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从有记忆的那天起,我就与祖父生活在一起,直到我十七岁上高中的时候…… 祖父一年中,有半年多使用蚊帐,这是他的习惯,实际上蚊子很少。床前,房间的正中,放着一张红木方桌。桌面是白色大理石,四周有四个小抽屉,侧面的红木上用狭铜皮镶嵌成图案。这张桌子有广式红木家具的风格,它是曾祖母的妆奁。桌子上放着书籍、簿本、信纸信封、铜墨匣、毛笔和一具放大镜。这里是祖父的生活中心——他年复一年坐在桌子前书写,写啊写啊,好像永远也写不完似的。 可以说,祖父无论是在出版事业、教育事业,还是在文献学的学术研究上,能取得为后人敬佩的成果,是有着他高尚的品格作为支撑的。换一个角度说,在他逝世六十年后的今天,有这么多人纪念他、研究他,不仅是由于他的事业和学问的成功,更是由于他的今人景仰的品格。 作者简介 张人凤,张元济之孙,浙江海盐人,1940年生,1960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长期从事职工继续教育工作。退休前任上海市杨浦区业余大学副教授、校长。编、著有《张元济年谱长编》(合编)、《张菊生先生年谱》、《智民之师·张元济》、《张元济研究文集》以及论文多篇,编有《张元济全集》(十卷本),译有《从翰林到出版家——张元济的生平和事业》。 目录 植基篇 “家住城南乌夜村” 科举生涯 总理衙门和通艺学堂 戊戌变法 立心篇 南洋公学译书院总校兼代办院事 创办《外交报》 投身商务印书馆 《最新教科书》 立命篇 商务印书馆早期的出版物 复职与开缺 环球之行 严复、林纾和伍光建 主持商务 用人唯才 在新文化运动中 继绝学篇 涵芬楼和东方图书馆 《四部丛刊》和《续古逸丛书》 为国人抗争 退休以后 东瀛访书 “一·二八”事变 《百衲本二十四史》 人格篇 提倡薄葬 《中华民族的人格》 合众图书馆 售屋鬻字 中央研究院院士 享太平篇 开国大典 病榻十年 祖父20世纪40年代家庭生活琐忆 张元济年表 再版后记 导语 张元济,前清翰林,在他取得功名、踏上社会不久,就遇到了我国近代目前一次思想解放的高潮――戊戌维新运动。这一时期中,他确立要实行新政,必先启迪民智的观点。后来,他把启迪民智、普及教育和提高民族素质作为终生奋斗的目标。本世纪初,他投身商务印书馆,使其从一家小印刷所发展为靠前首屈一指的特大型出版企业,并以高质量的出版物哺育了近代中国一代又一代新型知识分子和莘莘学子,为我国思想、文化、教育的近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后记 再版后记 1959年8月14日,先祖 父张元济先生因长期患病 ,致机体衰竭而离开了人 世。那天我与堂兄张庆侍 立在他的床边,不过当时 我们对祖父的生平和事业 了解得远不如今天这么多 ,这么深。记得追悼会场 正中悬挂了祖父的《自挽 联》,那是父亲特地请商 务印书馆张雄飞先生书写 的,因为他的字迹与祖父 的十分相像。我们对“及身 已见太平来”一句有所理解 ,因为他一生经历过国家 和民族的苦难太多了,而 他最后的、神志还清楚的 几年又正是他多年所希望 看到的国家和平、统一和 经济发展时期。他生平最 后一首诗作《告别亲友诗 》末句“泉台仍盼好音传”, 反映出他对未来充满了信 心。祖父去世后,按照他 生前的意愿,实施火葬, 这在当时还是很超前的想 法。骨灰安葬在上海的联 义山庄,并由他的好友陈 叔通先生书写了墓碑。 四十年前,中国的历史 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被尘封多年的历史人物 ,恢复了他们应有的历史 面貌。商务印书馆率先出 版了《张元济日记》《张 元济傅增湘论书尺牍》等 几种资料,接着山东大学 古籍所王绍曾教授以其精 深的学识,撰成第一部张 元济研究专著《近代出版 家张元济》;不久,远在 南太平洋的新西兰华裔学 者叶宋曼瑛博士在资料收 集极度困难的条件下,撰 写了《从翰林到出版家— —张元济的生平和事业》 。此后,关于他的年谱、 传记、评传和研究论文集 陆续问世,积聚起来,数 量已相当可观。家乡浙江 海盐建立了以张元济命名 的公共图书馆,内设张元 济先生纪念馆和商务版本 图书馆,去年又在博物馆 内开设张元济先生文物展 览室,这些都成了省内有 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97年夏,山东画报出 版社的编辑跟我联系,约 我为祖父写一本列入《名 人照相簿丛书》的传记。 上海社科院近代史专家任 建树教授知道我在为祖父 编写年谱时说过,研究一 个人物,为他编一部全集 ,编一部年谱,再写一本 传记,这才可以算作完满 。那时由先父张树年先生 主编,我一同参与编著的 年谱已成,全集尚在进行 ,我就撰写了书名为《智 民之师张元济》的传记。 这本书一是从研究者的角 度写的,基本上没有融人 家庭生活或祖孙情感;二 是没有从太高的学术角度 写,基本上是通俗性的, 但由于祖父一生从事的事 业集中在文化出版和古文 献学研究,又不可能写得 十分通俗。 今年,南开大学出版社 约我对这本小书进行修改 ,其后他们将编人一套丛 书之中。这正是我想要做 而还未做成的一件事!除了 上述两点以外,二十年来 ,《张元济全集》(十卷本) 已经出版,《张元济年谱 长编》在我和柳和城兄合 作之下,也已告竣,祖父 生平的资料大大丰富了。 因此这次修订有许多材料 应该补入,以往个别考证 不确之处应予订正。譬如 ,这次增补人本书的史料 ,有祖父在南洋公学译书 院的职务,应该是“总校兼 代办院事”,而不是以前所 说的“主事”或“院长”;他辞 去南洋公学职务的时问是 1902年末,正式加入商务 印书馆及商务印书馆编译 所成立时间应是1903年初 ,而不是以前说的1902年 。在史实增补之外,我近 年的研究收获也不少,也 择要予以补人。我认为张 元济先生之所以在文化出 版等事业上做出巨大贡献 ,取决于他的中西文化观 ,他对中国文化教育事业 发展的正确看法,他对中 华文化的热爱和充满自信 。在他逝世六十年后,有 越来越多的学术界、出版 界人士和高校文科师生对 他进行研究,有多种媒体 不断进行介绍和宣传,那 不仅由于他的事业的成就 ,也出于对他的人格的赞 扬和尊敬。他的事业之所 以取得成就,有着他高尚 的品格作为支撑。这些内 容,这次也尽可能增补入 本书。 为了适应本书书名的更 改,加重祖孙情感的叙述 ,特将我的一篇回忆文章 《祖父20世纪40年代家庭 生活琐忆》附在书后,其 中一些日常生活细节和祖 父对我的关心和教诲,是 他人所无法记述的。 在此对南开大学出版社 给予的支持,对该社编辑 负责的精神和深入细致的 工作表示感谢。 张人凤 2018年国庆日,于沪上 精彩页 “家住城南乌夜村” 大约20世纪20年代,张元济从上海返回故乡浙江海盐祭扫祖先坟茔,从一位亲戚手中购得一方造型奇特的图章。图章长3厘米,宽3.5厘米,高1厘米,背面雕着一个弧形的扣环,印文是7个小篆“家住城南乌夜村”。当他得知这方印章是在海盐城南张氏祖居、清代中叶盛极一时的涉园遗址,被一位还住在那片土地上的贫苦张姓族人种地时从泥土中挖出来时,他确认这是一件有百年以上历史的文物,便买了下来。 说到张元济和海盐涉园遗址,以及那里出土的文物,还得先说一点儿海盐张氏的历史。从可以查找到的资料中知道,张氏的始祖名张九成,字子韶,自号横浦居士,原籍河南开封。他生于1092年,彼时正当北宋末年。金兵南下时,他随宋高宗南渡,定居浙江钱塘,后为南宋绍兴年间进士,廷对第一,历任著作郎、宗正少卿、礼部侍郎,为官“正色立朝,敦尚气节”,是南宋时的一位名臣。因为他主战,在秦桧当道时被贬官,降职到江西大余达十四年之久,秦桧死后才复职,改任温州知州。他原为理学家杨时的弟子,研究经学,在降职期间刻苦著述,撰有20多种著作,现在存世的还有《横浦文集》《中庸说》和《孟子传》3种。后来张元济在主持重印这几部著作时,写下了跋文,对始祖“不受权贵之饵”“以挽弱宋而奋中兴”“清明刚正,国家是急”的品格,景仰备至。始祖开创的家风,倒是绵延不断。始祖的六世孙--元代的张雨,工书画,善诗词,与当时文坛名士赵孟烦、杨载、虞集为文字交,著有《茅山志》《贞居先生诗集》等。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初年(约14世纪六七十年代),张元济的二十世祖张留孙带领他的一支儿孙从钱塘迁至海盐,这就成了海盐张氏的“始迁祖”。明万历年问,出了一位享誉遐迩的文人张奇龄(1582-1638),人称大白先生。他是万历癸卯进士,曾在杭州主持有名的虎林书院,学生众多,不少人竞相送子弟到他门下求学。他居住在海盐南门外乌夜村,把自己的读书处称为“大白居”,有《铁庵集》等4种著作。大白公晚年,恰逢明朝覆亡、清兵南下的社会大变动时期。江苏如皋名士冒辟疆偕家眷渡江来到海盐,躲避战祸,在大白居居留。张元济与冒氏后人、著名词人冒鹤亭交往不浅,两人都称“有三百年之世交”,亦是文坛佳话。大白公立下的家训:“吾宗张氏,世业耕读;愿我子孙,善守勿替;匪学何立,匪书何习;继之以勤,圣贤可及。”总结了先人的处世经历,更着眼于启示后人。从张元济一生的思想和事业中,可以找到祖先家训的影子。他1914年在上海建造新居时,亲自将祖训以隶书缮写,请人镌刻在柚木板上,镶嵌入客厅的拉门。 张奇龄之子张惟赤(1615-1676),字侗孩,别号螺浮,清顺治乙未年进士,授户部山东司主事。康熙初年,出任山东乡试主考。他为官以直言敢谏著称。留世《入告编》三集,就是他任职期间上皇帝奏折的汇集。任职数年后,他返回故里,将大白居拓建,改名“涉园”,使之成为一邑之胜,还留下《退思轩诗集》等著作。 张惟赤之子名腊(1640-1709),人称小白先生,康熙壬子年举人,授内阁中书,后选考刑部福建司主事。告老返乡之后,闲居涉园。他一生继承父志,唯以书为友,有丰富的藏书,对母至孝,乐善好施,救灾恤贫,为乡人所敬仰。 纵观这一部家族的历史,不难发现张氏家族虽有为官者,但不多,官职较高的除了上述几位之外就找不到了。然而,可以看到更多的,则是以读书、教书、著书、藏书、刻书为终生事业的知识分子。藏书、刻书活动的极盛时期,在清雍正、乾隆两朝。张元济的七世本生祖张芳湄(1665-1730)著有《筼谷诗选》。他有9子,多有刊著行于世,如长子宗械著《南坨文稿》,五子宗楠辑刊《带经堂诗话》,六子宗橚辑《词林纪事》、著《藕村词存》,七子载华著《初白庵诗评》等,均流传后代,为学人所珍重。其时亦是涉园藏书的鼎盛时期。张元济的六世祖张宗松,号青在,除本人著有《扪腹斋诗钞》之外,尝刻《王荆公诗笺注》。他精于书籍版本鉴别,为清代著名藏书家。读书处名清绮斋,在海盐城内,本人名下就有藏书1559部,不下万册。他编有《清绮斋藏书目》,著录有宋、元刊本50余种,抄本290余种,在私家藏书楼中,已属很高的品位了。至清嘉庆、道光年间,家道中落,持续了二百年的藏书陆续散出。后来张元济在《清绮斋书目跋》等文章内,提到过两个他无法解开的谜:一是清嘉庆、道光年间,江浙一带尚称太平,家中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故?而他年少时见过几位曾生活于当年的老者,对此却从不提及。二是他后来在书市中收购到许多涉园藏书,而清绮斋收藏那么丰富,可除了见过3种外,为什么其余藏书竟会绝迹?看来这些问题只能留给后来的藏书史研究者了。 本书的主人公张元济先生,字筱斋,号菊生,1867年10月25日(清同治六年,丁卯,夏历九月二十八日)生于广州。到张元济的祖父辈、父辈时,家庭境况日趋窘迫。这是因为除了张氏家族本身的衰落和清王朝开始受到外来侵略、国计民生每况愈下之外,太平军对江南一带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