立春已过,但三天两头风沙蔽日,甚至元宵节灯火也因风大没有往年辉煌,路上行人扣紧衣领,用手捂着鼻子,到家仍免不了披一身黄细沙,牙缝中渗满砂土。看来又是个大旱年。
乔全美因妻子临产,去年腊月从包头回家就没有再走,妻子赵氏已经是他第二次的填房,原配米氏生了个儿子致广后还没等到致广参加乡试就去世了。以至致广因丁忧误了一届考期。次娶吕氏却因难产而母子俱损。这位赵氏本来就体弱多病,怀孕后忽变得身体好起来。媳妇董氏每天为婆婆赵氏烧香祷告。这位董氏出身于本县书香门第。虽说比婆婆只小十五岁,却恪尽妇道,侍奉得婆母十分周道。不称心的是和致广结婚五年,始终无梦兰(传说春秋时郑文公妾燕姑梦天使与己兰而生穆公,后称妇人怀孕为梦兰,本此。)之兆,任凭求医吃药,肚子里纹丝儿不见动静。
乔全美名义上在家,心里始终惦记着包头复字号店铺,父亲辛苦开创的一片天地,无论如何不能倒在自己手里,嘉庆初年因卖树梢吃了一次大亏,几乎使广盛公濒临破产。胞兄全德因气急身亡,以后几经周折,终于使广盛公有了转机,并更名为复盛公,从此一路顺风。二十年来不断发展壮大,又增设了几个铺面。看到今年风沙大,不由想到包头地面一定比山西风更大,粮价如何?总盼包头有信来。到小添仓这一天突然风小了,甚至阳光熙熙。全美嘟囔着:“该刮的时候偏又不刮了!”原来俗信添仓日刮风扬沙或下雪雨,预兆好年景。他命仆人从屋檐下墙壁上扫一些浮尘下来,看里面有什么小昆虫活动,以便预测今年什么庄稼有收成,看了看只有小豆虫,叹了口气,便命董氏把蒸好的豆沙枣泥馅糕点给赵氏端来,劝妻子多吃两个,说:“我看你这两天身子越笨了,眼看就是这几天内要临盆,要多吃点东西,以增加力气,免得临时体力不支。”赵氏笑着说:“放心吧!早一天我家送接到饭(注)过来,一口气我竞吃了六颗元宵,要不是王嫂拦着,我还恨不得再吃两个呢!”全美也笑了说:“也难怪,你一张口本来就养活着两个人哩!王嫂是怕你吃多了又闹胃疼。”这王嫂是赵氏从娘家带过来的佣仆老妈子,平常对赵氏呵护备至,像妈妈似地关心着她这个主人。乔家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不用丫头只用较年长的孤寡老婆婆,而且全家不论长幼都管这些女佣叫嫂。
添仓晚上就起了风,刮得飞沙走石,连房子也觉得像摇动。第二天小男仆石头从街上跑回来说:“啊呀呀!这风真怕人,把五道庙前那棵这么粗的树都连根拔起,幸亏没伤着人,只把咱东院屋角花栏挂了一下,带下几块砖来。”正说着,猛的一阵风把关好的窗户扇又刮开了。全美急忙又叫石头把赵氏那间房的窗户外又加一层荻帘子。心里暗想:“偏是这个时候刮这么大风,不知是何吉凶?致广去包头走了半个月还不见有信来。”心里狐疑不定。原来这几年全美已经让致广跟着在复字号历练,熟悉商务。一过年节,总要有相与往来应酬,他怕礼节不周,一过破五,便打发致广先去包头,协助号上办理此类事宜。这一天还是紧一阵慢一阵地风刮个不停,至二十二日风虽小了些,却满天灰蒙蒙像罩了一层大黑布,不知是阴天还是风沙挡了阳光?人们就像生活在黑夜一样。
二十三日突然风停日出,尘埃落定,晴空万里,沉闷了几天的人们,心胸也变得开阔起来。这一天清早赵氏就觉着腹内有些异常,急忙告诉了王妈,王妈李妈一面收拾房中,换席子,铺干草,一面通知全美说:“奶奶今天怕是要产了!”让赶紧派车夫小三儿到小贾去接稳婆,告厨房准备开水。董氏已陪在婆母跟前不离左右,还在室内临时供上的送子观音、血山老姆、张仙等牌位前都点了香。董氏没生过产,见这阵势,心里也有点慌。只是一会儿就问婆婆觉什么,想吃什么?拿热毛巾让婆婆擦擦因阵痛而渗出的额上的汗。幸好这时稳婆到了,她安详的笑容让大家松了一口气。她有条不紊地指挥着一切,先摸了摸赵氏的肚子说大约还得等一个时辰,让荷包两个鸡蛋尽可能再吃点东西,把窗户打开换换室内的煤烟气。P1-3
胡育先,字觉生,号昭馀耕叟。祁县永兴庄人。1930年出生于士商之家。曾在学校、文化馆、农业部门工作,任农技站站长,后为各展览馆之陈设开发、旅游、申遗等方面建言献策。曾任1999年版《祁县志》副主编,现为乔家大院民俗博物馆顾问,祁县晋商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祁县诗词学会顾问。
写乔致庸的念头起源于十年前,当时《乔家大院》正在央视热播,编导的意思很明显,在于塑造一个晋商典型,从而适应那时倡导诚信理念,为新兴的市场经济提供一点精神食粮,所以故事虽主要采自乔家,但人物的塑造也吸纳了各个晋商精英的身影,可以说是个综合性人物形象。对于全国观众来说无可挑剔,不过祁县本地的老商人不买账,他们认为晋商不该是那种样子,还在一些有违历史的细节方面挑了很多刺儿。其中有几位认识我的人,知我多年研究乔家,要我写一个真实的乔致庸出来以正视听。天啊!这真是个大难题,且不说我对商界一无所知,对乔家也还有几个疑团未解,更何况本人知识浅陋,不善文,怎么敢担此重任。所以婉辞逊谢。然而又有一位忘年交和我说:“你不妨以小说体裁试着写写,成则成,不成也就算了。”也有些人把关注点似乎都对准我,甚至不无挪揄地讥讽:“还是顾问呢,连祁县人都交代不了,还顾什么问?”在周围这些朋友的督促、鼓励、讽刺的情况下,我终于鼓起勇气想试试,于是要先拟个大事年表以及乔致庸本人年谱出来,可是资料太缺乏了,乔致庸所遗存的除了那通墓碑,什么也没有,而乔家后人所提供的还没有我听说的多,怎么办?这就写了11回后再也写不下去了。小说固然可以虚构,可总不能信口胡诌离实际太远吧!我连包头都没去过,更别说乔致庸走过的那么多地方,那些地方的地理形势如何?街市布局什么样子?实在没办法,加上当时又有些其他事要做,便撩开了,这一搁浅就是七八年。直到前年晋商研究所所长范维令君偶然看到那些手稿,和我说:“这样扔掉太可惜了,你还接着写吧!”我已经84岁,身体大非昔比,怎么还能再写?范君说:“人家渠仁甫、乔致庸像你的年龄不是还写蝇头小楷吗!你咋就不能写呢!况且你平常不锻炼,这也算是促使你锻炼吧!”话虽然这么说,可锻炼是肢体运动,而这是需脑子思考怎么能一样呢?不过也可能推迟痴呆让我这已经梗过一次的大脑再做点活动吧!于是我又翻动旧稿,冥思苦想起来。
这次我的想法和十年前大相径庭,不再认为乔致庸是个成功人士,幸福一生,而把他作为一悲剧人物来写,也不在他经商运作方面多着笔墨,主要是想挖掘一下他的内心世界,心行素养。在那个时代,一个人能活到89岁是个奇迹,可是幸福吗?自小没了爹妈,娶过六次付出真爱的女人,却未能和他白头偕老,生过六个儿子两个女儿,临终时只有一子在旁。生前讨过荫封,死后也颇荣光,新立的一片柏树森森庄严肃穆的坟墓却被夷为平地,连尸骨也不知抛向哪,这就是曾经风云一时人物的结局,如果不是留下一所庄院,今后来者引发追寻与遐想,恐怕连他的名讳也早被遗忘,灰飞烟散了。历史就是这样,请品味一下《红楼梦》首回的《好了歌》吧!
人的一生,品格的形成,修养的实践,离不开青少年所处的环境和所接受的教育,经过中壮年的历练,处事接物,阅人多多,到晚年才懂得:‘恕”字当头,遇变不惊,宽怀自解,手不释卷,老而不懈,这才叫真有修养。所以我想对乔老的青少年和老年做点探讨,至于中间那段,见诸于其他报纸杂志的已很多,不论其中真实情况如何,我已没精力再去饶舌了。
就这本小册子也因去年乔家大院重新布展,策划撰文等占用了很长时间,时或中断,今年才匆匆草就,蒙刘玉昆君插画,又蒙博物馆资助付梓,特一并致谢。
2016年12月
随着朱秀海小说《乔家大院》及同名电视剧之热播、热销,十多年来,广大读者与观众,以致庸为晋商典范,甚至有“从政必读曾国藩,经商必读乔致庸”之誉。
然而。广大读者与观众热衷的乔致庸,是由货通天下实现汇通梦的商号翘楚形象,对奠定其事业人生的青少年人生知之甚少。乔家大院顾问、祁县文化研究所资深研究员胡育先,凭他扎实的传统文化文学功底,耄耋之年笔耕不辍,撰写了《乔致庸的青少年时代》书稿,为读者理解乔致庸之学习人生.弥补了遗憾。
胡老撷取书中主人翁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把侧重点放在人性的描述刻画上。书中没有什么大起大落、故意制造玄虚,只是娓娓道来,看不见刀光剑影的血腥场面,也没有勾心斗角的偏执偏私,似乎一切爱恨情仇都可以在他的一片仁心下得到化解。
胡老师是祁县历史文化传承之杰出人才。无论是乔家大院民俗博物的创建与发展,还是渠家大院晋商博物馆、长裕川茶庄博物馆、度量衡器博物馆的建设,都倾注了一片丹心热血,默默耕耘几十年,从不记名利回馈。为别人的事尽心协助,对自己却漠然处之,即便是极左路线造成的伤痛,他也能出于善性的自信而乐观的面对现实。因而在他撰写小说的日日夜夜,往往把泪水渗入笔墨而化为人性面善之正能量。
胡老是祁县晋商文化研究所的良师益友。十多年来,在挖掘、整理、研究、传承祁县历史文化及晋商文化的相处中,磨练成君子之交。几年前的一次探望,偶然发现他这部已写了十几回的搁置稿。虽然采用了章回体的旧结构形式,但对主人翁的描述却有血有肉、生动活泼,可读性很强。我便劝他接续著成,可他当时已脑梗,又不忍心太勉强,只是劝勉在精神之时能续多少是多少。未想到一句劝语竞成强心剂,他很快写到20回,塑造了一个成长于商贾家族,充满家国情怀的青少年乔致庸这一典型人物。为使小说增强画面直视感,我所研究员刘如岗,为之每一章配以自己创作的素描画。
近日,乔家大院民俗博物馆,由乔添锋馆长主编出版系列丛书,将胡老的这部小说列入其中,值得庆幸。望胡老以仁慈之心享受好晚年生活,祝他健康长寿、余热生辉。
祁县晋商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范维令
丙中年暮冬拙笔
胡育先著的《乔致庸的青少年时代》主要侧重于描写著名晋商乔致庸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以此刻画主人翁的性格特点,书中的经历朴实近人,将传奇人物乔致庸身上的特性展现在读者面前,以小见大,为现代人社会注入正能量,此书对个人的成长以及社会和谐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胡育先撷取《乔家大院》中主人翁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把侧重点放在人性的描述刻画上。《乔致庸的青少年时代》中没有什么大起大落、故意制造玄虚,只是娓娓道来,看不见刀光剑影的血腥场面,也没有勾心斗角的偏执偏私,似乎一切爱恨情仇都可以在他的一片仁心下得到化解。
胡老师是祁县历史文化传承之杰出人才。无论是乔家大院民俗博物的创建与发展,还是渠家大院晋商博物馆、长裕川茶庄博物馆、度量衡器博物馆的建设,都倾注了一片丹心热血,默默耕耘几十年,从不记名利回馈。为别人的事尽心协助,对自己却漠然处之,即便是极左路线造成的伤痛,他也能出于善性的自信而乐观的面对现实。因而在他撰写小说的日日夜夜,往往把泪水渗入笔墨而化为人性面善之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