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以德齐家(新时代家训家风研究)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杨威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是对传统家训文化的专门研究,其成果汇编整理而成,主要分为传统家训文化篇、现代家训文化篇和家庭伦理文化篇三部分。传统家训文化篇主要讲述了明代家训德育思想的特性和明清家法族规伦理思想;现代家训文化篇主要讲述了新时代家训、家风的价值、主旨与理路;家庭伦理文化篇主要讲述了传统家庭伦理基本原则、礼法秩序、近代转型及其动因等。较为全面地研究了新时代的家训家风。
作者简介
杨威,海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出站博士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客座研究员,《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副主编,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著有《中国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文化透视》等学术专著6部;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30余项课题的研究工作,科研成果多次获奖。
目录
传统家训文化篇
一、传统家训文化存在与存续的合理性
(一)传统家训文化存在的社会历史条件
(二)传统家训文化存续的内在动力
(三)传统家训文化存续的合理性构建
二、家训、家风视阈下中国传统家族盛衰周期律
(一)传统社会“家国同构”下的王朝兴亡与家族盛衰
(二)中国传统社会王朝兴亡与家族盛衰的周期律阐释
(三)家训、家风视阈下影响中国传统家族盛衰的主要因素
三、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国情怀
(一)“伦理本位”的家国模式
(二)“家国天下”的道德格局
(三)“信行合一”的现实功用
四、明代家训德育思想的继承性、民族性与时代性
(一)体现继承性:承续明代家训优秀德育思想的教育理念
(二)注重民族性:挖掘明代家训优秀德育思想的精神价值
(三)彰显时代性:培育社会主义家庭道德文明新风尚
五、明清家法族规伦理思想及其现代转化
(一)明清家法族规伦理思想的显著特征
(二)明清家法族规伦理思想的主导精神
(三)明清家法族规伦理思想的借鉴价值与现代转化
六、传统儒家思想对日本家训的影响及意义
(一)传统儒家思想的教育价值
(二)日本家训对儒家思想的汲取与传播
(三)日本家训的变异及其影响
现代家训文化篇
一、新时代家训、家风建构的新向度
(一)新时代为何要注重家训、家风
(二)新时代家训、家风建构的主要困境
(三)新时代家训、家风建构的新向度
二、新时代中华优秀家风道德认同的生发机理
(一)新时代中华优秀家风道德认同的空间治理内涵
(二)新时代中华优秀家风道德认同的生发机理分析
(三)不断完善新时代中华优秀家风道德认同的空间治理体系
三、中国当代家风构建的新范式
(一)构建当代家风场域何以可能
(二)实现当代家风场域和惯习的多重统一
(三)构建当代家风场域的现实意义
四、当代家风“场域—惯习”的运作逻辑
(一)“场域—惯习”论述要
(二)当代家风“场域—惯习”的运作逻辑
(三)促进当代家风“场域-惯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步与契合
五、新时代家国情怀的现实基础、价值内蕴与基本特征
(一)基于中国社会现实阐释新时代家国情怀
(二)彰显价值理念、文化自信与优秀品格的新时代家国情怀
(三)通达古今、情理相融、万众一心是新时代家国情怀的基本特征
六、传统家训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路径探析
(一)传统家训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之必要性
(二)传统家训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之内在依据
(三)传统家训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之路径探析
七、新时代家训文化研究的价值、主旨与理路
(一)新时代家训文化研究的价值意蕴
(二)新时代家训文化研究的主旨
(三)新时代家训文化研究的理路
八、马克思主义家庭观视阈下的领导干部家风建设
(一)马克思主义家庭观体现了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动态统一
(二)领导干部的家庭文化建设事关国运民生
(三)马克思主义家庭观与领导干部优良家风建设的融合发展
家庭伦理文化篇
一、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主导精神
(一)家族利益至上的整体主义
(二)贵和:血缘亲情与家庭和谐
(三)重礼:别贵贱与明人伦
二、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基本原则
(一)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研究价值
(二)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基本原则
(三)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亟须现代转换
三、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礼法秩序
(一)家庭礼法与伦理秩序的维持
(二)传统家法族规管辖的伦理范围
(三)家庭伦理冲突与家庭的解体
四、传统家庭伦理的近代转型及其动因
(一)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近代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二)传统家庭伦理近代转型的诸多动因
(三)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近代转型任重而道远
五、中国近代家庭的“道德革命”
(一)对封建纲常礼教本质的剖析和揭露
(二)对“父为子纲”和“夫为妻纲”的批判
(三)中国近代家庭“道德革命”的总体评价
六、现代性的伦理维度与传统伦理的价值重构
(一)现代性所指为何
(二)中国早期的伦理现代性求索
(三)文化反思与传统伦理的价值重构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文化自信视阈下的中国
文化百年发展历程
(代序)
2016年11月30日,习近
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
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
的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
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
信”,这就是人们所熟知的“
四个自信”。相比较而言,“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
泛、更深厚的自信”。追本
溯源,不难发现,文化自觉
和文化自信在中国提出时间
较短。
文化自觉是20世纪80年
代末兴起的一个概念,许苏
民、楼宇烈等进行了初步探
索。90年代末,费孝通先生
对“文化自觉”进行了较为深
刻的论述,并且引起了强烈
反响。而“文化自信”的理论
文章则要稍晚些,于20世纪
90年代末才以文题形式出现
。进入21世纪后,相关研究
越来越深入,开始有核心期
刊刊发此类研究成果,其影
响也日益广泛,例如云杉在
《红旗文稿》上对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三
篇论述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
。五四运动以来,尽管中国
文化自信的发展历史很长,
但是关于文化自信的研究史
却很短,对于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文化自信的理论自觉则
更短。在较短的时间里,文
化自信成为中国共产党提出
的“四个自信”之一,凸显了
加强文化自信建设的必要性
与迫切性。
回首五四运动以来的百
年历程可以发现,中国的文
化自信逐渐由低谷走向新的
高度。今日的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文化自信,不是凭空产
生的。早在1921年之后的
革命求索时期,中国共产党
人就拥有了对革命文化必胜
的文化自信;在新中国成立
后,则拥有了对社会主义文
化引领的文化自信;在改革
开放后,更是拥有了对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兴的文
化自信。
(一)文化坚持:对新
文化运动引领的多元革命文
化的求索
文化自信的前提是坚持
,失去坚持的文化谈不上自
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文化自信集中体现为对革
命胜利信心锲而不舍的坚持
,体现为对民族独立的不懈
追求。五四运动之前,近代
中国人在文化的迷途中艰难
地跋涉,在遭受无数次的失
败后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
。虽然马克思主义的光芒在
当时很微弱,却是黑暗中指
引中国走向光明的唯一希望
。马克思主义将中国旧有的
一切文化逐渐地纳入自身文
化体系中,融入中华民族救
亡图存的历史任务中。新文
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
旗帜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此后许多文化纷纷承担起自
身文化转型的艰巨任务,并
开始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
思想洗礼,以契合中华民族
独立与复兴的需要。
首先,传统文化在反思
与坚持中发展。传统文化是
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这是
五千年生生不息的根源之一
。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则中华
民族命脉不断,在五千年的
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传统文
化从来都是自信满满,以致
形成了一种难以改变的惯性
。但是到了近代,这种文化
自信却陷入了暂时的“迷局”
,一些人的自信在世界资本
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的浪潮
中出现动摇,有的人踯躅徘
徊无计可施、茫然不知所措
命中有别于其他国家革命文
化的标志。正是因为有了这
一特色,中华民族才能在世
界上创造了奇迹,赢得了世
界人民的尊重。其次,在新
民主主义社会时期,具体体
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和平
方式进行的社会主义“三大
改造”理论。它使我国避免
再次陷入战争的泥潭而迅速
地进入到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
文化纲领中将“民族”一词放
在文化定语的第一位,突显
了中国特色的重要性。认为
“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
民族的。它是反对帝国主义
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
和独立的”文化。最后,在
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的历史时
期,中国特色又具体体现为
具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鲜
明立场。引导人们将中国特
色作为一种自觉、一种自信
,进而积极主动地创造、构
建中国当代文化。
2.不失创新性,置身世
界文化不断推陈出新
首先,这种创新性体现
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原材料”锻造上的创新。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产生
、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脉络
,是个渐进的过程。这个过
程是同世界多种文化交锋撞
碰出的新的文化,是经过打
磨的文化真知。这些文化既
包括资本主义文化、社会主
义文化、殖民文化等影响较
大的文化,也包括复古主义
、全盘西化论、体用之辩等
支流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文化在锻造的初始阶段就
经历了百炼成钢、优中选优
的过程。这一过程虽然曲折
艰难,但却铸就了中国文化
的坚毅,增强了中华民族的
凝聚力和自信力。正是因为
如此,进入新时代后我们才
能在这些“原材料”的基础上
,以五四运动以来前所未有
的文化自信重铸中国文化的
辉煌。
其次,这种创新性体现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
展上的创新。我们用精心锻
造出的文化原材料,悉心地
打磨中国文化,将社会主义
文化与改革开放结合起来,
在社会道德、中国精神、核
心价值、文化事业和文化产
业等方面创造出一系列理论
导语
家训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当代家教、家风建设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源。
本书内容详尽朴实、细致到位,所列文章基本上都保持了论文的原貌,只是在编撰时对个别问题进行了匡正;与曾发表的论文相比较而言,在内容上略有调整和增补,并且,所选文章内容大体相对集中。
精彩页
七、新时代家训文化研究的价值、主旨与理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家训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部分,包含着丰富的道德教化思想与德育实践经验,以及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方式,因而能够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鉴思资源。以源远流长的家训文化为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增强教育的亲和力与实效性,引导人们积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实现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析视角,家庭的和谐兴旺、家教的殷切严缜、家风中的善勤义廉等,从来都不是只关乎一家一族的“家务事”,而是整个社会、民族和国家精神风貌和文明水平的重要表征,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新时代家训文化研究所具有的价值意蕴。并且,为了满足时代提出的关注与促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需要,新时代家训文化研究的主旨则体现在民族与国家的精神追求与价值目标的实现中。因此,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明确这一主旨是分析家训文化研究理路的基础。
(一)新时代家训文化研究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中提出“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家风”的希望,指出“我们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起航的地方”。家训文化能够满足新时代兴家庭、振家教、美家风的需要,其研究的价值寓于家庭、家教、家风三位一体的社会功能之中。
1.兴家庭:筑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播扬之基石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明:“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因此,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家庭具有不同的形态和职能,而且,家庭能够对社会发展起到制约作用。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家庭作为“国之本”在社会中处于中心地位,强有力地联系并制约着国家与家庭成员,在养育家庭成员的同时还承担大部分社会管理与教化职责,大家长因具体行使管理与教化权而具有较高权威,家庭内部等级划分较为鲜明。在现代社会,伴随着家庭模式和家庭功能的转变,家庭及其成员的社会化程度显著提高,尤其在步入新时代后,自由、平等的社会价值取向逐渐渗透到家庭关系中,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各个层面价值目标的融合度不断提升,呈现出一种“家国共同体”的趋势。
但是,家庭仍然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现实伦理关系的重要依托。而且,家庭的兴旺是社会繁荣的表征,家庭关系的和谐是文明进步的标志,“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今天,家训文化仍然能够在现实中对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因为人们仍然看重且无法割舍血浓于水的亲情,仍然将家人的幸福和家庭的美好未来作为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家庭也仍然是绝大多数人的情感寄托。同时,历经数千载“家国同构”的传统社会,我们继承下来的文化传统中有相当部分内容都与家庭相关。
为此,要树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礼敬自豪的态度、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均需建立在对家庭的珍视和关注上。教育旨在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因而坚定对“家”的信念,实际上是为思想政治教育明确了伦理基础和对象,在教育活动中起着基础性作用,而以家训文化为载体尤其需要如此。“训”因“家”而生,“训”以“家”为本,众多兴旺和谐的小家庭是家训文化能够传承发扬的根基,也是其不断探索和发展所指向的价值目标。
2.振家教:以新时代价值共识引领家庭美德
家教是对家庭抚育成员、养成道德、传承文化等功能的实际执行,其核心是对家庭成员价值观的培育。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价值观体系大体就是伦理道德体系。因此,家训始终围绕道德教育展开,其中包含大量关于修身立德及其重要性的阐释与论述,如诸葛亮云:“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诫子书》)颜之推要求子弟:“清白做人,自立自重,忠君爱国,宽柔慈厚。”(《颜氏家训·序致》)朱熹则警示后人,“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朱子家训》),诸如此类。而且,传统价值观体系以家庭伦理为核心。传统家训提倡的齐家之道,其主要内涵即家庭道德,包括孝敬父母、夫妻和睦、尊长敬贤等,其中很多内容成为今天家庭美德建设的丰厚滋养,同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引领和融入家庭美德建设带来有益启示。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构建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也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体现和重要任务。这一任务的实现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1:55:58